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载]200904浙江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汇总(12节课) [复制链接]

1#

[下载]200904浙江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汇总(12节课)

 


 为方便大家查看和借鉴 ,我们把本次会议中的12节优质课的电子稿发在这,大家可以到2楼全部下载。


 


附12节课目录:


 


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王小梅《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湖州市安吉县递铺小学楼森海《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杭州建德市明珠小学邵锋星:《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小学顾恩甲:《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绍兴嵊州市剡山小学王芳《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衢州江山市中山小学姜志强:《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邵姗薇:《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舟山市普陀区勾山中心小学毛华杰:《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台州市临海大洋小学 徐寒英《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钱雪祥:《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毛剑梅《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陈微刚《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2 22:41:4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2009年4月浙江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汇总.rar (, 下载次数:284)


 


需要单课教学设计的老师可从下面帖子中下载。


相关课件可以在www.zjxxkx.com/kejian  下载,也可以在单贴教学设计下下载。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王小梅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小烧杯、大烧杯各一只、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5倍放大镜、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热水、记录单。


五、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谈话导入


 


1.复习


2.活动准备:认识材料与记录单,明确学习任务。


1.复习导入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


板书:水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2.引起注意、熟悉材料。


(二)探究“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1.暴露前概念


2.观察玻璃片上的水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在观察交流活动中认识水蒸发成水蒸气现象


 


1.问题情境:(出示玻璃片)用手指点水,并将水划在玻璃片上,预测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3.组织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水到哪里去了? 3)解释:水变成看不见的气体状态跑到空气中了,这种现象叫蒸发。由水变成的看不见的气体叫水蒸气。


(板书:水         水蒸气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建构“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三)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


 


1.观察“白汽”,做出猜想


2.借助工具观察“白汽”,引发新思考


3.进一步观察“白汽”,形成新认识


4.解释现象: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问题情境:在空杯子中倒入热水,提问:热水在蒸发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白汽”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什么?


3.组织观察与交流。


4.组织实验,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的水。


6.总结:白汽是杯里的热水蒸发成水蒸气后遇到冷的空气又变回来的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水蒸气        


7.组织学生解释: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暴露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2.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认识”的学习过程,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找新证据验证原先的猜想,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四)师生总结


整理本节课的研究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识。


1.提问:现在,你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2.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整理学生的概念发展成果。


(五)课外探究


引发探究欲望:经历水蒸发的研究过程。


交待任务:观察一杯50毫升的水蒸发完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给50毫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


进一步发展科学实证意识及培养持续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水蒸气


    



 


试教体会:


一、让前概念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展开。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前概念做了调查。学生对于“蒸发”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在这些零散、模糊的初始想法中,最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对“水蒸气”的认识。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蒸气”就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白汽”。这些调查结果让我下定决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绕过“白汽”的研究。试教过程证明,这项研究活动也绕不过,除非你“告诉”孩子说“白汽不是水蒸气”。


二、让实证成为探究学习的核心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水和水蒸气的互相转化可以说是一个隐性的物质变化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学生已经从一些课外读物中间接获取结论,在课堂上我们是继续“告知”学生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见”?在试教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实证”的过程:


1.水变成水蒸气。一开始我根据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的现象分析“水到哪里去了?”。学生分析得有根有据,蒸发的概念顺利得出。可是这是“实证”吗?学生凭什么相信这些水是自己少掉而不是老师在作假呢?如何进行“实证”?我做了以下改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块玻璃片,让学生在2分钟内观察玻璃片上水的变化,亲眼看到水少了、干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2.水蒸气变成水。用在热水上罩大玻璃杯的实验很容易得出“水蒸气能变成水”的结论。但是“白汽就是水蒸气”的错误前概念在这里自然呈现,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都把白汽描述为水蒸气。在试教中我发现,当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时,学生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而是去寻找新的“错误”证据,比如“水蒸气热了就看见了”、“水蒸气浓度高了就看见了”等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使用直接告知、或者推理等方法来解释“白汽”时,学生暂时接受。但是课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很多学生仍然认为“白汽”是水蒸气,有的学生则说老师告诉我们“白汽”是水。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启发了我:对于三年级儿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看到“白汽”的真面目即小水滴,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学生才会茅塞顿开。


三、让记录成为科学学习的习惯


   “科学记录本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让每位学生有一张记录纸,伴随着学生整堂课的研究学习。可是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让学生记录,好像把课堂的节奏搅乱了,记录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包袱”。我们带着疑虑的心情翻阅着学生的记录单,逐渐一份份欣喜代替了原来的忧虑:一份份记录单呈现着一位位孩子探究的足迹。从每一份记录单上我们都可以还原孩子当时的想法与表达。这不就是孩子回忆与反思的依据,不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科学学习的依据吗?如果说科学探究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科学记录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于是在本课中,我决定对记录单进行完善,把记录进行到底!


个人简介:


    王小梅,女,1979年出生,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积极参与课改教研活动,多次在县市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教材分析、主持参与式培训;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承担县市级以上公开课10多节,其中《食物链与食物网》拍成录像课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拱形的力量》在浙江省第七次科学备课会上公开展示;多篇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或发表,其中论文《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探索与实践》荣获浙江省一等奖、《让概念为探究掌舵》荣获浙江省二等奖并发表于《科学课》08年第4期,案例《用“儿童的方式”探究生命世界》荣获浙江省二等奖。


 


温州:水和水蒸气.rar (, 下载次数:66)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21:22:14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3#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湖州市安吉县递铺小学楼森海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下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6课内容。学生在上节课讨论了“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假设,并把一些不可能因素已经排除,而对于可能是水蒸气变成的这一猜测,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并延伸出“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课文安排了三个内容,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最后,提出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为了观察这一变化,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当水蒸气变冷后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风吹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察,理解空气中充满着水蒸气;经历水蒸发和凝结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1.器材准备:


两杯水(玻璃杯,有标号,一个封口)、蜡烛、火柴、勺子、水、培养皿、滴管、风扇、记录纸、塑料杯、杯托、大烧杯,玻璃片、热水60℃、试管夹、酒精灯、课件。


2.准备活动:两杯水的变化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蒸发现象


1.说说两杯水出现的现象。


2.认识蒸发和水蒸气的特点。


3.举例生活中水蒸发现象。


三、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谈话:在一般情况下水蒸发是很缓慢的。


1.小组讨论加快蒸发的方法并汇报。


2.实验验证风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3.实验验证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4.生活中需要加快蒸发的例子。


四、水的凝结教学


谈话:水蒸发了是不是就越来越少了。


1.讨论让水蒸气变成水的方法并汇报。


2.实验验证。


3.分析凝结现象的原因。


五、拓展结课


 


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和学科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多次试教,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按教材内容的编排组织教学,每次上下来感觉有很多地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再加上个人的因素,有些地方还给学生错误的导向,整堂课匆匆忙忙,而学生思维和认知没有很好的发展。为此,我对教材作了处理:


1)把“水到哪里去了”的第一个活动:把装有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碟子里的水量变化改为课前活动两杯水的变化。因为5月份左右的温度还不是很高,在短时间内做这个活动并不能很好的让学生观察到水减少这个现象,而水蒸发的立足点就是水在不渗的情况下变少,从这个现象去推理水跑到空气中变成水蒸气了。而改为课前活动,使这个现象很明显,让学生确确实实认识到水少了,水到空气中去了。


2)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研究水蒸气,教师必须引导他们透彻地认识到水蒸气的特性:无色无味。经过几次试教下来,学生想象画水蒸气怎样跑到空气中去,虽然每次画我都强调这是想象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但当交流加热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和做凝结实验时,学生把看到的白气还是当成水蒸气。也许这个画更多的让学生关注到水变成一点点的小颗粒到空气中去了,那看到的白气也是很小的颗粒跑到空气中,自然学生就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了。因此我大胆的把这个教学内容删掉了。


3)增加了“冷热玻璃片的凝结”实验,为了让学生建立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概念。我在学生初步感知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现象后,在学生分析水蒸气怎样才能重新变成水时,演示“冷热玻璃片的凝结实验”,使学生认识更透彻,分析更到位。


4)对于加热实验中的加热装置我进行了三次选择,从蜡烛——酒精灯——蜡烛。一开始,用蜡烛进行加热,勺子下出现黑色,而且烛火小,受外界因素干扰大,因此改为酒精灯,在教学中增加了使用的教学,方便了实验。但后来在听课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大家对教材这样的安排进行了思考,认为教材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材料就在身边,因此我又把酒精灯改为了自制蜡烛。


总之每次试教都有收获,通过几轮的试教,我逐步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转移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上来。


 


个人简历


楼森海,男,1997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在湖州市安吉县递铺小学任教科学。在担任常识、科学教学期间,有18篇科学论文、案例在市县评比中获奖或交流,在市县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在县首届学科支教活动中,代表科学学科到农村小学支教。在创新大赛中指导的学生作品多次获奖


 


 


[upload=rar,湖州: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rar]viewFile.asp?ID=9367[/upload]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1:04:43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4#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杭州建德市明珠小学 邵锋星


一、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能变成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湿手帕、烧杯、玻璃片、开水、烧瓶、酒精灯、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揭示学生前概念


①.教师:小黑板上的水去哪里了?


②.学生:说说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2)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①.从事例理解:


a.播放视频和图片。


b.说说蒸发是怎么回事?


②.从活动体验:


a. 小组观察活动。


b. 小组讨论:水蒸气有什么特点?


c.交流汇报。


2.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1)学生实验。热水蒸发的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凝结。


2)你看到了什么?水珠从哪里来的?


3)揭示凝结的概念


4)说说生活中凝结的例子


3.巩固提升,寻找水蒸气的活动


1)教师演示实验


2)小组讨论、寻找水蒸气。


4.课外延伸。


 


三、试教体会


1.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自主建立


水的蒸发与水蒸气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虽然从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是还是十分模糊的,不明确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应该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以图片、录象等形式呈现,以及通过学生亲历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且尝试解释各种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此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和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提供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去探究,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建立科学概念。


   2.对加热活动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一活动是让学生加快水的蒸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加热、风吹等)加快水的蒸发。其实这块内容应该是人人都能想到并能操作完成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发现运用一些办法可以加快蒸发,相比水蒸气与水蒸发的概念,这个活动在思维难度上并不大,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尝试弱化这个活动,让学生说说方法,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四、个人简介


    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明珠小学校长、书记,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2004年教育部小学骨干校长培养对象。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会员,杭州市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杭州市名师培养对象,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建德市“282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建德市教育科研大组副组长,建德市优秀校长,建德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多次参加浙江省、杭州市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在杭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并多次在杭州市教学调研中执教示范课。勤奋进取,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钻研,追逐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先后撰写的的教学论文20多篇,30多万字,获全国及浙江省二等奖,杭州市一、二等奖等。主编出版了《成就感的瞬间——100个教育智慧故事》。多篇文章在《科学课》等杂志发表。


 


 


杭州: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rar (, 下载次数:53)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1:03:37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5#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顾恩甲


教材分析:


由于摆具有等时性,长期以来人们用它来制作钟表。但是要使摆钟能精确计时,还必须利用机械技术。组织学生观察摆钟的内部结构,了解摆钟使怎样利用齿轮操纵器完成计时工作的。通过观察,学生要自己亲手制作一个摆钟。并对自己制作的摆钟进行测量。他们将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认识到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动画片段、计时器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摆,说说用摆计时有什么缺点。


2.观察实物时钟内部的结构,初步了解时钟计时的原理。


3.介绍垂体时钟,了解垂体时钟的计时原理。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认识齿轮操纵器;


2.观察计时器模型,讨论齿轮操纵器的作用;


3.体验活动:学生扮演计时器各部分,体会齿轮操作器控制齿轮的速度;


4.动画演示,分步介绍齿轮操作器控制齿轮的速度。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观察计时器模型齿轮转动一圈的速度;


2.制作、调试1分钟齿轮转动2圈的计时器;


3.进行1分钟计时赛。


四、总结


1.思考怎样让计时器能更长时间地计时;


2.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个1分钟齿轮转动一圈的计时器。


 


试教体会


优化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检验了理论,巩固了理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阵地,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不论在我们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它都有着独特的地位。我认为,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实验在科学学科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和思考,才能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更好地选择实验材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1、选择的材料更具操作性。


实验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材料是为了让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实验材料应该方便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简单的实验操作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安排准备了硬纸板等材料让学生自己画齿轮和操纵器。但学生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也没有制作完成这个计时器,这节课整整上了60分钟。


课后,我再次仔细分析教材。我认为学生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制作计时器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操纵器的作用,并能掌握调整计时器快慢的方法。


随后,我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让学生花很少的时间组装一个计时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调试上。第二次上课时,学生在简单的实验操作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达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选择更具操作性的材料对实验教学有显著的帮助。


2、选择的材料更具可视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单是为了让学生操作,也是为了通过操作材料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都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实验现象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调试1分钟齿轮转动2圈。前几次试教过程中,最后学生在调试计时器的时候,总是很难观察清楚齿轮有没有转到了2圈。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给计时器的齿轮装上了指针,还在外面贴上了钟面。这样,随后的试教中,学生果然能更准确地调试计时器了。因此,通过实验材料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度,提高实验效率。


二、实验设计的优化整合


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所以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实验活动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操作的实验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


1、实验设计需符合学生思维发展


实验特有的生动性能使学生对科学很感兴趣。但是,教材中越来越多的验证实验会使学生逐渐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往往“遵照”教材的愿意都将实验教学过程机械化,使学生对实验越来越麻木,思维的发展也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例如:在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一个操纵器的体验活动。但这个活动安排在导入部分,还是安排在认识操纵器后更合适呢?我们在试教过程中反复演示了很多边,在每次试教中观察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反应。经过几次反复的试教,我们认为活动的安排必须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将这个体验活动安排在认识操纵器后,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加深学生对齿轮操纵器作用的理解。


2、实验设计需符合科学原理


现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课的核心。而实验更是在每堂课中必不可少。教材中的每堂课都有各式各样的实验,但教师很少去深入思考这样的实验是否真正符合本堂课的要求、是否真正符合本课的科学原理。


这节课安排体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扮演计时器的各部件,特别是扮演齿轮操纵器,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但在具体试教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扮演操纵器,两只手很难协调控制呼啦圈的转动。因此,我们尝试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操纵器的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随后的试教中,我们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活动,但马上发现两位学生“一抓、一放”更难配合。同时,我在讲解规则的时候不但用了更多的时间,活动时也要重复好几遍。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让一位同学来扮演齿轮操纵器,通过录像更加形象地来讲解游戏规则,这样尽可能提高活动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探究是科学学习中的核心,是科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实验是这门学科的基础。我们怎样能更好的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让我们发挥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取科学知识,增长学习的能力。


 


个人简介:


顾恩甲,男,1984年出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专职科学教师。曾获得区优秀大队辅导员,区优秀科技辅导员,区少先队鼓号队优秀指导教师,张士柏奖育金获得者。2008年获得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北仑区优质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区一、二奖,作品《杠杆“飞机”模型》获得区首届教师自制教具比赛一等奖。同时,带领校无线电通信小组参加全国锦标赛获得小学组团体第二名,校三模小组多次在市、区获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短短两年半的执教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在工作上唯有不断挑战自我,励志磨练,才能拥有充满希冀的明天!


 


 


宁波:《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rar (, 下载次数:61)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1:10:17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6#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绍兴嵊州市剡山小学   王芳


教材分析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的第八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机械摆钟,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且能制作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初步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内容,从观察摆钟开始,旨在让学生认识摆钟的几个主要部件,接着先通过观看摆锤与齿轮操作器联合工作的视频、再通过亲自动手组装摆钟,从而理解摆钟是怎样利用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来完成计时工作的。随后,学生根据组装好的摆钟制作一个一分钟只需摆30次的简易摆钟。通过调节摆长,并对自己制作的摆钟一分钟摆动的次数进行测量,直至精确,从而体验研究计时工具带来的乐趣,认识到科学必须与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摆动30次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


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齿轮、齿轮操纵器、摆锤、支轴、垂体、绳子、固定夹、支架、钟面、指针、螺帽、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出示机械摆钟图片。


请看,从图片中你观察到了摆钟的哪些主要部件?


2.小结。


刚才我们看到了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和垂体是怎样工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摆钟的内部结构吧!


二、理解摆钟工作原理


1.播放摆钟工作的视频。


2.你看到了摆钟是怎样工作的?


3出示示意图。逐一介绍垂体、摆锤、齿轮、齿轮操纵器、支轴


4.出示模型,教师演示组装。


将它们组装起来试试看,好吗?


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我们先来看看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2.仔细观察摆钟是如何运作的?


是哪些部件在起作用?


 


6.领取材料,开始组装,理解原理。


7.汇报交流。


你发现摆钟是如何运作的?是哪些部件在起作用?再适时提出:垂体、齿轮操纵器有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了解了摆钟的工作原理,怎样做使它更像摆钟?你觉得还需要哪些材料?出示钟面和指针。


2.讨论钟面、指针摆放的位置并安装。


3.统一测试自己制作的摆钟一分钟能摆动几次。


4.汇报每组测试的结果。


5.如果让指针转一圈正好计时一分钟,想一想,摆锤应该摆几次?


6、讨论如何调试摆长。


要求一分钟正好摆动30次,多了怎么办,少了又怎么办?


7.学生调试摆长。


8.交流汇报调试后的结果。


四、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制作了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揭示课题。


老师还做了个更简洁的(出示实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根据这个简易摆钟去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计时器。


 


试教体会


用好实验材料    提高课堂实效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试教体会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该课教学是先理解摆钟的工作原理,再制作一个简易的摆钟。前后我曾多次试教,每次试教之后及时反思与改进,从中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制作一分钟计时器所带来的快乐。回首望望自己的试教历程,有过失败时深深的失落,有过为找到更好的教学手段时的焦虑,但更多的是与学生在试教过程中碰撞激出的快乐火花。在这个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科学课,探究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呈现时机是否恰当非常重要,现拟从探究材料的选择、呈现这一角度来分析这堂课。


一、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材料——学生理解重点的“催化剂”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而材料无疑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凭借和桥梁。比如该课学生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处理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有结构的材料,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教师要给学生准备硬度要强的纸板,且不能用瓦楞纸,来制作一分钟的计时器。试教前我请了几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先来制作,结果足足用了20分钟时间才做成了齿轮,在制作前还要理解原理,之后还要制作齿轮操作器、摆、钟面、指针等,从时间上来看这堂课是无法达成预期目标的,况且纸板的厚度有限,用纸板做齿轮操纵器,操纵器倒钩很难卡住齿轮,制作成功的可能性极小。根据教科书的安排虽能让学生经历整个制作过程,但制作的难度会削减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变制作为组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集大众的智慧,我们成功制作了第一套学具。看似简单的计时器,要想做成一分钟摆动三十次,且有一定的难度。齿轮采用了pvc环保装饰材料,这个板材有一定的厚度,方便操纵器倒钩卡住齿,摆锤要有足够的重量才能使摆长时间地摆动,垂体利用实验室里现成的钩码。可以说这是一个精密的仪器,比如支轴与齿轮中心位置间的距离,摆放在支轴上的位置,仅仅相差几毫米都不行。有了这些材料,让学生通过组装,从而来理解摆钟工作的原理,通过试教发现学生可以相当清晰地观察到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运作的全过程,但这套材料也有不足之处,携带不怎么方便。为此,我们有了改进的念头,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成功研制了第二套学具。这套学具充分利用了实验室里的器材,有铁架台、滑轮、棉线等,外加铅丝、纸板、卷尺,可以说这是一套轻快简易、耗资极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型的好学具,特别是把卷尺当作摆,这是该套学具的一个亮点,从中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来调节摆长,摆长的长度一目了然,最后还可总结出摆长达到多长时一分钟计时器正好摆动30次。这套学具相对教科书来说,稍作了改进,这也是我们的创新之处。利用此学具通过试教,学生操作起来方便多了,但从理解摆钟工作原理的角度出发,还是第一套学具看得更清楚。最后决定将这两套学具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第一套学具来帮助理解摆钟工作的原理,利用第二套学具有机渗透制作方法,作为课外延伸内容,促使学生去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简易摆钟。


二、适时呈现实验材料——提高学生探究实效的“润滑剂”


有结构的材料是暗含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的材料,若能将探究材料适时地呈现,学生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材料,获得预期的探究成果。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先让学生看摆钟图片、摆钟内部结构的视频及示意图,在初步了解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再让学生从“材料角”领取材料制作一分钟的计时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组装摆钟之前,其实对摆钟工作原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模糊的。为此,我调整了部分环节,让学生看了摆钟图片、摆钟内部结构的视频及示意图后,便开始组装。此操作完成的到位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舍得花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明晰操作的思路及注意点,教学做到了“扶”、“放”有度。在组装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摆锤与齿轮操纵器的运作过程,从中理解摆钟的工作原理。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接着适时呈现指针和钟面,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摆钟,通过调节摆长,从实验中得出事实数据并进行解释分析,以至达到一分钟正好摆动30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民主、和谐相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向学生渗透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用好实验材料,才能降低探究的难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取新知,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个人简介


王芳,女,1981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曾被评为县级优秀德育工作者、县级优秀党员、县级家长满意教师、县巾帼建功标兵。现为嵊州市剡山小学科学教师。从教科学几年来,一直对科学教学情有独钟,虚心好学,不断锤炼,开拓进取,善教、乐教、因材施教,深受学生喜欢。曾获绍兴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嵊州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嵊州市科学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嵊州市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等。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共开出10余节次,负责主持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的13篇论文、案例在市级及以上获奖。


  


绍兴: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rar (, 下载次数:57)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1:22:25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7#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  


衢州江山市中山小学   姜志强


 


一、教材分析


“时间的测量”这一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是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我认为应该在注重制作简易摆钟的同时,要对整个学习主题有一个回顾和提升。教材里安排学生观察摆钟如何工作并制作一个简易摆钟,是要让学生体会摆的等时性这一科学原理必须通过机械技术才能让它发挥计时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制作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摆钟内部的构造


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计时工具带来的乐趣,认识到科学必须与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认识人类研究和发展计时器的伟大历程,感受人类在计时技术上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机械摆钟的基础工作原理,并小组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


教师:机械摆钟部件、自制一分钟简易摆钟成品、课件。


小组:一分钟简易摆钟组件套装。


教学过程:


1、  回顾计时器发展史,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主要活动:观看课件,倾听讲解。


主要引导语:古代的这些计时器都是利用一些物体有规律的运动来计量时间,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时间的精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摆钟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延续使用了快四个世纪,说明它的准确性能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我们已经制作了一个一分钟摆30次的摆,那么摆钟是怎样利用这样的摆来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快慢转动的呢?


2、  观察摆钟的齿轮操纵器


主要活动:观察摆钟内部构造,认识齿轮及齿轮操纵器。


           通过观察实物及课件,知道齿轮操纵器控制齿轮转动的原理。


主要引导语:让我们拆开摆钟,看个究竟吧!


           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摆锤和齿轮操纵器是如何协同运作的呢?           


3、  制作一分钟计时器


主要活动:观察成品,讨论制作注意点。


          分小组制作一分钟计时器。


          给计时器装上指针和钟面。


          交流展示。


主要引导语:同学们知道了摆钟是怎么工作的了,那想不想也来做个简易摆钟呢?我们需要哪些部件?


           齿轮的齿数取多少个合适呢?


           要让这些部件灵活谐调地运作起来,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怎么样让人一看就知道时间呢?看来我们还得给这个一分钟计时器装上指针和刻度。         


4、  继续认识计时器发展史,感受人们在计时器发展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和无止尽的追求。


主要活动:观看视频。


主要引导语:摆钟的计时已经精确到了秒,它是人类计时器发展史上伟大的突破,但是随着人们对时间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精确的计时器。让我们接着看看计时器的发展历程。


三、试教体会


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在课前的材料准备起决定性作用。制作齿轮和操纵器的材料,各部件位置及灵活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简易摆钟的正常运转。


在不断改进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学生在这节课中将得到怎样的发展。我把材料都给了学生,他们只是当了回拼装工,来完成我早已设计好的简易摆钟。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点,比如:齿轮的齿数取多少个合适呢?挂垂体的绳子缠绕方向等其它细节处理的问题,都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不至于盲目模仿跟从。并以计时器的发展史来作为课始的复习回顾和课尾提升,通过课件解说,认识人类研究和发展计时器的伟大历程,感受人类在计时技术上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这样,就将科学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收获双重发展。


四、个人简介


姜志强,男,2000年参加教学工作,现任教于江山市中山小学。在自己热衷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推崇着小学科学课堂的快乐主义。因为孩子本就是快乐的,科学学习不只有严谨和缜密,也应该有快乐。孩子们在快乐科学的吸引下,创办了“雨苗科学社”,开辟了种植园,有了污水处理厂、发电站、气象台、环境检测中心等丰富的课外实践基地……我也乐在其中。偶尔,我也会思如泉涌,写上几篇案例论文;会和学生搞搞小发明,得几个科技创新奖;还会参加一些课堂教学评比,检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我,一个快乐的小学科学教师。


 


 


衢州: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rar (, 下载次数:48)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11:11:44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8#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邵姗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二是“怎样识别它们”。


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岩石。 对于岩石他们有许多问题,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本课是通过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的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


本课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每组两种岩石,放大镜小铁锤各一个


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


引入


1.欣赏岩石风光图片


 


2.出示三块岩石让学生判断


 


3.揭题


1.欣赏图片


 


2.能根据实物说出岩石名称


欣赏美丽的岩石,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一块不知名的岩石为主线,导入课题。


(二)观察岩石


 


1.引导学生怎样认识岩石


 


2.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


 


3.借助哪些工具观察岩石


 


4.说明记录表的观察内容


 


5.阅读温馨提示,强调注意事项


 


6.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种类


 


1.根据生活常识说说认识岩石的方法


 


2.利用各种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


 


3.阅读岩石资料,判断岩石种类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研究中来。观察岩石的特征是本课教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组的岩石种类,就要去观察岩石的特征,然后想办法与资料进行对照。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汇报岩石特征


 


2.能根据岩石资料正确判断出岩石种类


1.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各种岩石的特点


 


3.判断岩石种类


通过教师引领,达到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同时根据学生实事求是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得到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


进一步观察岩石


1.介绍观察岩石的另一种方法


2.教师演示滴盐酸的实验


3.出示气泡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泡图判断岩石种类


1.学生观察


 


2.学生利用气泡图判断岩石种类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大理岩和石灰岩遇到盐酸有特殊的现象,知道观察和判断岩石还有很多方法,如滴盐酸,气泡图。


(五)


课堂总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认识了哪几种常见的岩石


2.向学生渗透用今天学会的方法观察其他的岩石


学生归纳总结认识的七种常见岩石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并能真正的把课堂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试教体会


地球是由岩石和矿物构成的,每块岩石都有其独特的经历,透过岩石身上的痕迹就可以解读它的过去。《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


在准备过程中,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最有效的课堂研究环境?我是在“实验材料的组织”和“观察问题的引导”这两方面进行组织,来落实这个目标的。


1、本课的“实验材料”是精心设计的,从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虑选择了这七种岩石。对于学生准备的材料,在呈现时间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虑,在鼓励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生准备的材料是我们今后科学教学的日常工作。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带的岩石,再让学生辨别是什么岩石,然后抛出问题“怎样认识岩石”,目的是初步观察岩石。


2、问题是引领探究的钥匙, “你们准备怎样认识岩石?”、“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这些问题都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的方向,使学生在有序的观察活动中逐步深入、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这节课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如何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讨论、观察、交流,使其观察和描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从实际上课过程中自己感觉到并未达到这个目的,课并没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发展,结果只是简单地演习了一个由“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这主要是与我的准备不足所导致。在回顾上课的过程中,我非常吃惊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和程序与发展的速度。不得不承认,学生实在是非常出色,能非常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征,表达能力也比我预想的全面、准确。


可以说,这节课的几次试教,使我真正深刻地认识到我自身还需要多方面的提高,也让我看到科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发展的潜力。使我更有信心为这一学科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我的不足: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渴求与兴趣也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客观的评价,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1、我觉得在自己上课时在评价方面做得就有所欠缺。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习伙伴之间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也可以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摸索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个人简介


邵姗薇,女,中共党员,1986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5年参加教育工作,校科学教研组组长。曾获金华市科学优质课一等奖,金东区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区“新生代”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大赛一等奖。教育教学中以踏实求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学生为本”力求让学生全面主动探究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担任各级公开课,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获奖,积极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成绩优异。


 


 


金华: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rar (, 下载次数:59)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21:25:21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9#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舟山市普陀区勾山中心小学  毛华杰


★教材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教学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在学会观察岩石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能够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石、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利用岩石的显著特征能够识别岩石的种类,分析颗粒组成进一步鉴别岩石的种类。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下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能够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岩石。要求学生能够在对岩石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的岩石的显著特征,通过查阅资料,识别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属什么种类,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观察的方法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但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岩石进行识别还有点困难,因此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形成对岩石进行初步识别的概念。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记录几种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


2、通过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质疑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 教学准备 】


分组实验: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砾岩、滴管、稀盐酸、放大镜、每组用于清洗滴稀盐酸的岩石的水杯一只、毛巾一块、镊子一只。


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根据描述的特征猜猜是哪个物体。


一、课的导入


今天我们按特征要猜猜的主角是上节课刚接触过的岩石。板书课题。


二、观察岩石实验


(一)实验观察指导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观察方法?


 2、学生阐述科学的观察方法。


3、出示六种岩石。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什么,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岩石观察记录表


      实验小组




































































































































岩石编号


岩石的显著特征


新的观察方法


岩石种类


岩石构造


岩石颗粒的形态


滴稀盐酸的反应


层理


气孔


斑点


条纹


生物


痕迹


颗粒


颜色


颗粒粗细


颗粒结构













气泡



气泡


1


 


 


 


 


 


 


 


 


 


 


 


 


 


 


2


 


 


 


 


 


 


 


 


 


 


 


 


 


 


3


 


 


 


 


 


 


 


 


 


 


 


 


 


 


4


 


 


 


 


 


 


 


 


 


 


 


 


 


 


5


 


 


 


 


 


 


 


 


 


 


 


 


 


 


6


 


 


 


 


 


 


 


 


 


 


 


 


 


 


 


符合的打“


 


符合的打“


 


4、师小结归纳指导:岩石的构造和颗粒形态(课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通过碰撞等获取颗粒进行对比。


5、请大家来看实验观察记录表并指导。


表里哪些内容你不了解?


岩石的层理是什么意思?生物痕迹是什么意思?


岩石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岩石的颗粒形态:由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颗粒颜色组成。岩石颗粒结构分松散和紧密两项。什么是松散的结构呢?


6、重点演示滴稀盐酸的实验:


1) 稀盐酸是腐蚀化学实验药品,不能飞溅到自己和同学的皮肤衣服上


2) 用滴管在每一块岩石上各滴一滴,观察反应(现象有冒气泡、不冒气泡之别)


3 滴完稀盐酸后的岩石,观察后在清水中清洗干净(用镊子夹取)。


7、这么多观察任务,哪项是最后观察的?为什么?


8、为了区分六块常见的岩石我们就用标签1~6号来表示。观察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材料员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观察实验。(课件提示实验要求)


(二)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跟进落实。


(三)学生实验汇报


9、教师组织汇报:


各组整理材料。一组的同学汇报;其他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猜猜汇报组的同学说的是哪号岩石;其他组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描述的情况加以补充。


10、师小结。


三、识别岩石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主要特征,但是这些岩石叫什么名字呢?


2、请同学们把观察结果的统一意见和岩石资料P68比照,推断1~6号岩石分别叫什么名字?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辨别。学生说明辨别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5、小结:岩石学家还经常根据岩石重要特征,通过检索的方法来识别岩石名称。


6、看P69,思考:科学家抓住了岩石的哪个重要特征进行比对?


7、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看的,教师以课件的方式按图检索法显示鉴别过程。根据这个鉴别方法,同学试试看,鉴别验证一下另一种岩石。


四、课的延伸


学生尝试描述岩石的显著特征,继续开展按特征猜测活动。


    师小结课堂。有什么收获。


关于岩石你还有想研究的内容吗。


课后阅读课本第81页,想想这样形态万千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试教体会


围绕以“突出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关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当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应该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六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在教学上很难有新意,但我觉得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突破口,只有找准这样的突破口,会把学生研究岩石的活动凸现出来的,通过试教,我觉得这一课要抓好探究过程中的交流环节,依次呈现学生的观察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火花。


★个人简介


毛华杰,199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沈家门小学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东港小学德育处主任,塘头小学校长、书记,勾山中心小学校长、书记。93年随着常识教材的实施转为专职常识、科学教师至今,行政岗位的变迁并没有改变其对科学学科的热衷,一直以来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实践。曾二获区学科带头人、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教学中,以踏实、求真、活泼的课堂吸引着学生,潜心钻研,用心感悟着科学教育。至今,担任区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达三十余节,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省、市、区多次获奖,优质课连续四届获市一等奖,曾于2004年在省新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研究课。主持参与了《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塘头乡土资源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以课内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课外探究》、《公办小学新居民子女学习情况及教育策略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并分别获奖。还曾获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第十届师德标兵、区教育管理与保障先进工作者、局级先进工作者、参加了省首期“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


 


 


舟山:《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rar (, 下载次数:53)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21:27:04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10#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


台州市临海大洋小学  徐寒英


【教材分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


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板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2、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2、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


3、根据需要对岩石进行观察、比较、及查阅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2、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描述汇报,说说猜猜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1号花岗岩、2号大理岩、3号石灰岩、4号板岩、5号砂岩、6号砾岩、镊子、滴管、滴瓶、稀盐酸、放大镜、碟子、水杯、湿毛巾。


2、演示实验:岩石标本、滴管、稀盐酸、滴瓶、碟子、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几种常见的岩石图片)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岩石,要说说猜猜这些岩石,首先得认识它们。


二、观察岩石实验


1、(出示:花岗岩、砾岩)讨论观察方法


2、交流反馈


3、指导滴稀盐酸的方法


4、讨论观察记录表


5、学习温馨提示


三、学生观察实验


四、实验汇报


五、鉴别岩石


1、刚才同学们对岩石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地质学家是怎样描述岩石的?


2、学生阅读 


3、根据岩石资料识别六块岩石分别叫什么名字?(出示课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4、(出示课件)对照泡泡图,验证鉴别结果。


5、说说猜猜六块岩石


六、总结谈话


 


  板书设计:


 


                                        


                                      颗粒    


                                        颜色


             (放大镜)    条纹


                                    ……


             (滴稀盐酸)                      


                         


             


                  


                 


          



                    


                 


 


试教体会


让探究的天空更蔚蓝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试教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有效性,将是决定能否达到培养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巧铺搭石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探究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具体情况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可操作性的六块岩石。比如:在选取板岩、石灰岩和页岩的时候,教材上说敲击板岩有清脆的声音,而敲击页岩没有砰声,经过反复实践,发现敲击板岩和页岩发出的声音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板岩和页岩只能选取其中的一种。如果选取板岩和石灰岩的话,这两块岩石在颗粒颜色、颗粒粗细、颗粒的结构上比较相似,在视觉上造成模糊的感觉,显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是难以区别出来的,必然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仔细地去探究它们内部的不同点。而在选取石灰岩时发现许多石灰岩上有很多白色的杂质,看上去像是白色条纹,试教的时候,学生往往把这些杂质当作石灰岩的显著特征来描述,于是,我又对每一块岩石作了精心地挑选。


其次,在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如试教时,在观察实验的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了稀盐酸的滴瓶、滴管,学生对这些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把老师布置的观察任务抛到了脑后,再加上我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观察6块岩石,可想而知,学生对岩石的观察只有草草收场!造成学生描述这一环节一团糟。于是,我在岩石的数量上作了调整,让学生自主选择4块岩石进行仔细地观察,在学生对岩石的颗粒、岩石结构等充分观察后发放稀盐酸,还留给学生对所收集的事实进行交流、梳理、思考、完善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岩石描述得比较到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精心选择活动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使他们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这些结构性材料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试教前,学生对于岩石及观察岩石的方法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是个未知数,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岩石的方法及观察岩石什么内容的指导上是盲目的。结果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效却不大,学生对于层理、条纹、颗粒结构等众多的新名词新概念还是一筹莫展,再让四年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岩石特征的观察、记录,真是难上加难!要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想到的是源头问题——我们的学生对岩石及观察岩石的方法等等的前概念究竟有多少?在反复钻研教材及参考资料后,发现了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能够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教案又作了全新的设计。现在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在试教班级先上了第一课,因为这是开展第二课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一环节初步观察岩石删掉,因为是属于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着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观察岩石。在观察、记录、描述岩石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提炼岩石的显著特征。二是识别岩石,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借助资料来分析、鉴别岩石的种类。在指导观察时,我把重心落在指导观察岩石的颗粒及滴稀盐酸看反应上,对于其他难以理解的概念辅以形象的感性图片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又对观察记录表作适当的调整,用打“√”的方法来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在学生观察岩石时,又发现学生观察这6块岩石杂乱无序且不能深入。再加上过早的发放稀盐酸,学生特别热衷对新鲜事物的研究,整个探究活动费时而无效。因此,我让学生在观察岩石8分钟后再来领取稀盐酸,在温馨提示里特别强调自主选择喜欢的4块岩石,分工合作,一块一块地观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潜心、细致地观察岩石。学生在汇报时,起先允许借助观察记录表描述岩石的特征,然后给学生梳理、完善观察结果的时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岩石,接着出示两块看上去比较相似的岩石让学生比较着描述出它们的异同,在阅读了岩石专家对岩石特征的描述后,让学生提炼每块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识别岩石,最后用岩石颗粒泡泡图来验证判断。这样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对岩石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这是对学生有效探究最好地诠释!


三、激情导趣是有效探究的法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变传授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娱乐电视经常有说说猜猜这一节目,我将这一活动在课前作为游戏形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描述猜测本班同学,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只有抓住人物显著特征进行描述方能获取成功的道理,又为下面岩石教学中抓岩石的显著特征说说猜猜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实属一举两得!在引题环节,把六块岩石做成卡通人物,以有请今天说说猜猜的主角闪亮登场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根据岩石颗粒情况鉴别观察结果这一环节中,泡泡图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比较复杂,很难理清头绪,因此让学生用心鉴别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于是,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人人手拿岩石,巧设为岩石找家的游戏,学生探究的热情被激活了,纷纷举起岩石,目不转睛地跟着大屏幕上的箭头寻找岩石的家。然后问学生为岩石找到家了吗?当看到为岩石找到家的学生一脸的兴奋时,我就知道这不仅是学生对岩石的明显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经历了认认真真鉴别岩石的过程。在学生全面认识了岩石之后,我又设计了说说猜猜的环节,明确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强调要抓住岩石的显著特征来描述,描述的同学兴致勃勃,猜的同学兴趣盎然。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何乐而不为?


     此外,本课教学也给我留下了不少困惑:教师本身缺乏有关岩石的知识,是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很大障碍!学生对许多专业词语的理解程度如何把握?表格的简化设计,降低了学生记录的难度,但是否会影响学生记录能力的培养?怎样敲击岩石听辨声音更科学?怎样辨别岩石颗粒结构是松散还是紧密?其标准是什么?


 


个人简介


96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科学五年来,注重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研究,现任台州学院附属小学科学教师。以下是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1、2008年获台州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2、2008年获台州市教学能手称号;


3、2008年获临海市优秀教师称号;


4、2007年获临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5、2006年获台州市级课题成果二等奖;


6、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台州市一、二等奖;


7、主持多个课题的研究,其中获台州市级课题研究优秀结题的2项;


8、多次承担临海市级公开课、研讨课。


台州: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rar (, 下载次数:56)


 


课件下载:点击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3 21:28:35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