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贴]马丽杰成长专贴 [复制链接]

91#

5.23科技活动周 快乐科普共分享






      523,缙云县2011科技活动周科普图片展在紫薇小学举行。展出的图片有“生活节能妙招”、“新型能源”、“低碳家庭”、“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概况”等十几个主题,几十米的图片长廊吸引了众多的师生驻足观看,大家议论纷纷,或交流观看感想,或畅谈收获。

此次活动是紫薇小学联合县科技局共同举办。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大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以诚求学,立志高远、自强不息的科技精神。


科普图片展后,学校领导与科技局领导一同为在此次活动周“科学知识竞赛”中获奖的先进个人与班级颁了奖,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TOP
92#
TOP
93#

5.24  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走入松阳


     5月24日,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松阳实验小学集团学校城南校区一楼实验室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来自松阳、遂昌近50位科学老师。
        本次现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共一天,上午由工作室的三位成员上展示课,第一节由松阳实验小学集团学校的许国俊老师执教《使用工具》,第二节由云和县江滨实验小学的程伟峰老师执教《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三节由缙云县紫薇小学的陈志强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


下午,首先由莲都区人民路小学的朱伟龙老师和莲都区刘英小学的吴勇老师对上午的三节课进行评课。最后,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导师陈彤做了《基于实证,实施有效的科学教学》主题讲座,并根据讲座内容结合上午的三节课开展有针对性的评课议课活动。

此次活动是本学期陈彤工作室开展的第三次现场教学研讨活动,既促进了我市小学科学教学交流与发展,又提升了与会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
TOP
94#
TOP
95#


从六一开始,短短的几天时间,可事情却是没少发生!有点措手不及。收集了一张不错的图片欣赏下!
TOP
96#

以下是引用流星在2011-6-7 19:4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6956563404251929829156077889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六一开始,短短的几天时间,可事情却是没少发生!有点措手不及。收集了一张不错的图片欣赏下!

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件慢慢做的,不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TOP
97#

谢谢,兄弟的安慰!感觉心理好过多了!呵呵!
TOP
98#
TOP
99#

昨天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进行了试教:


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让我闷头的现象。在课前自己调试了一杯浓糖水,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很自信的把马铃薯从浓盐水中捞出擦干,就放进弄糖水中,——马铃薯沉了。呵呵!当时第一感觉,怎么会这样呢?后来先是判断可能糖水浓度不够,再继续加盐——马铃薯浮起来了。


课后想想,其主要原因应该不是这样,那糖水原本浓度已经达到了。因为已经实验了好几次,马铃薯能浮起来了的。不能浮起来的原因,是不是出在放入的马铃薯是从浓盐水中拿过来的,而这个马铃薯已经吸收了盐水,重量发生了改变,致使在原先能浮起来的浓糖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大家的意见呢?)

TOP
100#

 

学习省小学科学一等奖论文体会


    今天又一次拜读了10年省小学科学一等奖的论文。每每读及,在脑中似乎有很多感想。可是由于水平不够不知道怎样进行表述。看了这些金典之作,让我非常惭愧,因为差距太大了,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其中两点自己身上还非常的缺乏,其一:看了这些论文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或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作者们所作的观点或者所提的案例,就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有些观点也当时想到过,可就是没有及时进行记录。没有养成及时的记录习惯,事后又淡忘了,这是我的比较严重的一个缺点。其二:发现好的文章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自己在理论方面还做的很不够,要多花点时间真正的看看书。


有了这么多自己做的很不够的方面,通过仔细品读了各位老师的写作风格,让我受益匪浅:


一、           选题要新


      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周向鹏老师 《小学8岁儿童(一年级)观察特点的实验研究——STC教学实验课题成果(2)》这篇文章,选的内容新就新在他写的题材走在了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前沿上。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我们小学科学发展指引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树立的导航标。起到了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的灯塔的作用。再如:德清县实验学校周宏亮《试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几处“有争议的问题”》的这篇文章,看了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周老师所写的方面,是针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争议的问题,让我由衷的佩服,不迷信权威,面对权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当然,像周老师这样的老师,我们省有很多很多,像省科学论坛中就经常会一起讨论教材中“有争议的问题”。其原因就如周老师说的:由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使用对象很特殊,是刚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生,又由于科学本身特别强调严谨和规范,再加上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是一部行进在改革途中的新教材,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有争议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与探讨,同时自身要不断学习补充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让自己用好教材,教好学生,尽量不给孩子留下任何一个科学性的错误。


二、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做到小切口,深掘内涵。让文章更有活力。如:余姚市实验小学孙杰峰老师的文章《你真正推测了吗?——小学科学探究中推测之我见》就从学生预测这一点进行剖析、挖掘,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入木三分,让人耳目一新。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周向鹏老师 《小学8岁儿童(一年级)观察特点的实验研究——STC教学实验课题成果(2)》在新的起点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周老师也是产用了小切口,深挖掘的方法,对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注意力、持久性、表达能力能详细的进行了研究,让我们对将来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和总结


    在教学当中,具体在某一课中,总会有些地方是使我们感觉比较难处理的。而在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难处理的地方淡化,相当于降低难度;而另一种是知难而上,善于动手和思考、总结。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沈跃群《浅议利用“模型”和“概念图”解决《声音》单元几个疑难问题》就针对实际教学上的难点进行了改进,我感觉非常的好,这些方法很实用,同时也深有体会,因为去年的时候在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就选声音单元《声音的变化》这课,在试教的时候,声音的高低、强弱是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太难理解了。当时也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看到沈老师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知道能感觉的到沈老师也一定下了一番功夫,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特别是善于总结的人。这一点要向沈老师好好的学习学习。当然,这几篇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如:周宏亮《试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几处“有争议的问题”》、 《“另类”也能演绎精彩——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另类”数据的几点思考》施昌魏《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等都体现出了老师平时的细心、善于发现和总结的特点。


   




TOP
101#


2011年(丽水市)参加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小高、中高


教学能力测试卷内容


   今天早上我们进行了教学能力测试,趁现在还有点记忆把内容整理下,供各位兄弟姐妹参考复习: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根据课标。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15分)



2、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其中一块《地球与宇宙》这块分为哪三个具体版块?《地球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属于哪一块内容?《一年中有四季》属于哪一块内容。(15分)


二、教学设计(30分)


    请你根据书上的内容(试卷上复印着好像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内容《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请你针对活动2《田野里的食物网》为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参加评选小学高级职称的老师必做)


2、请你针对《谁吃谁》为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参加评选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小中高的老师必做)


                           三、科学知识(40分)


一、1.滑动摩擦跟哪两个因素有关?


2.图中依次拿走小车中的钩码,测量所用的力,问研究的是跟什么因素有关?


3.我们知道的摩擦有三种,其中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是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还有一种     是什么摩擦?请举例说明。


二、1.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四川汶川地震是属于哪一类?


2.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震一般发生在哪个部分?


3.我国地震产用里氏震级记录。震级相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多少?


       a.1倍   b.3倍  c.10倍   d.30


4.按照大地震带,我们杭州可不可能再近段时间,发生地震?


5.我国从古代就着手研究对地震的研究。古代张衡的地动仪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三、1.请你填写右边的图片:(胚根、胚芽、子叶)


    2.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最先钻出种皮的是哪个部分?


    3.下面哪个条件不是种子发芽必备的条件?(空气、温度、水、阳光)

TOP
102#

迎接新学期的开始!
TOP
103#

玉米怎么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103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9 11:18:51编辑过]

TOP
104#

以下是引用流星在2011-9-9 9:06:00的发言:

玉米怎么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1036&page=1&star=1


我不能打开这个网址

TOP
105#

谢谢提醒已经能打开了!
TOP
106#

还没有开学就已经忙开了!


回顾这一个月左右:


8月26--8月28,给全县三、四年级科学教师学科培训!


本学期任教:三年级两个班、六年级两个班总共16节课、担任六年级科学竞赛辅导任务(每天有一个时间段进行训练!)


9.13科学组全体人员给参加市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的老师辅导!


9.14——9.19一周进行省农远工程一节录像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试教!


9.21——9.22参加丽水市陈彤特级教师工作市活动!


http://www.zwxx.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44


 


9.27省农远工程录像课拍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3 8:45:49编辑过]

TOP
107#


TOP
108#

拍录像课!原来在摄像机面前表情这么不自然!还得多多锻炼!
TOP
109#

2011年市“学科(德育)带头人”、“教坛(德育)新秀”评选入围课堂教学能力水平考核人员名单 http://www.zjlsedu.org/Item/36763.aspx


第一轮理论通过了!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能力测评、论文答辩!更加难,还需更加努力!

TOP
110#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2011927网络沙龙活动通知


 


一、会议时间: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19:30—20:30


二、会议地点:丽水小学科学教师联盟QQ群(1445794)


三、负责片区:云和


四、会议主持:21号陈园园、22号徐琳


五、会议整理:21号陈园园、22号徐琳


六、交流人员: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学员+嘉宾


七、活动主题和环节安排:


1.活动主题:小学科学课堂“生从师问”现象的探讨


(主题意义:小学科学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科学的课堂。因此,对小学科学课堂“生从师问”现象的剖析是每位科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2.环节安排:


(1)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现状扫描。


(2)日常教学中哪些因素造成了“生从师问”?


(3)改变 “生从师问”导学关系的优化策略与具体措施。


八、注意事项:


(1)加QQ群时请在申请理由写上“地区+真实姓名”,以便管理员审核通过。


(2)发言时建议把自己的观点在文档上打完整再一次性发表。


(3)为促进交流研讨,请关注他人的观点见解。


(4)严令禁止发布各种不良信息或无关话题,有技术问题可以向管理员或省小学科学网络管理团队成员求助。


(5)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原则上都必须参加,若有事提前向副班长陈建秋请假。

TOP
111#
TOP
112#

 

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


指教: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一杯食盐、一杯白糖、一杯味精、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出示两杯液体(标明1,2)和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出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验证学生的各种猜测。


(3)讨论从实验现象看到的结果,引起马铃薯的沉浮原因是什么?


二、加热比较液体。


1.师:很多小组都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那么我们的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呢?


生:加了盐?


师:你肯定我是加了盐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确实加了东西?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2.出示加热材料,请学生说说实验操作的办法。


①用滴管从1号杯和2号杯中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入勺子中。


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火焰的最外层加热。


③加热到勺子中的液体差不多干了,观察两种液体变干后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④实验完成后用酒精灯的灯帽盖住火焰,熄灭酒精灯。


3.这两种液体加热后有什么发现?说明两杯液体有什么区别?


4. 这白色颗粒可能是什么?


三、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


2.让我们一起来调一杯这样的液体吧!(出示材料请学生设计、讲解记录单)


①一勺两一勺加,加一次就要用搅拌棒搅拌,直到完全溶解才能将马铃薯放进去。


②用勺子加物质时,每次都是平勺,可以用牙签刮平。(师演示)


③一直加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回报交流


1.在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食盐\白糖、味精,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水中没有溶解一定量的这些物质就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根据数据说明。


3.每组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但是每组都不一样?猜测原因?


4.............................


5................................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发现在水中溶解一定量的物质,才能是马铃薯浮起来。


TOP
113#

     从放学,就跑到音乐工作室去,进行拍摄的剪辑,现在才回家!让我感受了一回拍电影一样的经历,还是满有趣的!让我从中也知道许多拍摄幕后工作者的辛苦!


     先跟大家分享下剧照


 



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猜测


加热实验


调制实验


小组反馈


运用拓展

TOP
114#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个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内容。马丽杰老师的课,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总的来说,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环节简约


本课共分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展现学生的前概念” 用了3分多钟。课一开始,教师展示两杯用同样大小的烧杯,里面装了同样体积的液体;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学生看到这些事物就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从而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同时展现了学生的前概念,可能跟大小有关,跟轻重有关。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三种沉浮现象,不仅与自己大脑中的原有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而且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到新的猜测上——“马铃薯的沉浮跟液体有关!”可能2号杯中的液体里溶解了食盐。


    第二个环节——通过液体加热寻求证据。引导学生通过思维风暴,寻找适合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加热的方法,找到了在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明显的留下白色颗粒的证据,但这样的证据还不能证明学生原先的猜测——里面溶解了食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已有证据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时,就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本环节用了4分多钟。


    第三环节——通过调制一杯液体寻找新的证据,本环节分两部分共用时24分钟。首先是引导学生根据猜测调制一杯食盐、白糖、味精溶液,并观察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通过实验寻找新的证据的活动,用了9分钟;其次是基于实验中收集到的新证据,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思辩,并逐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活动,用时15分钟。


    第四个环节——“整理小结”。(3分半钟)


整节课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证据和在证据的基础上探讨形成科学概念共用时35分钟,充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和科学课的特点。


二、      尊重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发展思维,并遵循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临机的处理教学过程。如,两个实验探究,先做哪项实验、后做哪项实验,都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路决定的。再如,学生在猜测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沉浮不同是因为液体不同,其中一杯是盐水,教师也就顺水推舟,按照学生猜测的思路进行引导。这些都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很大鼓舞。


三、注重实证、在做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整节课从猜测对马铃薯的沉浮开始,根据实验现象学生惊奇的发现与自己的猜测不相符,继而进一步猜测可能是跟液体有关?为了这个大胆的猜测,想出更多的办法进行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通过加热、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的过程,学生根据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证实了,在水中溶解了足够多的食盐、白糖、味精……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的科学概念。从中也让学生明白了,当要证明一种物质时,需要很多证据,如马老师在课的最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质问这2号杯是什么液体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更多了。当马老师继续问,现在这杯液体能确定是什么吗?学生的回答很肯定:不能!这足以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在发展!

TOP
115#

又一次蜕变的经历呀。
TOP
116#

以下是引用淡水鱼在2011-10-8 14:15:00的发言:
又一次蜕变的经历呀。

又一次蜕变,那是什么形式啊?完全变态里的完全!呵呵!谢谢兄弟的光临!

TOP
117#

     昨天说要公布市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时间\地点\内容!所以一大早就守侯在丽水教育网上!会上什么内容呢?还真是难猜,到了下午三点多终于知道了,市小学科学学科放在,丽水市莲都小学上课!而且是今天早上第三节课!是什么内容呢?我想看个究竟,可是网上说:各学科考核课题将于考核前一天下午17:00前在在丽水教育网公布。没有办法只有再等上点时间:到了16:30终于知道了上什么课五上第四单元的第五课《运动和磨檫力》,开始准备了,刚开始还觉得没有什么难的,可是到后来发现,要上这课的前提是,学生首先会使用测力计,那这又怎么结合呢?是个大问题?要是时间用的太多,后面的活动就来不及,怎样让学生认识摩擦——又怎样理解摩擦力?后面的两个对比实验活动又怎样的进行整合!材料要怎样准备?等等的问题围绕着我!而且公布上说要第二天早上7:30要到学校集中!——一不能着急,理清思路。二不能太晚睡觉给今天存体力!呵呵!可是后来越备课越兴奋,到了凌晨三点还是精神好的很!呵呵..............早上一大早跑到丽水,现在终于轻松点了,又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了!


http://www.zjlsedu.org/Item/37315.aspx


上课的内容


http://www.zjlsedu.org/Item/37296.aspx


上课地点、时间、节次

TOP
118#

运动和摩擦力:准备摩擦力与物体光滑程度的研究的材料


首先我准备了三种情况,在实验桌上、在细的砂纸上、在粗的砂纸上——结果细砂、粗砂测得的摩擦力差不多失败!


               2.的三种情况:在实验桌上、木板上、细纱上——结果实验桌、木板测得的摩擦力差不多失败!


               第三种准备:重物上的一边贴上砂纸,在实验桌上、在细砂上,用贴砂纸的面在细砂上摩擦,——在细纱上和用贴砂纸的面在细砂上摩擦,测得的摩擦力差不多失败!


              第四次准备:在实验桌上拉、在贴有画纸的木版上拉、在贴有细纱的木板上拉——结果在实验桌上拉、在贴有画纸的木版上拉这两种情况比较接近有失败!时间已经到了晚上23:30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但是为了今天的课继续探究:


             第五次准备:在实验桌上测、在贴有的画纸上有粗砂纸摩擦使其粗糙、在贴有砂纸的面上测——每种测得的数据相差0.5牛以上,便于分析数据!——终于成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1 12:59:36编辑过]

TOP
119#

师兄很细心了,辛苦,祝你成功。等你好消息哦。
TOP
120#

看见你的努力与辛苦奋斗的足迹,说声辛苦了!


祝你成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