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下教学留痕 [复制链接]

1#

三下教学留痕

每学期都整个反思贴,感觉开头容易结尾难,真不好坚持呀。


这么多次的反思,感觉进步还是不大,反思的帖子都不敢发了呀。呵呵呵。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今天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今天的《白糖加热前后发生得变化》一课,对于白糖加热时的变化,今天采取了按照时间顺序的观察,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录变化,发现学生的实验记录非常清晰,从颜色、形状、状态、气味、气泡等方面进行了很准确的描述,这个观察方法的小改动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梳理有很大帮助。


 


 


    第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出示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同时对于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学生的理解和观察有了充分的感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6 14:00:4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三下看了邵老师的教学计划,吓一跳,又觉得很有道理,这天气冷的吓人,凤仙花一定不敢出来呼吸的了,所以干脆学习邵老师的教学计划了,上了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后明天开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了。跳来跳去挺好玩不过期中考试不知道怎么办办了。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很轻松很快乐,观察种子也很不错。希望这样的兴趣一直持续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20:39:04编辑过]

TOP
3#

动植物内容的教学,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保持教学的连续性,也是科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TOP
4#

一些单元,特别是长期观察的是要上很长时间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5#

李愉均又给我们带了一个头,课后反思开始了,希望大家都能来这个版块建立自己的反思专贴。有了反思才有进步,才能对教材有更深理解。

TOP
6#

玩磁铁


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结果:


三年级学生对于磁铁的认知有不少的,很了不起:


能吸铁;叫吸铁石;能吸起一串串的铁质物品、能做成指南针、;有很多形状,圆的、长的(条形)、三角形的、环形、椭圆形(锥体);也有很多用途:冰箱上、爆丸玩具……


通过课堂自由实验学具袋中的学具又有了新的发现:


能隔空吸引铁质物品;同颜色的磁铁相互分开、不同颜色的磁铁相互吸引。


 


对于磁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已有较为完整的认知了,接下去怎么有效提升和建构概念呢,按照教材吗?有好的建议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4 13:43:24编辑过]

TOP
7#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0-3-4 9:51:00的发言:

李愉均又给我们带了一个头,课后反思开始了,希望大家都能来这个版块建立自己的反思专贴。有了反思才有进步,才能对教材有更深理解。


论坛中就是好好,总感觉有人在鼓励,有股温暖的感觉。比在学校还好了!


另外还有我们学校老师提醒,学具袋里面的蚕子要放冰箱里,防止自己孵出来呢。

TOP
8#

哈哈!谢谢李愉均的提醒,我开学发到学具袋的那天就叫学生放进冰箱冷藏室了。只是有一些蚕卵已经有点变颜色了,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存活。

TOP
9#

放冰箱,谢谢提醒!
TOP
10#

教学留个痕也是挺难的,主要是对于教材处理缺少新的想法,写个反思写不出新意,有点懒散了哦,怎么办办哦


今天是磁铁第4课,和上一节课一样,两课时在连续两个班级教学中,材料的准备比较冲突:


上一节课中,花了两个小时把26节条形磁铁进行了包裹,还需要透明胶带胶好,第一个班级上课,在上面写上了A;B;C;D,然后让他们擦掉,第二个班级继续使用;


今天,花了2个小时找了绳子每个磁铁上绑好,第二个班级使用,发现绳子都已经散落了,课间15分钟的时间匆匆准备。还好去年学习了萧山的邵校长的这一课时的教学,用凳子来当底座,比较方便,实验室去年我买了30把塑料尺子当作横杆,算是方便了。


想想那些高级优质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几节课是可以拿来主义的,像这一节课,萧山的邵校长的模式看过了今年就可使用了,还是这样的优质课较为实在有用。


 


悬挂的条形磁铁,在静止过程中,发现还是有问题,有些是学生实验有问题,两个班在巡视过程中都发现学生有不当操作导致南北极标错的。这节课我是继续上节课的白纸包裹条形磁铁,让学生继续根据南北极来确定磁铁的南北极,出错的小组两个班都有还好组数不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6 14:00:23编辑过]

TOP
11#

我刚教学了《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本想跟李愉均一样用萧山邵校长的那个方法的,后来想想,学生在用线系到凳子上的时候肯定会有误差,这个误差就来自绳子系好后磁铁是否会自由转动。我课堂上改变了这个做法,让8位学生来做实验,让学生手拿绳子处,(当然这几位学生是经过挑选,他们的稳定性比较好)8位学生在第一次实验后成功率非常高,第二次实验是让8位学生互换位置,磁铁的方位也任意摆动,然后再次实验,第二次实验同样非常成功。      哈哈!我这样的做法是讲究效率,结果同样也比较好。李愉均不妨可以一试,你就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材料了。

TOP
12#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0-3-17 17:56:00的发言:

我刚教学了《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本想跟李愉均一样用萧山邵校长的那个方法的,后来想想,学生在用线系到凳子上的时候肯定会有误差,这个误差就来自绳子系好后磁铁是否会自由转动。我课堂上改变了这个做法,让8位学生来做实验,让学生手拿绳子处,(当然这几位学生是经过挑选,他们的稳定性比较好)8位学生在第一次实验后成功率非常高,第二次实验是让8位学生互换位置,磁铁的方位也任意摆动,然后再次实验,第二次实验同样非常成功。      哈哈!我这样的做法是讲究效率,结果同样也比较好。李愉均不妨可以一试,你就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材料了。


谢谢一品轩。


上了这节课后,才知道给磁铁绑根绳子也不是容易的事了。不过我为了减少因为绳子的原因,绕了三次绳子,让绳子能够产生点状链接状态。


 


 

TOP
13#

 

课题:水珠从哪里来


教材理解: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问题: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来的?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对这一现象进行各种猜测。教师板书学生的多样化猜测,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资源对上述猜测进行检验,学生估计会驳斥自己的大部分假说,能够留下的应该是只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到杯子中的冰块而凝结成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学生驳斥的过程中逐渐清晰水珠不是冰块融解得水满出来或者渗透出来、或者不小心实验不当浸出来的,是与冰块无关的。


教材接下去验证的是水珠到底与冰块是否有关。采用了水杯和空杯来验证外杯壁是否有水珠形成,证明水珠确实需要是通过冰块让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


关键的问题是: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空杯和水杯的外杯壁上没有水珠,就一定能得到是冰块的遇冷吗?冰油、冰洗洁精等等只要是冰的物质都能够,还有其他化学物质也许能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附着到杯壁上。


教学困难:课堂上当堂出示冰块,是否能够凝结成水珠。


准备注意点:冰块不能高出玻璃杯口。


教学目标: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


          观察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杯壁,猜测水珠的来源并作出解释;通过实验和分析,证明玻璃杯外杯壁上的水珠的形成与冰块有关。


教学重点:建立对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怎么来的假说;


教学难点:动态中建构水珠的假说形成


教学准备


小组:玻璃杯3个;冰块、水;


教师:棒冰;玻璃杯3个;冰块;水;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请大家找找,它是谁?它的家在哪里?(出示幻灯)


二、引入部分(5分)


1.夏天到了,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棒冰吧。


2.老师带来一袋冰,没有棒的“冰袋”。


3.这个袋冰不是给大家吃而是玩的。不过有几个要求:①不让冰水流出来;②观察塑料袋内外;③冰块太冷了,不5能玩太久;每组有毛巾,万一冰水流出来可以擦擦手。


4.下面请组长上来领取冰袋吧。


三、关注分析冰袋外的水珠(5分钟)


1.请大家把冰袋放盘子里。没把手弄湿的同学请举手。


2.问问没举手的。怎么湿了?袋子破了吗?解开袋子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


3.预设1:水是从扎袋口漏出来的。水是从塑料袋上渗出来的。水是开始就已经有的。


4.预设2:水是水蒸气形成的。


5.对预设1的预设:这些称为假说。哪个或者哪些假说是正确的呢?可以通过实验也可以通过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证明它是对的或者是错的。现在我们先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说说有没有假说是错的呢。


(1)水是从袋口漏出来的,我们可以把袋子掉个头,看看能有水漏出来吗?


(2)我们用塑料袋装水,谁能够从塑料袋漏出来吗?


(3)原先就已经有了的。


(4)水蒸气遇冷后凝结的。水蒸气在哪儿呢?怎么会凝结呢?


6.袋子上的水珠是因为冰块才有的吗?怎么证明呢?


四、证明水珠的来源


(一)水珠实验材料的改进


1.现在我们换一个工具来装冰块,用一个透明玻璃杯来装冰块。先请一位同学检验一下杯子外面有没有水珠。下面老师现场给大家装冰块。仔细观察玻璃杯外杯壁是否有水珠产生。


2.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冰杯。


3.有什么发现?(玻璃杯外面也有水珠。)


4.水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5.预设1.是从杯子里面渗出来。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6.对预设1的预设:两个假说,能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证明哪个是错的。


7.不是冰块融化渗出来的,也不是冰水满出来的,也不是……那么水珠和冰块有关系吗?


(二)水珠与冰块关系的验证实验


1.我们怎么证明水珠和冰块有关系呢?


2.证明与冰块有关的方案设计


(1)也就是说杯壁外的水珠是因为杯子里装有冰块的原因。如果不装冰块会不会有水珠呢?(我们的假设都被我们给否定了,那杯壁上的水珠和冰块有关系吗?)我们怎么证明装有冰块,杯壁外才有水珠呢?


(2)出示实验方案设计单。


外杯壁有水珠与装冰块有关吗


小组内说说实验的方法,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我们的问题:


玻璃杯不装冰块外杯壁上有水珠吗?


我们的假设:


不装冰块外杯壁上没有水珠。


实验的方法:


1.


2.


3.


4.


我们的发现:



(3)交流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改变玻璃杯内装水和空杯来进行实验。


3.实验探究                        


(1)请小组材料员上来领取一只装有冷水的玻璃杯和一只空杯。仔细观察玻璃杯的外杯壁,有什么发现?


(2)交流。我们有什么发现?


(3)装冷水和空杯的外杯壁上没有水珠。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冰块就不能凝结,只有冰块放入杯子之后杯壁上才有)


(4)那么,外杯壁上的水珠又是怎么来的呢?你现在又有什么假设?


(5)学生交流假设。(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哪儿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呢?









从袋口漏出来

板书设计:









水珠







从塑料袋渗出来







塑料袋上本来就有







水蒸气遇冷凝结

 











TOP
14#

 

课题:温度和温度计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一、教材理解:


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用手触摸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对于温度高多少低多少更不能准确描述,这时就需要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是本课重要学习的内容。主要通过对一只真正温度计的观察以及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温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零下温度的识读是难点,让学生自主建构零下温度就能较好的理解和识读。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方法


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构造和识读


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


四、教学材料


学生分组:每两人1根温度计、每小组一枚自制温度计模型


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模型、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起始部分  


1.这里有1、2、3三杯冷热不同的水,请这两位同学来比较哪杯热哪杯冷?


2.请你试试一号和二号杯。哪杯热哪杯冷?(2号热)


3.请你试试三号杯和二号杯,哪杯热哪杯冷?(2号冷)


4.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出示幻灯)同一个2号杯为什么温度不同?


6.如果要知道2号杯的准确温度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温度计。


7.今天我们学习《温度和温度计》。


(二)认识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温度计是玻璃制品,要小心拿放。教师演示温度计的拿放动作。抓住塑胶管的下端,打开盖子,倾斜取出并抓住温度计的上部;装回去也是先倾斜塑胶管,然后盖上盖子。使用时不能放入口中,这不是体温计。


2.两位同学一只温度计,观察温度计有哪几部分组成?温度计上有哪些标记?观察完毕装回塑胶管横放桌上。请1号同学上来领取温度计。


3.请说说你的发现吧。(出示幻灯片)


(1)温度计由提环、玻璃管、玻璃泡以及红色液体组成。


(2)玻璃管上有数字、刻度、单位。符号℃表示摄氏度,表示这是一只摄氏度的温度计。板书℃,谁来说说这个摄氏度的单位怎么写的?照他的说法自己写一写。请你上来写一写。


(3)每小格刻度表示1摄氏度。一大格是10摄氏度。


4.如果把这些刻度分为两部分,你觉得怎么划分比较合理?


(1)0以上一部分,0以下的一部分。


(2)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0以下的就是零下温度。


(3)0上温度和0下温度的数字排列各有什么不同?(0上温度越往上数字越大,0下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数字越大是什么意思?(0上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高;0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这只温度计零上温度最高是多少摄氏度,零下温度最低是几摄氏度?(这叫做测量范围,最高是100摄氏度,最低是零下2摄氏度)


(三)读写温度


1. 如果老师提供你一组刻度,你能分清是0上还是0下的温度吗?(出示幻灯)这是什么的温度?你是怎么判断的?(先找小刻度,刻度往上越大是0上温度,刻度往下越大是0下温度。)


2.现在会认读温度计了吗?请把温度计放回塑胶套,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只温度计模型。


2.教师演示。把红色绳子轻轻往上拉,表示温度计受热上升,轻轻往下拉表示温度计受冷下降。老师报温度,同学们在温度计模型上拉动红绳显示温度。先1号同学操作,然后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每人1个温度,其他三位同学检查。(教师报温度:零下8摄氏度、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12摄氏度)


3.会认读的请举手。下面老师检验一下,请看这里。


4.(出示大屏幕)请你读出现在的温度(6摄氏度、0摄氏度、-6摄氏度)。


5.我们都会读了,读出来的温度要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教师讲解零下温度和零上温度的记录方法。)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温度记录下来。同桌交流一下。


(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温度计模型是我们用手来拉动的。那么温度计里面的红色液体是怎么上升下降的?(温度让红色液体上升下降)


2.什么时候会上升?什么时候会下降?(热了上升冷了下降)


3.红色液柱在上升和下降过程读数准确吗?你认为读温度计时需要注意什么?(等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在读数。)


5.请看这幅图:告诉我们读数时还要注意什么?(视线要平视温度计红色液柱的顶端的刻度。)


6.我们也来试试(教师示范),头不动,将温度计举过头顶读出读数然后慢慢下移到眼前读数最后移到下巴处再读出读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7.请大家用准确的方法读出自己温度计的读数。这个温度就是我们现在教室内的温度。


(五)巩固小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对于温度计,你还有想研究的内容或者不明白的内容吗?




(六)板书设计:


温度和温度计


10摄氏度    写作: 10 ℃


TOP
15#

四月份,上了两节试教课,遗憾的是都有很多问题,现在粘贴,大家帮忙看看。先行感谢。
TOP
16#

看来最近李老师主要在研究三年级的课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