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虞小科教改交流】聚焦探究实践,构建素养课堂 ——以四下《观...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聚焦探究实践,构建素养课堂 ——以四下《观察土壤》为例


2023年7月22日晚,在上虞区小学科学第二轮品质研修第11次活动中,我就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观察土壤》一课进行了教学实践交流。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3/10/16 11:16:3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新的时代和形势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指向、新动力。核心素养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渐形成的关键、必要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与场所的能力。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而这一切的素养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探究的基石上的,只有提高科学学习的探索性,才会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小学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对生活中与概念相关的现象关注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它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何谈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是儿童获得真知的基本途径,也是儿童学习的真谛。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给学生提供、创设相关的学习材料、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

      下面我将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观察土壤》一课为例,从“走进真实,激发好奇心”、“探究实践,渗透求真精神”、“巧建学具,提升思维力”这三方面进行我的分享。

最后编辑徐嘉瑜 最后编辑于 2023-10-15 21:46:40
TOP
3#

一、走进真实,激发好奇心
       “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土壤作为重要的地球资源,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供植物和动物繁衍生长,托举起绿色屏障成为维持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石,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家园,如此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的组成和作用非常值得探讨,因此,在教学《观察土壤》一课时,我给学生下发了铲子,带领学生去学校花坛边,让学生自己采集土壤带进课堂,提供真实鲜活的情景,让同学们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土壤的组成。
TOP
4#

二、探究实践,渗透求真精神
      要想弄清楚土壤里究竟有什么,就从观察活动开始,学生对动手采集来的土壤充满好奇,他们借助感官或捏、或看、或闻,认真观察,有了不少新奇的发现。有的说“土壤摸起来松软!”有的说“土壤里有一些植物残留的根、茎,闻起来有股臭味!”还有说“土壤摸起来湿湿的,感觉有水分,还黏黏的!”这些发现验证了土壤观察活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得出土壤中含有“水分、树根、草根、花瓣、小石块、沙粒等”的结论。

      但对于土壤中有空气、水分和腐殖质等成分学生很难猜测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合适的引导,如“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呢”,能帮助学生产生相应的猜测,学生会想到“空气”、“营养物质”,继而会想到后续的验证方案。如有学生认为土壤中有空气,因为土壤结构疏松,无处不在的空气存在于土壤的缝隙里。学生认为土壤中有营养成分,因为植物长在土里,需要一些养分。学生用事实分析、有理有据的猜测土壤成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但光有推测还不够,教师还需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根据猜测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设计与验证。
      教师提供水、一次性水杯、搅拌棒这些材料,提问学生“可以怎样做实验来验证与观察?”学生会将水倒入土壤杯中,用小棒充分的搅拌,然后静置,在这一过程中观察现象,有学生说“植物的根茎漂浮在水面上,土壤开始分散,慢慢沉入杯底!”有的说“水开始变得浑浊,还产生了气泡!”有的说“静置后,上面的水比下面的水颜色要浅!”还有的说“水杯内壁附有白色的泡沫和脏东西,看起来很脏!”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验证了土壤中存在“空气”、“腐殖质”等成分。
TOP
5#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从“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呢”这一问题出发,接着依据事实有理有据的猜测土壤成分,到最后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整个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语言引导、材料支持帮助学生习得理性的方法,缩小学生元认知和预设实验方案之间的差距,让自主探究真正发生。
TOP
6#

三、巧建学具,提升思维力
       在等待土壤静置时,学生发现土壤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看到这一结果我很惊讶,于是课后询问同事、上网查阅资料,原来是学校花坛里多以人工土壤为主,颜色偏黑,质地更加紧实,呈结块状,学生采集的少、浅,因此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明白原因之后,换了土壤样本再次实验,发现效果好了点,能大约看出沉积物从下到上,土壤的颗粒越来越细小,但和课本图片里那么明显、确切的分层还是有差距。
TOP
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种筛网装置,它包括两种孔径的筛网、筛底和筛盖,疏筛网的孔径正好是2mm,密筛网的孔径是1/16mm,倒入干燥土壤、盖好筛盖、旋转抖动整个筛网装置,静置片刻后,看到从上到下三层分别是从大到小的土壤颗粒,最上层为砂砾,中间层是沙,底层是粉沙和黏土。这一装置巧妙地将土壤颗粒按照大小进行分离,非常方便学生的观察,并能够证明这些物质的确存在在土壤中。
(网上“筛网装置”图片不是很清楚,这还是我自己画的)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观察生活,选择贴近学生学情的材料,慢慢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材料里、生活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真正地将我们的材料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
TOP
8#

       回顾本课的实验过程,我发现探究是层层递进、步步展开的,有的时候需要另辟蹊径,不断的转换思维,尝试新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认识物质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知道了土壤的组成,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TOP
9#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扎实进行课堂实践,不断赋予课堂新思考、新实践,赞
TOP
10#

赞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