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1年五下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1#

2011年五下教学记录

     如果不是一品轩的提醒,可能我永远也不会开这个贴!所以先谢谢一品轩!如果不是不睡觉的兔给我的建议,我想我也不会有这么的想法!其次要感谢不睡觉的兔!人总是有惰性的,能省点就省点!去年很少写反思的,校长很严厉地批评了我!今天既然开了一贴,那就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也许写的不全是反思,就当是记随笔吧,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惊喜也全记录下来吧!
分享 转发
TOP
2#

       话说《浮力》这一课很难,不知不觉已经上到《浮力》这一课了。在(1)班上的时候一团糟,我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只知道我在讲课的时候连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思维非常的乱!


      当天准备的材料:玻璃水槽、弹簧测力计、木块、橡皮泥、圆形的带有孔的塑料(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只有一个吸盘,抹布


     实验的时候,橡皮泥不能固定塑料,所以代替吸盘的装置失败了。但是吸盘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我只能草草收上实验材料,说:“由于老师事前准备的材料不充分,导致今天的实验无法完成,我们下节课再做,小组长把实验材料送上来。”还有一点时间,我就让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把浮力的概念记在笔记本上。幸好马上就下课了,不然这节课我还真不知道怎么上下去了。


     晚上回来在六年级群里抛了一块砖“怎样告诉学生,浮在水面的物体,重力等于浮力呢?”引来兔子的围观及指点!用兔子教的方法,在(1)班重新讲,果然很好!一节课的时间把握的非常好!





这个图显示的是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浮力大于重力!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心中一慌:这不是后面实验要验证的内容吗?


这个图是为了讲清楚石头沉入水中的受力分析,讲完之后,心中又慌了:这是《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一课的内容,相当于他们已经知道了: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后面的课怎么上呢?哎,不管了,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5 20:53:13编辑过]

TOP
3#

      在(2)班上《浮力》的第二课,也就是证明: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个本来是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结果经过上一节课的受力分析,再猜想就没有意义了。


     我问:“为什么图(2)比图(1)受的浮力大一些呢?”  有学生很聪明说:“因为图(2)还受到了一个压力。”我说:“恩,非常好!上一节课我们用力的平衡解释了浮力大于重力。现在大家不要看黑板上力的示意图,来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大家来找茬儿,我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说:“第一幅图木块浮在水面上,第二幅图,木块悬浮在水中。”我进一步引导,联系前面学习的物体排开的水量,这一节课变成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图(2)受到的浮力比图(1)大。


      这一节课准备的材料:玻璃水槽、吸盘、木块(带圆形的钩)、弹簧测力计、抹布、线、剪刀


      好吧!这里要好好反思,因为木块是带钩的,所以我就演示要怎么做实验,把线系在木块的钩上用弹簧秤拉。结果我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无法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因为钩在木块的一侧,拉木块的时候木块倾斜在水中,无法完全浸入水中。就在当时,我想:就只比较木块大部分进入水中和小部分进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吧,这样也可以说明问题。我赶紧上讲台拍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我说:“是不是不能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的浮力啊?”


    全班很无辜地看着我点头,说:“是”。


    “好!由于木块太大了,不能完全浸入水中,我们不能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的浮力,”就在这时,看着实验桌上的木块我脑子里的电路突然连通了,“欸,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可以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了,如果把线系在木块的中央是不是就可以让木块完全浸入水中了?”全班顿悟,重新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


     下课了反思:选木块的时候就是看中了木块有钩,好系线。结果这个钩害我不浅啊!有钩固然是好,但是不一定非得要用!最后,篡改一句话: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

TOP
4#

           《浮力》最后一个实验有必要再做吗?


     《浮力》最后安排了一个实验“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书上的问题:“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他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我认为这个实验可以舍去。我刚刚问完这个问题,学生就齐声回答:“不相同!”不过为了巩固新知识,今天在一个班还是做了这个实验。


这是我的材料!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塑料块!

TOP
5#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很重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刚看这一课的时候,心里就在纳闷,上哪儿找材料去啊?还什么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没想到翻着教具箱,整合一下材料,凑出了这节课需要的材料。


   下面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




 


 


下面是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



 


    实验效果很明显!

TOP
6#

我们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真得很难,不仅要在知识储备上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要动脑筋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活动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储备不够,往往会因为设想不够周全,往往会因为材料准备不充分……让一堂堂课成为一个个遗憾。很多时候,多数人往往会悄悄藏起这些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


婆婆纳,你是勇敢的,了不起的,敢于剖析自己,这样的反思会让你受益匪浅!


佩服你的勇气!

TOP
7#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教参上写着过程与方法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但是事实上加热实验并不能单凭加热之后出现白色物质就说明水中加了盐,这是不是跟‘推测—验证’不符呢?


    所以我作的处理就是直接告诉同学们一个杯子里是加了盐的,一杯是清水。然后再做个对比实验,把马铃薯再放进两杯都加盐的液体在比较一个沉一个浮,这里就想告诉他们加盐不是影响沉浮的因素,而是盐水的浓度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然后再问:如果不加盐,加其他的物质,比如糖、味精等,马铃薯有没有可能也会浮起来呢?


     这只是前几天在集体备课上其他老师给的意见,我就觉得很有道理,这节课还没上。等上完了才知道有没有效果!


   

TOP
8#

财富从这里开始!婆婆纳:加油!

TOP
9#

嗯哈,看到浙江这边这么多老师都这么勤奋、努力,很感动。我鼓励着区内的老师们也来这里开博,可他们都有些担心不能坚持,我准备继续鼓励他们,期待他们在这里的足迹。
TOP
10#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1-3-13 22:17:00的发言:

财富从这里开始!婆婆纳:加油!


财富要累积才行啊!
TOP
11#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3-14 17:52:00的发言:
嗯哈,看到浙江这边这么多老师都这么勤奋、努力,很感动。我鼓励着区内的老师们也来这里开博,可他们都有些担心不能坚持,我准备继续鼓励他们,期待他们在这里的足迹。


是啊!人都有惰性的……我每天都在做思想斗争啊!
TOP
12#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与浮》(二)


     今天上最后一个班的课,我的重点在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在调制液体之前,是这样做的:用3个杯子演示: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淡盐水;首先演示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然后再放入浓盐水中,进行比较,学生很多会说:能浮起来的液体是加了盐的。我就问:是不是只要加了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然后继续演示:在清水中和在淡盐水中,马铃薯的沉浮情况,这里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现象很有意思:马铃薯在清水中,从水面直接沉入水中;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沉下去然后又浮起来了,最终又沉下去了。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发现了两者虽然都是沉的,但是过程不一样。我就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一样的马铃薯啊!难道是两杯液体的问题?有的学生就说了:这一杯水加了少量的盐。哦!现在,我们知道了,是不是只要是盐水,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啊?马上学生就说:不一定。我们能不能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呢?接下来是实验部分。


       按照改之后的教案,我直接删掉了教材中加热浓盐水的实验,而是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情况的细微变化。


      这样一节课只做一个实验,时间把握得很好!最后做完实验,还有一点时间做笔记,刚刚好!

TOP
13#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节课的时间又不够啊!在测量同体积的不同物体的重量时,我设计了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酒精四种材料对比,因为每个小组只有一个量筒,所以只能测完一个把两桶中的液体倒掉,再加入另外一种液体,这样很浪费时间。很欣慰的是:虽然用量筒做实验,没有一个小组把量筒弄倒了。不过,用天平测物体的重量的时候,很多小组的结果也不是很统一。刚刚把这几种物体的重量测完就下课了。不过我想测量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测完之后,根据数据联系前面学习的: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重的下沉轻的上浮!这个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原因就出来了!


     准备再花一节课的时间巩固一下这个知识点,如果很多种材料在一起,你又不能实验,就可以根据这个办法判断物体的沉与浮。

TOP
14#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二)


      先上记录吧,做实验用的是20ml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酒精,马铃薯是20g、清水18、5g、浓盐水21g、酒精15g;这些数据出来之后,我并没有急着问他们有没有发现规律,而是问: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还是浮?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完着两个问题之后,我接着问:“马铃薯在酒精里是沉还是浮?”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数据,有的就已经发现规律了,说“浮!”看着学生这么快就看出其中的奥妙,真的很开心!


      根据这个原理,学生很容易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TOP
15#

                                        单元总结


     今天有市领导的检查,不幸“被听课”了!要讲什么呢,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干脆将复习课吧!我想按着进度慢慢上,上课之前做了沉浮子,准备由沉浮子的原理引出这个单元的知识,上课铃响了,领导已经坐在后面了,先放《地球一小时》的宣传片,然后再说一下这个活动,希望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正式上课了,我说:“大家看这里,老师今天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然后我拿起瓶子准备演示,结果我发现出故障了。沉浮子没有用力的时候,沉浮子是浮在水面上的;用力挤压,沉浮子就会沉下去。我用力挤压,沉浮子还是浮的,我慌了,不会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吧?我故作镇定,告诉学生:“实验的时候也许会失败,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失败的?”我赶紧调整沉浮子,一个学生说:“可能是水太多了。”等我再试试的时候,沉浮子又可以沉浮自如了!终于送了一口气。


      在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我又拓展了一下,问他们:“如果一个在海里,一个在河里,曹冲还能用这种方法称象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海里有盐。”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排开的水量不一样!


     备课的时候想到一道题目,可能有点难!船由河进入海里时,船身会上升,船受到的浮力变吗?这个题目可以作为单元总结的题目来测验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懂沉浮的道理!

TOP
16#

关于沉浮子,明天上图!还蛮好玩的……下课之后,学生排着队要体验!
TOP
17#

                                      《给冷水加热》


       昨天在(1)班上课,时间刚刚好,而且还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快要下课的时候,试管中的水慢慢冷却下来,气球瘪了,我问:“现在你们发现了气球与刚刚有什么不同?”他们说:“变瘪了。”我问:“为什么呢?”下课铃声刚刚想起。


      今天在(2)班上《给冷水加热》,由于演示实验现象出现得太慢了,所以感觉有点衔接的不好!下节课演示实验要提前准备。我问:“为什么冷水放入热水中,先是下沉,后又慢慢上浮?”学生只能发现“水变热了。”我问:“为什么水变热了,它的沉浮情况就是发生改变呢?”“质量变了。”“质量要怎么变,才会浮起来?”“变轻!”我就直接在黑板上出示板书“问题一:水在加热后,质量会发生改变吗?”每个小组做完实验后,收集每组的数据,只有两组显示的水加热前后质量不变,其他的都变重了。现在想想:上课的时候太激动了,我发脾气说学生人云亦云,要求大家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其实可以这样处理:


      “刚刚我们讨论了,如果水在加热时质量会发生改变,要怎样改变才会使冷水浮起来?”“变轻”


 “现在我们的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


    “水在加热后质量会变重”


      “这是不是有我们的推论矛盾了?按照我们的实验数据,水质量变重了,应该还是沉的,但是水最后会慢慢浮起来啊!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建议大家重新做一次实验,大家觉得呢?”


 


      这样处理的话,大家就不会觉得老师在实验之前有暗示。通过今天的实验我发现:其实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都有一个预想结果,比如给冷水加热,学生就会有一个预想的结果:质量会增加。他们对于热胀冷缩有一点点了解,并且认为之中间改变的量是质量。我觉得在得出实验数据的时候多少会受这个预想的影响。比如在上沉浮这单元,实验之前,老师总问:“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会怎样呢?”当然有时必要的暗示是好的,有时暗示也会误导学生。


     果然在第二次实验的时候,学生的数据就表现为“水在加热前后质量没有发生改变。”我觉得是我发脾气说大家没有拿出真实的数据,学生根据我的暗示重新再做实验得出来的结果。如果采用上面的方法,利用学生自己的推论和自己的实验数据的矛盾来重新做实验的话,这样探索的成分就更多一些了。


        由于各班的差异性,也许在一个班上的很好的课,在另一个班也可以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每节课都不能掉以轻心!


       

TOP
18#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还比较简单,上课之前突然想到自己没有准备冰,那实验中“冰水”的环境怎么创设呢?算了,不做“冷缩”的实验了。


     孩子们迫切地想到实验,实验中出现了一点问题,气球口子太小了,锥形瓶口太大了,学生没开始做就把气球弄破了,有学生就纷纷告状,我果然的用剪刀将气球口剪掉,直接用橡皮筋将气球绑紧。由于气球过大,鼓得不是很明显,但还是能看出来确实是鼓了!只有一个小组,由于气球破的太厉害了,最后剪得剩下一点了,没想到反倒现象是最明显的!呵呵!弄拙成巧!看来下次上这节课的时候,要选用小一点气球,这样热胀的现象才会更明显!


     解释为何会热胀冷缩?我把全班同学带到教室外面做了书上的小游戏,做完实验,我再问为什么的时候,这时候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


     总结今天的这个户外活动,深有感触啊!也许是很久没有组织这种户外活动了,感觉有点陌生!不过还是先在教室里布置好任务,1、2、3小组的同学先出去,手拉着手围成一圈,4、5、6、7、8、9小组的同学出去在圈子里活动,由于身高原因,不得不赶紧找块稍微高一点的地方指挥!“现在温度降低了,大家在里面慢慢的移动!”“温度升高了,大家很剧烈的运动,跑起来!”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只有两个学生跑出去疯了,回班后我及时的批评了这两个学生所在的小组!


       说到批评,批评和表扬都要及时才有效!话说一月一奖励,每个班都奖励了一个表现最好的小组,奖品是非常珍贵的明信片,轮到最后一个班明信片不够了,上课前我在纳闷:奖励什么好呢?食物吧!我只有食物!就把刚刚买回的紫薯饼奖励给他们,一人一块还不够(6个人,我只有4块紫薯饼,我自己先吃了2块,早知道要奖励给他们就不吃了),哎,实在对不起那些孩子,上课都表现这么好!

TOP
19#

 

                                                         6、摆的研究


                   湖大附小   张慧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自制的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的重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


2、如果我们要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的重量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做实验呢?小组讨论三分钟。


3、学生汇报。(用细绳固定在挂钩上,分别用不同重量的摆锤实验,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改变什么?还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改变的是摆锤的重量,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幅、摆的时间)


5、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应该怎么做?只做一次实验就可以吗?


6、小组实验并做记录。


7、小组汇报。


8、比较观测结果,我们发现了什么?(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摆的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1、我们怎样做实验研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呢?


2、小组讨论


3、教师简单讲解,小组实验


4、小组汇报,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看实验数据得出:摆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摆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


2、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的长度一样,摆的快慢会一样吗?先推测一下。


3、教师演示,全班数摆的次数。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0 22:00:43编辑过]

TOP
20#

要上公开课,各位上过五年级的老师给点意见啊……
TOP
21#

怎么听不见回音啊?
TOP
22#

以下是引用婆婆纳在2011-4-20 18:22:00的发言:
要上公开课,各位上过五年级的老师给点意见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你不给个大的方向,怎么给意见啊?

TOP
23#

这节课你试教过没,你先去试教,然后写出你的试教体会,也会大家会更有针对性的对你的教案做出建议。
TOP
24#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1-4-21 18:01:00的发言:
这节课你试教过没,你先去试教,然后写出你的试教体会,也会大家会更有针对性的对你的教案做出建议。

是啊……还没上,有点怕上!

TOP
25#

                                         《摆的研究》


     今天在六年级试教《摆的研究》,教案写着教学目标是: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结果只研究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就已经快下课了。这一节课的目标还没有完成,细想:为什么没有按计划完成目标?1、六年级的孩子自认为已经学过这节课的内容,做实验不认真;2、这节课衔接性很强,必须要上了机械钟摆了解了摆具有等时性,以及规范操作摆、知道怎么数摆的次数,这节课学生不知道怎么放摆,有的还甩摆3、精细实验材料,准备的实验材料也不好,摆锤容易装柱子,我自己做的时候还要小心,学生做实验本来就比较粗心,如果在提供难操作的材料,实验对于他们来说就有点难。4、数摆的次数最好的全班一起跟着老师数,老师计时,各个小组一起数,这样数据就比较容易处理,数据出现的偏差不会很大,这样比较好解释偏差出现的原因。今天各个小组出现的数据,有的小组用不同摆锤重量的摆实验,相同时间摆摆动的次数竟然出现3次以上偏差,这样就不好解释,如果全班一起数的话,就减少了实验的错误,还可以全班一起纠正实验数据错误的小组。

TOP
26#

    今天刚好上好两个班级的《摆的研究》,因为学生是我自己一直带上来的,而且学生的小组合作都比较默契了,因此这一课我基本是放给学生自己三个对比实验一起研究的。在上节课提出问题“摆的快慢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干扰”基础上,在课开始就个别提问板书“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摆绳长短”。简单的交流了三个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学生就知道怎么做实验了。接下去是看书本中的记录表格,有什么问题吗?这里我重点是引导学生“这三个对比实验中有哪些实验数据是可以共享的?”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些小组的同学很聪明,在做好摆锤轻重实验后,把最后一组三个摆锤的数据直接填入了摆绳两倍表格中,然后摆绳实验就再做一组够了(一倍摆绳,摆锤不变)。同时做好这一组摆绳实验后再把一倍摆绳的数据直接诶记录摆幅较大实验中,摆幅的研究也就做一组实验够了。(摆幅小)。


    我不明白教材为什么把摆幅大小的研究给省去了,以前教材中有的,学生都会提出这个因素,因此在这课中我还是给予了三个因素的共同研究,感觉学生自我小组合作探究的20分钟时间里,非常有效有序。只是个别小组快的数据出来后,教师没有提供其他的研究项目了,因此有点不紧凑。毕竟小组之间的效率是很不一样的,怎样做到让早先做好的小组有另外的后续研究,需要教师再花心思琢磨。


    这一课是要前面钟摆的研究中基本数数、计时等配合默契,达成规范共识后,学生得出的数据是比较一致的。

TOP
27#

在《机械钟摆》这一课就已经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幅没有关系,所以《摆的研究》这一课就只研究与摆锤的重量的关系和摆绳的长度的关系!
TOP
28#

                                       《机械摆钟》


     由于实验器材有限,省掉了前面数一分钟摆摆动的次数,课上直接出示摆并认识了摆的结构:摆绳和摆锤。明确今天的任务:数摆。怎么数?才算一次?怎么做?才能减小误差?之后全班听指挥,老师控制时间,遮掩尽量减小误差,而且及时汇报数据。第一次汇报的时候,有的小组就开始争论了:19次。有的说:20次。我说:不要争,坚持自己的!后来实验比较满意,这里的满意当然不是指全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也是不可能的,有大部分的小组,10秒内三次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有少部分10秒内三次摆动的次数两次是相同的。我首先把这样的数据归纳出来,问:老师发现了规律,你们发现了没?有得学生就说:三次都是一样的!我就问当事人:你们这组实验数据是巧合吗?还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很肯定的告诉:事实就是如此。然后我问其他的小组: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数据(与两次不相同)的?


      然后我就说:其实对于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虽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摆动的时间还是相同的。摆动的快慢与摆幅没有关系。


      为什么全班有的小组10秒内摆摆动19次,有的摆动20 次,有的18次,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说:摆锤的重量。有的说:摆绳的长度。好,那就下节课再研究!


      这节课比想象中上的要好一些!

TOP
29#

                                    《摆的研究》再反思


     本来决定公开课上《摆的研究》,也在六年级试教了,公开课之前临时换了《谁先赢来黎明》,这节课虽然作为一节常规课来上,却也有很多心得!


     前后两次对比发现:1、第一次上这节课只上了一半的内容,也就是只研究了一个因素就下课了。后来再上的时候,时间把握得很好,而且经过第一节课《机械摆钟》,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如何数摆,而且是听从指挥的!全班默数的时候那种感觉好好啊!这节课三个内容都完成了!


   2、板书很重要。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板书很少。再上就把摆锤的重量不同、摆绳的长度不同分别板书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我也不必再费口舌!全班的数据都要写在黑板上!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有一个班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不相信。虽然他们小组做的实验数据说明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但他还是不相信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我楞了一下。灵机一动,想到了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把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学生也就信服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还要加上一句: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我们无法相信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冷静,不要盲目下结论,或者多次试验或者细心推理!


    

TOP
30#

马上五年级的孩子就进入六年级的学习了!这个帖子也要告一段落了!要重新看了看自己的反思贴,之前写的很认真,后来就有点懒了!要加油啊!鞭策自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