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新塘小学学生科学探究习作 [复制链接]

1#

萧山区新塘小学学生科学探究习作

 

各位专家、老师、同行和同学:


这是萧山区新塘小学区级科学立项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把科学探究和语文写作进行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即学生的探究后习作。通过一段时间来的探索和积累,整理了一些学生小作文,将在网上陆续刊登。如果在阅读后有何启示、建议或商榷之处,希望多多提宝贵意见。


新塘小学科学课题组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1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科学老师,听校长在集会时介绍,说是中心学校来我们这里支教的。不知到什么是支教,但我知道我们的科学课肯定是有着落了。


有些头疼,因为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但想到写的内容是科学课里那难得一遇的实验,我就有些激动。在实验时赵老师不让我们随便说话,现在可以狂说了。


今天的课题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三杯液体,分别是食盐水、面粉水和沙子水。其中有一个小组把水给打翻了,瞧他们手忙脚乱的。只听老师说:“我们现在要把这三杯液体过滤,看看过滤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我把装了滤纸的漏斗放在铁架台上,但漏斗管太长,下面的杯子就放不进了,所以我又把漏斗拿起,让沈毓瑶把杯子放在漏斗下面。王利东是个大块头,差点把滤纸捅破(以后让他去干力气活,被他知道肯定气死,哈哈)。要他放得轻点,他的手却直发抖,真对他没想法了。谁叫我是组长呢,教教他吧。我们刚把玻璃棒放好,上面的食盐水就倒下来了,看来沈清请也是个性急的家伙。盐水顺着玻璃棒流到漏斗里,有好几次盐水就要满出滤纸的边缘了,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避免了大祸。食盐水穿过滤纸,顺着漏斗管流到了下面玻璃杯的玻璃上,在杯底一点一点地积聚起来。这跟我先前想的一样,我预计面粉水过滤后,滤液仍然会有点白,沙子水过滤后肯定把沙子和水分开了。



正当我思绪万千的时候,我们组员说:“第三组都已经在倒面粉水了”。我一看,这还了得,赶快赶快,赶快狂追。大家赶紧换了漏斗和玻璃杯,把面粉水沿着玻璃棒往下倒。由于倒得快,面粉水都超过了滤纸的边缘了,但我们都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阻止,因为我们得争第一。实验的结果和我预计的真是一模一样,我们也如愿获得了第一名。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他组面粉水的滤液都是透明的,只有两个小组的滤液有点白,当然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组啦,真是不好意思。老师让我们找找原因,我想肯定是过滤面粉水时太着急,液面超过滤纸的缘故吧。看来,心急真是吃不了热豆腐啊!


原来通过过滤,可以知道食盐是不能被过滤出来了,而面粉和沙子都被留在了滤纸上,那么就能进一步证明食盐能溶解于水,而面粉和沙子不能溶解于水的科学知识了。但我们组却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了。


真的很郁闷,赵老师的第一节科学课,第一个实验,我们组就打了败仗,不知老师会怎么看我们。但我想,就像食盐水、面粉水和沙子水一样,只有经过过滤,才能更进一步分清三者的区别,辨别食盐、面粉和沙子能否溶解于水。我们组也是一样的,只要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有表现的机会,就能让老师知道我们的实力了。


 


科学老师看习作:


学生对于实验的要求都比较了解,从实验里得出的结论也是非常明了的。但由于是小组配合,实验的步骤方面有些混乱,而且探究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实验的成功几率。


 


语文老师看习作:


作文中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比较具体,心理活动的表述也合理生动,更注重了三个类似的过滤实验的详略写法。但文中口语化的语句较多,也许与学生在写作时沉浸于实验的过程,而偏重讲述有关。最后结尾处的类比欠妥当,不是很严密,但对于科学结论的表述很有用。


 


同学看习作:


王欣悦:他们过滤面粉水不成功的原因,肯定是倒的时候,水面超过了滤纸边缘的原因。


许林杰:我拿玻璃棒的时候手也发抖的。


王泽能:我们组的速度也不慢,而且实验很成功,应该是我们组第一。


朱彬涛:你们是每个人做一件事,我们组是每个人做一个实验,朱婷婷不想做。


朱水文:水里的食盐不能被滤纸分离,有其他的办法能分离吗?


 


答疑:


问题:水里的食盐不能被滤纸分离,有其他的办法能分离吗?


——朱斌超


食盐已经很均匀地分散到水里了,所以要想挡住它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可是这样想:食盐颗粒是溶解在了水里的,如果这些水没有了,食盐还会回来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水赶走而留下食盐呢?这在我们以后的科学课中将会研究,如果你迫不及待,可以先睹为快。请看课本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如果还有疑问或更好的解释,可以直接找老师,


也可以给我发邮件到zhaohaijun0401@126.com


或登入老师的博客http://blog.163.com/zhaohaijun0401@126/给我留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6 9:01:27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3#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2


我看见了溶解的过程


食盐会在水里溶解,白糖会在水里溶解,许多东西都会在水里溶解。但你看见过他们溶解的过程吗?没有吧。今天我们就看见了,在我们的科学课上。


又要做实验了,我们都很兴奋。但老师说要用做实验的方法来了解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我就没有了兴趣。溶解有什么好看的,想想都想得出来。比如一颗糖放在水里,糖慢慢变小,水慢慢变甜,就是这么回事。但还是有一样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高锰酸钾。好奇怪的名字,该不会是酸的吧,酸酸的,甜甜的,有营养,味道好。“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老师在讲台上介绍。天哪,幸亏及时了解,不然真有可能去尝尝。就算我不去尝,我们班调皮贪嘴的人多着呢。



实验开始了。组长用塑料的小匙装了一点高锰酸钾,旁边的杨圆昌一个劲地要求多装一些,都被组长拒绝了,要知道我们组长可是个认真的人,老师的话他肯定不会违背。组长把高锰酸钾投入水中,只见它一进入水里,就像是一条红色的瀑布一样,从水面一直挂到杯底,没有来得及溶解的一些小颗粒沉了下去。一会儿,这条红色的“瀑布”就像雾一样散开来,而底下的小颗粒,也开始往上面冒“紫烟”。性急的杨圆昌用小棒在水里一搅拌,整杯水都变成紫色了。真是太气人了,我还没欣赏够呢。虽然高锰酸钾还有,但水却只有一杯。真是遗憾。


虽然有些遗憾,但我还是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了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过程。就像雾,就像烟,就像香味等在空气中一样,物体如果溶解在水中,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开去,到处都是,而且很均匀。


回到家,我一定还要再做一次,去欣赏高锰酸钾溶解过程中美丽的身姿。


  


科学老师看习作:


实验中该学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观察得比较仔细,这得益与组长投入的高锰酸钾比较少,或者说是适量的而为观察提供了机会。如果过多,水会一下子变红。还有,作者在文中没有写高锰酸钾颗粒的状态,其实物质溶解前后状态的改变,也能为判断该物质是否能溶解于水提供证据。最后,用雾、烟、香味等在空气中的扩散来形容溶解的过程,虽有一定的形似,但他们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语文老师看习作:


这篇作文的写作很有难度,因为操作不多,多的是观察。所以学生对于真正观察的部分写得不够详细,可以在发挥些想像,用些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把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


 


同班同学看习作:


陈星元:我们组就是因为投入了太多的高锰酸钾,而没有观察到它溶解的整个过程的。


  书:掉到桌子上的高锰酸钾颗粒,用手指一按,手指变成深紫色了,楼镶耀说会烂的,到底会不会呢?


朱清菲: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白白倒掉岂不是太可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6 9:03:39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4#

学习了,这是一种科学教学的新思路,在记录或报告中使科学和人文统一。在科学课中,科学素养重要,人文素养也同样重要。
TOP
5#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再把实验的经过及感想写出来,从感性到理性,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华。同时,可以改变学生作文时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者凭想想像编造的坏风气,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效果。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6#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3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今天的科学课,老师竟然拿来了一瓶雪碧,这可是我最喜欢喝饮料啊。不是说晶晶亮,透心凉嘛,喝一口,那真叫个爽,感觉到嘴里有许多的气泡在乱撞。对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调皮的气泡。


我用注射器抽取了20毫升的雪碧,看到注射器的塑料管上都停满了小小的气泡。我用手指把注射器的针筒口子堵住,用右手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发现里面的气泡越来越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接着我又往回推,真是奇怪,这时气泡就慢慢变少,到最后就一个都没有了,哪里去了呢?我又反复推拉了几次,现象都是一样的。当我把注射器交给同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手指和手掌上都留下了明显的印子,是因为刚才用力才会这样的。


原来增加压力可以增加气体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怪不得雪碧的瓶盖封得那么牢,我总拧不开。但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拉和推活塞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我往外拉的时候这种力量往里拉,我往里推的时候这种力量往外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可惜老师没有叫到我,说是时间的关系,要下课了。


最后,老师告诉我们,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原来气体能溶解在水中,不仅能制成雪碧等汽水,它最大的作用是养活了水中的动植物啊。现在我能解释为什么夏天下雷雨前,小鱼浮出水面的原因了。肯定是那时水里的氧气减少,小鱼感到呼吸困难才会游上来的。氧气减少的原因就是下雨前气压低,水里溶解氧气的本领变小的缘故了。


学了今天的知识,让我懂得了很多。其实生活在有很多的事情都能够用我们在科学课里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的。


 


科学老师看习作:


沈梁燕同学的实验很成功,观察得也很仔细,所以对增减压强可以改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体会深刻。从文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进行匹配,十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当然,我也看到了自己在上课时认识上的不足,不是以知识的整体性为模块,而是牵强于用时间来进行分割——要下课了,该收尾了。这种情况在我们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值得深思。


 


语文老师看习作:


文章读完感觉波澜不惊,没有起落是慢慢道来。可以说作者的记叙部分显得比较平实,出彩的是他的联想部分,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


 


同班同学看习作:


沈雨晨:用橡皮来堵住注射器针筒的口子,手指头上就不会留下圆圆的印子了,而且会堵得很牢。


王伊锋:我们组是一个堵,一个拉。


沈毅华:为什么半瓶雪碧摇摇,就会有很多气泡往外冒呢?


  宇:菜场里卖鱼的人用一只机器往水里打气,就是为了给鱼增加氧气,不然鱼死了,就卖不出去了。


 


答疑


问题:为什么半瓶雪碧摇摇,就会有很多气泡往外冒呢?


——沈毅华


雪碧属于碳酸饮料,是因为在汽水内加入了碳酸。碳酸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物质,在压力与外界相等的情况下,只要轻微摇晃,它就能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二氧化碳气体从雪碧里冒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气泡。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7#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4


加快肥皂溶解的研究


今天的科学课上着上着,同学们就没有的声音,因为老师要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案,就是做实验的办法。大家都被难住了,因为以前都是老师告诉我们实验应该怎么做,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填写表格等,现在要我们自己来做以前老师做的事情,难度当然有了。


老师见我们都傻了,就不断地说:“大家想想刚才的实验我们是怎么做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再根据老师投影幕上的提示……”终于有人举手了,老师一下子就叫了他的名字——陈伟。只听陈伟说:“用热水可以加快肥皂溶解的速度”。老师表示赞同,并要他继续说。什么答案呀,那搅拌不是也可以吗?没有挑战性。       只见陈心意在老师的提示下一步一步地回答着,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就好像把前面“哪个溶解得快”的实验重新做了一遍似的。我们得来点有创意的,把肥皂切碎如何?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我想这办法准行。我不由得一阵激动,赶紧举手。却忘了研究计划还一点都没有想过呢。最后,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终于制定了一份计划。(那时是说说的,现在我仿照书本第14页的研究计划来进行整理,表格见下面。)


实验进行得很顺利,我们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结果也跟我们想像的是一样的,当然是切碎的肥皂溶解得快了。


我想:如果把肥皂切碎放到热水里,再进行搅拌的话,一定会溶解得更快。以后我给妹妹做吹泡泡用的肥皂水,用这样的方法就能加快速度啦。不过用洗洁精加水速度会更快。


今天的实验没有什么惊奇的发现,但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老师说我们离真正的科学家又接近了一大步。


我以后就想做个科学家,哈哈!


 


科学老师看习作:


本次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了解在对比实验中控量和变量的关系和如何进行控制和改变。这组同学设计的研究计划非常好,执行得也很规范,表现出很强的能力。但上文中老师没有看到该组同学对研究计划第四条的描述,希望能得到你们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


 


语文老师看习作:


最初的文章显得比较拖沓和繁复,主要原因是作者把研究计划和研究的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那么计划和实验就重复了。虽然简写了实验的过程,但读者仍然能很清楚地了解作者他们组探究的情况。突出计划书的内容,也正符合了这节科学课所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的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对材料的取舍还不会把握,其中也记录了一些无关的内容。特别是作者本人的心理活动,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意性较大。


 


同班同学看习作:


王梦媛:我们组也是切碎肥皂加快它的溶解的,但到最后又用小棒进行了搅拌,感觉搅拌更能够加快肥皂的溶解,一搅拌,大半的小肥皂都溶解了。


  杨:王梦媛你们组是违规的,只能做一样的。


  颖:肥皂切得越碎,溶解得越快。


沈益婷:我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因为肥皂被切碎后,都被水包住了,每一个小肥皂都自己去溶解,所以溶解的速度就加快了。


(可以这么解释:整块的肥皂放入水中,是肥皂的表面与水接触并溶解。切碎后,不仅肥皂的表面,连原来不与水接触,先不溶解的肥皂内部,现在也一起溶解了,所以溶解的速度加快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6 10:44:55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8#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5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科学课就是这样,研究的都是一些我们平时都熟悉,但却说不准确的事情。溶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到今天算算,已经上了5节课了,今天还在研究,而且以后还将继续。今天研究的内容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看课题我就想:这杯子有大有小,水有多有少,这答案能确定吗?果然不出所料,老师要求我们先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其中就包括一杯水有多少的问题。看看,厉害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杯50毫升的自来水,5克和3克的食盐各2包,1克的食盐5包,一跟小棒和一张记录表。


实验开始了,我要沈思琪把一包5的食盐先倒进去,我接着就赶紧搅拌。虽然我搅拌得速度比较快,但我没有乱搅拌,不然会把水溅出来,影响实验结果的。在我的搅拌下,5食盐马上就溶解在水里了。再放5吧,不行,万一溶解不完那就惨了。那就3吧。我们组又放进了3食盐,一经搅拌,又溶解了。看来形式乐观,自来水的胃口还蛮大的,那就再加3,也溶解了。接下来真得慢慢放了。我们放了1的食盐一包,等它溶解后又放了一包。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组的重点保护对象,调皮大王罗辉涛终于按耐不住,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嗖”的一下,就把一包5的食盐全部倒进了杯子里。天哪,这么多,这下肯定不能全部溶解了,关键是我们不能知道没有被溶解的食盐到底还剩几克。这该死的“阎罗王”(平时在王罗辉来捣乱我们玩耍的时候,我们都这么叫他,虽然有些不文明,但这样叫比较解气,我们又打不过他)。但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也就只好既来之,则安之了。我继续搅拌着,5食盐还是一点一点地溶解着,只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快了。我们其他三人眼睛紧紧地盯着杯中的食盐,一颗心都悬了起来。要是这杯水变成了热水,那该多好啊!我一边想,一边仍旧不停地搅拌,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5食盐全部都溶解了,我们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算算我们放进去的食盐,已经有18克了,可50毫升的自来水好像还没有吃够的样子,那就再给你1克尝尝。这一克可就没有想前面的食盐那么幸运了,无论我们怎么搅拌,总有那么一些食盐颗粒在杯底打转,看来他是消化不了了。


实验做完了,可王炜楠的实验报告连一个字都还没有写过。我们赶紧和她一起补起来。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50毫升自来水里能溶解18克半的食盐。


 


科学老师看习作:


从本组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明白造成他们加盐顺序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漏掉了让学生猜猜50毫升自来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环节,如果学生心中有底,加盐的过程就会有序得多。其次,从文中我们还能看到科学课中存在的实验与记录不同步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日后科学探究的开展。最后提点希望,因为本次实验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从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这个角度,来尝试写写。


 


语文老师看习作:


这篇习作写得比较成功,事件叙述得非常流畅,详略得当,心理活动表达充分。特别是调皮的同学偷放5克食盐的情景,是本文平中之奇。但精彩之处还可挖掘,如果把“我们”和王罗辉同学前后心理、表情、动作进行对比式的描写,一定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同班同学看习作:


王俊逸:我们是把食盐的克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导入水里的。


朱文强:我们也是按顺序倒的,当时没有想到万一不能溶解怎么办。


马世洲:王罗辉说他们小组的人都怪他,其实应该感谢他,是他帮他们小组加快了实验的速度,又对又快。他说他是功臣呢。


陈林佳:我们组溶解了19克半食盐,但其实在19克时,已经不能再往里面放食盐了,还有十几粒没溶解的时候,他们又放了1克,我想最后那1克食盐肯定一点都没有溶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6 10:48:05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9#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6


分离食盐与水的武器——酒精灯


一进入实验室,同学们就像小狗一样抽着鼻子,使劲的嗅起来。“咦,什么味道?”“好像是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很好闻的。”……大家一边议论,一边陆续走向自己的座位。


我来到座位上时,这里的气味更浓了。仔细一看,桌面上好像刚用抹布擦过,用鼻子一闻,哈哈,罪魁祸首就是这个瓶子了。原来上节课时,402班的学生不小心把这个瓶子打翻了。要问这个瓶子是什么,那我就告诉你,它就是江湖上传说已久,我等是首次见识,用来分离食盐与水的独门武器——酒精灯。下面在下就为各位介绍一下酒精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1、工作原理


①、酒精灯的主体包括灯瓶、酒精、灯芯、塞子和灯帽五部分。它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排行第二,焰心的功力最差。


②、灯芯是利用毛细现象把酒精输送到瓶口,以便于点燃挥发出来的酒精气体。就像是武林高手把体内真气积聚一起,经过七经八脉输送到掌心,然后可以消灭对手于无形。哈哈,太厉害了。


2、使用方法


①、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如果经脉出了问题,功力就会大减。


②、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内力太足有时会走火入魔的。


③、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不然的话另外一只酒精灯里的酒精会倒出来,引起火灾的。两大高手过招,最忌讳的就是两掌相对,比拼内力。弄不好就会经脉俱断,不治而亡。


④、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重新盖一次,以免酒精灯使用“吸星大法”,使你下一次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⑤、熄灭酒精灯,不可用嘴去吹灭,也不能用“降龙十八掌”等掌风将其扇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⑥、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从身体近处向远处扑盖。不得用“铁沙掌”拍打,桌子被你拍碎也就算了,关键是你的小手很有可能会变成烤猪爪了。


最后,我使一招“乾坤大挪移”,那我《武功秘籍(网上)》里的一些更高深的内功心法传授给大家。


第一招:可以借助酒精灯给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里的液体加热,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


第二招: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第三招: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第四招: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行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第五招: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13,加热时,使试管斜一定角度(45°左右),在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第六招:特别注意在夹持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在告辞之时,在下再罗嗦一句:“虽然第一次使用酒精灯这个武器,有些怕怕的,但只要掌握了它的使用方法,对于我等大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好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科学老师看习作: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篇反映探究过程的习作,但文中对酒精灯使用方法详细而又有条理的介绍,对我们学生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非常有用。从网上找来的关于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更多涉及的是初中的科学内容),表现出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的学生,就需要有这样的能力。更为可喜的是,小作者把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与武功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比得贴切合理,实属难得。


 


语文老师看习作:


读了此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把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与武功相结合,表述得既形象又生动,使比较枯燥的条理说教,变成了学生喜闻乐道的形式来展现。说不定此文一出,会刮起我班的“武林外传”都有可能。结合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长来写的文章,总能更显文字的活力。


 


同班同学看习作:


楼清风:真是写得太好了。


楼成斌:我觉得在酒精灯瓶口的那个不应该叫塞子。塞子都是塞得比较紧的,而这里用陶瓷做的,用来穿过灯芯的东西,在瓶口很松,还会“咯的咯的”动呢。


  涛:怎么样来证明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第二,焰心的温度最低呢?


楼家乐:沈金杰,你太有才了。受你的启发,我想在点燃酒精灯后,手里的火柴棒应该及时熄灭,不能耍“打狗棒法”东指指,西点点,或到处乱扔。



 


答疑:


问题:怎么样来证明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第二,焰心的温度最低呢?——陈涛


可以这样证明:用一根用过的火柴棒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过23秒后拿出,会发现火柴棒的外侧被火烧焦了,那是外焰的位置;里侧变黄了,那是内焰烧的;最中间几乎没有变化,那是焰心温度最低的原因。


老师现在想问:为什么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会最高,内焰第二,焰心的温度会最低呢?


知道答案的同学请告诉我,也可以发邮件zhaohaijun0401@126.com或登入老师的博客http://blog.163.com/zhaohaijun0401@126/给我留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8 9:04:20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0#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学生探究后习作(7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在以前你问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可能会答不上来。但如果现在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准确地告诉你,声音是……慢,让我慢慢地告诉你!


记得那天的科学课非常热闹。同学们有的拍桌子,有的拖凳子,有的摔本子,有的摇盒子。别以为我们是在大闹天宫,我们的行为可是合法的,是老师要我们制造声音。要知道这可是同学们的强项啊!一阵疯狂完了,老师问:“刚才我们制造的那么多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呢?”“是我们给物体一个力,就是物体受到了力,就发出了声音。”我们班的“小诸葛”总结发言。小诸葛的话一般都很有科学性(他总说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行星、宇宙经常说),这样的解释对吧?不,给你举个反例:那为什么用手推着墙壁,或用手平稳地拿着书本,都没有发出声音呢?看来这样的答案是难以让你信服的,那我们继续研究。


老师拿来半槽水放在实物投影上,又把一个音叉放到水面上,什么现象也没发生。老师像是在表演哑剧,先示意我们安静,然后敲响了音叉,随后又把音叉轻轻放到水面上。这次可了不得。只见在音叉的两个触角接触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水波,两处水圈都以该处的音叉触角为圆心,里面的圈小但是深,外面的圈大但是浅。两处的同心圆相交后,又互相交叉着向外扩散,直到消失看不见了。随着音叉声音逐渐减小,水面上的波纹也渐渐平静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上节课我们摸过正在发声的音叉,感觉麻麻的,原来是音叉在动,只是我们很难发现罢了。今天我们通过水面的波纹看到了音叉在动,那就是说,物体运动,就会产生声音”。这次证据都在,不怕解释不了。但别急,给你举个反例:那为什么拿着音叉左右晃动的时候,音叉不能发出声音呢?


那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后来经过老师的提示,我们终于知道了,其实我们前面的两次解释已经渐渐接近正确答案了。一个物体要发出声音,必须对他用力;发出声音的这个物体的确也是在运动,但这种运动是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怪不得只用力而没有使物体运动不行,只运动没有使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也不行。


现在我可以非常准确地告诉你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你知道了吗?


 


科学老师看习作:


看到这篇小文章,我非常喜欢。虽然在有些表述上存在着不是很严谨的现象,但他展示了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概念的一个心理历程,既一个否定自我、提高自我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矛盾的冲突中,在思想的交流中,在智慧的碰撞中,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正在得到显著提高。从文中我还感到这位同学的理性思维非常地强,分析事情头头是道,条理非常清楚。看来现在的学生真的不是能用我们的老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了。不走进他们的生活,不融入他们的思想,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栽跟头”。


 


语文老师看习作:


文章一共分为五段,首段开头,末段结论,中间三段为小作者对得出正确概念所做的努力。所以文章脉络清晰,表达完整。特别是二、三自然段相似的结构,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在探究中思想上、认识上的进步。对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同班同学看习作:


沈凯波:作文里所举的反例都是老师举的,不是何宋丽举的。


王斯琪:那空气能发出声音吗?时间能吗?


楼兴宇: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铜锣敲了以后会响,而用手按住铜锣,声音马上就会停止的原因了。


 


答疑:


问题:那空气能发出声音吗?时间能吗?                       ——王斯琪


产生声音的关键是物体能否产生振动。所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问自己:空气是物体吗?能振动吗?首先,空气是一种物体,是气体。其次,空气会产生振动,我们听到的风的声音,其实就是空气急速流动,产生震动而发出的声音。至于时间,老师想问,时间是一种物体吗?时间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不一定就是物体,比如说你对科学课的看法是存在的,但这只是你内心的一种想法。时间其实是人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描述,时间不是物体,所以对于时间能不能发出声音的问题就无须讨论了。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