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31206小学科学思维型探究教学专题研讨03】五年级《身体的运...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身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夏彬彬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从整体的视角审视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初步制定健康生活计划。而本课通过制作运动模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肌肉提供动力,让学生认识到骨、关节、肌肉的协同工作,为学生逐步建立“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概念搭建阶梯,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站在人体系统、器官的角度认识人体及其工作机制,促进学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科学锻炼的生活习惯。本课聚焦部分直接引出两个话题: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完成运动的?我们怎样保护并促进它们的生长?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运动过程。

   肌肉收缩带动骨运动,是在机体内部完成的,抽象而复杂,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因此探索部分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举哑铃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举哑铃过程中上肢不同部位的变化。以此为基础,推演出骨、关节、肌肉的协同工作过程。进而展开第二个活动——制作模型,即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用模型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以此验证自己的推测。经历了体验——推测——建模的认知过程。

研讨部分通过讨论形成“骨、关节和肌肉相互配合,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完成举起哑铃的动作”的认识。且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拓展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科学锻炼,故引导学生体验骨骼、关节、肌肉受伤,三者的协调运动会受到阻碍,引发学生对器官的保护和科学运动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概念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手臂中运动系统含有的器官,大部分能说出骨、关节和肌肉,但是对于骨、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和作用的想法不同;少部分学生还认为有血管和神经,混淆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学生对于是骨骼带动肌肉还是肌肉带动骨头运动存在不同的想法,并且对于骨骼上肌肉的位置和数量想法也不一样。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认识到科学锻炼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在模拟过程中认识到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人体运动时三者是如何协同完成工作的。

探究实践能够通过资料阅读、体验活动和建模实验,来探究骨、关节和肌肉的协同工作。

态度责任分享在体验活动和模型探究中的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骨、关节和肌肉受伤的反向体验,建立科学锻炼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骨、关节和肌肉的协同作用。

难点:通过模型探究肌肉带动骨运动。


五、课前准备

学生实验准备阅读资料、记录单、哑铃、手臂模型、受伤的手臂模型、观点磁铁

教师教学准备ppt、课件、板书、全班汇总表等


六、教学过程

环节1:课前游戏

体验手肘处用水管套着摸耳朵和不套水管摸耳朵,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器官的协同,有一个器官受阻,这个活动都很难进行,并且以此聚焦手部的运动器官,引出课题《身体的运动》。

环节2:出示调查表,暴露前概念

1.出示手臂运动系统器官的调查表,请典型图片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学生对于肌肉、骨和关节的作用和位置的想法是不一样。

2.明确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前概念调查,明晰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对于后续教学是否有学习增量有标杆作用。

环节3:经历探究,丰富信息

活动一:认识骨、关节和肌肉

层次一:资料阅读,获取骨、关节和肌肉的信息。

交流并达成共识:

——保护身体、支撑身体、身体运动

关节——各方向的运动

肌肉——提供动力

层次二:举哑铃,体验骨、关节和肌肉的工作

摸一摸感受手臂的器官和作用

2.想一想:他们是如何共同完成伸屈的动作

3.汇报协同运动,激发认识冲突:有学生认为是关节、骨骼带动肌肉;有学生认为是肌肉带动骨骼。

活动二:模拟骨、关节和肌肉的工作

介绍模拟材料,研讨材料的性质,确认模拟的对象

重点介绍气球的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以及介绍让肌肉动起来的操作方法

用微视频介绍实验的步骤

引导学生用导学单展开探究

设计意图:将活动一中的阅读和体验举哑铃进行整合共同帮助学生探究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活动二通过结构化的材料和导学单帮助学生探究肌肉带动骨运动。

环节4:集体论证,达成共识

学生汇报探究过程中各种模拟情况,并说说哪种情况最符合人体的真实情况

研讨的重点内容:

1. 小组将组内观点汇总到班级记录单上,请学生说说哪种方案最符合人体实际情况,并说明理由。

预设:方案一:


可以完成伸屈,但是我们人体没有这样外力来驱动骨。

方案二:



骨骼带动肌肉符合真实情况,而且屈臂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

方案三:


可以完成伸屈,但是很费力,另外也是没有这样的外力来转动关节。

研讨围绕各种模拟活动是否能完成“伸”和“屈”两项活动以及是否符合人体真实情况为主要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汇总表再次明晰学生的观点,通过集体研讨,在论中证,在证中建构概念,达成共识,是由肌肉带动骨运动。

环节5:反向体验,拓展延伸

1. 出示学生由于运动不当度导致的受伤

2. 学生体验反向活动,让模型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受伤,再次体验模型的工作

3. 说说受伤后的模型工作,体会三者缺一不可的协同工作

说说科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七、板书设计



最后编辑吴寅菲 最后编辑于 2023-12-06 15:21:27
分享 转发
TOP
2#

授课教师简介:
TOP
3#

上课照片:



TOP
4#

听课老师评论:




TOP
5#





TOP
6#




TOP
7#

谢谢分享
TOP
8#

太精彩的课了,早上听的意犹未尽,还想再听一次!
TOP
9#

材料很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TOP
10#

感谢分享,细细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