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2011省优质课评比观摩听课体会系列(椒江小学科学) [复制链接]

1#

[转帖]2011省优质课评比观摩听课体会系列(椒江小学科学)

  转自椒江小学科学博客 http://blog.kxsy.net/user2/28107/archives/2011/40501.html#75099

 


我们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听课反思


台州市椒江实验小学  章芳艳


 


引语:春意盎然的四月,映山红映红了青山是如此的热烈,不知名的白色大花怒放在枝头是如此的恬静与招展……这是台州到金华一路上的美景,美得让人心颤,更是让我心中涌动着对此次省课堂教学评比美好憧憬与期盼。到了417日那场开幕式开始,让我真正领略了此次省课堂教学评比的春意盎然,那新颖独特的比赛招式,让我收获颇丰。


此次省课堂教学评比与以往大有不同,以往只进行赛课,本次加入了理论考试、实验操作、教学设计和改进环节,对选手的要求更高。同时让我们听课老师对各参赛选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们切身强烈感受到作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要发展就要不断学习钻研全面提升。下面我就417日上午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谈谈自己的感受。


 


    听后感: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第五课。如果说前面几课认识的是生物与水、温度、空气、光等环境因素的联系的话,本课的认识已经进入到生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联系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运用对周围熟悉环境的了解,初步完成用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等专用词汇来描述对生物之间食物联系的认识,为后面的生态瓶活动、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打下基础。同课异构的课,不仅让我们听课教师领略到各参赛选手独特的教学风格,更是让与会教师感悟到要上好一节课的良苦用心。


在听课中几位教师的窃窃私语:看,学生在那里有点茫然了……”以及短信平台上的信息:尾号6626:刚才学生已经意识到草被蛇吃不符合实际,另一学生立刻修改了草应该被兔子吃,老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提一句草应该先被食草动物吃然后再被食肉动物吃,是否应该抓住这个生成的契机?尾号3685:严重失误,忽视了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亮点,就是出现了人这个顶级消费者。为什么不做课堂的随机调整呢?这节课的思路和结构是老师给的,而不是一种生本理念,越到后面越明显。学生很优秀尾号9768:学生表现比教师好,超越教师的预设一:关于能量循环,二:能量金字塔概念,以及涵义:低一等级动物的数量等,为孩子们喝采!尾号8093:老师太累了,学生配合老师上了一堂科普讲座! 尾号4669老师教学目标完美达到了,学生通过考试没有问题,不过我看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老师过度崇拜教材,真想知道如果这堂课在美国,老师会怎么上……看着,听着,我的思绪不禁纠结在一起,课上我们老师到底要做什么?思前思后,最终回归到一个老问题:对,学生,我们在课中真的关注他们了吗?虽然我们在上课时是面对学生,是在关注了他们,但我们大部分时间只关注到了皮毛,而非脏腑!就此,我借这三节谈谈本人的一些感悟与见解。


1.学生的起点我们关注了吗?


三位教师在课的导入过程中,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从学生切身感受开始引入。比如第一节的老师,他是在课前谈话中将“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耳熟目详的典故引入引出“食物关系”概念,接着出示孩子们所熟悉的该校花坛,让学生在这最熟悉的环境里找生物,并理顺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第二节老师出示一张稻田图,请学生说说常见动物,接着从学生对动物的情感(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引出“是食物让它们生活在一起” 达到初步理解食物关系。第三节的老师充分利用课前谈话时间,借助视频播放动物世界,让学生不仅领略到不同区域中生活着不同的多种多样的生物,更是让学生自然感受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等等,真是一箭多雕啊!可是在这些导入过程中,笔者观察到这些现象:第一节课中,教师请学生用白板上的笔放大图片寻找生物,麻雀也用放大镜找出,是否要考虑我们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笔者觉得第三节课采用望远镜观察到远处猫头鹰来得更真实,也能透露给学生观察活动的小动物我们可借助望远镜观察正确信息。再着,是否在观察开始请学生也关注一下不同类别的植物呢?水稻、草在三节课中都出现,而且不管在食物链中还是在食物网中,学生老师都只点到了这两个生产者,虽然在接下去的课中教师或多或少的谈到了生产者是植物,但是食物网应是“金字塔”式的,从供求的数量上来说,通常是生产者居多,消费者的层次越高则数目越多。在课中,要么只提到草要么只提到稻子,这是不符合“生态金字塔”的要求。因此在课中,可以让学生再列举几种植物,减少动物数量,动物控制在8种内。这样,学生排列起来层次分明、内容清晰,在理解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中我相信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更何况是五年级的内容放四年级上的现况。


2.学生的眉头微蹙,我们关注了吗?


对学生的帮助应及时和恰当,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提供思路,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探究活动有效、深入。这使得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表现,及时作出判断尤为重要。在探究食物链箭头方向的活动中,三位老师可谓用心良苦,各显奇招。


第一位老师采取直接讲授法,让学生先接受科学上用谁被谁吃方式表述食物关系,在学生讲到用画横线表示食物关系时,教师讲到科学上就是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再让学生应用巩固。学生似乎会做了,但是再做时有那么几位学生面对题目眉头锁过。而第二节课上,老师将这难点是这样处理的:在得出青蛙要被蛇吃,为什么还要生活在这里?师生小结出:是食物让他们生活在一起。教师请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练习。接着展示了学生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展示完之后,再出示科学上的箭头表示法,请学生比较得出这样的箭头隐含着什么意思?这下学生的思维有的打开了,天马行空有讲到:是大的吃小的,所以要这样画.有的说:让我们画的方便……有的愣住了,眉头蹙起课堂气氛进入沉闷。这时,教师不住的提示:有了什么才有了什么”“谁养活了谁”,在不断的调整提问中,诚然老师这一环节的设定是有深度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箭头方向不仅是表示了谁被谁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表示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但是老师提的问题对象是四年级的孩子,问的有点高了,有点唐突了。这时,如果教师请学生看着板书,学生轻轻地念,老师清楚的帮着引读,再次完整比较两种表示法内容排列异同,学生解释起来就没那么难了。这时,老师如果能洞察到学生的困难,做些调整,相信课的难点就会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了。其实第三节课在这环节的设置上有所雷同,也是请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梳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当然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法后,教师不急于搬出科学上的表示办法,而是哪种箭头更能准确反应食物关系当学生还有疑惑时,教师温和地问道:生物之间捕食的目的是什么?靠什么生存?哦,获得食物指向自己”“生物生存能量流动,那你们说应该用哪个箭头?就着学生的前概念,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步步为营,轻巧的攻破教学难点。这就是关注学生的甜蜜!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真心去关注学生,用心去读懂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理解的困难,不仅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服务,还使我们科学课堂走向简约走向高效。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0 18:38:5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陈滔老师《食物链和食物网》感受


台州市椒江第二实验小学  王相本


春暖花开,我有幸踏上金华这片神奇的红土地,参加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听取了十二节高档次的科学课。根据区教研员的分工,我就419日上午第三节杭州市胜利小学陈滔老师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谈几点听课后的感受。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陈滔老师利用多媒体白板技术将田野搬进了课堂,随着放大镜的移动,村边水稻田里常见的生物一一显现,生动,形象,直观,十分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球。


2.从大环境认识食物链


陈滔老师从“稻田”引入,通过“村边水稻田里可能存在哪些生物”、“为什么它们生活在一起”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对稻田里可能生活的生物进行罗列,并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在学生初步感受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关系后,再抽取其中一条,继而认识食物链,重点解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能量流动过程几个科学概念。我个人认为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由面到点,以“面”为主,以“点”深入,引领学生在大区域、大环境中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更能体现“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核心概念。


3.“食物链”教学突出“能量流动”


学生对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已有很多的认识,表述时则习惯用“什么吃什么”的形式,而好多老师上课时只是简单地用“科学上”是用“什么被什么吃”来修正学生的习惯,没有说明或强调为什么科学上采用“什么被什么吃”表述形式,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节课中,老师显然将此作为一个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用“横线”来连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再讨论比“横线更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箭头”,达成共识后再将食物网中的“横线”全部换成“箭头”,可以说步步深入。但是在讨论“有没有比横线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时,也许因为老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化了很多时间,有些纠缠。以至最后时间不够,草草结束,“根据一个生物画一个食物网(一条草鱼,它周围生活着哪些生物)”的应用与拓展环节没能深入体现教师的设计意图。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听课体会


 


椒江区人民小学     王金红


 


2011419下午第三节课,我在金华东苑小学有幸聆听了湖州市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李建荣执教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复习了怎样用显微镜观察,并揭示了本堂课的研究重点。在课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整堂课下来,总感觉好像都是老师在讲,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师生的互动很少,以至于给人有点着急的信号。


也在同一天的下午第四节课,慈溪阳光实验学校的胡黛老师也上了同一节课。


老师先创设情景,再制作并观察装片,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特别是在制作装片放盖玻片时,老师特别强调要轻轻地盖,以及在实验时,老师的温馨提示:有没有及时记录呀?……都说明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细节。


另外,老师在让学生观察时,通过反复观察,每次观察的目标都不一样,层层递进,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老师在反馈过程中,让部分学生在讲台上操作,而自己却和其他学生进行反馈,好像不太好。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食物的营养》听后感


 


椒江区洪家中心小学  邱海军


 


《食物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是在前一课,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材中关于营养成分的作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这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同样,本节课内学到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要上好这节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本节课内容容量比较大的一节课,怎么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3.对于阅读资料、运用资料,我们有哪些好的手段?


下面我以曹龙根和毛伟建两位老师的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听后感。


从总体上看,这两位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恰到好处,教学语言丰富,富有感染力,实验的组织和课堂的调控都值得我去学习。但是,相比较而言老师的课更加富有活力,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一、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更为深入,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较为合理,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整节课他为我们诠释了科学本质的前沿教育理念,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科学知识。而老师的课却比较平常,教师的预设性过强,转折和过渡不够自然,尤其是探究环节我感觉有些突兀。


    二、毛老师采用对比的手法导入新课,不但新颖,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营养的问题,而曹老师的导入以谈话法为主,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老师的教学语言更为科学,例如:在自学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作用环节中,他问学生:“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这个“丰富”两字足见其科学功底的扎实,而其他老师提问的时候却没有加上“丰富”两字,这样一点都不严谨,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


四、在辨别脂肪环节中,老师不是直接把鉴别的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四种划痕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出脂肪类物质的性质,并获得辨别脂肪的方法。这样处理既符合科学的本质也很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了老师先讲方法,学生再做的老套路,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


五、在辨别淀粉环节中,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获得淀粉遇到碘酒会有变蓝的现象,然后再利用淀粉的这一性质来鉴别其他食物中是否也含有淀粉。我认为这样设计不仅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科学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虽然也是利用淀粉的性质来鉴别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但学生探究积极性不是很高。


    总结:通过参加这次省优质课的观摩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小学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及发展的方向,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用科学的认知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还原科学知识的本源。我会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