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铁生锈了》和《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两节课教学下来,感觉有些疑问:
疑问1:实验设计违背对比实验的原则。
教学完《5.铁生锈了》,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测“铁生锈可能与空气、与水、与温度等有关”,我均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学生们也都对自己的猜测进行了实际验证,即开展了相应的课外实验。然而,教材在《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实验设计(学生举例)时为了说明铁生锈的原因是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论,而使实验设计上显得有些罗嗦和凌乱。即将铁钉置于了三种无法对比的状态(a、置于空气中;b、一半置于水中,一半置于空气中;c、置于油中)。而小学阶段接触的对比实验只改变其中的一个控制变量,而其它条件都不变。要按教材中的思路,既改变了水这一因素有改变了空气这一因素,而无法用对比实验进行解释。
即便是为了得出“铁生锈是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论,我认为也不必非得将两个条件一起研究。就好比探究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一样。只有水种子会发芽吗?只有空气呢??还是在水和空气及温度的共同作用下?当初实验可没这样复杂???
要想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水和温度,可以分开实验,而不必三个条件一起拿来探究,这样就不能叫对比实验了。
因此,我简化了实验设计: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食用油适量、铁钉2支、试管1支。
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是否接触空气。不改变的条件:干燥环境、温度。
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空气中,另一根铁钉放在装有食用油的试管中。食用油要完全浸没铁钉,阻隔空气。每天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几天后,空气中放置的铁钉生锈了,而浸没在食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2)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分有关吗?
我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分有关。
实验材料:铁钉2支、盘子2个、餐巾纸2张、水。
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不改变的条件:空气、温度。
实验方法:将一根铁钉放在自然状态下的盘子中,并保持干燥。另一根铁钉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也放入另一个盘子。每天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几天后,干燥状态下放置的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放在用水浸湿的餐巾纸上的铁钉生了许多锈。
实验结论:铁生锈与水分有关。
疑问2:同样的毛病表现在同一课。
对于“铁生锈的快慢”的实验,教材在设计上同样犯了这个错误。(见下图)。其实,图中的设计完全可以一个完全浸没在水中,一个完全浸没在盐水中。而像图中的对比实验,无法对比、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
其实则个实验就是要告诉学生:铁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整个实验可分解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空气中和潮湿处(水中)进行对比实验;第二层次水中和盐水中进行对比实验。而教材中绕了大半天:空气中、潮湿处、水中、盐水里和空气中,似乎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可就是在绕圈,感觉有些小圈大绕。
以上为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对此课实验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