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燕子评课 [复制链接]

1#

燕子评课

燕子者,舟山周燕娜老师是也。每一次大型活动,只要她参加,总会能够看到她的评课体会,思考独到、见解深刻,且非常及时地与大家共享。这样的做法非常好,我很欣赏。为此,我把她的3篇评课体会转贴到论坛上,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向她学习,都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共享交流,使我们的教研活动发挥更大的、持续的效果。


 


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22


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21


http://www.zjxxk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04


 














谁动了我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听课反思
作者:周燕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11-4-22 8:54:56

   


    本次优质课比赛与以往不同的是,形式多样,全方面考核一个老师的素质。前两天结束了实验操作、理论考试、教学设计和改进,今天开始的是现场上课,重头戏。
    早上三节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第五课。如果说前面几课认识的是生物与水、温度、空气、光等环境因素的联系的话,本课的认识已经进入到生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联系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运用对周围熟悉环境的了解,初步完成用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等专用词汇来描述对生物之间食物联系的认识,为后面的生态瓶活动、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打下基础。同课异构的课,就如我们科学实验中的对比实验,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变量是人,所以结果也就是人的因素而引起的了。就个人而言,谈谈这三节课的感受吧。
   
一、对教材的舍弃和重组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也是需要谨慎的态度。
 
    三节课来看,有两节是重点采用了稻田这个生物环境进行分析,舍弃了前面校园蔷薇丛中食物关系的分析,只有王伟文老师是按照教材设计的顺序来的。我想这样的顺序都可以,关键是要建立在对学生已有概念和经验的认识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四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比较了解的,七星瓢虫吃蚜虫、蚜虫吃嫩叶、老鹰吃蛇、麻雀吃蚯蚓等等,这里的重点是要学生纠正先前所建立的食物关系是谁吃谁,在记录上也是吃者在前,被吃者在后。其实这里的食物链还蕴含着能量的正向流动,因此食物链的记录是谁被谁吃模式。蒋老师和陈老师都进行了耐心地分析挖掘,很好。
        陈滔老师从稻田中引入,和学生一起先把稻田里可能生活的生物进行罗列,也展开了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分析,学生都说的很好,教师的课件也是密密麻麻显示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我以为先要解释“食物网”的概念,然后抽取其中一条,继而认识食物链,想不到老师放弃了先前这些已经建立的食物网模型,又重新生硬地抽取一条,为了分析食物链而用。这样的整体设计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学生纠结在食物链的箭头到底怎么画上,时间浪费,而且无视先前的学习经验。教师匆匆讲完稻田中的食物链之后,食物网的概念也就一句带过,走向预设的草原食物关系,让学生写出三条食物链。又是很快的匆匆而过,之后又设计了一条草鱼,可能会有哪些生物和它相关存在食物关系。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自己后来添加进去的,真正的价值达到了吗?其实教材中已有的校园草丛生物环境是学生所熟悉的,何不在最后让学生来分析校园草丛的生物食物关系呢?剥离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分析,考想象、推测来完成,还是空对空,纸上谈兵。
二、借用“科学上”三字来定义概念,课堂还是权威,是不平等的。
    这三堂课中,都要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这样的4个重要概念,其实学生先前多多少少从书上、电视上、其他课堂上获知了一些概念的信息,只不过他们的认知也许是模糊,不完整的,这也是我们必要的学习基础。其实纵观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已经预先比老师要求学生得出的时候早说出来了,但是我们的老师却还是要绕一个很大的弯来神秘地揭示,每次揭示之前无疑会添上三个字“科学上”来郑重其事地显示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多么正确。个人愚见,“科学上”这三个字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概念重要性,而体现的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氛围,一种师生双方的不平等。说这样的话,并不是代表我自己有多么好的策略,而是反思这是不是已经成了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惯用的一种“伎俩”?我们习惯用“科学上”来树立自己标榜自己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听到自己回答完以后被否定,再去接受一个“科学上”的概念是多么憋屈。课堂是孩子的,课堂上学生的发现也是属于原创的,是真正应该得到尊重的。
      
三、倾听学生,动态生成,教师的教不是一味肯定,有时也要否定。
  
    公开课上,我们会听到很多教师对学生肯定、欣赏、表扬,这些是必要有些也是由衷的现场动态生成。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学生错误,我们的教师却走过场,不知道是没有发现,还是对现场把握不准,一概都肯定带过,试问学生这样在原认知的基础上能往前走吗?比如学生说“蝗虫吃稻螟虫”,比如学生在课结束时讲食物关系还是说“老鹰吃草鱼、草鱼吃小鱼、小鱼吃水草”、比如学生讲“青蛙吃人”,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总该说点什么吧。教师们都选择回避。还有老师在提问中说到“你最喜欢稻田中什么”?当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对这样的喜欢评价了吗?这样的喜欢有没有正面引导呢?这样的喜欢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有没有推进呢?我想,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意义绝不是教会他知道稻田周围有几条食物链,草原里有多少食物关系,而是在我们的真诚交流中,激荡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尊重,这样的课堂也许是长远可持续的,当然也是理想中追寻的。
      似乎在这样的夜晚,话语犹如黑夜一样真实犀利,当然黑夜会会有温柔的一面。就如我们的赛课也有很多精彩的亮点,值得学习。如多媒体课件中放大镜的运用,弥补了我们经验不足带来的感性缺失;教师花费精力制作的食物网模型,绝对是让学生眼球一亮记忆深刻的一幕;学生争执讨论谁更重要的场面,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们对教材的前后处理等等。
       请记住:课堂是属于孩子的,是孩子们在教会我们怎样走进理解课堂。概念是媒介,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铺路石,有时候这些铺路石是孩子们自己在玩赏时间捡起来的,有时候是我们老师、家长帮忙给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值得肯定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生动的个体,如果孩子们愿意自己捡起一颗颗的小石子,我们只需要静静地欣赏等待,难道你不觉得自己采摘的果实特别甜吗?那么自己捡起石子铺成的道路是不是也更加的蜿蜒曲折、绵绵留长呢?


    谁动了孩子们的概念?


 


 














放大的背后——省优质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听课感
作者:周燕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11-4-22 8:53:33

   


    长长的题目,犹如为了尽量完美地上这样一堂课所需要经历的长长的时间,长长的寻找,长长的等待,长长的煎熬,当然也换回来长长的回味与记忆。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内容。在前面两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以一滴水为载体,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常见微生物。对于微生物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间接了解,但缺少亲身体验。通过本课的教学,试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观察工具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同时认识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并力求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集、培养微生物;第二部分是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本课重点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难点是追踪观察活的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结构和行为。


    回忆起自己教学这一课的情景,涌上记忆的是在显微镜下发现变足虫、草履虫分裂时的兴奋惊讶,这样的体验是我一辈子所难以忘怀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自己亲眼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平时根本想都没有想过的事物,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呢?4位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了观察工具——显微镜,观察对象——一滴培养过微生物的水,观察的程序——流畅的教学设计,观察的要求——及时记录反馈,观察的拓展——录像资源,不知道若干年以后在孩子的内心是否会留下一些这节课的痕迹呢?


    一、充足完备的物化观察条件是完成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在现有显微镜的基础上,这次看到几位上课的老师都对显微镜进行了改进,加了自接的灯光,这样能够非常清晰的保证光圈内的亮度。老师们准备的水都是取自田野,还另外加了一些到草根,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能非常方便的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等微生物,为后面观察铺垫了良好的条件,真的值得学习效仿。


    另外,台州的王老师能够把显微镜与电视机进行直接连结,把各组找到的微生物在交流的时候直接展示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放大,形象生动地看到,这需要背后多少的准备和思考改进。同样,宁波的胡老师自己准备了另外一个高倍的电子显微镜,能够直接和电脑屏幕相连,这样学生如果在自己小组里面找不到微生物的话,可以在老师地方去找一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和微生物近距离见面,多么新鲜惊喜。


    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我们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尝试着新的仪器,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配备这样的装置,直接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学需要真实,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实验中的一切实相。


    上课中老师的水其实都是特意取来培养过的,一位老师为了引入的需要说:“春游的时候发现水库里的水很干净,水沟里的水很浑浊。分给大家这杯浑浊的水沟中的水,都有什么呢?”另外2位老师则是真实地介绍了这杯特殊的水是取自稻田,并且是稻草根附近,为了培养微生物还特意在水中放了一些稻草。试想这样“一杯特殊水”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带来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课堂上,学生们发现了微生物,记录描述的同时,不免添加一些个人推测,比如草履虫在捕食、在繁殖、在躲避,因为学生看到的老师不可能一一去验证,每一时刻发生的现象都不一样,求证成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观察所得的基础上,适时地提供视频作为参照对象,还利用书本中的资料,教师自己提供的资料等,让学生再观察,有了储备的观察和元观察是不一样的,学生显得更加理性,对实相的追求也更客观。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真实情感的发生也非常感动。学生们到了下课时间,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还想再观察微生物,最后李老师提供了自己稻田里采集的稻草,给学生自己去培养微生物,继续观察,这样的后续活动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空头地说:让我们下课继续观察吧”。


    三、观察是在一定方法的运用下,有目标内容的,有层次递进的。


    4堂现场比赛课中,老师们前后都花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这是非常充裕和难得的。如果观察目的指向性不明确就会影响着观察质量。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温州的繆老师简洁有效地指导临时装片制作,并明确布置了观察的任务是寻找微生物,由于每个小组的情况不一样,对于观察到的还是没有观察到的小组,缪老师这里采用了非常好的教学指导,分两步:给已经观察到微生物的小组提供一张建议单,上面是提出了新的观察任务——你观察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用图文结合起来记录;它是生物吗?哪些特征证明它是生物?学生们又有了新的观察内容任务,观察往前一步步推进着。没有观察到的小组怎么办呢?老师提供了方法指导——适当移动装片,还没有观察到的话,也可以再取一滴水重新做个装片。1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安静投入的观察着,这样的场景令人不由想起实验室里一个个安静的背影。所以在观察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观察任务,明白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观察之后要做什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观察更高效。


    宁波的胡老师在课堂观察指导中采用三步走,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实际的把握上还不够精准,对于生成性的资源没有调控好,因此学生的观察并没有在她的预设中发展。不过看了她在试教体会中提到的几点观察方法还是很受启发,复制过来。


    1、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最重要的观察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那么水中到底观察到哪些微生物呢?首先要画出观察到的微生物,然后对照资料识别。其目的是发现水中生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因此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是本次观察的重点。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在活动中提醒、指导学生找到水中的微生物后,要及时画下它们的外形特点,以供识别。
    2、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一定要有观察的顺序,这个顺序要根据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必须强调显微镜的物镜使用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首先在显微镜下找到运动相对缓慢的微生物,学会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生物,再仔细观察其形态特征,有能力的同学再进一步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特点,发现更多的细节。
    3、观察要抓住特征。观察时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其实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判别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是不是生物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应如何进行观察呢?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抓住生物的生命特征去观察,如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刺激有应激表现;是否有生殖现象,等等。当然,仅靠一节课有限的观察是不现实的。学生可能只观察到其中的1-2个生命特征,比如观察到原生动物能运动,吃食物。如果机遇好,也有可能发现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观察要有思维参与。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判别观察到得微生物是不是生物,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相信学生是可以拟出判断标准的。在观察发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中,不仅仅只有发现了微生物的分裂生殖现象才可以判断他们的繁殖活动,同种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也能推断出其生长的过程。总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5、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好认真的记录。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绘图、文字描述、数据统计都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在观察的同时及时记录,并要对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证明我们的微生物装片制作得很成功呢?如何证明我们的确观察到了水中的微生物呢?及时的记录成了必要的手段,用画图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用文字或语言描述它们的运动特征,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


  常规的世界里,我们看不到微生物。放大的微观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和经历。放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精心苦心准备过后放大了微生物,也放大了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放大了孩子们的视野,也放大了我们老师的苦累,这样的放大痛和喜一起舞蹈歌唱着,你准备好了吗?














简约美——省优质课《食物中的营养》课后反思
作者:周燕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4 更新时间:2011-4-21 11:09:14

记得在一本书中讲服装设计师,为什么设计多姿多彩缤纷艳丽的服装而每次自己在服装秀后走出来亮相时,一般选择黑色服饰,简单地不能再简单了,却看上去总是对头的呢?被采访者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两点印象很深刻,“消失在时间中”“简单不会再有多大的错。”


    省优质课的最后一个课题是《食物中的营养》,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初步对食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由三个活动构成: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活动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谈起,直接引向——“营养”,由于学生对于营养缺乏系统的了解,所以交流是零碎浅显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在教学这块内容时,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铺垫,采用简洁有效的讲解,资料阅读、信息整理让学生重点掌握好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及不同作用。“一天中我们获得哪些营养”需要我们和上节课紧密结合,运用已有的一天食物调查表,补充完善营养成分,根据营养成分再次对食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得出有些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是含有所有营养成分的。最后环节的“食物中营养成分鉴别”采用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原则,以淀粉和脂肪为例,学生很有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材料准备、实验前的方法指导和教学组织的有序性。其他难于课堂上鉴别的营养我们也可以采用看标签、查资料等方法来确定。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一课的量很大,一般的常态课里我们常常要拖堂,在听省优质课前,自己也对这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根据对学生的解读和教材整体结构的分析,我建议二、三活动顺序交换,先把实验检测提上来最后在分析一天中我们从食物里获得了多少营养。


    从今天早上4节现场课来看,老师们的设计大多也是如此,而且都在40分钟里完成了教学任务,看来只要处理得当还是有路可走的。


    一、资料阅读、整理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有方法的指导。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以及作用,富含在哪些食物中,学生先前是有所了解的,但零碎。在课堂上,每位老师都采用了资料的阅读整理来重新梳理完善这些概念,只是细节的策略都各有千秋,效果也各不相同。令人学习的有一位教师采用了一本自己制作的小本子,针对性强,而且可以反复利用,不像以前我们采用一张纸,课结束纸就扔了;还有一位教师在阅读时让学生划一划,再分类记录;还有一位老师先把学生的已知都进行概括板书,资料整理阅读好以后,再来修正晚上刚才自己的认知,这样学生的概念就往前发展了一步。


    二、实验指导切忌过度,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实验是为了什么。


    本课中脂肪和淀粉的检测是是重点,书本中有比较详细明确的实验方法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使用过滴管,并且划痕迹的现象也比较简单,学生还是能够在书本的简单阅读指导和教师的点拨下完成的。记得有一位老师明明已经问了学生“会使用滴管吗?”学生全部说会,可是这位老师还是自顾自话地又讲解演示了一遍,而为什么不让说会的学生上来展示一下呢?这就是过度指导,无视学生已有的实验基础。


    我觉得这里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如划痕鉴别油渍是根据油渍和水的特殊性质;鉴别淀粉是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色的性质。衢州的毛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运用写字游戏来判断油渍、水渍,1、2、3、4留下的痕迹深浅也不一,从而来分析即使都含有脂肪,含量也会有不同;淀粉的鉴别就更加有意思了,一封神秘的信引出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性质,从而来检测几种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当然毛老师采用的是演示实验,如果可行的话我认为这里还是采用分组实验比较好,毕竟学生是喜欢自己动手实验的。


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教与学真正融合起来。


我们说“学习者不是知识的接受器”。科学课堂上强调学习者的参与、体验,使新的知识变成学习者的经验一部分。特别是我们小学生,面对抽象的科学概念,我们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要往前走,一定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由结构性的材料,把学生主体生活经验与先前实验经验、技能连结起来,然后应运到分析推理应运等。至于到底学生知道什么食物是不是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含有几种营养成分,我倒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只学套装知识,人的思维就会变得机械教条,意识会工具化,技术化。


《食物中的营养》是我们每天都遇到的问题,学生也都多少了解一些营养知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起生活中的经验已知,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通过学来改进平时不好的生活行为。“让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习,又让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通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现场有一位学生流鼻血了,教师忙着替学生找纸巾,为什么不在课结束时区问一下学生的情况,同时引领孩子们思考:“流鼻血可能是我们的身体可能缺乏什么营养造成的呢?”这样是不是学习更加灵动活泼呢?


简约的课堂如同设计师穿黑衣服一样,表面看没什么,其实功夫在细节处。正像喻老师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是谁都穿着黑衣服都是有味道的,把简约课堂上成常规,这需要我们内外兼修呀。

分享 转发
TOP
2#

精彩的点评,结合课堂再次学习。
TOP
3#

实在,精彩,学习了。
玩得痛快,学得扎实——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书香、童趣、智慧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4#

精彩的反思和点评,能细微的如此点评这样的课堂,实在是难得!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

已经学习!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6#

谢谢大家的鼓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在每次听课前都给自己一个任务,回来要写点什么,留下点痕迹,这样的听课会认真投入点。感谢我们的12位老师给予的学习机会。

TOP
7#

快乐舟子以后在论坛上也要多发言。
TOP
8#

受益匪浅,谢谢分享,学习了。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9#

 

享受美味的科学“大餐”——记观摩省优质课评比


    4月18日——20日,我有幸到金华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听取了11位参赛教师的课,领略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总体让我感受到这些老师对科学的专研、热爱、执着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得算是四位老师上《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一课,我觉得这节课非常难上我自己以前在上的时候都先告知学生水中有微生物,然后再用显微镜去观察,这样显然变成了一个验证性的观察,不能体现科学的探究性。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四位老师很好的为我做了榜样,他们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课堂完美一些,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微小生物,并且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四位老师都设计采用了先让学生猜测水中会有什么,又给学生准备好培养液,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装片,再通过先进的手段把显微镜与电脑或电视相连投影出来很明显的看到草履虫的特征。还有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晰,老师们都把显微镜下面的反光镜换成了光源,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这样的设计过程让下面在座的专家和听课老师都感到眼前一亮。他们的教学风格也与众不同,其中湖州长兴的李建荣老师,他用精炼的教学语言,沉稳的教学风格,体现了自己对教材深入的理解,他用显微镜分两次来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先用5倍的目镜观察,再用16倍的目镜观察,通过两次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来发现微生物的不同特征。其实也暗示着在观察时我们可以先进行低倍观察再进行高倍观察。温州的繆旭春老师她的风格与李老师不一样,她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扎实的课堂调控能力,而且她在每一次学生实验或活动之前给学生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其他的七节比赛课同样也给我深深地启发,三天下来,真让我享受到了一顿美味的“大餐”。


    通过11节课的观摩和专家的点评,我总结出要上一节好课,我们要抓住几点:1、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些,不要很生硬;2、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强; 3、教材内容要把握恰当,要有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有所突破;4、课堂提问要简洁明了;5、学生实验或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求要严格规范。


年轻的我以这次学习的经验为动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争取早日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科学道路。



                                                                                       福全镇中心小学    朱兴锋

TOP
10#

向周老师学习,有时候确实是这样,给自己一点任务和目标,发现自己做的时候更投入。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不仅学习了上课老师对教材别出心裁的处理和选择,课堂的生成和把握;处在团队的工作中,同样让我学到了很多团队做事的技巧和方法,更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于这份工作的责任心和热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