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1年五下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1#

2011年五下教学记录

     如果不是一品轩的提醒,可能我永远也不会开这个贴!所以先谢谢一品轩!如果不是不睡觉的兔给我的建议,我想我也不会有这么的想法!其次要感谢不睡觉的兔!人总是有惰性的,能省点就省点!去年很少写反思的,校长很严厉地批评了我!今天既然开了一贴,那就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也许写的不全是反思,就当是记随笔吧,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惊喜也全记录下来吧!
分享 转发
TOP
2#

       话说《浮力》这一课很难,不知不觉已经上到《浮力》这一课了。在(1)班上的时候一团糟,我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只知道我在讲课的时候连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思维非常的乱!


      当天准备的材料:玻璃水槽、弹簧测力计、木块、橡皮泥、圆形的带有孔的塑料(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只有一个吸盘,抹布


     实验的时候,橡皮泥不能固定塑料,所以代替吸盘的装置失败了。但是吸盘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我只能草草收上实验材料,说:“由于老师事前准备的材料不充分,导致今天的实验无法完成,我们下节课再做,小组长把实验材料送上来。”还有一点时间,我就让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把浮力的概念记在笔记本上。幸好马上就下课了,不然这节课我还真不知道怎么上下去了。


     晚上回来在六年级群里抛了一块砖“怎样告诉学生,浮在水面的物体,重力等于浮力呢?”引来兔子的围观及指点!用兔子教的方法,在(1)班重新讲,果然很好!一节课的时间把握的非常好!





这个图显示的是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浮力大于重力!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心中一慌:这不是后面实验要验证的内容吗?


这个图是为了讲清楚石头沉入水中的受力分析,讲完之后,心中又慌了:这是《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一课的内容,相当于他们已经知道了: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后面的课怎么上呢?哎,不管了,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5 20:53:13编辑过]

TOP
3#

      在(2)班上《浮力》的第二课,也就是证明: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个本来是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结果经过上一节课的受力分析,再猜想就没有意义了。


     我问:“为什么图(2)比图(1)受的浮力大一些呢?”  有学生很聪明说:“因为图(2)还受到了一个压力。”我说:“恩,非常好!上一节课我们用力的平衡解释了浮力大于重力。现在大家不要看黑板上力的示意图,来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大家来找茬儿,我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说:“第一幅图木块浮在水面上,第二幅图,木块悬浮在水中。”我进一步引导,联系前面学习的物体排开的水量,这一节课变成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图(2)受到的浮力比图(1)大。


      这一节课准备的材料:玻璃水槽、吸盘、木块(带圆形的钩)、弹簧测力计、抹布、线、剪刀


      好吧!这里要好好反思,因为木块是带钩的,所以我就演示要怎么做实验,把线系在木块的钩上用弹簧秤拉。结果我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无法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因为钩在木块的一侧,拉木块的时候木块倾斜在水中,无法完全浸入水中。就在当时,我想:就只比较木块大部分进入水中和小部分进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吧,这样也可以说明问题。我赶紧上讲台拍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我说:“是不是不能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的浮力啊?”


    全班很无辜地看着我点头,说:“是”。


    “好!由于木块太大了,不能完全浸入水中,我们不能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的浮力,”就在这时,看着实验桌上的木块我脑子里的电路突然连通了,“欸,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可以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了,如果把线系在木块的中央是不是就可以让木块完全浸入水中了?”全班顿悟,重新测量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


     下课了反思:选木块的时候就是看中了木块有钩,好系线。结果这个钩害我不浅啊!有钩固然是好,但是不一定非得要用!最后,篡改一句话: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

TOP
4#

           《浮力》最后一个实验有必要再做吗?


     《浮力》最后安排了一个实验“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书上的问题:“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他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我认为这个实验可以舍去。我刚刚问完这个问题,学生就齐声回答:“不相同!”不过为了巩固新知识,今天在一个班还是做了这个实验。


这是我的材料!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塑料块!

TOP
5#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很重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刚看这一课的时候,心里就在纳闷,上哪儿找材料去啊?还什么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没想到翻着教具箱,整合一下材料,凑出了这节课需要的材料。


   下面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




 


 


下面是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



 


    实验效果很明显!

TOP
6#

我们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真得很难,不仅要在知识储备上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要动脑筋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活动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储备不够,往往会因为设想不够周全,往往会因为材料准备不充分……让一堂堂课成为一个个遗憾。很多时候,多数人往往会悄悄藏起这些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


婆婆纳,你是勇敢的,了不起的,敢于剖析自己,这样的反思会让你受益匪浅!


佩服你的勇气!

TOP
7#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教参上写着过程与方法是“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但是事实上加热实验并不能单凭加热之后出现白色物质就说明水中加了盐,这是不是跟‘推测—验证’不符呢?


    所以我作的处理就是直接告诉同学们一个杯子里是加了盐的,一杯是清水。然后再做个对比实验,把马铃薯再放进两杯都加盐的液体在比较一个沉一个浮,这里就想告诉他们加盐不是影响沉浮的因素,而是盐水的浓度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然后再问:如果不加盐,加其他的物质,比如糖、味精等,马铃薯有没有可能也会浮起来呢?


     这只是前几天在集体备课上其他老师给的意见,我就觉得很有道理,这节课还没上。等上完了才知道有没有效果!


   

TOP
8#

财富从这里开始!婆婆纳:加油!

TOP
9#

嗯哈,看到浙江这边这么多老师都这么勤奋、努力,很感动。我鼓励着区内的老师们也来这里开博,可他们都有些担心不能坚持,我准备继续鼓励他们,期待他们在这里的足迹。
TOP
10#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1-3-13 22:17:00的发言:

财富从这里开始!婆婆纳:加油!


财富要累积才行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