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记录及思考 [复制链接]

1#

[原创]《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记录及思考

《做一个生态瓶》的听课记录及思考

执教者:廖晓星

一、导入铺垫

1、师:(师生问好)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走进自然,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爱的池塘。

2、欣赏录像。像这样的池塘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吗?在我们的池塘中,有哪些水生的生物?(小鱼、田螺
            
蝌蚪
            
水草……)除了这些水生的生物之外,还有哪些?(小石子、泥、沙子、水)(教师的板书很有目的性)

3如果池塘中的水草要生活下去,需要些什么?(泥土
            
水分
            
鱼儿
            
水里的动物把植物的种子埋在土里,还需要阳光、沙子)

4水草生活在这里,对池塘里的动物有帮助吗?(氧气、栖息的环境、食物、动物避难所)

5、这些植物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像生活在一个家一样,相互依存在一起,那大家想不想来观察一下,做一个缩小的池塘——做一个生态瓶(板书课题)

二、实验展开

1、做一个生态瓶,你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

1)要有鱼儿、水草、还要有一个大的瓶子(教师出示即将使用的瓶子)

2)适当泥和水(适当这个词用得很好)

3)适当的小石子4、我觉得尽可能模拟出自然界的环境,并注意每个生态瓶里鱼儿、水草、泥土的比例。(他还注意到一个比例的问题,还有没有?)

2、那这样,刚才其实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为了把这个生态瓶做成功,让我们先把这个计划画下来,(投影记录单)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做?准备放那些生物?非生物是哪些?制作方式是怎样的?并吧你们要制作的生态瓶画下来,等会儿交流。拿到记录单的小组可以开始了。

生态瓶建造方案设计记录表

组长
                       
成员
                                
日期

 

名称、种类、数量

我画的生态瓶的草图

生物条件

 

 

非生物条件

 

制作方法

 

3、领取记录单,小组讨论、记录。师巡回指导。

1)大鱼还是小鱼
            
鱼的数量

2)水草的数量
            
你觉得可以加几根就写几个

3)小石子
            
你觉得可以写占油桶的几分之几
            
多高
            
几厘米

4)水加多少厘米?

4、指名学生组(一)上台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向其他小组做介绍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

1)我不同意把吧生态瓶的盖子盖上,这样会没有氧气的。

2)水草太多,影响鱼儿生活的空间。

……

5、师:那金鱼、蝌蚪、田螺的数量呢?你们有意见吗?而且金鱼到底是怎样的金鱼也没有说清。(平等中的首席
                
意指生物数量太多了)

6学生组(2)……学生都在水草的数量上纠缠。为什么?是否有效?有没有更科学的指导?

7、学生组(3)(“呆会儿,做了之后就知道了”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组刚才说先放水草再放鱼,为什么不是先放鱼后放水草呢?

(学生:先放鱼的话,在放水草时会让鱼儿受惊;教师:鱼儿需要氧气,先放水草就可以为鱼儿提供氧气,让鱼儿生活得更好)

8、师:刚才几个小组都出现了过分拥挤的问题,那么现在请你们先修改一下自己的实验记录单。

9、学生修改。                            

10、师要求按计划制作生态瓶,师介绍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来取。并提出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点(演示倒水的方式)。(水草种植顺序)

11、学生领取材料,制作生态瓶。

三、总结延伸

1、整理器材。

2、展示生态瓶,说说自己小组的生态瓶做得怎么样?

3、生态瓶已经做好了,那我们怎么来管理生态瓶?观察生态瓶呢?

 

听课意见(倪华东):

1、这个班级的学生非常优秀,孩子们的知识面很广,表达能力很强,思维水平很高。

2、整堂课下来,课堂的展开非常流畅。

3、课的结构非常合理,从大自然到实验室,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讨论设计到动手实践等等,无不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4、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让学生观看录像之后,教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池塘中
            
有哪些水生的生物?除了这些水生的生物之外,还有哪些?这样的一个问题就隐含地帮助、指导学生从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去关注、考虑像池塘这样一个生态群落的组成成分;而教师的板书也是很有心机:把动物写在了第一行,把水草写在了第二行,把非生物写在了第三行,很明显教师把生物和非生物,生物中的动物和植物分别罗列。这其实是为学生成功制作一个生态瓶编写了一个很好的制作提纲。

接着,老师便以小草为中心,提了“如果池塘中的水草要生活下去,需要些什么?”和“水草生活在这里,对池塘里的动物有帮助吗?”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了在一个生态群落中植物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明白了做一个生态瓶的要素以及背后的原因。如果说看录像是为制作一个生态瓶作感性的积累,那么观看后的讨论则是在为如何制作一个成功的生态瓶进行了理论上的指导。为下面学生能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生态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科学课之所以科学的地方。这也为我们如何进行动手操作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位教师的智慧还在于能从学生那里迅速地抓住那些对课堂教学有用的相关信息词。比如学生在回答“做一个生态瓶,你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这个问题时,老师抓了两个关键词:适当、比例。为什么抓这两个呢?因为生态瓶中各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是一个直接影响到生态瓶质量的问题,是一个学生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这位教师直给我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慧。

其次,我也有几个问题:

1、在教学中碰到那种强势的,说话头头是道,知识又丰富,但表达的意思也许并不正确,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在刚才的录像课中,大家也看到那个知识渊博的男同学几乎成了课堂的裁决者。在我们的班级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学生,聪明、自信心强、知识丰富,在学生中间威信高,深得家长、老师的欣赏。面对他们的“刚愎自用”(这个词有点夸张),我们该怎么处理?

2、关于水草的问题。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大家争论点似乎集中在了水草数量的多少上。学生争论了很长时间。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我个人觉得是和教师前面对适当、比例二词的引导有关系。那到底多少合适呢?学生争持那么长时间是否有效?有没有更科学的指导?后来老师说“呆会儿,做了之后就知道了”这句话是否才是真正最科学的指导?

3、仍旧是关于水草的。在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交流先放水草还是先放鱼的问题。学生:先放鱼的话,在放水草时会让鱼儿受惊;教师:鱼儿需要氧气,先放水草就可以为鱼儿提供氧气,让鱼儿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解释是否科学?
                

分享 转发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2#

本节课以学生讨论和思维碰撞中前行,让学生越辨越明,留足时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