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罗伟军专帖(五年级) [复制链接]

1#
学年目标:
1.建设自己的专贴,争取每月建新,学年末能有一定积累;
2.优化学校仪器室,方便兼职科任教师领取材料;
3.上好科学课,积累经验教训,积极参加课例、论文等评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4.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论文。

主要措施:

1. 学习前辈的经验,多多关注科学论坛和专贴,吸收转化。

2. 熟悉一到六年级的教材实验,归类整理好器材,优化一些实验教具。

3. 课后多反思,从中汲取。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罗伟军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XX分



(一)参加活动共得X分(详见3#)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3.现场活动得X分。

(二)教学研究共得130分

1.撰写文章得X分(详见4#)

2.上课讲座得X分(详见5#)

3.技能竞赛得X分(详见6#)

4.辅导学生得X分(详见7#)

5.课题研究得90分(详见8#)

6.课程建设得X分(详见9#)

(三)团队建设共得X分

1.出谋划策得X分(详见12#)

2.组织活动得X分(详见13#)

3.项目管理得X分(详见14#)
TOP
3#

(一)参加活动共得XX分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交流研讨,主动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得20分。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实时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网络教研活动1次得3分,积极参与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录播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3.现场活动得X分

【得分标准】全程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1次得5分,现场参与交流互动再得5分,网络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视频录像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得分内容】
最后编辑罗伟军 最后编辑于 2022-09-09 22:39:46
TOP
4#

(二)教学研究——1.撰写文章得40分

【得分标准】主动思考,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报道撰写得10分,撰写案例、论文得20分。经区级媒体以上推送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5#

(二)教学研究——2.上课讲座得X分

【得分标准】承担开课、讲座等任务乡镇校级得10分,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



【得分内容】
TOP
6#

(二)教学研究——3.技能竞赛得X分

【得分标准】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项目建设、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7#

(二)教学研究——4.辅导师生得X分

【得分标准】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得分内容】
TOP
8#

(二)教学研究——5.课题研究得90分

【得分标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9#

(二)教学研究——6.课程建设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得分内容】
TOP
10#

      9月16日我执教的《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一课本课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首先应将单元整体与课程内容建立联系,从课程的角度看教材,暨“工具与技术”与“技术、工程、社会”具备一定联系;作为单元起始课,从整个单元总—分—总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编排来分析,一方面承担着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的任务,要探讨的是“工具与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起着调查学生前概念的“探底”功能,为单元后续课时奠定基础。
     本课核心活动“取核桃仁”,看似简单,实则蕴藏了工具与技术的特征、联系等诸多内容。之所以教材选择这样看似简单的活动,意图在于从激发兴趣、操作简单、联系生活、基于常态、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自然地认识工具与技术的特征、联系,因此要避免只有“工具”而忽略“技术”的教学,要通过评价机制将“工具”与“技术”在教学中相互融合。
TOP
11#

      本课时教材主体核心活动“取核桃仁”,看似一个简单的课程实施活动,却蕴含着“工具与技术”从无—有—优的实践过程,这与“技术、工程”领域具有实践特点相吻合。因此,要以“技术、工程”思维推进活动实践;
      若将“工具”赋予“小小工程”的属性,则与“技术”交相辉映。根据“2022新课标”中“技术、工程和社会”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1)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倡导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看待问题意识这两点,需要活动以整体任务的形式和清晰结构的模式推进教学。因此,在设计上我摒弃一活动一研讨 “割裂式”的活动方式和三个活动“大乱炖”的活动方式,设计“骨肉相连一线牵”的活动模式,把“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作为统领整个任务活动的主线,以①完成小项有效评价,②尊重主体自主交换,③完成大项整体评价的理念,将三个活动定位在“骨肉相连”的状态,有效避免“割裂式”活动低效易倦怠,“大乱炖”活动目的混淆、材料混杂、实效混乱的弊端。
TOP
12#

      教材最后的维恩图,详列了工具与技术的关系,无论是工具与技术的特点,还是紧密联系,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呈现、何时呈现维恩图?最后呈现一定枯燥无味,同时整体呈现必然走马观花。因此,将工具与技术的特点(左右两边内容)和紧密联系(中间交融部分内容)从时间上落实于整节课,从内容上立足学生基于活动和研讨的最近思维发展区,优化提炼予以呈现,避免“教”“学”两层皮,实现“做”、“学”相交融。
TOP
13#

上的真不错,以后多指点一下我们

      本课时教材主体核心活动“取核桃仁”,看似一个简单的课程实施活动,却蕴含着“工具与技术”从无—有—优的实践过程,这与“技术、工程”领域具有实践特点相吻合。因此,要以“技术、工程”思维推进活动实践;
      若将“工具”赋予“小小工程”的属性,则与“技术”交相辉映。根据“2022新课标”中“技术、工程和社会”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1)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倡导培养学生全面
罗伟军 发表于 2022/9/18 19:25:08
TOP
14#

罗老师记录细致,意图讲解清晰,值得借鉴
TOP
15#

将工具与技术的特点有效地衔接。
TOP
16#

简要记录并反思自己的课堂会让教学思考更加深入,一起做好一课一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