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010十二月的浪漫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绍兴区010十二月的浪漫作业专贴

                                                                    

绍兴区010十二月的浪漫作业目录(见后)

                           绍兴区010十二月的浪漫作业目录

教学反思:

1、执教《磁铁的磁性》课堂始末
        

 2指导总比约束好   ——《我的大树》教学反思
       

 3、在“鱼儿的栖息地”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建立动物的栖息地》教学反思
        

4、教师引导令课堂瞬息万变——谈“憋气会不会令人变笨”的课堂小插曲
       

科学教学原创性文章:

1、让孩子享受“自由”的感觉
        

2、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过滤器的创新设计
        

3、让家长关注小学科学教
        

4、寻求科学探究“理”、“小”、“趣”的支点
       

读后感:
        

1、从“穷人的举动”中想到我们的科学求证
       

 2课堂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想想我们的科学课堂
       

课堂实录:
        

1、我的自行车的课堂实录

2、《磁铁的磁性》
        
教学实录
        

教案:
        

1、磁铁的磁性
       

2、冷水与热水
       

3、我的自行车

教学反思:

1、执教《磁铁的磁性》课堂始末
        

 2指导总比约束好   ——《我的大树》教学反思
       

 3、在“鱼儿的栖息地”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建立动物的栖息地》教学反思
        

4、教师引导令课堂瞬息万变——谈“憋气会不会令人变笨”的课堂小插曲
       

科学教学原创性文章:

1、让孩子享受“自由”的感觉
        

2、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过滤器的创新设计
        

3、让家长关注小学科学教
        

4、寻求科学探究“理”、“小”、“趣”的支点
       

读后感:
        

1、从“穷人的举动”中想到我们的科学求证
       

 2课堂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想想我们的科学课堂
       

课堂实录:
        

1、我的自行车的课堂实录

2、《磁铁的磁性》
        
教学实录
        

教案:
        

1、磁铁的磁性
       

2、冷水与热水
       

3、我的自行车

   
   
                                                                         让孩子享受“自由”的感觉

摘要:当今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是“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这就要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学生也许就会得到更多。我在认真学习课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上《常识》的感受和接触《科学》的新体验,从四部分论述:一是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三是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四是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关键词:放手、自由、创新、实际、探索、假设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婴儿出生,教师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题。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就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自由享受学习常识、探索科学的快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常识、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享受“自由”的感觉。

一、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按照“领、扶、放”的原理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多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更要为学生安排更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倡导下,我们要打开自己禁锢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意识安排下的活动中点燃起创作的火花。为此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安排学生为主的活动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在《科学》三上年级《纸》一课中,让学生在了解纸的性质的基础上,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用纸做一辆纸车,除了车以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学生会做出很多不同的纸车和其他小制作。然后教师可以搞一个有意义的纸作品展。

只要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对学生充分信任,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比如在教学常识三下年级《蝴蝶和蛾》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蝴蝶和蛾相同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探究蝴蝶和蛾有何不同之处,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画,也可以写下来,甚至可以演一演。学生通过探究在表达中体现学生探索的灵性。又如教学常识四上年级的《蜗牛》中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时,学生拿着自己挑的香蕉、苹果、菜叶、泥土等东西给蜗牛吃,并观察它的反应,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后,有的学生转头看别的学生的蜗牛有什么反应,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究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与人研讨交流的念头,谈谈自己所观察到、想到的与别人相不相同,从而分析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问题。

研究是研讨的起点,研讨则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以促进探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集体研讨中,学生通过语言把内在的思想表达出来,使内在相似之处得以陈述,使感觉更敏锐,并从交流中引出矛盾,建立解释模型,找出内在的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多一点的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得到更多。

三、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

科学课提倡和估计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的空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求知。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上,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化色彩,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的素养,以科学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灵动的魅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问题。如教学《科学》三下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你先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教师随便拿出几样让学生猜。)

2、那我们来将这些东西分一分行吗?小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讨论分成两堆分别是“浮的”、“沉的”放在两个盘子里。

3、你想知道你们小组猜的结果究竟怎样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4、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要求:如果你猜对了,你就放回老地方,如果你猜错了,你就把它放在另外一个盘子里。

5、汇报你们小组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了?

6、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猜错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来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呢?

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猜测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系时,其脑海中激起一层层的波浪,其思考是积极主动的。有的说“跟物体的大小有关”;有的说:“跟物体的轻重有关系”;有的说:“跟水有关系”;等等,假设五花八门,但从一个个的假设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是学生自己的思维。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习惯的内在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工整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是创新的关键。

四、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米饭和淀粉》中,在认识米饭和淀粉的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一些平时经常吃到、看到的事物回来,有各种的蔬菜、苹果、香蕉、饼干等。根据所学知识,用碘酒去验证哪些食物中有淀粉,并让学生讲出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甜味的原因,很多学生多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就是食物中有淀粉,所以感觉到有点甜。又如《奇妙的指纹》中说说指纹还有哪些用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指纹拓印画。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成败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你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我们做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效果,我们都在探索尝试中,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由一些,开放、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啊!

摘要:当今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是“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这就要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学生也许就会得到更多。我在认真学习课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上《常识》的感受和接触《科学》的新体验,从四部分论述:一是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三是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四是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关键词:放手、自由、创新、实际、探索、假设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婴儿出生,教师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题。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就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自由享受学习常识、探索科学的快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常识、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享受“自由”的感觉。

一、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按照“领、扶、放”的原理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多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更要为学生安排更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倡导下,我们要打开自己禁锢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意识安排下的活动中点燃起创作的火花。为此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安排学生为主的活动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在《科学》三上年级《纸》一课中,让学生在了解纸的性质的基础上,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用纸做一辆纸车,除了车以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学生会做出很多不同的纸车和其他小制作。然后教师可以搞一个有意义的纸作品展。

只要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对学生充分信任,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比如在教学常识三下年级《蝴蝶和蛾》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蝴蝶和蛾相同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探究蝴蝶和蛾有何不同之处,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画,也可以写下来,甚至可以演一演。学生通过探究在表达中体现学生探索的灵性。又如教学常识四上年级的《蜗牛》中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时,学生拿着自己挑的香蕉、苹果、菜叶、泥土等东西给蜗牛吃,并观察它的反应,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后,有的学生转头看别的学生的蜗牛有什么反应,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究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与人研讨交流的念头,谈谈自己所观察到、想到的与别人相不相同,从而分析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问题。

研究是研讨的起点,研讨则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以促进探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集体研讨中,学生通过语言把内在的思想表达出来,使内在相似之处得以陈述,使感觉更敏锐,并从交流中引出矛盾,建立解释模型,找出内在的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多一点的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得到更多。

三、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

科学课提倡和估计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的空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求知。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上,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化色彩,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的素养,以科学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灵动的魅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问题。如教学《科学》三下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你先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教师随便拿出几样让学生猜。)

2、那我们来将这些东西分一分行吗?小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讨论分成两堆分别是“浮的”、“沉的”放在两个盘子里。

3、你想知道你们小组猜的结果究竟怎样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4、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要求:如果你猜对了,你就放回老地方,如果你猜错了,你就把它放在另外一个盘子里。

5、汇报你们小组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了?

6、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猜错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来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呢?

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猜测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系时,其脑海中激起一层层的波浪,其思考是积极主动的。有的说“跟物体的大小有关”;有的说:“跟物体的轻重有关系”;有的说:“跟水有关系”;等等,假设五花八门,但从一个个的假设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是学生自己的思维。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习惯的内在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工整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是创新的关键。

四、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米饭和淀粉》中,在认识米饭和淀粉的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一些平时经常吃到、看到的事物回来,有各种的蔬菜、苹果、香蕉、饼干等。根据所学知识,用碘酒去验证哪些食物中有淀粉,并让学生讲出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甜味的原因,很多学生多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就是食物中有淀粉,所以感觉到有点甜。又如《奇妙的指纹》中说说指纹还有哪些用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指纹拓印画。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成败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你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我们做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效果,我们都在探索尝试中,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由一些,开放、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啊!

摘要:当今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是“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这就要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学生也许就会得到更多。我在认真学习课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上《常识》的感受和接触《科学》的新体验,从四部分论述:一是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三是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四是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关键词:放手、自由、创新、实际、探索、假设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婴儿出生,教师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题。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就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自由享受学习常识、探索科学的快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常识、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享受“自由”的感觉。

一、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按照“领、扶、放”的原理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多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更要为学生安排更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倡导下,我们要打开自己禁锢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意识安排下的活动中点燃起创作的火花。为此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安排学生为主的活动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在《科学》三上年级《纸》一课中,让学生在了解纸的性质的基础上,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用纸做一辆纸车,除了车以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学生会做出很多不同的纸车和其他小制作。然后教师可以搞一个有意义的纸作品展。

只要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对学生充分信任,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比如在教学常识三下年级《蝴蝶和蛾》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蝴蝶和蛾相同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探究蝴蝶和蛾有何不同之处,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画,也可以写下来,甚至可以演一演。学生通过探究在表达中体现学生探索的灵性。又如教学常识四上年级的《蜗牛》中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时,学生拿着自己挑的香蕉、苹果、菜叶、泥土等东西给蜗牛吃,并观察它的反应,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后,有的学生转头看别的学生的蜗牛有什么反应,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究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与人研讨交流的念头,谈谈自己所观察到、想到的与别人相不相同,从而分析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问题。

研究是研讨的起点,研讨则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以促进探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集体研讨中,学生通过语言把内在的思想表达出来,使内在相似之处得以陈述,使感觉更敏锐,并从交流中引出矛盾,建立解释模型,找出内在的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多一点的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得到更多。

三、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

科学课提倡和估计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的空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求知。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上,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化色彩,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的素养,以科学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灵动的魅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问题。如教学《科学》三下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你先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教师随便拿出几样让学生猜。)

2、那我们来将这些东西分一分行吗?小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讨论分成两堆分别是“浮的”、“沉的”放在两个盘子里。

3、你想知道你们小组猜的结果究竟怎样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4、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要求:如果你猜对了,你就放回老地方,如果你猜错了,你就把它放在另外一个盘子里。

5、汇报你们小组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了?

6、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猜错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来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呢?

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猜测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系时,其脑海中激起一层层的波浪,其思考是积极主动的。有的说“跟物体的大小有关”;有的说:“跟物体的轻重有关系”;有的说:“跟水有关系”;等等,假设五花八门,但从一个个的假设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是学生自己的思维。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习惯的内在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工整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是创新的关键。

四、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米饭和淀粉》中,在认识米饭和淀粉的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一些平时经常吃到、看到的事物回来,有各种的蔬菜、苹果、香蕉、饼干等。根据所学知识,用碘酒去验证哪些食物中有淀粉,并让学生讲出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甜味的原因,很多学生多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就是食物中有淀粉,所以感觉到有点甜。又如《奇妙的指纹》中说说指纹还有哪些用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指纹拓印画。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成败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你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我们做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效果,我们都在探索尝试中,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由一些,开放、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啊!

摘要:当今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是“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上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这就要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学生也许就会得到更多。我在认真学习课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上《常识》的感受和接触《科学》的新体验,从四部分论述:一是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三是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四是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关键词:放手、自由、创新、实际、探索、假设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婴儿出生,教师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题。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就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自由享受学习常识、探索科学的快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常识、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享受“自由”的感觉。

一、充分放手,多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按照“领、扶、放”的原理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多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更要为学生安排更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倡导下,我们要打开自己禁锢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意识安排下的活动中点燃起创作的火花。为此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安排学生为主的活动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在《科学》三上年级《纸》一课中,让学生在了解纸的性质的基础上,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用纸做一辆纸车,除了车以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学生会做出很多不同的纸车和其他小制作。然后教师可以搞一个有意义的纸作品展。

只要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对学生充分信任,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研讨交流,多一点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比如在教学常识三下年级《蝴蝶和蛾》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蝴蝶和蛾相同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观察探究蝴蝶和蛾有何不同之处,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画,也可以写下来,甚至可以演一演。学生通过探究在表达中体现学生探索的灵性。又如教学常识四上年级的《蜗牛》中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时,学生拿着自己挑的香蕉、苹果、菜叶、泥土等东西给蜗牛吃,并观察它的反应,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后,有的学生转头看别的学生的蜗牛有什么反应,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在自己的探究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产生与人研讨交流的念头,谈谈自己所观察到、想到的与别人相不相同,从而分析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问题。

研究是研讨的起点,研讨则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可以促进探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集体研讨中,学生通过语言把内在的思想表达出来,使内在相似之处得以陈述,使感觉更敏锐,并从交流中引出矛盾,建立解释模型,找出内在的规律,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因此,多一点的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交流中得到更多。

三、创新的关键,多一点假设。

科学课提倡和估计学生拓展发散思维的空间,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求知。在科学探究的环节上,不要蒙上过多的理性色彩和专业化色彩,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的素养,以科学探究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让求知活动充满灵动的魅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问题。如教学《科学》三下年级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你先来猜一猜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教师随便拿出几样让学生猜。)

2、那我们来将这些东西分一分行吗?小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讨论分成两堆分别是“浮的”、“沉的”放在两个盘子里。

3、你想知道你们小组猜的结果究竟怎样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4、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要求:如果你猜对了,你就放回老地方,如果你猜错了,你就把它放在另外一个盘子里。

5、汇报你们小组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了?

6、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猜错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来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呢?

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猜测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系时,其脑海中激起一层层的波浪,其思考是积极主动的。有的说“跟物体的大小有关”;有的说:“跟物体的轻重有关系”;有的说:“跟水有关系”;等等,假设五花八门,但从一个个的假设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是学生自己的思维。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习惯的内在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工整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是创新的关键。

四、深化认识,多一点联系实际。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米饭和淀粉》中,在认识米饭和淀粉的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一些平时经常吃到、看到的事物回来,有各种的蔬菜、苹果、香蕉、饼干等。根据所学知识,用碘酒去验证哪些食物中有淀粉,并让学生讲出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甜味的原因,很多学生多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就是食物中有淀粉,所以感觉到有点甜。又如《奇妙的指纹》中说说指纹还有哪些用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指纹拓印画。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成败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你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我们做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效果,我们都在探索尝试中,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自由一些,开放、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2:53:1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从“穷人的举动”中想到我们的科学求证

2007120日,对于我们市科学老师来说,这一天是值得我们永记的日子,因为我市科学网络研修班第一次网络主题研修在这一天举行。我是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感谢傅老师和班委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能畅所欲言的平台,本次网络研修班的主题是“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在研修讨论中,收获颇多,我也积极参与了研讨,下面我从“科学求证”这个层面来谈谈自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记得,在研讨中,王飞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为了什么?我们的科学教育为了什么?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又为了什么?为了社会的进步!只有创新才有进步!”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我是非常赞同的。曾经就“创新”看到这样一个《伊索寓言》里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从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穷人他的目的很明确,但是他寻求了一条“创新”的路,我们的科学求证过程也是如此。我在想,我们的科学在求证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寻求一条能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过程是绕远路还是近路,其实都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也来谈谈对科学求证的理解

首先它是一个过程,一个经历思考、预设、小心周密论证、反思的过程,学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中,其思考的能力、思维的训练都将有效地提升,至少会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得到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个有意思的故事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他是很有意义的,这个穷人的目的很明确——填饱我的肚子,就如我们在预设时的确定的问题;穷人经历了这样一个“绕远路”的过程,就如我们在经历一个小心周密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走弯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弯路,或者我们故意走弯路。

但是正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在“走弯路”的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与交流后的感受

2007120日,对于我们市科学老师来说,这一天是值得我们永记的日子,因为我市科学网络研修班第一次网络主题研修在这一天举行。我是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感谢傅老师和班委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能畅所欲言的平台,本次网络研修班的主题是“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在研修讨论中,收获颇多,我也积极参与了研讨,下面我从“科学求证”这个层面来谈谈自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记得,在研讨中,王飞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为了什么?我们的科学教育为了什么?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又为了什么?为了社会的进步!只有创新才有进步!”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我是非常赞同的。曾经就“创新”看到这样一个《伊索寓言》里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从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穷人他的目的很明确,但是他寻求了一条“创新”的路,我们的科学求证过程也是如此。我在想,我们的科学在求证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寻求一条能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过程是绕远路还是近路,其实都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也来谈谈对科学求证的理解

首先它是一个过程,一个经历思考、预设、小心周密论证、反思的过程,学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中,其思考的能力、思维的训练都将有效地提升,至少会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得到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个有意思的故事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他是很有意义的,这个穷人的目的很明确——填饱我的肚子,就如我们在预设时的确定的问题;穷人经历了这样一个“绕远路”的过程,就如我们在经历一个小心周密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走弯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弯路,或者我们故意走弯路。

但是正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在“走弯路”的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与交流后的感受

TOP
3#

                      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过滤器的创新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程,科学课注重探究的过程、探究对象的涉及面、以及探究的价值趋向。我觉得科学科的探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需要过程,同样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个过程。下面是《科学》四上年级《溶解》单元中《食盐在水里溶解了》的难点突破环节,让学生完成沉淀、过滤的实验。

课前准备的器材是两只上有透水白布的塑料杯子。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溶解”这个词。(略)

二、盐和沙在水中溶解了吗?

1、观察比较食盐在水中和沙在水中的不同。(略)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出示面粉,你说它放进水中,会跟食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呢,还是会跟沙一样不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1:我觉得应该会象食盐一样溶解在水中。

学生2:我觉得它会溶解在水中,但是不一定就是跟食盐溶解在水中一样。

2、咱们不妨也来验证一下,取一勺面粉放入3号杯中,用刚才的方法轻轻搅拌,与刚才的两杯液体比较一下,小声讨论:面粉溶解在水中了吗?
                

3、从观察所得,你觉得面粉溶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1:我觉得面粉没有溶解,你看水都变成像牛奶一样了,可以喝了。(生笑)

学生2:我觉得面粉溶解了,它虽然变颜色了,可是刚才我们得出,面粉的颗粒已经在水中不见了,它应该溶解了。

讨论交流过了2分钟左右。

学生3:我发现在杯子的底下有面粉糊留下来了,应该是不溶解的。

学生4:我觉得那是面粉太多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溶解在水中了。

学生5:我发现很多面粉的小颗粒仍然在水中,我们仔细看就能发现,我想我们用纱布可能可以将水和面粉分开,我觉得面粉是没有溶解的。

……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觉得大家最有争论的是面粉会不会沉下来,能不能通过其他的实验器具将它与水分开?

5、那我们如何来完成这个实验来证明面粉是不是溶解?(小组成员相互商量一下)

1、汇报。

学生1:放着不动,让它慢慢沉下来。

学生2:可以放上一块纱布,将这杯液体倒在纱布上,看纱布上会不会留下面粉,如果留下了说明面粉是不溶解的,没有留下那说明面粉溶解了。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给学生每组两个简单过滤器,提醒实验中的小细节:

(1)    实验时,要轻轻倒入。

(2)    我们都知道食盐溶解于水,为了比较,我们将放食盐的液体用同样的方法做一做,不过要留一半静静地放在桌上。

(3)    完成实验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块白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声讨论一下:面粉溶解在水中了吗?

3、交流:说说你从三块白布上发现了什么?从这种现象现象上说明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白布上留下了很多面粉,所以我觉得溶解了。

学生2:我发现放食盐的液体通过这块白布,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学生3:不对,放面粉的液体通过白布后,我发现液体仍旧是白颜色的,这说明部分面粉溶解在水中了。

学生4:我对他有意见,因为这个白布的空隙很大,如果我们不太容易透水的布,我想下面的液体一定会跟水的颜色一样无色透明的。

教师一一肯定了这些同学的细心观察,针对后一位同学的阐述,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同学们都是一些小小的科学家,科学需要我们的不断尝试证明,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了证明一种物质是不是在水中溶解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老师的实验室里有空隙更加小的纸,课后请有兴趣的同学来老师这里要去,去证明放面粉的液体通过这种纸后能不能将水和面粉彻底地分开?

这是我在一次市公开课上的教学环节,为了这次实践,我经历了很多次的课堂实践探索,从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我始终觉得本次活动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挥洒自如地完成探究任务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我也在尝试中得出:与其是囫囵吞枣地探究,还不如精简活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我在研究教本时,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主旨、价值取向作了新的调整,归纳起来是三个新的尝试:

尝试一:由教材中使用过滤纸的实验要求用我认为能解决过滤问题的透水白布代替,来证明通过过滤是可以区分是否沉淀的一种理想方法。

尝试二:淡化教学目标中的科学知识,强化科学的技能培养。由教材中让学生认识面粉通过沉淀和过滤的方法能将其与水分开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让学生掌握过滤和沉淀是检验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

尝试三:从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客观地引导学生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探究方法来完成更深入的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是以书本为基础,而是以现实事物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这种探究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亲历实践过程。《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甚至影响人们的精神领域,我们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更注重的应该是后者。为此,我觉得我的这个探究的活动过程无论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的终身的科学素养都是切实可行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显露无疑,我们的《科学》课堂不是正需要这样充满激情的、本位的、真实的科学体验吗?下面我就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处理的想法。

一、立足学生实际,大胆地实行教本的调整。

《科学》课程的推广,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从而适应飞速发展的时常经济。这是一门长远的、并分阶段实施的启蒙课程。学生在客观的科学世界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但我对《科学》的教本有新的认识:《科学》只是一门学科,是沟通学生与教师进行科学对话的桥梁,它只扮演的是“教本”的角色,其作用是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

针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有理由、也有义务立足学生实际对教本内容主旨、教材的侧重点、教具的准备,以及教本的价值取向作新的调整,以有利于指教班级学生的更好发展。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我课前对教具做了充分的准备,不止一次用过滤纸做过面粉过滤的实验,自己实验中,我发现过滤纸的毛细空隙经常被面粉糊堵上,严重影响过滤的速度和效果。我计算过,就算最稀薄的混合液体,过滤完也需要近10分钟,效果也不怎么好如果课堂上运用过滤纸过滤,仅这个环节,我要花大半节课来完成,这势必严重影响溶解的初步感知和仔细观察物质是怎样溶解于水中这个环节的探究,而且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对过滤纸的了解,过滤器的认识显得仓促而不实际。相反,爸爸妈妈筛豆、淘米、做豆腐滤水的认识与他们更贴近,从以上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况且我们需要学生自己的思维,需要学生自己的语言,更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真实体验。为此我觉得过滤纸=透水白布。

二、注重学生本位的体验,强化学生探究的过程。

1、《常识》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的是教师科学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而后者更注重教师科学指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求过程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只有孩子们自己做的科学才算是真正的科学。本堂课中,我领会了科学教材的内在理念,从学生自己出发,淡化了有关知识性的要点,而强化了学生自己探究的过程。面粉是否溶解于水——如何来证明——初步了解过滤和沉淀的方法是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良好方法。整个过程我都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过程,最后明确探究方法,并验证这个方法的实效性。学生在这样课堂中,我觉得是“民主”的,只有在民主的探究氛围里,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才进入兴奋状态,探究活动才容易进入高潮,学生才敢想、敢问、敢为。从以上的学生表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正沉浸在那自主探究的美妙氛围内。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必须要从统一规格的科学教育模式转向个性化科学自主实践,重视学生本位体验。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式的科学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产品,不符合学生实际,并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科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我们的课堂中要重视学生本位体验,不要将教本中的观点、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的头上,那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在本堂课中,我没有提到有关“过滤”、“沉淀”这样专用的名词,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可以放上一块纱布,将这杯液体倒在纱布上,看纱布上会不会留下面粉”,“放着不动,让它慢慢沉下来。”。看起来这些话幼稚而不规范,但是这恰恰就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说明“过滤”、“沉淀”这两个概念,这多么真实。我们的课堂就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

三、拓宽途径,让科学的方法引领课外的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如此强调探究的亲身经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能再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而应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由此可见,《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应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的限制。上下课声已经不再是探究的起点和终点。本课堂探究尝试我希望成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的起点。学生已经知道过滤和沉淀是判别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在课堂中由于发现过滤后的水的色彩仍然是白色的,所以希望选择空隙更加小的过滤纸或者布,来进一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想课外一定会引起科学探究的又一个高潮,而此时的探究将又上升到一个层次了,而事实也如此,课后向我要过滤纸的学生络绎不绝。因为此时的学生是真心想去尝试验证。

    我们的教学成败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你的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做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效果。开放、民主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啊!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的尝试,我认为:过滤纸透水白布。

TOP
4#

                               让家长关注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推广已经4年有余,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科学教育推广的举步为艰,我们真切体会到部分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漠视与茫然,作为一名深爱着小学科学教育的专职教师,我们都有一种信念,但是我们也时常的无奈。

现在的家长与孩子更很无奈,从小被“择校”的压力驱赶着,以前这种情况只有发生在高中、大学;可是现在呢,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高歌,一路“赶鸭子”。作为一所受家长、社会关注的名牌小学,为进一步提高生源的质量,必然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有一套评价的标准,于是造成了又一种变异的“应试教育”的大循环。大多数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都没有关于科学素养的评判标准。人哪,总会有一种“顺应潮流”的举动,既然《科学》被熟视无睹,我何必又大费周折地瞎折腾呢?自然而然《科学》被漠视了,自然而然科学教师被冷漠了,自然而然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推行困难了……

我们如何让社会与家长重视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呢?这是一个不是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些单薄的科学老师,我们力不从心。

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一些小事情: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如何引领你学生的家长关注科学教育呢?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共同尝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就以我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来谈谈我是如何让家长关注小学科学教育的。

一、打夯高歌话科学。

我刚才说到很多家长对小学科学教育很漠视,而部分家长又对小学科学教育很茫然,但是我觉得这种漠视与茫然是建立在其对科学教育的不了解上。我专门抽取了部分家长,与他们聊天,家长们更多提到的是:“《科学》就是以前的《常识》,是副课。”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不免心酸,想想自己一心扑在这份教育上,还不如一个“三教九流”的“主课”老师。

为了让家长能正视小学科学教育,我们有必要高歌《科学》

利用我校家长开放日的时间,我专门开放了我们的科普陈列室,让家长们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还专门安排了半个小时时间让家长欣赏这大半学期以来我和我的学生(他们的孩子)所经历过的科学探究历程,在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和孩子们的快乐中让家长们感受到科学课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然后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和家长各自独立完成同一张科学常规知识试卷,马上校对,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之间的科学素养的差距,这是一种体验,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唤醒,唤醒家长对科学的重视。

二、同坐一堂学科学。

学校安排家长随堂听课,让他们感受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但我觉得科学课更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今天我上《奇妙的指纹》,我有意将两个孩子与两个家长安排一组,让我们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经历如何破案;如何将指纹快速地拓印;如何将指纹分类;如何探究指纹的各种性质……我发现家长们就像孩子一样,居然也乐此不疲地研究得很投入;更多的家长对指纹的认识还是很欠缺的,知识的匮乏驱使我们的家长做了一回真正的学生。虽然因为课调控的问题上45分钟才完成,但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意犹未尽。

人都有爱“乐”的天性,对一切未知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充满了好奇,当家长们通过和孩子一起原汁原味地学科学,一起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一起经历失败与成功,一起在参与中认识科学对人思维的有效训练时,我想他们一定会对《科学》有所改观,至少不会漠视与茫然。

三、课外延伸谈探究。

在《奇妙的指纹》的课外延伸阶段,我特意安排两个需要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去寻找指纹是否会遗传的秘密;和家长一起记录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指纹,探究指纹是否也会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科学探究的延伸活动的“球”踢给家长,让他们一起在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问题时感受科学的魅力。

在平时,我也会有意安排各种课外探究活动取名为“亲子总动员”,给孩子和家长各自安排适量的具有连续性的探究任务,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在课外谈科学,适当时候我们也有意安排家庭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我想至少家长在每个星期与孩子的探究中认识科学、体验科学。

四、评价激励续热情。

很多时候,很大一部分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孩子如此,大人亦如此,怎样保持家长朋友们能将辅导孩子科学探究与和孩子参与科学探究的激情永驻呢?我想有效的评价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奇妙的指纹》出发,探究指纹会不会遗传的问题设计一个父母亲、孩子,甚至祖父母共同参与的探究任务,成立家庭成员指纹档案。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给予激励。

评价可以扩大,不仅仅可以家家评价,还可以通过家长、孩子、学校教师共同互评、共同督促,有家长评价孩子的表现,更有孩子评价家长对他的帮助;我认为这种评价对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家长意识到自身的表现也在评价之列,对他们参与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更是具有激励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家长对科学教学延伸活动的热情,并将此热情一直延续,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素养跟着孩子一起提高时,我想小学科学课的冰霜也会在他们的支持与信任中得以花开果落。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虽然无奈,但我们不能颓废;我们虽然彷徨,但我们不能无知;我们虽然感叹各种的不公,但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学科学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花蕾倍增,光彩照人。

小学科学教育推广已经4年有余,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科学教育推广的举步为艰,我们真切体会到部分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漠视与茫然,作为一名深爱着小学科学教育的专职教师,我们都有一种信念,但是我们也时常的无奈。

现在的家长与孩子更很无奈,从小被“择校”的压力驱赶着,以前这种情况只有发生在高中、大学;可是现在呢,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高歌,一路“赶鸭子”。作为一所受家长、社会关注的名牌小学,为进一步提高生源的质量,必然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有一套评价的标准,于是造成了又一种变异的“应试教育”的大循环。大多数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都没有关于科学素养的评判标准。人哪,总会有一种“顺应潮流”的举动,既然《科学》被熟视无睹,我何必又大费周折地瞎折腾呢?自然而然《科学》被漠视了,自然而然科学教师被冷漠了,自然而然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推行困难了……

我们如何让社会与家长重视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呢?这是一个不是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些单薄的科学老师,我们力不从心。

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一些小事情: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如何引领你学生的家长关注科学教育呢?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共同尝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就以我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来谈谈我是如何让家长关注小学科学教育的。

一、打夯高歌话科学。

我刚才说到很多家长对小学科学教育很漠视,而部分家长又对小学科学教育很茫然,但是我觉得这种漠视与茫然是建立在其对科学教育的不了解上。我专门抽取了部分家长,与他们聊天,家长们更多提到的是:“《科学》就是以前的《常识》,是副课。”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不免心酸,想想自己一心扑在这份教育上,还不如一个“三教九流”的“主课”老师。

为了让家长能正视小学科学教育,我们有必要高歌《科学》

利用我校家长开放日的时间,我专门开放了我们的科普陈列室,让家长们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还专门安排了半个小时时间让家长欣赏这大半学期以来我和我的学生(他们的孩子)所经历过的科学探究历程,在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和孩子们的快乐中让家长们感受到科学课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然后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和家长各自独立完成同一张科学常规知识试卷,马上校对,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之间的科学素养的差距,这是一种体验,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唤醒,唤醒家长对科学的重视。

二、同坐一堂学科学。

学校安排家长随堂听课,让他们感受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但我觉得科学课更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今天我上《奇妙的指纹》,我有意将两个孩子与两个家长安排一组,让我们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经历如何破案;如何将指纹快速地拓印;如何将指纹分类;如何探究指纹的各种性质……我发现家长们就像孩子一样,居然也乐此不疲地研究得很投入;更多的家长对指纹的认识还是很欠缺的,知识的匮乏驱使我们的家长做了一回真正的学生。虽然因为课调控的问题上45分钟才完成,但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意犹未尽。

人都有爱“乐”的天性,对一切未知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充满了好奇,当家长们通过和孩子一起原汁原味地学科学,一起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一起经历失败与成功,一起在参与中认识科学对人思维的有效训练时,我想他们一定会对《科学》有所改观,至少不会漠视与茫然。

三、课外延伸谈探究。

在《奇妙的指纹》的课外延伸阶段,我特意安排两个需要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去寻找指纹是否会遗传的秘密;和家长一起记录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指纹,探究指纹是否也会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把科学探究的延伸活动的“球”踢给家长,让他们一起在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问题时感受科学的魅力。

在平时,我也会有意安排各种课外探究活动取名为“亲子总动员”,给孩子和家长各自安排适量的具有连续性的探究任务,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在课外谈科学,适当时候我们也有意安排家庭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我想至少家长在每个星期与孩子的探究中认识科学、体验科学。

四、评价激励续热情。

很多时候,很大一部分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孩子如此,大人亦如此,怎样保持家长朋友们能将辅导孩子科学探究与和孩子参与科学探究的激情永驻呢?我想有效的评价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奇妙的指纹》出发,探究指纹会不会遗传的问题设计一个父母亲、孩子,甚至祖父母共同参与的探究任务,成立家庭成员指纹档案。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给予激励。

评价可以扩大,不仅仅可以家家评价,还可以通过家长、孩子、学校教师共同互评、共同督促,有家长评价孩子的表现,更有孩子评价家长对他的帮助;我认为这种评价对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家长意识到自身的表现也在评价之列,对他们参与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更是具有激励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家长对科学教学延伸活动的热情,并将此热情一直延续,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素养跟着孩子一起提高时,我想小学科学课的冰霜也会在他们的支持与信任中得以花开果落。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虽然无奈,但我们不能颓废;我们虽然彷徨,但我们不能无知;我们虽然感叹各种的不公,但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学科学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花蕾倍增,光彩照人。

TOP
5#

                    寻求科学探究“理”、“小”、“趣”的支点

内容摘要

从事一线教学的科学教师,我们都困惑于科学探究的深入与时间的协调问题;探究的活动与课堂的情趣问题;重在激情又忽视了探究的理性思维的培养问题,让我们的科学教学因艰难而显得不知所措,本文紧紧围绕“如何处理科学探究的理、小与趣的关系”试图揭开科学老师的这些困惑,从而实现我们比较理想的科学课堂,相对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理性、情趣、切入点、以小见大

【正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部分的科学课:

感叹“时间紧迫的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科学》四上年级《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要引领孩子经历4个探究活动:1、观察木块、铁盖、纸片在水中的沉浮来探讨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3、观察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4、观察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类似于这样的课还有《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比较水的多少》等等,笔者一直把这类课定义为“忙忙碌碌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看到孩子们手忙脚乱,教师大汗淋漓。

感叹“索然无味的课”——《奇妙的指纹》: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与众不同的身体部分,能充分激起探究的兴趣,但是在实际这堂课上,我们很难看到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指纹探究的场面,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放置在了“指纹的拓印”和“指纹的分类研究”上,更加关注的是“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和“一个人的10个指纹也是不同的”的理性研究上,类似于这样的课还有《风的观测》、《我们关心天气》等等,笔者把这类课定义为“容易打入冷宫的课”,在这样的课上,往往看到学生默默不语,教师手舞足蹈。

感叹“激情飞扬的课”——《蜗牛》:孩子对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能不喜欢吗?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言,已经不需要太多的铺设与引导,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孩子沉醉于玩蜗牛中,而对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以及对蜗牛吃食物的观察等探究活动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回顾这样的课,孩子的理性思考有多少呢?类似于这样的课还有《淀粉的踪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等等,笔者把这类课定义为“菜市场式的课”,在这样的课上,往往看到学生乐此不疲,教师怒目相待。

综观这三种类型的课,我们发现第一类课的探究活动广而浅,第二类课的探究活动缺少情趣,第三类课的探究活动不够注重客观、理性的思考。

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在于获取资料的真实性,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因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注重实际效能的比较客观、理性的活动。再来看待我们的小学生,由于其认知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缤纷呈现的科学活动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科学学习的整个活动之中。但是,众多情趣性的活动往往不具有一定的理性,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活动有余,思维不足;而注重实效的理性的探究活动不一定具有趣味性,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秩序有余,激情不足。

因而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会因顾此失彼、不知所措而困惑。

看待科学探究的“趣”:从心理学角度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孩子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积极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与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看待科学探究的“小”:从探究活动的深度来看,缤纷呈现的科学活动会不同程度降低探究的效能;但比较深度的探究虽然能提升探究的实际效能,但过深、比较理性的探究同样也会降低课堂情趣和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看待科学探究的“理”:即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认识观点,有效的观察方法,从课程观的演变过程看,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探究的实际效能,就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知识为中心”课程的弊端中去;如果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的“趣”,又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弊端中去。

做到“理” 、“小”与“趣”的和谐统一,以“情景为中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课堂教学氛围,是我们所要思考和努力的。

一、以“理”为主、以“小”为点,以“趣”为辅,寻找三者的平衡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终身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广大科学教师正在积极地实践着这一理念。从这个表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项非常理性的思考、实践过程,它有别与学生的“玩”。我们的科学课堂是充满浓郁“理性思考”味的课,我们不能脱离这条主线。

科学课堂要追求理性思考提出来了,于是也渗透到了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了,我们来看部分的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了,然而,这里的探究活动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使课堂成为浅层次的堆积教学,于是很多人提出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观点,这也就是笔者提出的探究活动以小处为点,挖深挖透的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小处入手,让学生很理性地深入探究,我们的科学课堂如同真正的科学家搞研究的“工作室”,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就会索然无味,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为此我们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情趣为辅,唤醒孩子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我们就以三上科学《淀粉的踪迹》为例说明:

片段一:以“小”为点,注重理性的思考。

师: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米饭的观察》,知道了米饭中有淀粉,碘酒碰到淀粉会变颜色。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淀粉的踪迹”

课堂按部就班完成三个探究任务:

任务一:观察、比较滑石粉和淀粉。引导学生可以用碘酒来区别滑石粉和淀粉。

任务二:混合滑石粉和淀粉,找出淀粉踪迹。引导学生知道淀粉的含量多少将直接影响碘酒颜色变化的不同。

任务三:寻找食物中的淀粉。引导学生知道淀粉隐藏在各种食物中,我们可以用碘酒来验证是否含后淀粉。

片段二:铺天盖地,点亮课堂激情燃烧的火柴。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淀粉的踪迹”,要做一个游戏,游戏的题目叫“过关斩将”,大家有信心吗?

生:(齐声高喊)有

师:请听第一关:如何区分滑石粉和淀粉?

……

第二关:如何找到食物中的淀粉?

第三关:蓝色消失说明了什么?

片段三:小处入手,趣中有理。

1、寻找纸里“淀粉的踪迹”

师:昨天我们从米饭中找到了淀粉,还知道淀粉总喜欢和我们捉迷藏,今天不知它又藏到哪里去了?(教师从学生实验桌下“找出”预先用淀粉糊写有“淀粉的踪迹”的宣纸。)

师:你瞧:“淀粉的踪迹”!猜猜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让它现出原形的?

生:碘酒

2、寻找滑石粉中“淀粉的踪迹”

师:除了这张白纸上有淀粉,这里也有很多淀粉。只不过这里除了淀粉还有一种滑石粉。用什么方法找到淀粉呢?

3、寻找一些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师:老师这还有一些食物,不知道它们里面有没有淀粉?我们也来猜一猜。让我们对这些食物进行逐一检测,观察它们是不是含有淀粉。

4、寻找“淀粉消失”的踪迹

师:我们再来猜一次。(出示盛有稀淀粉糊的小药瓶。)“这是一瓶可能含有淀粉的液体,如果往里面滴入碘酒,它变成了蓝色,说明什么?”(里面含有淀粉)“没有变蓝呢?”(没有淀粉)在小药瓶中滴入碘酒,液体变蓝了。“怎么样?”(确实有淀粉)“现在我要让它发生一些变化。”教师把小药瓶的口靠近自己的嘴,然后用双手遮住嘴和瓶子,挡住学生视线,往瓶子里吐进一些唾液,拿开后对着学生慢慢摇晃几下,使蓝色消失。看到什么变化?(蓝色消失了。)

第一次教学,教师规规矩矩地指导学生寻找淀粉的踪迹,整个过程虽然以小处入手,很理性,只因太枯燥学生无法激情地投入探究学习。研究其原因,教师从教材出发,着眼于知识的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需要。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人的培养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认知的发展与智力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学问以外的因素,并不能解决完整地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次教学,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活动“过关斩将”的游戏,但活动中科学的活动变成了玩,虽然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没有如愿完成,使我们的教学游于形式。

第三次教学,以“寻找淀粉的踪迹”为主线,紧紧围绕这个小点,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为主要出发点,创设各种有趣的“寻找”情景,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科学探究氛围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小处入手,将科学探究的活动挖深挖透,使其充满理性的思考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但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使我们的探究任务更具有情趣性、连贯性、任务性,使小、理、趣三者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探究,在理、小和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既充满儿童的情趣,又充满浓浓的“科学味”。

二、审视教材的结构,以小见大,理趣相融,寻找一个切入点。

教科版的科学教材编写时注重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构,结构就是活动与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有结构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经历连续的、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此,面对精彩粉呈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必须考虑教材的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见大,从探究的重点入手,深入钻研,引领孩子经历一个比较深入的探究活动。可是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个的活动,教师依据什么来确定一个重点探究的活动,从而做到以小见大,理趣相融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三个因素:一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相应的课时目标;二是分析各探究活动将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三是为使重点探究的活动挖深,可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创设一定情景使理性思考扩大化、深入化。这三个因素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透过教材表面活动看到隐含的科学本质的内容。

如《冷水与热水》一课,本课三个探究活动:感官观察冷水与热水的不同;观察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的不同变化;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三个探究活动都可以深入研究,也可以面面俱到,但分析我们的学生特点,教材的结构,我们必须以“小”入手,确定重点探究任务,有的老师把最终目标定位在感官观察冷水与热水的不同,而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位在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哪种定位意义更大呢?笔者倾向后者,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感官观察比较两杯水,就其理性思考的价值不高,同时也不能充分唤醒学生探究的热情,深入研究的可观性不高。其次教材结构来看,前一单元是《沉与浮》,其研究更多的物体之间的沉沉浮浮,以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作为重点研究,从理性的思考角度分析,它是学生思维又一提升的切入点。再次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已经自行创设了一个理趣相融的情景。

很多的课,我们经常抱怨探究活动过多,课堂时间不够,活动如走马观花,其实我们可以吃透教材,理清教材的结构,善于抓住一个切入点,做深做透,以小见大,创设一定的情景,同样能使我们科学课闪现耀眼的光芒。

三、材料的结构促“理”、“小”、“趣”的统一,寻找一个结合点。

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时间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在研究上要展现学生的逻辑性,结论上显示学生的成就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科学教学的主流模式,并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以使学生在探究中揭示科学的概念,理会自然现象,同时又保证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情趣,从而使学生通过研究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那构建怎样的结构性探究材料才能更好地促进与“理”、“小”、“趣”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1、关注科学的理性思考,体现探究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2、立足材料对教学的调控,突出趣味性。3、从小处入手,强调材料的典型性、功能的全面性。

就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例:

第一组材料:

引领孩子经历四个活动,即探究木块、纸、铁盖在水中的沉浮来揭示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探究泡沫塑料、胡萝卜、石块、橡皮塞、铁块、回形针、牙签等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形成物体的沉浮似乎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的意识;利用实验工具箱中提供的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塑料球来探究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利用实验工具箱中提高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塑料圆柱体来探究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引领孩子经历这样的探究活动,我们总会感觉学生情趣高涨,但手忙脚乱,而教学又是蜻蜓点水,模棱两可。分析这样的课,我们发现关键是材料的结构没有与“从小处入手的探究点”、“理趣结合的探究氛围”很好地和谐统一。

第二组材料:

两次探究活动同样能完成对物体沉浮的探究:即探究橡皮泥、纸、铁盖在水中的沉浮来揭示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第二环节的材料选择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材料,乒乓球、橡皮、笔、小刀、铅笔、小瓶子等等,让学生自主准备,教师再准备两组材料:写完的笔芯和写了一半的笔芯、没有写过的笔芯,还有就是实验工具箱中提供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将这两组材料分发给没有准备材料的几个小组,我们的切入点是“比较老师准备的材料与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的不同点”。

这样的设计探究活动小、但其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知识的理解又不会缺损,同样从学生身边找材料,让学生在看似普通的材料中寻找理性的科学思考,增强了浓郁的情趣,这样的科学课不也是其乐融融吗?

综上所述,“时间紧迫的课”我们可以理清教材的结构,从小处入手,定位好我们的探究重点,以小见大,做到理趣相融,让这样的课“精”而“活”;“索然无味的课”我们可以以“理”为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使我们的探究任务更具有情趣性、连贯性、任务性,使小、理、趣三者有机结合,让课也熠熠生辉;“过分激情飞扬的课”我们可以关注教师材料提供的典型性、层次性、全面性、有效性,同样也能使课有条不紊、层层推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汇编》P61《如何避免科学探究活动失控》——任洪

2、《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87

3、《探究式科学教育》P34关于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的阐述。

4、《科学课程标准》

5、http://www.54jy.net/xxkx/kexueketang/lunwen/003383711941.htm

   无私教育网——《谈结构性探究材料的应用策略》

TOP
6#

          课堂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想想我们的科学课堂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善于观察、分析的人,或者说是还没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

前不久,被舆论抄得沸沸扬扬的国产大片在虞城公影,出于好奇心与朋友之间的怂恿,也就去目睹了这部花3.6亿巨资由张艺谋力作的年末大片。以前对于张艺谋的电影我看过不少,《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我不会评论影视作品,但给我的感觉:首先《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继承了他的影视作品画面维美的特点,可以说,他绝对是一位艺术的大师;其次凡是他选中的女主角有其独特的中国女性的特征,而且经他调教后肯定大红大紫,所以喜称“谋女郎”。

也是刚刚不久,我利用双休日时间在网上看了由冯小刚主导的《夜宴》,我也不是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冯小刚的电影我很喜欢:《举起手来》、《天下无贼》、《手机》等等,总的感觉:冯导的电影如《夜宴》一样情节曲折、诙谐、富有哲理,人物刻画细腻、丰富,有不时带有一些戏剧性。

他们都是我国影视娱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但以我肤浅的认识觉得他们走的却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导剧之路:张导侧重通过视觉的冲击来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经典画面,而冯导则侧重通过生动的剧情来扣人心弦,唤醒人性一面,达成共鸣。

由张导和冯导的导剧风格让我想到我们的科学课堂:科学课堂首先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分工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完成预定教学任务、落实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其次所有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概念的落实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景氛围,来辅助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课堂情景的营造,教学点的落实会变得僵硬、缺少灵动。

我个人认为科学课堂更接近于冯导的导剧风格,我们课堂更应该关注科学课堂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推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联系生活、游戏、想象推测、新旧知识的衔接等等去实施落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关注课堂本质的落实,更关注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关注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接触科学课以来,听过很多课,自己也上过不少认真琢磨、细心钻研的课,我们何不回头看看,我们的科学课堂给听课老师(观众)留下过什么印象呢?或者这样说:当我们的孩子若干年后,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科学老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呢?是留下了“像张导那样维美的课堂画面”,还是留下了“如冯导那样曲折的课堂情节”?我想作为一名听课老师,或者说比较会听课的老师来说,这个答案已经不言明了。

记得《科学》课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回忆那时的科学课堂,如“菜市场”,孩子们为实验还没开始而“心猿意马”、“嗷嗷待哺”,热闹的科学课堂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了更多的经典画面,但是,当我们静心思考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还能记得那些科学的知识吗?孩子的科学素养能有效提升吗?

正因为我们的科学教研员认识到了这点,于是“科学概念”的提出,“做中学”的深入,“动脑动手”的认识才逐步开始在我们科学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才开始慢慢在走一条如冯导的导剧之路,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堂如此,我们的众多课堂亦是如此,课堂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作为一名执教的老师,请你关注……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善于观察、分析的人,或者说是还没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

前不久,被舆论抄得沸沸扬扬的国产大片在虞城公影,出于好奇心与朋友之间的怂恿,也就去目睹了这部花3.6亿巨资由张艺谋力作的年末大片。以前对于张艺谋的电影我看过不少,《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我不会评论影视作品,但给我的感觉:首先《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继承了他的影视作品画面维美的特点,可以说,他绝对是一位艺术的大师;其次凡是他选中的女主角有其独特的中国女性的特征,而且经他调教后肯定大红大紫,所以喜称“谋女郎”。

也是刚刚不久,我利用双休日时间在网上看了由冯小刚主导的《夜宴》,我也不是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冯小刚的电影我很喜欢:《举起手来》、《天下无贼》、《手机》等等,总的感觉:冯导的电影如《夜宴》一样情节曲折、诙谐、富有哲理,人物刻画细腻、丰富,有不时带有一些戏剧性。

他们都是我国影视娱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但以我肤浅的认识觉得他们走的却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导剧之路:张导侧重通过视觉的冲击来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经典画面,而冯导则侧重通过生动的剧情来扣人心弦,唤醒人性一面,达成共鸣。

由张导和冯导的导剧风格让我想到我们的科学课堂:科学课堂首先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分工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完成预定教学任务、落实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其次所有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概念的落实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景氛围,来辅助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课堂情景的营造,教学点的落实会变得僵硬、缺少灵动。

我个人认为科学课堂更接近于冯导的导剧风格,我们课堂更应该关注科学课堂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推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联系生活、游戏、想象推测、新旧知识的衔接等等去实施落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关注课堂本质的落实,更关注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关注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接触科学课以来,听过很多课,自己也上过不少认真琢磨、细心钻研的课,我们何不回头看看,我们的科学课堂给听课老师(观众)留下过什么印象呢?或者这样说:当我们的孩子若干年后,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科学老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呢?是留下了“像张导那样维美的课堂画面”,还是留下了“如冯导那样曲折的课堂情节”?我想作为一名听课老师,或者说比较会听课的老师来说,这个答案已经不言明了。

记得《科学》课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回忆那时的科学课堂,如“菜市场”,孩子们为实验还没开始而“心猿意马”、“嗷嗷待哺”,热闹的科学课堂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了更多的经典画面,但是,当我们静心思考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还能记得那些科学的知识吗?孩子的科学素养能有效提升吗?

正因为我们的科学教研员认识到了这点,于是“科学概念”的提出,“做中学”的深入,“动脑动手”的认识才逐步开始在我们科学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才开始慢慢在走一条如冯导的导剧之路,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堂如此,我们的众多课堂亦是如此,课堂要给孩子留下什么?作为一名执教的老师,请你关注……

TOP
7#

                                                                执教《磁铁的磁性》课堂始末

                                                                     气喘吁吁就为喻头点将

20061115日上午第二节课的铃声刚响起,我的手机伴随着“不怕不怕”的音乐响起,一看是喻头,慌忙接电话,“严益锋啊,我是喻老师,你上《磁铁的磁性》吧?好好准备一下。”喻头说毕,受宠若惊的我只知道:“哦,哦……好的,好的……谢谢!谢谢……”中结束交谈,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来不及说再见。

撒腿跑到校长室,气喘吁吁地汇报情况,校长表示支持。心哪,久久不能平息,以至于说话都有点结巴。

为了缓冲激动的心情,在办公室重新坐定,来了两次深呼吸才搞定。(呵呵,夸张了点)

话该从117日说起,偶尔看到喻头的博客上发了一个关于举行网络研修班第二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上课报名通知,曾经历过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炮轰上课老师的场面,说真的,有点犹豫,怕被轰啊……(呵呵)但又一想,报名的老师中,我最年轻,轰一下也无所谓,况且还有露脸的时候,于是权衡了一下,在230秒左右就下了决定——报,9月份参加了绍兴市优质课听课活动,听了好多的《磁铁的磁性》,那时候我们几个人争论得好厉害,有好多想法,于是就报了被上得连“油腻”都没得刮了的经典课例——《磁铁的磁性》,只为想把自己个人对课的观点融入其中。

一天中,拉好所有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屁颠屁颠地跑到学校初高中的实验室,了解了那边的磁铁课程,以及实验室的器材,准备好一切我这课中可能要用到的材料,什么磁力板、铁粉、磁感应线演示器、各种形状的磁铁……统统“牵洋到手”,累得气喘吁吁。

推掉后几天约定的一切应酬,讲各种理由,忽悠好多故事,终于安排妥当,忙得气喘吁吁。

    铁定心: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能引起争论的研讨课……
 

                                  要紧牙关就为心头信念

    本想安心准备我的课,本想推掉一切事务,可是突然发现有些事你推掉了,心头却依然挂着。

    在接到通知之前,我一直在准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的事情,安排人员,准备材料,策划有关展台布置的人员安排,督促各班级的成果上交等,虽然早就把事情托付给学校的其他老师,可是心头始终记挂着,况且展评时间突然提前了,措手不及中又带来了一些比较仓促的事情,于是加班加点跟其他老师安排一切事务,托付好各种事情,忙碌了两个晚上,无法静心思考一些问题,只能在睡觉前看些资料和书,我想先来补充自己的新理念,激发自己新的灵感,有种临时抱佛脚的烂补。

    1117日已经是星期五,忙碌了一个星期,晚上终于有时间好好整理我的灵感,仔细分析教材了: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戴上我的小耳麦,抛掉一切声音,让心安静一些,再能安静一些,整理各种教学环节,我发现,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磁铁磁性的认识已经不属于重点了,应该抓住“铁一类”的科学概念,努力从材料入手,寻找可突破的东西,突然发现桌上的几个一毛硬币,发现2005年版的新硬币居然能被磁铁吸引,预感它应该不完全属于铁的物质,于是赶紧网上找资料,发现它是铁和镍的合金,一个教学的点终于突破,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处理教学重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发现铁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结合教材中的回形针和小铁珠,我想到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来突破自己的认识,从而来完成自己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终于将课粗略地搞定,家人早已进入梦想,蹑手蹑脚地整理洗刷一番,钻进被卧休息,突然发现睡意已经全无,于是又翻开《科学课》杂志,暂且把它当作催眠剂。

忍痛割爱就为顺理成章

 

11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11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11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苦思夜战为锦上添花

 

11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11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11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4 22:43:00编辑过]

TOP
8#

              我的自行车的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对简单机械的认识,能从自行车上发现其具体的运用,了解自行车发展过程中机械的改进。

2、科学技能:能初步研究简单的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并设计研究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寻找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运用。

教学难点:设计研究具体机械问题的方案。

实录:

自行车五辆(一辆散装放置、两辆倒置的自行车、两辆正放的自行车),大块的伞布(组号、“自行车上的新发现”),表格、双面胶、链条传动装置、工具箱、白手套、讲义夹、有关自行车的图片(做成课件),自行车的发展史图片(做成课件)等

(我将五辆自行车按一定的位置,每一辆自行车上都覆盖着伞布,每块伞布上都有一个组号,放在教室的中间,学生围坐在中间一辆自行车的周围。)

 

教师已经在自动播放有关自行车的图片,学生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老师正在播放有关自行车的图片,你数一数,你发现了几种类型的自行车。

生:一辆。(课堂上爆发出笑声,我也微微一笑。)

师:你呢?你发现了几种?

生:我发现了三种。

师:你呢?

生:五种。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类型的自行车。(说着,非常夸张地将中间一辆自行车上的伞布揭开,将它挂在黑板上,伞布的背面写着:自行车上的新发现)

师:虽然自行车的门类五花八门,但是大同小异,你知道他们什么地方都相同吗?

生:都有这个。(一个学生指着自行车的支撑架说着。)

师:哦,是的,这叫支撑架。

生:都有捎物品的东西。

师:对,那是货架。

生:都有齿轮。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用小手一指),就是那里用链条连接起来的。

师:你已经说得很好了,是的。

生:都有车铃。

生:都有三角架。(这个孩子很夸张地在自行车上笔画着)

教室里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师:你表述得很完整。

生:这是轮胎。

师:(一笑),整个是轮胎吗?

生:哦,错了,错了,是车轮。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抓了一下头皮,短时间内有点不知所措了。同个小组的同学马上提醒:前轮。)前轮。(他马上应接而上。)

师:呵呵(一阵笑声)

生:这是脚踏板。

生:这是刹车。(指着刹车握手说)

师:单这部分是刹车吗?

生:(这个孩子反应很快,马上改口)不是的,从这到那,整个是刹车。(这个孩子在自行车上顺着握手一直延续到夹皮地指点着)

师:你找得很完整。

生:这是车把。

教师里渐渐安静下来,不在有学生举手了。

师:原来自行车上还是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装置。(出示一个齿轮与链条的装置。)想玩一玩吗?

教室里“我”、“我”的喊声此起彼伏。老师随即请一位学生上来,他捣鼓着这个装置,拿在手里把装好,然后转动起来。(教室里不时发出一阵笑声)

师:你知道这是怎么类型的机械吗?

因为课前他们有所了解(前一课就是有关轮轴的学习。)

生:是轮轴。

师:没有意见吗?

孩子们都摇摇头。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前后两个齿轮要一大一小的设计?你们知道吗?

孩子们都大声喊起来:我知道,我知道。我随即叫了一个学生。

生:这个是轮轴,大的齿轮是轮,小的齿轮是轴,轮带动轴比较省力,所以要这样设计。

师:你说得很好。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机械呢?

生:还有杠杆、滑轮、斜面。

师:你猜在我们的自行车上用到了多少这样的简单机械吗?

生:两种。

生:7种。

生:应该是很多种。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并填好这张表格。(我乘机介绍这张表格。)

                                                                  
                       
小组

在自行车上的位置

属于的机械类型

这种机械在这里的作用

 

 

 

 

 

 

 

 

 

 

 

 

 

 

 

 

 

 

一共发现了________

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围到了各自小组的自行车前观察研究起来。我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也蹲在了第五小组前跟他们一起探讨起来,这是四个特别有趣的孩子,其中有个小男孩特别机灵,他那时正在捣鼓刹车,把自行车的后车轮腾空,脚踩一下脚踏板,然后用刹车迅速地刹住。

师:(那时我悄悄问他)孩子,你知道这个刹车是属于什么简单机械吗?
                

生:这个孩子是一脸的茫然,旁边有个小女孩小声地说:“我猜想可能是杠杆。”

师:(我马上追问)那哪里是支点,哪里是物点,哪里是力点呢?
                

生:(这个小女孩比我想象中要机灵得多,她指着刹车的握手,)这是力点,象老虎钳一样的。
            
“这是物点。”(又指着刹车皮。)(在指支点时犹豫了一下,然后指着握手与车把之间的连接点)说:“这是支点。”

我微微一笑,说:“真是这个是支点吗?”其他小组的成员马上仔细看前刹车,马上开口:“错了,那不是的,指点是这里,因为这里象剪刀中间的部分。”大家一直指着刹车皮的上面部分,我及时表扬了这四个小机灵鬼。这时时间已经过了2分多点。

我拍拍了手,一脸欣喜地大声说着:“同学们,咱们的第五小组的成员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咱们请他们来介绍一下。”

孩子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其中有个小组没有过来,还在那全心地观察,我也没有刻意去叫他们,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氛围才是最快乐的。)第五小组的成员一脸的自豪,他们派了一个同学介绍他们的成果(就是那个机灵的小男孩):“我们发现刹车就是一个简单机械,它属于杠杆,这是支点,这是力点,那是物点。”

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刹车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控制自行车。”

我说:“讲得不够准确。”我随即叫了一个孩子上来,让他拉住刹车的的一根钢丝,然后转动前轮,让他让前轮停止,他是吃力地拉着,总算勉强控制住前轮的转动。(教室里也是欢笑声一片)。

我问:“同学们,他这样也能控制住刹车,那刹车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这时,那本来也在观察的一小组成员看到我们这里这么热闹,也围过来看热闹。“老师,我知道。”一个孩子说,“我想刹车这样设计,主要是能比较轻松地控制自行车。”

“对了,轻松控制,说明了刹车在这里控制住自行车是比较省力的。”我也快乐地说着。

“我们继续去观察,看看还能发现更多的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运用。”

我也一组一组地去指导,看看孩子们到底能发现什么?

又过了2分钟左右,我看到一群孩子已经发现了6个,我有趣地敲打着铃声,孩子们听见车铃声都把注意力移到了我这里,我乘机说:“同学们,我发现第二小组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很多,我们请他们谈谈他们的收获吧。

师生围在一起谈论着。

师:你们小组真的很棒,老师授予你们为“小小老师“,请你们下去指导其他小组,我们来个“送较下乡”。

生:自信地跑到个小组去指导,那副认真劲让我不禁一笑。

2分钟后。

师:请我们的小教授们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来,“送教下乡”工作结束了,让我们真心感谢这些帮助我们的小伙伴们。你们有收获吗?

各个小组成员交流,请了两个小组,一起上来,有代表谈谈他们的发现,其他成员补充。

还有一些小组想上来交流。

师:相信大家还有更多的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贴在上面吧?

生纷纷将各自小组的发现记录表贴在展示板上。

师:在小小的自行车上,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简单机械,其实200多年前,自行车上很少能看到这些简单机械的具体运用。我一起来看一看。

师:(边播放自行车的发展史图片边介绍)你瞧,这是第一辆自行车,这辆小车前后有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一根木条,上面安了一条像狮子的板凳,既没有链条,又不能转弯,像一个玩具。    第二辆自行车是一个德国人发明的的,他在前轮上加上了一个车把,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蹬地,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    1840年,英国的铁匠麦克米伦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前轮大,后轮小。这样一来,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座架在前轮上面,“自行车”的名字是从这辆车开始的。1874年,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装上链条和齿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不够协调与稳定,经常控制不住自行车。

   1886年又一个英国人在自行车上装上了前叉和刹车,前后轮大小同,以保持平衡,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轮胎和车铃,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师:自行车一步步地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发明家把一个个的简单机械运用到了自行车上,每用上一个机械,自行车就完善了一个功能,那么你最想研究这其中的什么问题呢?

生:(教室里一时有点安静,大家都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个带着一份犹豫的孩子悄悄举起了手。)我想研究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到底转几圈?

师板书。

师:你打算怎么来研究呢?

生:我先在两个齿轮上做上记号。然后让小齿轮转动,看看小齿轮转动几圈,大齿轮才能转一圈。

师根据这个孩子的表述进行板书。

师:你想在研究中需要什么?

生:一辆自行车。

师:我们身边到处都是。

师:其他小组觉得他们的研究可以进行吗?

生:可以

师:你能给他们提提意见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看来没有意见。教师乘机根据板书画成一张表格。边画边介绍:这就是我们的研究计划。

                

__   齿轮和链条的_____的研究

我们想研究的一个

小问题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到底转几圈?

我们计划这么分步研究

1、我先在两个齿轮上做上记号。

2、然后让小齿轮转动,看看小齿轮转动几圈,大齿轮才能转一圈。

开始研究前

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一辆自行车。

师:你会制定这样的研究计划吗?

生:(异口同声、跃跃欲试)能!!

师:咱们小组成员讨论一下,先想好一个想研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这样一个研究计划。咱们动手吧。

教室里又出现了忙忙碌碌的身影,我们的孩子正全身心地进行着讨论、制定,我一阵欢喜。赶紧加入他们的队伍,到各个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蹲下来探讨。

7分钟后……

师:哪个小组来谈谈你们的研究计划。

一个小组上来:我们想数一数两个齿轮到底有多少个齿?我们也是先在齿轮上作好记号,然后再数,因为这样不会出错。

又一个小组:我们想研究车把为什么能轻松地控制方向。我先去掉车把的轮,来控制方向。再装上有轮的车把控制方向。最后来比较力度。

第三小组:我们研究的是脚踏板,研究怎么轻松前进的?我先用手转动轮子,感受力度。从而发现轮轴。再使脚踏板这个轮种转动,让其带动车轮,感受怎么轻松。

师:(孩子们仍然兴趣盎然,向阐述自己小组的计划。)同学们,让我们把计划贴在这个展示板上吧。

师:你们想:下一阶段我们该干什么了呢?

生:下课。(教室里哄笑声一片。)

师:是啊,可是让我们的研究计划这样空谈?

生:我们应该根据这个计划去研究。

师:对啊,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计划去研究,而且我们要把研究后的成果也贴在这块展示布上。

师:看着这个展示板,你想到等我们完成了整个自行车的研究后,将会是怎样的吗?

   看着这个展示板,你是否猜想到它可能会成为我们城东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师: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

师:小小的自行车上,经过我们的发现,却发现了这么多有意义的问题,也是看似复杂的自行车上,经过我们的细心研究,却发现原来也这么简单。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不也是这样吗?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透亮闪光的眼睛

   跟大家相处了一节课,老师已经发现,城东六年级的你们不仅有一双透亮闪光的眼睛,更有一颗透亮闪光的心灵。

师:即将分别了,请将我借给你们的东西及时地还给我。

并请大家快速地将场地整理干净。把布重新盖在自行车上

完成了以上两项,由材料员负责来老师这里领取表格,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
                

                                            小组

研究的记录

 

研究的成果

 

我们的感想

 

TOP
9#

                                         指导总比约束好   

                                                     ——《我的大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和三年级的孩子一起去研究“我的大树”。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室外探究课,我去年也上过,真可以说是“熟门熟路”,可是我总觉得人是在超越中来完善自己的,我们的教学亦如此。回顾以前“我的大树”的课堂实录,总感觉孩子们对大树的观察显得凌乱,我在调控指导上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孩子们一旦“走近大树”,也就“远离了课堂”,孩子们很难对大树进行比较客观全面地观察记录,这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更显得紊乱,孩子们很难对大树进行比较深入的观察与探究。而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总希望所教的孩子永远是“天才”,老师的话必须绝对服从,观察记录必须十全十美,这也是我的教学举步为艰的矛盾所在,我觉得我们必须正视孩子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并将以缩短自身愿望与教育现实为我们所奋斗的目标。

     三年级的孩子保留着低段孩子的稚嫩与天真,同时独立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也在冥冥之中逐步地形成,刚经历有趣的科学课的他们,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这种好奇心牵引着他们的心,使得对自然界本已平常的事物也变得不平常,这就是儿童的心。可是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的,探究不是玩,他需要一种理性、聪明的思维来主宰孩子的“玩”,科学教学的难点也再于此。

    这节“我的大树”是我正视前次教学的不足和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基础上,重新考虑的教学,在课的时间分配上,我要将25分钟的孩子自主观察变成教师对三年级孩子的观察指导,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观察中如何做到科学?如何记录观察情况等等作比较详细的指导,因为这是一种方法,我先要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理性思考的框架,让他们用这种思考来观察我们的大树。

    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愿望实现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明显比上一次的孩子要强,他们秩序井然地从一个个环节进行观察,在他们的记录单上非常有条理地记录着一些实验数据,两人一组的合作观察中,再也不会变成“无头苍蝇”,再也不需要讲解合作的方式方法,因为他们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就连平时乱哄哄的科学课堂,今天也变得异常地投入与安静,我看到自己这课的教学在进步……

    曾经为科学课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我辗转难眠,今天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三上年级的孩子观察的指导远比千言万语地约束要好。

TOP
10#

                  在“鱼儿的栖息地”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建立动物的栖息地》教学反思

“严老师,我还有问题?”

“老师,你为什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科学课啊?”

“严老师,我最喜欢你给我们上晚自修。”

……

每每听到孩子们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心头总会一阵激动,如秋日的暖阳,恬静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是的,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喜爱让他们喜欢上了我这样一个科学老师。这不,前不久又经历了一次爱的感动。

前段时间一直在带领我的学生在养小动物,从建立动物的栖息地到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经历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总的感觉累并快乐着:累着是因为整整一个星期我和孩子一起保护着我们的小动物,一起记录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快乐着也是因为我们一起经历养小动物的过程,一起为小鱼的死去而伤心,一起为螺蛳生出了小宝宝而欢呼,我们开始喜欢上了可爱的小金鱼,有趣的小乌龟……

今天,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我早早地来到了班级,咱们班的学生早就在遥首期盼我的到来了,还没走进教室,一起小不点就围了上来,

“严老师,我发现巴西龟龟壳上中间的龟裂都是一样的。”

“我发现金鱼的尾巴好可爱,它能控制鱼的方向。”

“我发现金鱼向前游动是靠腹部靠前的鳍不停地划动的。”

……

教室里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开了。

看到孩子们脸上写满兴奋的神情,我觉得今天的“生物生活需要的讨论会”还不如改成研究成果的交流会。

我们的研究成果交流会在孩子们的欢呼与掌声中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是咱们的丁彦彬同学,这是一个小个子男孩,但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严谨、细致,他向我们呈现了他的观察日记:

1021       星期六          

今天晚上4点多钟,妈妈从市场里给我买了两条小鲫鱼,我不仅仅爱吃鱼,还打算完成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空气对鲫鱼有什么影响?

我准备好了两只盘子,再三问妈妈:“妈妈,冷开水在哪儿?”妈妈被我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了,我说:“这是秘密!”实验开始了。

我把几碗冷开水倒进一只盘子里,而另一只盘子里我早已经接好了自来水,我从水兜里拿出两条小鲫鱼,一条放进冷开水里,而另一条放在自来水里,两条小鲫鱼在水里都欢快地游着,还自在。

接着我去吃饭睡觉了,到了8点半,我不放心那几条小鱼,就打算下去看看,我惊奇地发现:“在冷开水里的鱼已经站不稳了,腹部的一侧已经朝天了,鱼儿呼吸困难;而在自来水里的那条鱼呢,正活跃地在水盘里快乐地游泳呢。

挡不住瞌睡虫了,该去睡觉了。

早上一起床,我又去看了看那两条鲫鱼,只见,在自来水里的鲫鱼的腹部一侧已经朝天了,可他还在艰难地呼吸,冷开水里的鲫鱼已经不呼吸了,妈妈告诉我:“它已经死了好几个小时了。”

哦,我知道了,原来空气对鲫鱼是必不可少的,冷开水中的空气非常少,鱼儿受不了了。

(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记录)

……

教室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我也被这些孩子所感染了,狠不得也沉浸在其中美美地欣赏一翻……

经历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幸福,就为一位语文老师的话,他说:“严老师,这几天你们是不是在观察小动物啊,我发现我们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它写进了日记,观察得很仔细,写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我们都一起感动着学生的观察发现!

科学它只是一门学科,老师需要唤醒孩子对学科的喜爱,那是一门永恒的艺术,我们都努力着……

“严老师,我还有问题?”

“老师,你为什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科学课啊?”

“严老师,我最喜欢你给我们上晚自修。”

……

每每听到孩子们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心头总会一阵激动,如秋日的暖阳,恬静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是的,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喜爱让他们喜欢上了我这样一个科学老师。这不,前不久又经历了一次爱的感动。

前段时间一直在带领我的学生在养小动物,从建立动物的栖息地到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经历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总的感觉累并快乐着:累着是因为整整一个星期我和孩子一起保护着我们的小动物,一起记录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快乐着也是因为我们一起经历养小动物的过程,一起为小鱼的死去而伤心,一起为螺蛳生出了小宝宝而欢呼,我们开始喜欢上了可爱的小金鱼,有趣的小乌龟……

今天,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我早早地来到了班级,咱们班的学生早就在遥首期盼我的到来了,还没走进教室,一起小不点就围了上来,

“严老师,我发现巴西龟龟壳上中间的龟裂都是一样的。”

“我发现金鱼的尾巴好可爱,它能控制鱼的方向。”

“我发现金鱼向前游动是靠腹部靠前的鳍不停地划动的。”

……

教室里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开了。

看到孩子们脸上写满兴奋的神情,我觉得今天的“生物生活需要的讨论会”还不如改成研究成果的交流会。

我们的研究成果交流会在孩子们的欢呼与掌声中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是咱们的丁彦彬同学,这是一个小个子男孩,但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严谨、细致,他向我们呈现了他的观察日记:

1021       星期六          

今天晚上4点多钟,妈妈从市场里给我买了两条小鲫鱼,我不仅仅爱吃鱼,还打算完成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空气对鲫鱼有什么影响?

我准备好了两只盘子,再三问妈妈:“妈妈,冷开水在哪儿?”妈妈被我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了,我说:“这是秘密!”实验开始了。

我把几碗冷开水倒进一只盘子里,而另一只盘子里我早已经接好了自来水,我从水兜里拿出两条小鲫鱼,一条放进冷开水里,而另一条放在自来水里,两条小鲫鱼在水里都欢快地游着,还自在。

接着我去吃饭睡觉了,到了8点半,我不放心那几条小鱼,就打算下去看看,我惊奇地发现:“在冷开水里的鱼已经站不稳了,腹部的一侧已经朝天了,鱼儿呼吸困难;而在自来水里的那条鱼呢,正活跃地在水盘里快乐地游泳呢。

挡不住瞌睡虫了,该去睡觉了。

早上一起床,我又去看了看那两条鲫鱼,只见,在自来水里的鲫鱼的腹部一侧已经朝天了,可他还在艰难地呼吸,冷开水里的鲫鱼已经不呼吸了,妈妈告诉我:“它已经死了好几个小时了。”

哦,我知道了,原来空气对鲫鱼是必不可少的,冷开水中的空气非常少,鱼儿受不了了。

(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记录)

……

教室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我也被这些孩子所感染了,狠不得也沉浸在其中美美地欣赏一翻……

经历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幸福,就为一位语文老师的话,他说:“严老师,这几天你们是不是在观察小动物啊,我发现我们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它写进了日记,观察得很仔细,写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我们都一起感动着学生的观察发现!

科学它只是一门学科,老师需要唤醒孩子对学科的喜爱,那是一门永恒的艺术,我们都努力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