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网络研修有感 [复制链接]

1#
       一直以来我比较困惑的是,有时候班上学生回答发言非常踊跃,甚至不惜破坏课堂记律--有不举手就大声发言的,还有私底下窃窃私语的;而有些时候需要学生回答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实验过后,当一些学生已经把实验结论讲清楚的时候,再问他们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他们却哑口无言。       我的疑惑在叶特的讲座和课例分享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原来,并不是学生不愿开口说,而是他们无话可说,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我们的学习活动设计指向结论,这就导致我们和学生缺乏对现象和数据背后隐含的思考、也无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只能被动思考。
       ②在交流研讨环节,我们又追求结论,没有重视学生的记录,学生自然也难以产生思考产生问题形成解释。
       ③教师介入太早太多,最后变成“教师-学生”的追问和刨根问底。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这些方面,叶特做了以下处理,从记录单上开放性的问题到学生交流前给了足够多的时间准备并逐组交流,再到安静地用关键词的形式摘录要点和问题,这些都为研讨做足了准备。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到现象的相同点,再由这些相同的信息得出结论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在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逐步趋同形成了共识,并且产生了新的研究问题,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TOP
3#

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在经历了推测冷水和热水变化趋势之后,叶特就一个小组出现的“异常”,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热的角度认真思考分析解决这个难题。这就更需要我思考平日里的课堂教学了,总是生怕一些意料之外的发现和数据,也许可以不解释这些问题,但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去思考解释并且论证,把单纯的问问题,转化成在思考后提出的有想法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TOP
4#

我有的时候会停下来思考一下,我的科学课需要带给学生们什么,需要培养他们哪些能力,训练哪些思维方法,因此会尽可能的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但是越到后来越成为部分学生的秀场,还是存在着很多沉默的大多数,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想讲,而是在长期的被动思维下已经放弃了思考,那这就是需要调整的部分了。
TOP
5#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往往会因为实验而感到头疼,但是有时候会忽略了背后更加关键的交流和研讨,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组织学习活动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作为探究学习和交流研讨载体的记录单也需精心设计,在实验结束时给2分钟时间组内整理交流现象和结论,尽可能的多组多人分享,对学生的研讨加以引导而不介入太早和太多。
TOP
6#

学生交流前给了足够多的时间准备,非常赞同这点。
TOP
7#

交流汇报环节也很考验教师的素养与组织能力,看完本帖很受用
TOP
8#

最难做的是交流汇报
TOP
9#

交流汇报学会倾听很重要
TOP
10#

交流研讨是提升思维、建构概念的重要环节,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