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文分享)余杭小学科学90培训——海风老师《抵抗弯曲》如是观 [复制链接]

1#


余杭小学科学
90培训

——海风老师《抵抗弯曲》如是观

崇贤一小   吴俊

    人类传承久远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科学家从真实世界中发现、总结科学知识,再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到对人类有帮助的地方,比如大跨度的钢索桥,磁悬浮列车。正是因为科学给人们带来便捷,带来发展,通俗地说,就是科学很有用,我们才重视科学,期待科技的发展,将人类的进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

我们偶尔也能听到学生对课堂上科学探究的评价:老师让我们做的实验,肯定成功的,老师才不会让我们失败呢!现在想想,内心也甚是汗颜,明明我们是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且能依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慢慢的,似乎实验不成功是不应该的事情,其实科学家做实验有好多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也是一种探究的结果,我们却不乐意看到。

    吴建伟老师的《抵抗弯曲》让我恍然大悟,隐约感受到了什么是“有用”的科学,“真实”的探究。


一、聚焦真实情境,形成劣构问题

    吴老师在他的磨课经历中提到:现实生活中的桥梁是什么样的?我想到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粗大坚固的桥梁。吴老师继续追问:会有纸梁这样塌下来的样子吗?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上课时,学生搞不明白怎么样算是纸梁弯曲了,因为如果那真是横梁,塌下来就是断了。这反而是老师让实验情况变复杂了。

(一)世界本来就是真实的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今天在学校学习的一切,就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他们将运用所学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未来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实的,成功与失败也是真实的,思维是相对恒定的,反而科学知识是日新月异的。章鼎儿老师说,越是真实具体的,越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只有从真实世界中筛选与学生经历,知识水平相近的问题,形成相应的劣构问题,让学生认可探究问题的必要性,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

(二)现实本来就是开放的

    试卷上才有唯一的答案,生活中万事万法,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多元个性才是当下的主题。总听说,国外的小学生做的多是课题研究,小小年纪就研究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要在班级里作介绍。从最初的“笑话”论断,现在想来却是佩服。人家看重的哪是结果,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怎样筛选、整合资料,怎样表述交流自己的成果,而恰是这些能力,我们的六年级孩子还有很大欠缺。越开放的问题,越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与积极的尝试,不断的试错,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最终形成多样化的,有自己独特思维的解答,这才能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奠定基础。

二、支撑学生思维,选择结构性材料

(一)“脆弱”的泡沫条



    当我看到学生实验的泡沫条“砰”的一声断了时,我吓了一跳,想的是:我的天,横梁断了!不能重复实验,怎么办?而事实是,因为泡沫条如此脆弱,其他小组在实验时更加慎重了,更注重先想后做,商量,尝试,试验,学生自发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横梁容易断,自然而然产生了怎样的横梁不容易断这个问题。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产生研究这个问题的需要,支撑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空白的记录单

    我们习惯于给学生提供含有各种线索的学习记录单,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与记录,吴老师这次全空白的记录单也让我大吃一惊。只有三个小提示,学生就可以做出有自己理念的设计,从中理解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与发现。正如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学生展示出来的活动记录确实令人惊叹,结果、示意图、结论条理清晰,显示出其研究的深度,以及其思维发展的连贯性。



三、重视合作学习,放手自主探究


    整节课就围绕一个似真的劣构问题——怎样让横梁承受更多的牛奶,方案的提出与初步尝试需要集思广益,牛奶的摆放需要组内合作,记录与讨论,这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吴老师给了学生整块的时间去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之后又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实验记录书写与讨论,这种连贯的,具有思维延续性的思考与呈现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把老师想让学生知道,转变为学生想要知道,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式学习。

四、关注科学素养,交流不是完结

    本节课的第二大版块是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了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

(一)全组齐上阵

    吴老师特意让整个实验小组的同学都上台才进行成果介绍,这让实验小组能共同分享成果,不突出某一个人,这始终是一个小组的成果,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成果的荣誉感,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小组的归属感。这样的形式也会慢慢让学生对实验交流习以为常,真正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与观点。



(二)还有问题吗?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老师教给在台上手足无措不知道讲什么的学生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成果,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平时我也遇到学生实在讲不出来的情况,往常的应对很简单:你再想一想。但这是针对学生个人的问题,而“还有问题吗”这个问句既简单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又可以很好地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有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认真倾听别的小组的表述,因为这是真正的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而不是在对老师做汇报,这样才能激起更多思维的碰撞,引发更多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


    吴老师这堂课让学生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与思维发展,如此独到的魅力,我想是源于吴老师对科学深刻的解读,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发自内心的期待,以及前卫的教学理念。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将书本奉为圭臬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教师必然是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真实探究,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敢于在有自己理解,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改造。一切都由学生出发,一切都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都要让学生喜欢。

    最后,这次一周的培训,我真的受益很多,完全更迭了我对科学课的解读与认识,每天都收获满满,不断与周围人感叹,名师的魅力,科学的魅力,唯一可惜的就是我缺席了第一天的活动,非常感谢我们可亲、可恨、可爱的李老师,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能一睹如此饕餮盛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17/10/15 21:01:4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解读到位,分析透彻!海风老师也颠覆了我的课程观
TOP
3#

分析非常不错,看样子收获多多。
TOP
4#

我们的科学课确实应该像海风老师那样上,我们的课改才真正有效,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
TOP
5#

感悟深刻,有想法有行动!
TOP
6#

反思很深刻,加油,将学到的付诸实践!
TOP
7#

课例精彩,反思独特。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8#

泡沫条确实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横梁断裂的情况。
TOP
9#

TOP
10#

佩服海风老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