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市成长者团队成长历程之:章老师指导后的收获 [复制链接]

1#

诸暨市成长者团队成长历程之:章老师指导后的收获

2007年4月5、6、7三日里,章老师不辞辛苦为我们“成长者团队成员”的成长课进行了现场指导。

以下是各位上课老师的反思与收获!

分享 转发
TOP
2#

两周磨一课的感悟

                                             

做梦也不曾想到,第一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我就会有机会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面前上一堂课,我既高兴又紧张,百般滋味集于一体。发展机遇就在眼前,把握好就能早些开始脱胎换骨这一蜕变的过程(引用章鼎儿老师在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成立中的话)。磨课确实很累,很辛苦,压力很大,与我同室的老师甚至说我晚上说梦话也在磨课,但是熬过来了,就像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一样,能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好像对于教学又重新认识了一番,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了。

两周磨一课,《热胀冷缩(一)》这节课的设计可谓倾注了多人的心血(师和陆老师),充分了解分析了学生的各类想法,尝试了各种不同设计,最终选择了相对最优的方案。但收获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先进理念的冲击及对其深切的感悟,对自己原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修正,甚至是基本否定。下面是我磨课中的几点主要收获与感悟:

一、“高效”——要学会放弃、学会‘瘦身’

我们的科学课‘要瘦身’,要学会如何取舍,不要一概求全,要认真分析活动有没有价值,能砍就砍、能回避就回避;另外,少一些活动前的讨论,多一些活动后的分析讨论。记得第一次老师来听我的课时,我以谜语引入,弄得很花哨,老师说,实验小学的课只有35分钟,科学课往往很多的学生活动,要懂得取舍。我想起了一位雕塑家的故事:朋友对他作品中的手臂大加赞美,他立即拿起斧子把作品的手臂砍去,说我的作品需要的是整体的效果,而不是一双手臂,如果观众欣赏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话,还不如忍痛砍去。我牢记着这一点,这次上课一开始就进入了主题。我把那些耍花枪、摆架势,有点意思但舍去也无伤大雅的部分,与教学中心关联度不是太大的部分,只要是价值不大的统统舍去,落了一个干净,最后一试教还真的主题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变得很充分。
            

二、学会从孩子的角度设计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还包括热胀冷缩的程度、速度、水的反膨胀、热胀冷缩的原因等等。本课之所以回避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属于探究活动深度、难度的递进,是以后中学、乃至大学科学教学的内容。而且,学生不探究上述问题,不会影响他们建立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但是,这节课的上一节课学生们就进行了“重量不变”的探究活动,因为试教后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把“水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混同于“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虽然,这不是教学的错误引起的,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干扰了这一科学概念的建立。
            

我们要试着从“孩子的语言方式”去倾听学生的发言,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心声,并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给他们表达的时间。“孩子们的岔话其实并不打岔”,听明白孩子是怎么思考的,顺着孩子们的思维走,使活动过程吻合孩子们的思维过程,才能给孩子们一个合适的探究空间

三.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上课前,我以为这节课的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往往难以想到用很细的玻璃管插在试管上。所以,在整体构思上对学生“扶”得较多,较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后来经过两位老师的指导后我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实验设计成功,给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四.要防止贪多求全。
                    

教学设计时,考虑了培养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但内容一多,重点难把握了,学生也可能晕头转向。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要突出重点问题,这是以后要注意的。
            

这节课,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不但是自己对教材作了比较深入的钻研,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我受益匪浅。

两周的磨课磨出了一种感悟,一种对先进教学理念深切的感悟,这种感悟今后将一直指导我的教学。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
        
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
        
希望我正处在这一蜕变过程的起点,正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过程,让我逐步从“经验型的教师”实现向“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科学素养教师”的转变,并终将实现‘蚕变蛾’这一本质意义上的转变。

 

TOP
3#

                        感受……

 

杨云霞

 

首先我要感谢俞老师对我的指导,正是上次你来听了我的课发现了我课中的不足之处,才使我有机会能够不断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高,最终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正是你恰倒好处的点评,才使我茅塞顿开,也使我明白原来课是可以这样上的。

     我是46上的课,前一周,当陆老师告诉我要上一堂课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晕了,一是因为紧张,二是害怕,害怕自己上不好课,得不到专家的好评,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任何人的共同点,我也不例外。内容是老早就定下了,是电单元的〈〈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但一连好几天,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不知到底该怎么上。我仔子细细地看了教参里的课堂实录,再在网上搜索教案,自己的教案却还是没有完整的出来。在一遍遍地磨合过程中,总算大概的教案是出来了。还记得第一堂试教课是在大班上的,没有老师来听,完全不太明白这课是怎么上过来的,时间根本来不及,所以我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写:废话太多,太罗嗦,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说明哪个活动可以缩短时间,哪个活动时间不够充足,甚至哪句话我忘了说我都写,或者在这个地方打个圈。以后我每次上过以后我总在自己的教案旁写点什么,而且大部分我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写好了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最多也不会超过下课10分钟。因为刚刚上过,脑子里有好多东西都是新鲜的,更有助于我上课。说出来可能有点不太好意思,我总共试教了6堂课,但是我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最后我没有令俞老师和陆老师失望,章老师表扬了我,只要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无论我多辛苦多累我都值得,对于晚上睡不照觉、早上很早醒来等等这些都无所谓了,因为我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但我也知道,我不能骄傲,因为章老师也给我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有待于我去改正。

      每天上完课章老师都会给每位老师仔细评课,每位老师都很认真,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1、  珍惜材料

老师上课时有一个有意的举动,最后把磁铁故意装做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请学生拿回去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一活动是有价值的,但听了老师的话后,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并且他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认为如果老师那么不小心把磁铁摔断了,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老师尚可以这么不小心,那学生又该如何呢?这里让我明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太简单化。

2、  形成阶段性的认识

一个活动应该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拉学生的思维,这样老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更感到跟不上。我们要做的是善于去倾听学生的发言,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解释现象。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发展的更快。

3、  走自己的路

教材是供我们参考的,但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模仿专家上课,更不应该听信于教材的安排,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稍做修改,可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并休整反思自己的想法,批判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的目的。

4严谨、细致

从章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最大一点就是严谨、细致。他会关注于任何一个细小的细节,而我根本一点都不会想到,考虑问题是那么的周到。对于任何事都要怀有一颗童心,用孩子的心去观察、倾听这个世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 17:28:46编辑过]

TOP
4#

课后反思

 

天马实验小学    杨新萍

 

听到省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要给全体团队作课堂教学指导这个消息时,我的内心既激动兴奋,又紧张害怕。一方面,这对我来说是百年难得的好机会;另一方面考虑到刚从教科学不久,教学经验不足,担心可能会上不好课。

离正式上课的时间只有半个月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课题已经确定了,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于是,我用了大量的时间从网上、参考资料上找资料,两天后,总算勾画了初步的教学设计模式。接下来就是准备材料。为了寻取一定重量的小弹珠,我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让我在浣江小学的杂货店给找到了。

接下来就是一遍遍的试教与磨课。第一次试教下来,可以说是彻底打击了我的自信心,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为了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只好忽视学生的反应,连我也不知道这堂课我是怎么熬过来的,给我的感觉,三个字——太差了。事后,师傅给了我很多切实的意见让我参考,于是我又一次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并且经历了再一次的试教,这一次虽然比前一次进步了不少,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自行得出在大小一定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重量有关;在重量一定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不断的琢磨着……

星期二,我有幸去了浣沙小学试教,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听完课后,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同时也给我很多鼓励。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术语;教师要及早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再过两天,老师就要来听课了,我又开始为准备会浮起来的胡萝卜而头疼,因为前面买来的胡萝卜已经烂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前后去了朱公湖菜场、望云路菜场,农贸市场买会浮的胡萝卜,几番周折,终于让我达成心愿。课终于顺利地上下来了,但我也发现了我一些不足的地方,老师也给了我一些恰到好处的点评,这让我茅塞顿开。

如何引导学生明白在大小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当老师问学生为什么第一组材料看不出物体沉浮和大小有关,第二组材料可以看得出时,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两组材料在座位上摆一摆,这样对学生来说观察更直观,更容易得出结论。大小问题解决了,同样,重量问题也随之解开。那么第一组材料为什么看不出和大小、或轻重有关呢,因为轻重、大小同时在影响着它。

老师说话很亲切,点评很巧妙,和独到,真的很让人佩服。通过这次活动,我的体会很深刻。从章老师、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1.探究更要有思维活动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现在的课堂与以前相比,活动是有了,学生也确实动起来了,但透过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我们静心思考,这些活动的价值有多大?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要提升,要向前推进,就要提高这些活动的价值,那就是不仅要有行为活动,更要有思维活动。科学活动价值的提升,学生才能有发展,科学课才能名符其名。

2.课堂要以探究体验为核心

   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3.关注细节

科学课是一个个科学活动组成的。每堂课有无数个细节组成,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艺术。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细节,创造完美课堂。

4.善于应变、尊重学生

课堂是个充满变数的地方。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情况,也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探究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多么简单可笑,教师不应该简单加以压制,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老师、老师的意见,让我胜读十年书。每一次的磨课意味着每一次的成长。这次活动让我收益无穷,终身难忘!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要上好课就要舍得花时间。在此,让我再次感谢成长者团队给我这样一个施展自我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有更高的成长。

           

TOP
5#

章鼎儿老师指导后的所得与反思

 

浣江小学  楼迪波

 

我是在314接到通知的,全国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要来诸暨,而且要听我的课。当时,我内心是既兴奋又不免有些担心,同时也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因为课题要及时确定,我利用两天时间,几乎用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寻找合适的课题,最后确定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转眼到了周未,我开始在网上搜寻大量资料,把所有有关于本课的信息整理归类,并参考上面的一些信息制定了初步的教案,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教案是否完整,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此之前,我曾去过崇文听过章鼎儿老师指导的课,其中对《米饭与淀粉》一课记忆颇深,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有两点:1、让孩子亲自动手去体验,孩子只有动手操作过了才会有话讲。 2、讲究课堂效率,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成为可能。我的教案就十分明显的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我不断的修改、充实,同时又十分紧凑的准备实验材料,调课排课,终于在这一周的周五有了一个试教的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还特地请了我校的几位科学教师听课指导。试教过后,我跑到各个科学老师的办公室去请教意见和建议。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存在,他们都曾听过这一课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些十分宝贵的意见,其中概括为以下几条:

1、教师的教态、教学语言及语速要控制恰当,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要适当放慢。

2、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也给我一些重要的建议,在“区分两杯液体哪杯是盐水,哪杯是清水”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重点应该转移到让孩子亲手操作当中。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大懂得调整。

3、在我的课中,很明显有一点,我只想把学生引到我所设计好的教案去,一但孩子击中我的目标,我就欣喜不已,立刻就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其实在这当中,我的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理解。凡是要多问“有不同意见吗?”、“我想多听听学生孩子的意见。”等等。

4、他们还建议拓展本课内容。从盐水拓展到味精水、糖水。从“浮马铃薯”拓展到“浮其他物质”。对此我也作了一些补充。

接下来的一个周未,我知道我再也没有休息的时间了,不过那只是体力上的;在脑力上,那又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我要不断的修改教案,使一个个环节自然的衔接。不但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要进行充分的、全面的预设,对每个所要提出的问题都要十分慎重。有时甚至想的晚上都睡不着。就这样,又一个周末在紧张而又紧凑的备课中过去了。

接下来的一周的周四章老师就要来听课了,由于实验室有些材料不是现成有的,所以我还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幸亏上周就已经联系好老师给我买来了实验材料,我开始一份一份地准备,可是到选马铃薯时,又出现了难题,我前前后后去了菜市场五次,买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不下一百个,妈妈也为我忙前跑后联系买家,因为小的马铃薯确实不好找,最后终于在星期三晚上买齐了实验材料。现在想起来,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

周三,老师来我校指导,主要是听听我们准备的怎么样了,要求我们试教一次,可以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由于我没有师傅从旁指导,所以对这一次机会十分珍惜。果然,他听了我的课后,给了我十分宝贵的意见,那是关于“小学科学”的一些先进的思想,也是是一些十分前沿的理念。对我的课,他指出以下几点:

1、是关于学生方面的,他分析说,现在的孩子往往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说的,做的,都积极向老师的标准答案靠拢,这是科学课上十分避讳的现象,所以我们科学老师要经常鼓励教育孩子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对所说的话要“言之有理”,而不是随便猜猜。这也是一种科学素养的体现。

2、我们的课,要尽量面对大部分孩子,个别思维活跃的孩子的课堂反应不能作为全班孩子的理解,事实上,大部分孩子的思维还没到达我们所期待的程度。所以要考虑到大众。这也是钟老师对我的建议,可是我在课堂教学上还很“嫩”,当孩子击中我的答案时,我往往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孩子了。这也是我以后上课要经常注意的地方。

3、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引导孩子向设计方向引导,但有些知识孩子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时可以给孩子适当提个醒,甚至告诉他们更好的办法也未尝不可,把留下的时间给孩子实际操作探究更有意义。还有对一些孩子无法用科学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如酒精灯的使用,老师可以直接而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也是高效的体现。

4、重视过程的作用,孩子的科学素养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逐步形成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后让它慢慢转换为习惯。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配置一杯盐水实验,在实验之前,要先讨论盐的多少,水的多少,这对孩子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有很大的帮助,孩子有一个放水适量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加盐由多到少,从中树立节约时间,节约资源的意识。这就是过程的价值。

5、对待科学的态度一定要认真细致,俞老师给我讲述了章鼎儿老师上本课时的情况:他配置盐水的材料是用蒸馏水加精盐,配置出来的盐水无色无气味,与清水相比几乎相同,但我只想到了用常见的自来水加粗盐。所以配置的盐水有点黄,还不曾思考过改进的方法,觉得这时正常的;他还用烧杯代替水槽,让我明白了要树立一种节约的意识。

听了老师一番教导后,我越来越感觉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不足,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全面,很多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我需要读更多的书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也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研究,虚心向别人请教,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教导我的孩子逐步成长。从他那里我也明白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章鼎儿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偷懒是不会进步的。其实在科学领域中再严谨也不过分。

现在,我也把心放到肚子里了,老师明天对我的指导,我会把它当作一次绝妙的学习机会,心态摆正了,我的目标就定位到学习更多的东西上了。压力也减少了一些。

转眼到了周五,我基本上能很顺利的上下来,不过,自己发现自己还没有很熟悉修改后的教案,课堂上本打算要讲的一些东西没讲,同时也发现了课堂上的一些环节不够顺利,接下来老师对我的评课,我理解为以下几点:

1、多思考上完这堂课后,对孩子的价值意义何在,每个环节的设计明确的意图了吗?对没有价值要大胆删除,这就可以解决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比如有些引入没有实际价值,但花的时间很多,尽管引入顺利,对孩子的意义也不大,如果没有价值,再好的设计也没用的。对所设计活动的目标的价值和意义,眼界也要更广阔一些。如:对孩子安全意识的教育,可以深化到让孩子学会平时生活中的生存的安全。这样不断的寻找,使活动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2、对孩子的考虑:明白现在的孩子不同于以往,见识广了,课外知识更加丰富了,老师必须多看、多听、多思考,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而同时,老师要注意孩子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如会努力附和老师说假话,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也往往喜欢把推测当事实,这时,老师千万别提问他,只要把握课的主线。这也是俞老师的提醒,这里就不多谈了。

3、让孩子在“做中学”,老师要充分了解他们学习的特点,让他们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孩子往往更相信亲眼看到的,所以,有可能就让它尽可能做,或亲眼见到,在事实面前承认。如对王孙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她的设计是让孩子经历几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先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轻重不同的物体,让孩子猜测并且实验,结果发现,大的、重的物体不一定沉,小的、轻的物体不一定浮。当孩子的猜测与实验出现反差时,老师及时出示另一组材料:大小相同的小球,但轻重不同,结果发现在同体积的物体,物体的沉浮与他的轻重还是有关系。再出示一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实验发现:相同的重量,体积越大浮的越厉害,说明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也有关。你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从他们兴奋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对孩子的意义有多大,这是符合孩子发展水平的。

4、孩子的思维是需要我们不断激发的,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停止,我们要及时激发。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孩子们用烧的方法烧出了盐,这时,他们以为万事大吉了,思维在此时就中断了,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提出“配制一杯盐水”的活动,强化目标。当然,这个活动也要在孩子形成间断性认识以后才可以提出,否则,这就是老师跨度太大,有强拉孩子之嫌,这样孩子就无法理解,对后面的认识也会有影响。

5、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堂上,当孩子已经形成间断性表述时,教育的机会就来了,此时,老师要及时引导,把他的这种表述引向正途。但对于孩子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答案时,老师可以对此报有不求甚解的态度,只求解决主要问题,牢固建立这样的科学概念。如当孩子在本课中提出“物体沉浮与空气有关”时,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也不要过多的从实验挖掘太多的东西,一个实验往往只告诉你一个信息或很少几个信息,抓住主要的就行了。

6、在科学课上,我们总是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可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屡教不改,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老师从心里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在教育的方法上产生缺失。如:让学生不能轻易尝盐水,我只是说:“这是不能尝的,我们还不知道是盐水,或许是一杯有毒的东西呢?”但章老师说,对于一些实际问题,要么不提出来,提出来就要郑重,那样孩子才会引起重视,孩子往往看老师,你随便我也随便,你慎重我也不疏忽。如果老师是这样说的:“啊?你想用尝的?这可万万不行啊。咱们还没确定是什么物质呢?你不会尝了吧?后果很严重的。”当孩子受到惊吓时,老师可以再安慰说:“幸亏这里面是盐,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是我亲手放下去的,否则,我现在就要送你去医院了。”试想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心里历程以后,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就不敢再犯了。又如:在《磁铁》一刻中,老师在下发磁铁时教育孩子磁铁要好好保护,如果只是说:“你们要好好保护磁铁哦!”这样的效果,远远不如老师在分发磁铁时,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再细心的解释说:“我们对磁铁要轻拿轻放,因为你如果出手太重,磁铁很容易会没有磁性,那就没用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

7、要及时改正孩子的一些错误的科学观念。如孩子“非此即彼”的想法。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举个例子说吧: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在一号、二号杯中一个放盐,一个不放盐,孩子往往觉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一杯水中,放有盐,所以,有的孩子会说,我觉得二号有盐。这时如果老师为了让孩子发挥想像,别禁锢在“盐”上,就“混淆”说,万一二号中没有盐呢?这时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说,二号中没有,那一号中就有。这时就是老师订正教育的时机到了。

8、对一些属于体验性的科目,如《夜间的计时器》一课中,课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做一个十分精确的蜡烛钟,而是让孩子体验一下古人的计时过程。体验也有他的科学价值在。

9、他还讲了一些重要的控制课堂的办法。我概括为几条1、要及时收放孩子的思维,从控制材料做起,让孩子在进行交流汇报时接触不到材料。2、从三年级开始培养孩子倾听别人汇报的习惯,把别人的答案也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听同伴的意见,其实真正听进去了,同伴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语言,而且从孩子自己的角度来解释的。3、在提问时,注意问题别提的太大,这样不利于课堂控制。举例说:《磁铁》一课中,老师在让孩子研究磁铁磁性两端磁性强,中间弱时,运用一种开放性的方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出这个问题来,他提问说:“你们想玩磁铁,你打算怎么玩?”这个问题太大了,有些孩子说想拿两根磁铁玩,想很多磁铁一起玩,有些甚至说,想摔断看看。所有这些,老师都无法满足他。如果把问题适当缩小些说“老师给你们50个回形针,你打算怎么玩?”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有指向性了,孩子的思考更贴近主题。老师也就更容易控制。

10、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也要注意技巧。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要证明两端吸引力强,中间弱的问题。因为每块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所以老师数据比较时,应在同一磁铁中进行。又如《测摆的快慢》一课中,测得的数据的处理要科学。误差存在,分析说明误差的来源。如果他们根据数据一定说“每分钟摆次数”与摆幅,摆重有关。那么,让他们去做一个只改变摆幅、摆重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相信他们无法成功,而改变摆长就行,让他们自己去证实。

11、在设计试验环节时,一定要权衡利弊,如果负面影响超过正面的东西,要勇于舍弃。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本来老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摔断磁铁的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去研究“摔断的磁铁”的磁性如何,但这一设计,负面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正面的东西,学生会以为老师自己都那么不小心,那么“珍贵”的磁铁摔断的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12、在课前,有些设计必须事先设计好,老师不能张口就来,毫不科学。如:在《测摆的快慢》一课中,研究摆长对他的影响,要取三根不同的绳子来研究,相差不能太小151617厘米不行,这样效果不明显。但也不能说用10.50.1,这样又对实际无法操作。所以要事先设计好。

13、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活动效率,老师要明确分工,让孩子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有他固定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效果也明显。让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活动成为实验;事实上,孩子很会模仿老师,老师认真了,学生也会摆出一副认真的架势。在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在一个实验活动达成共识后再“往前走”。

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通过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了:在听课方面,我的目光更加敏锐了,眼光更长远,而不仅仅停留在细小的方面。要明确自己的课的价值何在,自己整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课堂内容可以不完成,关键是目标达到了吗。我的科学态度更严谨了,想的也更加深远,而不只是盯着教材看了。没有师傅,可以多听百家之言,但坚持走自己的路,一路摸索一路歌嘛。

 

 

00六年四月九日

TOP
6#

                                 活动感想

 

  浣纱小学  楼嘉

 

本学期,我们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者团队邀请了全国著名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前来为全体团队会员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心里感想颇多。一方面,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刚踏入教坛,教学经验不丰富,课堂教学还很稚嫩,怕自己担不起这次活动的任务。就在这种焦虑不安的心情下,我开始了选课、备课、不断试教……

在与我的师傅共同讨论之后,我选择了五年级下中的《测量摆的快慢》这节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科学探究的理念,紧紧围绕“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自己也找了大量的杂志、网上资料进行了研究,完成了教案。

在看似完美的教案第一次试教时,我的信心被彻底的击碎了。记得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只顾着按自己写的教案进行下去,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们的反应。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许多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度,他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做答。第一节课在无谓的提问引导中,我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教学任务就匆匆下课了。从这次的试教之中我明白了,杂志上、网络上那些完美的教案是不能够照搬照抄过来的,学生不同,教案也应该随之改变。在上课过程中,不能够死守着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对自己的教案作出改动。

随后,我及时修改了自己的教案,并且叫上了多位老师来听课帮我指导。在多次试教过程中,许多老师都为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从教学设计环节提出建议,到我的教态、教学语言,他们都一一指出不足之处,这些原来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听课老师的帮助之下,我一一做好笔记,争取下次上课中尽量改正。

47,在上完课后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之后,我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要强调 “动手之前先动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重复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

其次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实验结果的教学组织中,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一个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另一个组表明“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认真分析两组数据变化,这种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但学生敏锐地认为这些细微的变化是摆锤的重量不同带来的。在组织教学中,我只是个人一味地强调小于一秒的时间差异我们认为是在误差范围之内的。但学生对于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误差没有任何认识,在上课中,我自己也觉得个人不断的重复“误差”但没有证据来说明,我的解释是苍白的,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能让学生接受我的解释。在课后,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实验数据分析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对于这种细微的变化,很有可能是秒表自身带来的。在最后汇报结果时,可以让所有计时员同时掐表,相同的时间,每个秒表显示的时间会不尽相同,这时学生们很自然的就会认识到秒表之间有误差,掐表人的反应时间有误差,这比老师告诉他们更有说服力,学生体会会更深!

     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体会到了要上好一节课得花很多的心思。感谢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者团队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TOP
7#

祝贺你们的收获!
TOP
8#

和你们一起成长!章老师的点评往往就是“一针见血”,让我们豁然开朗。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9#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祝贺你们!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10#

                                                                   跟随章老师学习并思考着

2007年月4月5、6、7日,章老师不辞辛苦来到了本地,专程指导青年教师上课,三天的全程跟随,学到了很多很多。


三天中,跟随章老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他欣赏新人的态度,精致独到的评价,特别是听他聊一些原来的事,颇有启发。他说他到现在还记得少数几堂小学的常识课,比如跟随常识老师在晚上一起观看月食的一节课;比如听常识老师讲述他一个人骑车去杭州旅行时看到的有关岩石的风化课——是呀,我们天天跟孩子们厮磨,当20年、30年甚至50年过去时,我们的科学课又有几堂能让孩子记住的?我们又能用什么“艺术”让孩子们铭记几堂对他们的人生有影响的科学课呢?



聊天中还了解到章鼎儿老师当年带徒弟时有一个“不许听我课”的规定,听后颇有启发:他说他从来不准徒弟随随便便地进他的课堂听平常课,徒弟要听课可以,在公开课上听!我没有问他为什么定这个规定,但是当我知道二个大有出息的老师都是他的徒弟时,我顿悟:肯定是这条“放手”的规定让他的徒弟快速且无拘束地成长起来了!
反思我做师傅的过程,是不是讲得太多,牵手太多;是不是没有给她们申诉的时间与机会,是不是没有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不是只有我讲,你听,你做;是不是做得不对,也没有分析原因,规定这样做,也没说明理由,仅仅是凭着自己的直觉与经验,一棍子打人?而自己恰恰并没有多少经验,自己恰恰也还在成长过程中!所以,我想,对徒弟的帮助不是让她变得和你一样,不是让她的课设计成你心中的样子,而是从她的实际出发,提供建议,提供思路,提供对话与思考的机会,最终无论是做什么,不能由师傅说了算,而是请徒弟自己分析,这样行不行?一些更多的相关问题,如上课时为什么时间不够,为什么感觉不行,为什么与学生难以沟通,为什么……等最好由徒弟自己提出来,然后一起讨论研究一个适合徒弟们自己的方案——所以说,师傅带徒弟并不是复制,更不能压制,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出有个性、能独立思考、能不断质疑的崭新教育者——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感谢章老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