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虞小科课例研享】《遵循情境,尊重学生》——观优课《测量降水... [复制链接]

1#
2024年1月10日,在虞小科品质研修中进行课例学习分享,介绍2022年全国优质课《测量降水量》一课。
最后编辑陆国萍 最后编辑于 2024-01-12 13:43:45
本主题由 进化管理员 戚调菊 于 2024/1/12 14:59:5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这几天观摩了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的王立老师执教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的课堂展示。王老师的这节课是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精彩纷呈,教学设计让人意想不到。下面我围绕2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遵循真实情境


地球系统是新课标制订的十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天气》单元是此核心概念下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新课标的教学策略建议强调了教师要创设或运用真实情境,重视生活体验。而王老师的课堂非常到位地践行了这一策略。


       1.真实体

  王老师在聚焦环节中有这两个教学片段:

:昨天为什么没有上学?

:昨天下的雨太大了。

:昨天发布了红色暴雨预警。到底雨有多大?


:树摇晃摇晃的,雨在疯狂地下。

这是昨天学生刚经历的生活体验。
:左右两边,哪边的场景雨下得更大?
:左边。
:你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左边的天是灰蒙蒙的。右边的水面波纹很小。

这是学生日常对生活的观察,场景来源于生活。

TOP
3#

2.真实地点

王老师巧妙地安排,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一个城市,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联想真实的地方,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去了解真实地区的降水情况。


TOP
4#

3.真实模拟

虽为模拟,但求真实。王老师巧妙地设置计时器,将计时器调整为0到24小时,来模拟24小时降水量,符合真实场景中气象工作人员测量降水量的时间。同时巧设降水桶,使12个地区的降雨大小不一,符合真实场景中不同地区的降水不同,让模拟实验更贴近真实情境。


TOP
5#

4.真实降水

粤港澳大湾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广阔的地域,导致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不同。王老师设计了降水颜色区域图,依据学生的降水量等级判断一一显示,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




为了更符合真实的降水,王老师还准备了动态的雷达回波图,请学生观察静态模拟降水图和动态雷达回波图的区别。



学生发现雷达回波图中降水量的情况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是在变化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降水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颜色的区域在减少,说明整体的降水在减少。

这些发现,没有对比模拟实验,再仔细观察雷达回波图,是不会知道的。

通过一系列的真实情境,王老师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天气是复杂多变的,帮助学生去更好地读懂天气预报,更容易理解大气的运动。
TOP
6#

这节课的实验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TOP
7#

二、尊重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地安排学习进阶。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本课中,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多个学习支架,尊重学生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

  1.实验支架

  利用三年级孩子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搭建实验支架,在实验操作视频中强调规范、准确地操作,保证模拟实验的成功率,收集有效的数据和证据。


TOP
8#

2.表述支架

王老师设计表述句式,降低学生的表达难度,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自信地举手回答,敢于汇报。


TOP
9#

3.绘图支架

柱状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易于学生理解和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但是课堂上要求三年级的孩子绘制是比较费时费力的。王老师提供已画好刻度的长方形纸,并让学生剪下相应的降水量长度展示在黑板上,由大家一起合作完成柱状图,大大缩减了单独绘制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研讨。


TOP
10#

4.思维支架

首先,请学生分析哪种容器可以作为雨量器,怎么制作雨量器;接着,请学生分析模拟实验的数据,根据柱状图和等级表确定降水的大小;然后请学生分析模拟静态降水图和真实动态雷达回波图;最后,请学生分析测量真实的降水怎么改进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思维层层进阶,学生的认知也层层递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