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上《科学》上一课,贴一课 [复制链接]

1#

六上《科学》上一课,贴一课

学习gray0的做法,我觉得这样非常的有意义,我也来。今年我承担六年级的科学。就将我六上科学的教学后记发于此。大家一起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7 12:02:0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工具和机械》单元

1、《使用工具》

上下来,前面的讨论感觉很流畅,孩子们也能在我的引导下对各种常见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比较好的认识,但是在归纳各种工具,引出“机械的概念的时候,感觉有些“犯糊涂”了,我一直对“机械”这个概念报以怀疑的态度。

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我们再来说简单机械,我发现课本中指出的三个例子又似乎框定了简单机械的范围,难道简单机械仅仅局限于像这类的工具吗?我们知道物品在具体的情景中它也可以定义为简单机械,如斜面。

总感觉课本中的这个定义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各位同仁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我们再来说简单机械,我发现课本中指出的三个例子又似乎框定了简单机械的范围,难道简单机械仅仅局限于像这类的工具吗?我们知道物品在具体的情景中它也可以定义为简单机械,如斜面。

总感觉课本中的这个定义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各位同仁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TOP
3#

2、《杠杆的科学》

对于杠杆的认识,孩子们接受都比较快,也基本都能判别什么样的机械属于杠杆,在探究杠杆中的秘密时,杠杆尺的引出还是生硬了一些,特别是讨论如何收集数据上,浪费不少时间,我感觉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教师分段引导比较适合,盲目地抛出一个大问题,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发散,教学的效率会降低,可以有针对性地问这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1、天平上,哪里是受力点,哪里是支点,哪里又是阻力点?

2、确定了这个三点,那么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怎样又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呢?

3、教师演示省力的杠杆并引导:在杠杆尺保持平行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新发现?

4、支点到两点的距离是否与杠杆的省力情况有关?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我想孩子研究的点比较准,同时在这个点上再去发散孩子的思维。我一直觉得:科学课的探究必须要抓准一个点,再从点上去伸化,可是我们往往是没有点,而无限制地伸化,使课堂把握不住。

关于时间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课的探究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特别是35分钟的课堂,开头杠杆的认识千万不要拖泥带水,建议宁可先紧后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7 12:45:01编辑过]

TOP
4#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这课在前面一课的基础上,孩子们学起来并不困难,我上下来,基本没有教学的难点,首先孩子能比较准确地判别杠杆三个点,其次,都能根据对杠杆尺的研究判别省力情况,唯一比较有争议的是一些特殊杠杆的认识与省力情况分析,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可以安排更多的生活中的杠杆来让孩子判别。

    小杆秤的研究,很多孩子都关注在改变支点与用力点的距离,其实我们有一些秤有时也能改变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教师在这一点上,建议拿个生活中的秤来或者提供更清晰的图片来帮助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闪光点出现。

TOP
5#

4、《轮轴的秘密》

    这课上下来,似乎很顺利,但是总感觉学生的思维不够发展,对轮轴作用的研究上,我使用杠杆尺的研究方式引入,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孩子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的方案,对轮轴中轮带动轴与轴带动轮有更深的认识,实验结果的呈现比较清晰。在此基础上,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也就水到渠成了,这课中材料是比较难办到的,我是向初中部借来的,初中科学课本中有专门的机械单元,有完备的实验器材,建议大家可以向初中打听一下。

TOP
6#

这么快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7#

楼上小木的困惑,让我想起我曾答复楼主时说过的一段话:

    所谓机械,指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生活中常用的那些工具,如螺丝刀、榔头等因为结构简单,又叫简单机械。因此,我觉着只要能让我们做事时感到省力、方便的工具,它就是一种机械。比如一块木板,当它作为一个斜面来使用时,它就成了一种机械;比如说一枚钉子、一把尺子,当它作用一样工具用来撬起图钉时,它也成了一种机械。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很多,不要把金属做的东西才当成一种机械,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时物体。

    对机械是这种认同,对于杠杆类工具也是这种认同。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TOP
8#

《定滑轮与动滑轮》教学反思

上了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定滑轮的研究中有一张表格,提出“定滑轮的状态”这一点我认为是不是“定滑轮的平衡状态”比较好,虽然我们教师在其作了引导,但是学生一开始有点疑问。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我自己尝试中,也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TOP
9#

 

《滑轮组》教学反思

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习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习,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偏好于后者,因为在教学中我前三个班尝试用第一种教学方法,后三班尝试用第二种教学方法,通过调查比较,我发现对滑轮组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是后三班比较理想。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的,滑轮组的学习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建议大家使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点。

TOP
10#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这课的教学类同于前几课,用弹簧秤上的数据比较来了解、说明斜面的作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学中我对课的面做了适当的扩充,对于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实是同斜面长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还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研究,学生对斜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很多老师会问,我的课堂密度会不会很大,其实我觉得不大,因为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放得紧凑一些,对于斜面省力情况,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有比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现行的六年级孩子而言,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斜面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材安排了螺丝,我觉得这个材料是很不错的,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两类螺丝的比较(螺纹比较稀疏的和螺纹比较密集的),其实这两类螺丝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我安排了两张同高度,不同长度斜面的三角形,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上卷一卷,我们发现斜面长的三角形卷起来后,螺纹会更紧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类螺丝,螺纹更紧密的螺丝拧起来更轻松。

整一堂课我在原来的教材基础上作了必要的突破,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不妨大家可以也试着尝试一下,希望大家能从中也体验到乐趣,也希望大家能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出来一起交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