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嘉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转型专题研讨活动 [复制链接]

1#

嘉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转型专题研讨活动

 

嘉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转型专题研讨活动


 


 


主办:嘉兴教育学院


 承办: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嘉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转型


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安排表


 


一、活动时间:2015.1.19


二、活动地点:周王庙镇中心小学三楼实验室


三、活动内容:


 






































时  间


课  例


执教与主持


上课班级


9:25-10:05


五年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陆国伟 海宁市周王庙小学


503


10:15-11:00


六年级《我们来造环形山》


顾建锋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601


中  午


休息室在四楼阶梯教室


12:50-13:35


六年级《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沈东明   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603


13:45-14:40


说课、互动研讨


高炳林  桐乡市小学科学教研员


沈 强  海宁市小学科学教研员


 


14:50—15:30


活动总结


张建芳   嘉兴教育学院


 

分享 转发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2#

 

教学设计: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周王庙镇中心小学   陆国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画图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水槽,4个同体积不同轻重的小球,4个同轻重不同体积的正方体,带盖的空瓶,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出示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程内容,引出今天课堂的主要研究重点:


1、教师出示上节课做的萝卜实验,引导学生明白:这个实验中我们在改变萝卜大小的同时也改变了轻重,“大小”和“轻重”哪个影响了萝卜的沉浮?我们的实验研究方法科学吗?


2、怎样才能看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或物体的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三、控制变量进行研究:


(一)、实验1: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是否有关


1、认识结构材料:


学生拿到4个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小球,观察:我们在研究相同大小物体的沉浮时,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2、预测:你们觉得把4个小球一齐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会一样吗?把预测的结果画在记录单上,并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


3、汇报小球的预测结果。


4、实验要求:


(1)把4个小球一齐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小球的沉浮状态。


(2)认真填写报告单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5、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先预测,后实验)


(二)实验2:物体的大小与沉浮是否有关


教师出示四个大小不一的正方体,学生根据报告单自行探究完成“物体的大小与沉浮是否有关”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继续研究变量控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刚才我们通过控制小球的轻重和正方体的大小,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小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小的物体容易沉,大的物体容易浮。


2、出示小瓶:你有办法让小瓶沉下去吗?


3、小瓶子沉下去的实验再次证明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潜水艇被称为“海洋中的幽灵”,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实现在水中自由沉浮?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顾建锋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储备了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比如对月貌状况的了解,学生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又没有水等。能力方面,学生通过近4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特点;通过合作建立模型的能力;根据现象提取证据进行推理解释的能力,并在长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科学合作习惯、记录习惯等。兴趣方面,小学生对于宇宙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是,要在本课中通过建立模型逐步形成自己的假说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能通过建模活动寻找到相关的证据然后逐步进行推理形成自己的假说,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做出猜想与假设。在这个环节过程中,教师要巧搭脚手架加以合理引导。


三、设计思路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特点,教学时教师采用图片资料教学、视频辅助教学、搭建支架等方式加以引导,学生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建立模型、交流研讨等方式展开学习。整堂课围绕“建立模型——推测假说”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两课及过去积累的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运用从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培养起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造“环形山”,自主探究月球上布满环形山这一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造“环形山”的真实目的不在于“造山”,实质上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实验模型”,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收集、分析实验信息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科学模型探究、解决问题的严谨、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教学难点 通过造环形山的活动结合环形山的特点,寻找有力证据去推测环形山的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月球的资料,了解月球的知识。


2.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月球视频、记录表格等。


3.学具: 每组分别准备1个沙盘;大小不同的小球、不规则碎石;另外给一个小组准备火山喷发实验装置、注射器、水等。


学具说明:


(1)本模拟实验采用沙盘形式,方便学生多次反复进行模型建构。


(2)根据不同小组选定的一个特点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大小不同的小球,可以让学生造出大小不同的环形山;不规则的碎石主要用来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撞击月球的是球形物体;另外安排一组材料是让学生研究火山喷发是否能造出环形山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求证。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基本路径:1.图文分析,了解特点;2.建立模型,寻求证据;3.交流研讨,形成假说;4.整理小结,发展假说。


(一)图文分析,了解特点


1.关于月球,你了解多少?


2.呈现图片,认识环形山


    今天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月球表面的照片,请仔细观察,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


(预设:环形山特点,圆形的、大环套小环、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数量众多、分布杂乱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视频介绍,分析整理出环形山的特点。而环形山的特点是今天建立模型的基础,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围绕环形山的特点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具有这样特点的环形山,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二)建立模型,寻找证据


引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这样的环形山在茫茫宇宙中是怎么造出来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向宇宙,模拟造环形山。(出示课题)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


1.各小组确定造什么特点的环形山,填写在记录表中,教师汇总。


2.出示材料,根据给定的材料,小组讨论:


   (1)选择什么材料来造出自己想要造的环形山?


   (2)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造出你们选定的环形山?


    3.交流讨论


重点研讨——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可以怎么造?(上台演示)


(1)请造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小组交流,你们选择哪些材料来造山?为什么?


(2)怎么造?模拟造山。其他小组你能造出更丰富些吗?


4.学生分组“造”环形山,教师小组内指导。


5.各组分析造好的环形山。


(1)讨论和真正的环形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之处?


(2)在造山的过程中,哪些证据证明这样的方法能造出环形山?


(3)造山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设计意图:在明确环形山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想象,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通过建模,进一步寻找证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交流研讨,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做铺垫。】


(三)交流研讨,形成假说


1.交流研讨(重点交流以下特点的环形山造的过程)


(1)圆形的(2)大小不一的(3)深浅不一的(4)大环套小环


讨论主题:


A.你们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通过这样的方法能造出这样的环形山?


B.你们在造的过程中又有什么疑惑?


C.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2.提出假说


刚才同学们用小球撞击“造”环形山的方法在科学界称之为陨石撞击说。


    3.请用喷发方式造山的小组交流并质疑提出火山喷发学说


4.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研讨,逐步形成自己的假说,并为自己的假说寻求证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设计去月球考察这一情景,使学生发现我们的还需要不断的证据去支持我们的假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整理小结,发展假说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是的,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也只是一种猜想。他们也还在不断的寻求证据,证明这种猜想。我想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找资料,求证我们的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丰富学生的假说,并引导学生关于环形山的形成至今未完全定论,需要我们不断的寻找证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                  假说


    圆形的      


大环套小环              陨石撞击


                     大小不一    


      深浅不一                火山喷发


九、记录表                                                


我们造                 (填一个特点)的环形山


第(      )小组
















选择的材料


我们的想法


造山的方法(文字或图画)



 


 


 


 


 


 


 


 


 


 


 


 


造好后思考:


(1)讨论和真正的环形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之处?


(2)在造山的过程中,哪些证据证明这样的方法能造出环形山?


(3)造山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沈东明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四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它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思辨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来研究、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么样”,为后面学习《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能灭火、比空气重,是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阅读资料不断推翻原结论的思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后物质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新物质思辨的过程。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一次性筷子、蜡烛、烧杯、玻璃片 纯净水


             细木条(点火用)一次性杯子筷子


教师准备:同样杯子同样多的苏打水和纯净水各一  白醋和纯净水各一


 


教学设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两种物质(出示课件)


小苏打和白醋 教师板书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小苏打(厨房常用,做饼干和面包)


师:现在我们实验桌抽屉里也有一份小苏打和白醋,观察有什么特点?同桌相互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


师:可以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的观察发现吗?


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小苏打 白色粉末固体


白醋   透明酸味液体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记录现象。


师:如果把这两物体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想不想看看?


师:老师给你们一些要求,看看怎么做?(PPT:1、把小苏打全部倒入白醋)


师:你可以把小苏打倒入白醋,也可以把白醋倒入小苏打中。每一组抽屉有一张记录单,可以开始做实验了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三分钟后


师:实验完成了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汇报。


师:这组是把白醋倒入小苏打,都有这样的发现吗?(用箭头表示到的顺序)


还有补充吗?


教师把相应的现象板书在黑板上。


冒泡(产生气体、无色无味)(小苏打不见了)


杯壁变冷(有发现就写,没有就不写)


师:把小苏打导入白醋有什么发现?


让不同倒法的小组实物投影汇报一下。现象一样吗?


师:刚才我们在白醋中把小苏打倒入,或者把小苏打倒入白醋,也就是只要白醋和小苏打遇到就会冒气泡,产生气体。是这样吗?


师:现在来观察现在我们桌子上杯中的液体,还在冒气泡吗?杯中还有小苏打吗?


学生:没有


师:小苏打哪里去了?板书


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我觉得小苏打溶解白醋中了。


教师板书。小苏打溶解在白醋里?本课核心问题(板书)


师:四年级我们学过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不冒气泡啊,教师演示食盐溶解在白醋中(投影)


师:而小苏打放入白醋中是冒气泡的啊,你怎么想的?那如果小苏打溶解在这杯液体中了,有办法找到它吗?有什么办法?


学生:我们可以用酒精灯把液体烤干,看看有没有小苏打。如果有学生提出加白醋、如果有小苏打,加白醋就会冒气泡。


师:哦,如果小苏打还在的话,加白醋的话就会冒气泡,如果没有小苏打,白醋加进去就不会冒泡。


教师板书:加白醋


          加热


师:教师混合液要用2次,倒成2杯。提出加白醋的要求。


分组实验:


学生:刚才是全部倒,现在是分3次,倒一次,看看有什么变化,再加。


学生:第一次,我们观察到没有气泡,我们猜里面没有小苏打。第二次也没有气泡,加完了,也没有气泡。


教师板书现象。不冒气泡 没有小苏打


师:从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小苏打没有溶解在白醋中。


师:用空杯子和加了白醋的混合液换取酒精灯和勺子。再次进行验证。


学生汇报:            有残留物  加白醋  没有小苏打


板书:教师引导出有物质出来,但不是小苏打,是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三、探究液体的性质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刚才混合后冒泡说明有什么产生,这个无色无味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师生谈话不知名气体


师:那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气体?


那老师给你一些气体的特征。PPT


师:我们看到的气体是无色无味,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教师:有足够证据吗?再给你一些气体特征


师:如何是二氧化碳,会怎么样?会灭火


师:怎么做?


学生:用点燃的火柴,(换取材料)


学生实验操作,和空瓶子中的空气对比。每组做一次


分组汇报:空气中的火柴不灭,有气泡的瓶子中灭了。


教师提问:有什么想法?(是二氧化碳)


师:肯定吗?肯定


出示其它气体,学生喊是氮气。肯定吗?


教师:怎么做能证明是二氧化碳、把火柴放在杯子上方


师:要证明是比空气重,怎么证明?


教师演示倒出来:如果比空气重,就能往下倒,如果不能倒,说明


怎么倒呢,空气看不见的。把火柴把下面,倒气体


教师演示。


师: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二氧化碳


师:肯定吗?


师:经过科学家的深入研究,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和混合


冒泡(无色无味)   不支持燃烧


                   比空气重      新气体


小苏打  白色粉末固体(箭头)  混合 


白  醋  无色酸味液体    


                            


                              小苏打不见了—小苏打溶解在白醋中? 加白醋 


                                                               蒸发混合液          


                                                         不冒泡 没有小苏打


                                                         有白色粉末—加醋 不冒泡——————————新物质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助学单一:                                        第         小组


把小苏打全部倒入白醋中或将白醋全部倒入小苏打中,仔细观察混合后的现象,可以看、闻、听、用手摸外壁……


思考:不冒气泡后,杯中留下的液体可能是什么?小苏打哪里去了?如何确定?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助学单二:                                      小组


(1)将白醋分3次全部加入其中一半液体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                               



























次数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解释


1


 


 


2


 


 


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6 11:49:59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5#

周王庙小学 陆国伟执教《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9 12:41:31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6#

海宁市师校附小 顾建锋 《我们来造环形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9 12:43:12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7#

桐乡矛盾实验小学  沈东明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9 15:24:56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8#

评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9 15:25:57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9#

好好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

很不错的会议资料,特别是课堂设计值得参考!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