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省科学论文评比获奖后心得 [复制链接]

1#

省科学论文评比获奖后心得

网络管理例会上喻老师提议:现在省论文评比结果出来了,大家来谈谈看法,首先请获奖者发表心得!
分享 转发
TOP
2#

一等奖

杭州

建立科学探究差异研究共同体,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认知结构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凌志浩

 

宁波

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

余姚市实验学校

朱潮海

 

温州

小学生家庭实验室项目实施问题与对策

温州市实验小学

  耀

 

嘉兴

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非逻辑性对答剖析

嘉善县魏塘镇第一小学

谢小立

 

绍兴

基于课堂后测的评课范式

诸暨市新世纪小学

丁晓霖

 

台州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让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科学

天台县坦头中心校
天台县教研室

徐亦胜鲍于会

二等奖

杭州

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课型探讨

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陶林

 

宁波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象山文峰学校

王炳瑜

 

温州

让“概念”为“探究”掌舵 ——对“科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王小梅

 

温州

小学科学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再实践与反思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蔡庆龙

 

湖州

刍议小学科学课的有效记录

德清县实验学校

周宏亮

 

嘉兴

关注小学生对“燃烧概念”的相异构想

海盐县天宁小学

盛苏文

 

绍兴

科学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绍兴市北海小学

蒋利红

 

金华

谈学生养蚕上簇率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婺城区教研室

杨志炎

 

舟山

提高实验探究后交流研讨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舟山市定海小学

袁优红

 

台州

“与思维同行”:小学科学有效探究的原点追求

临海市大洋小学

周法兴

三等奖

杭州

科学教师应亲历小课题的探究过程

下城区永天实验小学

邵卫红

 

杭州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崇文实验学校

闻蓉美

 

杭州

从情境中探究,在兴趣中发展

滨江区教研室

俞生尧

 

宁波

龙头凤尾莫等闲—关注科学课的课前与课尾

镇海区实验小学

高争荣

 

宁波

小学生实验数据作假现象探因及教学策略

余姚市三溪口小学

苏善根

 

宁波

发挥科学资源优势构建学生探究乐园

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

姚敏方

 

温州

让科学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尝试

泰顺县罗阳二小

许仙平

 

温州

在推测与验证的思维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

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鹅湖小学

富圣江

 

温州

也谈农村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泰顺县新城学校

 

 

湖州

优化实验教学   提升有效探究

南浔区南浔实验小学

陈国良

 

嘉兴

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管建林

 

绍兴

将有效探究进行到底

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

李玫

 

绍兴

从教师层面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上虞华维文澜小学

严益锋

 

金华

用数据说话—浅谈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婺城区汤溪小学

刘俊仙

 

金华

“意外”—-燃起学生科学探究的火花

浦江县前吴乡希望小学

盛新竹

 

衢州

自主探究,教师怎么办

衢师第二附属小学

傅晖

 

衢州

反思,让科学课教学更高效

衢州市实验小学

姜红方

 

舟山

回摆——科学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周燕娜

 

舟山

初探学科整和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价值

舟山市舟山小学

金燕娜

 

台州

浅谈小学科学课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培养

仙居县下各镇中心小学

王晓华

 

丽水

静思科学课堂  破除不科学现象

缙云县新建小学

蓝桂勇 张彩媛

 

丽水

生态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缙云县紫薇小学缙云县水南小学

陈志强丁红敏

 

丽水

小学科学课堂良好纪律形成之我见

龙泉市水南小学

陈永飞

 

丽水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

江小娅

TOP
3#

这次的论文评比我有幸"撞入"一等奖行列,非常意外之余颇感兴奋,回过头仔细看这篇文章,显得非常粗糙,但为什么还是被评委"相中"?有必要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_______也请各位朋友操笔修理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21:34:34编辑过]

TOP
4#

          
                

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  丁晓霖
            

摘要:
                

一堂课上下来教学效果好不好,不能光看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应调查学生的认知现状,应研究探究是形式主义,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探究。所以上课老师及听课老师不能凭着对课堂的大致把握,凭着对部分孩子的表现观察,谈着课的成功与失败……而应该在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为了在评课中做到心中有学生,评课有依据,需要我们课后再一次走到学生中去,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性的策略措施,这样才能做到听有感觉,评有依据,研有策略,从而通过评课范式的转变来切实加强研讨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课堂后测       后测方法       评课范式
            

又一节全市性的科学教研活动,听课后全体老师进行互动式评课,这是通常的惯例。课的内容是三下教科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上课老师基本功扎实,认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了备课,上课后有老师这样评价说:像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大,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利。我们很多教师差不多都是这样操作的,效果很好。的确,听课时总的感觉是师生探究活动扎实,探究气氛热烈,师生互动也很好,这是所有听课老师都认同的。
                

问题提出
                    

但是,什么叫效果很好?是一节课表面上看上去或听起来的很顺利,还是应该有别的标准?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很顺利的课对孩子们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呀,一堂课结束了,总的效果怎样呢?我们总要坐下来评一评,或者说总要自我反思一番。但我们却总是凭着对课堂的大致把握,凭着对部分孩子的表现观察,谈着课的成功与失败,谈着该如何更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却从未实实在在地去想过,谁是真正意义上一节好课的评价者? 科学家具有求实的精神,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那么科学老师也应具备最起码的实证意识。所以我们尝试着在课后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后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我们把这样的方式称为“基于学生课堂后测的评课范式”,本文尝试着从具体的一些后测方法出发来叙述这种评课范式。
                

后测方法之一:问卷调查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课后调查我们采用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方式,由于整堂课基本按照教材编写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及活动过程的设计,所以我们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了七个问题,在下课的十分钟时间内,由教师在教室黑板上板书调查问题共7个,请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回答于纸面上,同时在四周巡查,提醒学生单独而迅速地完成本调查:
                

课后调查情况汇总表
                    

调查内容
                                    

 问题
                                    

回 答 正 确
                                    

回 答 错 误
                                    

其 它 状 态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全部答错人数
                                    

所占百分比
                                    

部分答对
                                    

所占百分比
                                    

乱答人数
                                    

不答人数
                                    

问题1:在________中大马铃薯会沉?在_______中小马铃薯会沉?
                                    

24

40%

12

20%

12

20%

12

 

 

问题2:在一大杯清水中小马铃薯会___,大马铃薯会___
                                    

36

60%

6

10%

18

30%

0

 

 

问题3:在一大杯盐水中大马铃薯会___,在一小杯盐水中大马铃薯会___
                                    

36

60%

 

 

 

 

24

40%

0

 

 

问题4:为什么马铃薯在盐水中会浮起来_________
                                    

6

10%

 

 

 

 

36

60%

12

6

问题5:塑料块在___会沉?在______会浮。
                                    

6

10%

 

 

 

 

30

50%

18

6

问题6:铁在盐水中会_____?在水银中会_____?是因为______
                                    

18

30%

 

 

 

 

30

50%

 

 

12

问题7:在___________中马铃薯会浮?
                                    

6

10%

6

10%

30

50%

 

 

18

备注
                                    

 

 

 

 

 

 

 

 

 

 

 

 

 

 

 

 

 

 

思考(一):以课后调查了解真正的课堂效率。
                    

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很顺利”的课对孩子们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以上针对全班的问卷式课后调查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事实离我们想象的比较远,7道涉及到课堂相关探究活动内容的题目中有5道题的理解正确率处于50%以下,事实上孩子们热热闹闹参与的活动并没有与我们教师“想象”中那样给他们产生必要的影响。原因在哪儿?
                

这堂课想要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这堂课又到底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热火朝天的探究背后为什么会留下如此不堪的知识积淀?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改变这种现状?这样通过课后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活动探究缺少孩子们的理解,他们只知道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只在乎这样做了,却不在乎这样做的收获,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探究没有建立在科学概念的建构上,探究走向了形式主义;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着“一英尺宽,一英吋深”的探究误区,需要对各活动间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典型活动的探究过程,并积极引导孩子在典型探究活动后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讨论。
                        

后测方法之二:对比调查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课的课后调查我们则采用了对比式的课后调查,我们请学习参与程度截然不同的两位孩子(甲积极参与,乙较少参与)上台接受了对比式的调查,仍然面向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以期望不同的回答能引起听课老师及孩子们对课堂学习的反思:
                

以下是两位孩子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
                

1、你认为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甲、乙:会。
                

1

3

2

2、图2中这样的岩石会是什么岩石改变而成?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请在图1和图3中画图示意。
                

 

 

1

3

2

 

 


甲:
                

1

3

2

 

 

 

 


乙:
                

3、你认为从1变为2,从2变为3需要多长时间?
                

甲:(从1变为2需)1000年,(从2变为3需)10000年。
                

乙:(从1变为2需)1,(从2变为3需)沉默不语。
                

4、图123的变化过程中可能是哪些力量在起作用呢?
                

甲:水、风、太阳、温度、地球运动等。
                

乙:沉默不语。
                

5、“火烧岩石”的实验告诉你什么道理?
                

甲、乙:不知道
                

6、实验单中需要填数据,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
                

甲:大概78次吧,不记得了。
                

7、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活动?
                

甲:用水瓶摇晃岩石的实验。
                

乙:火烧岩石实验。
                

思考(二):以对比调查理解真切的教学问题。
                    

这堂课听起来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孩子们经过两个模拟实验明白岩石会在温度变化及水流的冲击下改变模样,但是从对比调查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课在促进全体孩子科学素养发展上还是大有文章可作,如何让孩子重视实验数据,对记录单进行较真式的填写而不是敷衍了事?如何让孩子理解活动的目标?为什么两个孩子对“火烧岩石”的实验道理不置可否?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只参与了实验却没有经历思维探究的部分孩子如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为什么一堂课下来,对有的孩子几乎达不到必要的影响(如不明白岩石的改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等方面,都需要开展深入的反思,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突破这些发展的“瓶颈”。
                

调查方法之三:对话调查
            

一次网络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三节观摩课(《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后,上台发言者(阿健及兔子组)首先请上了一位上过这三节课的孩子,以下是他们师生间的对话: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第几节?
                

生:第一节课。
                

师:第一节课《热胀冷缩》你还记得哪些活动?
                

生:铜球穿洞,乒乓球放在冷水中捏瘪,放在热水中会胀。
                

师:第二节课《温度和温度计》你还记得哪些实验?
                

生:停顿后无法说出。
                

师:这节课中有这些活动,看冷水与热水,看二个温度计并进行比较,看温度计的一些图片,写温度等。
                

生:看温度计的图片。
                

师:第三节课《测量物体的温度》哪个活动印象比较深?
                

生:测冰淇淋温度,测马铃薯和番茄的温度。
                

师:这些活动中哪个活动你印象最深?
                

生:铜球穿铁环。
                

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生:固体会热胀冷缩。
                

师:学习了昨天的三节课,你还想继续研究吗?
                

生:想。
                

师:你想研究什么?
                

生:停顿10秒钟后,无语。
                

思考(三):以课后反馈把握真实的课堂影响。
            

这样的对话其实蕴含着一些课堂所反映出来的实质,活动很多,到底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哪些活动比较容易给孩子们“打下烙印”?
    

从孩子访谈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启发:
                

1、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有很多活动的课(第一节课共有8个活动)。
                

2、学生又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比较喜欢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烧铜球活动、测冰淇林活动)。
                

3、但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喜欢的课一定是有效的吗?比如说,第一节课八个活动,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多少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获得了提高呢?烧铜球活动学生很感兴趣,但对固体的热胀冷缩实质又理解了多少呢?气功压扁矿泉水瓶活动,学生是不是真的认为是老师在发功,还是有些学生说的把瓶子烫坏了,还是空气冷缩造成的?其实有没有可能是水蒸汽的凝结造成的呢?测冰淇林活动中学生能得到多少探究素质的提高?
                

……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还是教师的课后反思,不能光凭教师的感觉来评价一堂课,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应看学生的认知现状——探究是形式主义,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探究。为了在评课中做到心中有学生,评课有依据,需要我们再一次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性,可以采用调查表格填写式,可以采用座谈对话法,更可以从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来认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做到听有感觉,评有依据,研有策略,切实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
                

思考(四):以课标理念开展科学的课堂后测。
            

是呀,一堂课结束了,总的效果怎样呢?我们得有“实证意识”。事实上,要评价一堂课有没有效率,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上课前,在做好学生的原有认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已成共识,但课后,要了解真正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该从学生出发,进行必要的课后反馈,以此来作为进行课堂教学调整的依据。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后测,这样在后测基础上的课堂评价才更有说服力,基于这样的调查研究前提下,再来进行对课的教学策略的改进,我们认为这样的评课范式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会更有针对性。
                

以上例举的无论是表格调查,个例访谈,还是对比调查,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一些局限性,如个例访谈的普遍性方面,如访谈环境与真实思想的表达性方面,如调查内容的设计科学性方面等。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后测”需要以课标理念为依托,以学生心理为基础,设计一些比较科学的调查题,或者从更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反思调查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摸索,多尝试。至于后测的形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式,选择判断式,也可以采用座谈了解法,更可以从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或让孩子们写纸条、提问题与老师课外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课堂学习状况。当然,通过后测我们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新预设,让教材和学生在新的课堂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说,科学地进行课堂后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崭新途径。
                

 

 

 

 

 

 

 

 

参考文献:

本文部分内容曾经以本人网名及个人博客上发表过,具体见:1、《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为无为的博客2、《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晓风.霖铃的博客3、绍兴市033虔诚使者作业专帖(这三个网名均是本人)

 

 

 

 

 

 

 

 

 

 

2007-12/20071232321463439.rar (, 下载次数:6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23:21:22编辑过]

TOP
5#

本文部分内容曾经以本人网名及于个人博客上发表过,为了避嫌,我以"参考文献"的方式进行了注明:

      绍兴市033虔诚使者作业专帖

《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为无为的博客

记得,文中提到的后测方法之一:问卷调查 的相关内容是二年前作为网络研修班的作业完成的:有一次市教研活动一位老师上了<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全体老师听课后需要互动评课,为了说有依据,也想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探究情况临时想出来几个问题,拖了几个老师到教室内对刚刚上过课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在大致看了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课发言,回到学校,拿着50多份答案进行了统计,记得统计那天是双休日,我一个人做了老半天,当时很为这种行为不值,不知道这样统计出来有什么用?但是统计好后还是发现了问题,原来一堂轰轰烈烈的好课背后的知识积淀竟是如此不堪,原因何在?恰逢网络研修班需要完成一篇读后感,我以此为背景完成了一篇作业。

调查方法之三:对话调查则大部分采用了《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这篇参加网络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后的感想,当时听到兔子组评课的新颖思路___由阿健上台采访一位学生,师生间的对话简朴真实,让我很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从上虞参加研讨活动回来后就提笔写出了一篇随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8:28:51编辑过]

TOP
6#

这二年来我在一些教学研讨会上继续运用并关注了"课堂后测"这种方式,其中的
            
后测方法之二:对比调查 的相关内容就是在一次教学研讨上的调查内容。之所以说本文粗糙,是因为把这些内容整合时并没有精雕细作,更没有借他山之石,特别是当文章交上去后事隔多月有机会参加了“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听到了北京的教研员在评课时提到了她们运用课堂前测和课堂后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内容,真是觉得“相听恨晚”,也很想跟她们交流,但是没有机会。

TOP
7#

纵观本文,并不见高深理论,甚至可以说是理论贫乏;便窃想,本文的亮点只在于形成了一个独有的观点:通过评课范式的转变来切实加强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做到听有感觉,评有依据,研有策略!如果能做到真正地进行科学的课堂后测,我想不失为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新途径!

而怎样进行科学的课堂后测,这个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希望能得到朋友的指点!

TOP
8#

真的要感谢网络研修班,是这样一个延续性的研修让我学会长久关注一个话题,同时不断实践尝试;

真的要感谢网修班的朋友,是这样一种共享性的交流让我不断汲取精华,并且学会总结反思和提炼.

 

 

[em23]
TOP
9#

这次也有幸撞入二等奖之列,感谢喻老师,感谢网络研修班。今后一定继续努力!

TOP
10#

祝贺,敬佩,学习中……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