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研究机构 [复制链接]

1#
在20世纪初,我国所需要的纯碱全靠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1884-1945)先生,在兴办精盐公司的基础上,于1917年在塘沽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以以久大精盐公司化验室为基础,决定成立一个名为“黄海”的化学工业研究社。
1922年8月,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方面塘沽正式成立。被称为“西圣”的孙颖川博士毅然辞去英办开滦矿务局总化验师的高职,来到“黄海”任社长,张子丰先生任副社长。后来,留美归来的张克思、卞伯年、卞松年、区嘉伟、江道江等博士,留法归来的徐应达博士,留德归来的聂汤谷、肖乃镇博士,以及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方心芳、金培松等助理研究员,也先后来到 “黄海”。著名的侯德榜博士当时也在“黄海”。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生产出第一批“永利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该产品获得金质奖章。
1932年,“黄海”接受了中华教育资金董事会的资助,决定用海州磷肥石矿作磷肥试验,为硫酸铵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33年,集中了中国炼丹的有关文章和文献,准确探索古代中国化学的渊源。这时的“黄海”正处于黄金时代,拥有博士10人,留学生、大学生60多人,不但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而且还代为海关检查食品。
1937年日寇入侵,“黄海”被迫迁至四川五通桥。由于五通桥没有海盐,制碱遇到困难。在这关键的时候,侯德榜博士挺身而出。经过500多次实验,历时一年多,震惊世界的侯氏制碱法诞生了,“黄海”又东山再起。
1944年7月,范旭东继“黄海”之后,又在研究社里创立了 “海洋化工研究所”。
1952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黄海化学研究社,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从此“黄海”的作用越来越大,“黄海”的学者、科学家、技术人员,成了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栋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