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1雨中清荷个人微薄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雨中清荷在2011-3-25 18:11:00的发言:
你是哪位呢?骨干教师培训时的同学?

当然,江西九江的。

TOP
32#

         星期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家乡的东桥赏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8 19:52:31编辑过]

TOP
33#

先教科学,再教语数。同感,语文中有太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可以培养。


数学也一样,现在的数学生活化,与科学也是紧密联系的。


看看语文、数学教材,对科学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TOP
34#



TOP
35#

学生的种植日记虽然是记流水帐式的,不过能坚持下去已经很难得了,基本达到了我对他们的要求:形式不限,字数不限、时间不限,只要真实就可以了。
TOP
36#

晏云天 桑树和黄豆的种植观察日记


3月10日


今天,我把桑树种到了家里。


3月14日


我的桑树开始长叶子了,它发的叶子先是一个小绿点在树上面,有一些长得好,叶子已经从小绿点钻出来了。


3月16日


今天,我又种了几颗黄豆,我先把它埋在土里,然后浇了一点水。


3月23日


我的桑树已经全部长出了叶子,黄豆有2颗长起来了,本来是弯的,现在成了直的,开始往上长,我又浇了一点水,豆苗已经长了1厘米了。我给桑树浇了一杯水。


3月24日


我给我的小家伙浇了点水,两颗豆子已经一个有两厘米了,一个有1厘米了,我的桑树有 一百多厘米了,叶子最长得有1厘米了。


3月27日


今天,我浇水后,发现我的小豆子好像没有长了,开始变成一个弯弯的,好像它想钻进土里了。


3月29日


晚上,我看了一下 的桑树,给它浇水,它长得很大了,绿绿的,真好看!我发现了一片黄色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飞蛾。我种的的豆子好像是长反了?


4月7日


我把长反的豆子转了过来,希望能活下去。


4月10日


我看见好的豆子里面发出了叶子。


4月12日


我把种的豆子量了一下,有0.7分米了。长得好高,好快哦!


4月14日


我的桑树有些叶子开始有开叉了,有些开了一个,有些有四个,有些有三个,有些没有。




 

TOP
37#



TOP
38#

利艳芳豌豆、黄豆种植观察日记


13


我种了黄豆,我把它放到水里,3天就发出了6毫米的小芽,我盼望我的小黄豆快快长大!


317


我昨天种了豌豆,有一个豌豆发出了2厘米的小芽,我盼望它长得高高的。


320


我种的黄豆,到今天,探出了绿色的豆芽,探出了3颗,我希望它会长出很多来。


321


今天,我的小豌豆长高了2厘米。


323


我的黄豆长出了两片很小的叶子。


324


我的豌豆有一根长了叶子。


325


我的豌豆有两根长了叶子。


326


我的黄豆长出来的叶子,变大了一点点。


327


豌豆的叶子越长越多。


328


黄豆长到了8厘米高了。


329


我的黄豆长了一片绿叶。


331


我的豌豆叶子长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41


我的黄豆苗长高了。


43


我的豌豆又多长了2片叶子。



45


我的黄豆长到了15厘米。


46


我的豌豆长出了一根蕊。


48


我的黄豆长了毛茸茸的两片叶子。


410


我的黄豆没长。


411


我的黄豆叶子垂下来了一点点。


412


我的豌豆叶子变大了。


413


我的黄豆叶子没有变化。


415


我的豌豆叶子中间有一根蕊。


416


那个蕊长长了。


417


那个蕊长成了3厘米。


418


我的黄豆和豌豆豆没有长。


419


我的黄豆的叶子变大了不少。


420


我的豌豆的叶子中间那根蕊又长长了2厘米。现在最长的那根已经有5`6厘米。最短的那根又3`4厘米了。

TOP
39#


TOP
40#

璐璐的牵牛花


4月19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温度:20℃


       今天,妈妈从同事那里得到三棵喇叭花的幼苗。我们把它从杯子里小心翼翼地移植到一个大的花盆里。给它填了土,固定了一下,我怕它站不稳。它们的身子骨软软的,嫩嫩的,有一棵紫红色的茎,稍微直些,两片叶子害羞的闭着。另外两颗稍矮些,成S型,叶子上粘着黑的东西,是钻出来时候粘着的土吗?它们真的是喇叭花的吗?我能把它们养活吗?






 


4月20日 星期四  天气 小雨  温度:19℃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今天早晨7点起床后,我发现那棵高点的幼苗打开了两片叶子。它的叶子绿绿地,好漂亮,像两只展翅的绿蝴蝶,我想一定是因为我昨天给它们浇了水。我以后还会好好照顾它。


 


 



4月22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温度 18℃


       真的想不到,昨天那两颗看起来不起眼的两颗喇叭花苗,今天竟然也打开了叶子,而且长得比昨天的还高,我终于相信“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了。还有,今天,我才发现叶上面那个黑黑的原来不是粘上的土,而是它的种皮,我悄悄地把它的种皮掰掉了。我好开心,我以后不仅要照顾兔兔,还要好好照顾我的喇叭花。


 


 


TOP
41#

4月27日


今天天气很热,傍晚我给牵牛花浇水的时候,我发现三棵小苗轻轻地依偎在一起,而且在原先的两片叶子交叉的地方都长了了一片新叶,新叶还是闭着的,叶子背面有很多白白的茸毛。


 


TOP
42#

思念种植的绿豆芽





TOP
43#

思念种植的绿豆芽


 



TOP
44#

本学期,我所教的是五年级7个班的科学,拿到课本,首先把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看了一遍,然后再细看了第一篇课文《我们在呼吸》。说实话,教过教科版一个大循环,但对于认识人体这一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老底,现在又刚刚换成湘版教材,要进课堂真的有点得瑟,所以我告诉自己,老老实实地向他人学习。这几天,连续看了几个相关的视频,虽然版本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对我却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TOP
45#

1、  执教:程绍春(大连)  课题《.呼吸与心跳》 教材版本:苏教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二).  探究活动


 









































(三).分析整理


 


 


 


 


 


 


 


 


 


 


 


 


 


(四)卫生教育












 1. 在我们进行了运动后,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2.提出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测试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板书课题)


 


 


活动一


1.请同学们预测:运动前一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各是多少?(出示记录表)


 2.测运动前一分钟心跳时要注意些什么?测心跳的方法有哪些?


 


3.提出数腕部脉搏跳动的次数。师计时


 


4.指导汇报数据


 


5.一次呼吸指的是什么?


 


6. 活动开始,师计时。


 


活动二


1.预测运动后一分钟呼吸与心跳的次数


2.采取哪种运动方式?(最后选择原地蹲50次)


3.加做10次


 


4.完成柱状图


 


活动三


1.测量休息3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


2.继续完成柱状图


 


1.从各组的柱状图,你发现了什么?


 


2. 运动后,为什么心跳加快,呼吸也加快了?


3.心跳是为了把血液送到各个部位,血液中有种什么?氧气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小结:心跳加快,输送的血液多了,输送的氧气就增多。心跳加快,呼吸也加快了。人体是一个整体。


 


1.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变化剧烈好吗?


2.怎样使运动以后变化不那么剧烈?


 


3.减少运动行吗?运动员运动变化剧烈吗?


4.总结:经常运动,就可以增强心、肺工作的效率,使它变化不那么剧烈,对人体有好处,所以要加强锻炼。


心跳较快、呼吸加快、脸红、较热、易出汗等


 


 


 


 


 


 


 


学生预测,填写


 


靠近心脏听


用手摸着心脏感受心跳


摸手上的脉搏


数颈动脉跳动的次数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数据


 


一吸一呼


 


学生记运动前呼吸次数。


 


 


 


学生预测


 


测心跳次数


 


测呼吸次数


 


 


填涂柱状图


 


 


 


生测量、记录。


 


生继续完成柱状图


 


 


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次数都加快,休息后又减慢


 


 


一生说出人体是一个整体,相联系。


 



氧气


呼吸


 


 


 


 


 


 





不好



不运动


少运动


多运动



                                                                                  不剧烈       







我的只言片语:这节课就是围绕测试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这一活动开展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是协调工作的,因为主题明确,知识点相对来说较少,所以程老师把活动做细,做精了,相对于陈老师执教的教科版的《人体的呼吸》,程老师在课堂上显得更轻松。这节课中,测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时,采用原地蹲比高抬腿这样运动方法,我觉得更好。测完运动后心跳次数,然后学生记录后,再测运动后呼吸时,老师采用加蹲10下的方法,我觉得很科学,值得我学习。

TOP
46#

2、  执教:陈建秋(丽水)  课题《人体的呼吸》 教材版本:教科版


教学流程


一、小游戏:你能憋多久


挑战规则: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长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呼吸。


要求:要诚实,坐下后不能说话影响别人


过程:师每隔5秒报时,直到75秒,活动停止。


谈感受:当你憋气不呼吸时有什么感觉?由此学生感受到呼吸的重要,进而引出课题。


二、认识呼吸器官


1.       人体的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2.       什么时候用嘴巴呼吸?平时为什么用鼻子呼吸?


3.       课件演示呼吸的过程


三、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


1.陈老师旅游回来,还是陈老师吗?那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猜猜有什么变化?


2.用塑料袋装一袋室内的空气,袋口紧贴口,反复呼吸袋内空气。体会感觉。


3.感觉如何?憋气时不呼吸难受,呼吸袋内空气为什么也难受?(用掉了袋内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4.出示两瓶气体,讲解一瓶是花坛边收集的气体,一瓶是反复呼吸过的空气(排水集气法)


5.实验:用燃烧的火柴分别放到集气瓶。(记录,在第一瓶气体中燃烧5.5秒,第二瓶气体中燃烧1.5秒)


6.说明了什么?


7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格。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8.我们吸进去的仅仅就是氧气吗?(不是,是空气,只是呼出的时候氧气消耗了一些。呼吸其实是气体交换,只是空气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9.到哪里呼吸舒服呢?为什么?


四、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尊重事实)


1.平静状态呼吸次数


2.高抬腿后呼吸次数


3.绘制折线图


4.思考: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为什么会增加?(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数量比平时多)


我的只言片语:感觉陈老师的专业知识很强大,丰富的实验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心,不时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节课展示的内容真多,这是湘版教材两节课的内容,所以陈老师这节课用了45分钟,而且在做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时,休息3分钟后的活动没有做。我最喜欢的是“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一样吗”这个教学环节,收集气体的几种方法讲得很细致,而且每样都事先准备了好几瓶,通过同一个实验多做几次,取得多次数据后再比较,让大家心服口服。不过如果请学生来做这个实验,用燃烧勺把点燃的蜡烛送进瓶口去检验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是不是比用火柴更好呢?


 

TOP
47#

3。新疆年会:   张鹏   课题:《我们在呼吸》     湘版 


 [教学设计意图]


《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 活动三“一呼一吸” “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 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 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目标]


1、(1)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扩大


呼气 ——→胸廓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我的只言片语:这是群里老师的上传的资料,对照教材,今天也去上课试用了,觉得这篇教案很可行。湘版教材给我的感觉是好像不那么强势,但是静下心来去做的话很快能上手,实验的设计也很适合小学生做,材料取得简单。非常重视科技史的教育作用,在后面的<心脏与血管>就可以见到。觉得这节课的板书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可再加逆反的箭头,表示一次呼吸的过程。

TOP
48#

4、严丽红 玉山  呼吸与健康  粤教版
 一、学生憋气,观察最后一个同学的脸有什么变化?让这一学生说说感受,引出呼吸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出示课题。


二、深呼吸,说说气体经过了那些部位,写在记录单上。课件展示完整的呼吸过程。认识各部分名称。生画出呼吸路线图。师小结。


三、用口腔呼吸好还是用鼻腔呼吸好呢?实验:30秒,用口腔快速呼吸,有什么感受?30秒,用鼻腔快速呼吸,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同桌互相观察嘴和鼻子。


四、用手捂住胸部,深呼,深吸,胸部有什么变化?认识横膈。你们想知道深呼、深吸时胸围是多少吗?示范后小组活动。


 


我的只言片语:喜欢这节课中的两个课件。课件演示呼吸过程的时候,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人,很形象地看到呼吸的路线图以及气体在肺部交换情况。另一课件是演示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体会区分鼻腔呼吸比口腔呼吸好狠到位。

TOP
49#

5  执教:文琼  贵阳


我的只言片语:这节课重点是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主要是4个方面比较:一是呼出的气体有水珠,二是呼出的气体有热度;三是呼出的气体更不支持燃烧,四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最后是读资料卡,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难得可贵的是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四点,都是学生小组活动实验、观察得出的。其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最直接、最简单、较有效。

TOP
50#

这个学期我教五年级,湘版教材第一单元最后一课《和谐统一的身体》,其中安排了“运动后的人体”这一内容,旨在通过学生观察人体在运动前后呼吸与心跳次数的变化,发现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从而说明我们的身体是和谐统一的。要观察人体在运动前后呼吸与心跳次数的变化,就需要取得相关的数据,分析数据,所以我选择这节内容把活动做准、做深!


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在测量前,我注意指导每个学生数呼吸次数和脉搏数次的方法,在休息的过程中,注重了指导学生画柱状统计图的方法,以求方法正确;在测量平静时一分钟呼吸和心跳时,让学生尽量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进行,然后要测量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时,我选择让学生统一在原地蹲的方式,并量化为原地蹲50次,接着加跳10次,再测量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尽量确保数据准确;在这次活动中,我还补充了测休息3分钟后的活动,以使变量多样化。


在取得较科学的数据,画好统计图后,接着就是分析统计图了。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最多,休息3分钟后其次,平静时最少。我趁热打铁,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运动后,为什么心跳加快,呼吸也加快了?由于有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得出:当人体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器官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心跳加快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加速氧的运输,呼吸次数增加使进入体内的氧气量增加。人体是一个整体。如果是以往的教学,我认为做到这里,我就会很满意了,然后后面就会直接启发学生: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变化剧烈好吗?怎样使运动以后变化不那么剧烈?最后师生总结:经常运动,就可以增强心、肺工作的效率,使它变化不那么剧烈,对人体有好处,所以要加强锻炼。


我觉得后面还可以挖得更深些!在这里我是这样做的:在刚才学生汇报交流柱状统计图时,我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数据,用折线图的形式,用不同颜色区分,绘制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哪位同学心跳和呼吸变化剧烈,哪位变化不那么剧烈,学生一看图,一目了然,然后我们分析:到底哪种对人体有好处?为什么?然后看一段视频,进行加强锻炼的教育,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

TOP
51#

很久没在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发言了,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安。
TOP
52#

用心记录着点点滴滴!让人回味!
TOP
53#

                                                心脏和血管(二)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学生能推理分析出古罗马医生盖仑的理论不成立。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知道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论证和推敲的。
3.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对照模型,认识到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
4.初步了解哪些行为有碍我们心脏的健康。
教学重点:
经过一个猜想——模拟实验——计算——分析——提出新猜想——再次认识的过程。
认识人体的循环器官,对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难点: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血液在体内循环教学片、作业图、人体半身模型、血液循环模型、
量杯(12组、24个)、有色水(12缸)水槽(12个)大圆桶(1个)
教学节次: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主题
1.上节课,我们通过活动,发现了血管的活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流动的是(血液),血液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研究一番。(边说边板书)
2.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有同学愿意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二、验证盖仑的理论
1.师: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800年前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医学理论家提出了重要猜想,他就是(盖仑)
2.简介盖仑生平。盖仑是古罗马的医生、科学家、哲学家、医学理论家,他一生写的书很多,出版这些书就用了12年,如果读完这些书,差不多也要用12年的时间。
3.师:对于血液是怎样流动的,盖仑做了一些研究(黑板上揭示)盖仑的观点是: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到达全身各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对着幻灯1读一遍)
4.在盖仑的观点中,提到了心脏和肝脏。(对照人体半身模型认识这两个器官)
5.盖仑认为心脏不停地收缩,把血液送到了全身各处,血液被送走了,他认为从哪里来?(肝脏)他认为肝脏负责制造血液,盖仑的理论能成立吗? 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6.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看法。
7.盲目的赞同和反对都是不科学的,咱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因为任何的理论都要经得起反复的验证。
8.那怎么来验证呢?有难度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科学事实。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体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们已经用特殊的设备观察到心脏在胸腔不断的收缩和舒张。(幻灯2)
10.(幻灯3)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心脏每跳动一次排出的血量约为57毫升,心跳每分钟约为72次。根据已知数据进行计算。57x72
11.如果要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该怎么办?老师和几个小组长课前用矿泉水瓶底作了一个小量杯,(出示小量杯),请一个小组长告诉大家,这个小量杯是怎样做的?大家鼓掌感谢几位小组长的辛勤劳动。
12.小量杯满满舀上一勺就是(57毫升)如果要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只要(用量杯满满的舀72勺,就能看见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
13.为了节约时间,每个组发两个量杯,每个同学只舀36勺,加起来就是72勺,也就是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舀到哪里?(空水槽里)另一个水槽里红色的水可以代替(血液)想一想: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每一杯要舀满,同学要合作,数清楚杯数,小心不要水溅出来了,做完后要整理……)
14.收集小组舀的水到大圆桶里(12分钟的“血液”)
15.很多同学在说:呀!这么多啊!根据盖仑的理论,心脏排出多少血液,肝脏就制造多少血液,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血液,是心脏12分钟排出的,也就是肝脏在12分钟要制造这么多血液。你们认为可能吗?
16.同学们,量的方法用过了,现在我们用算的方法来计算一下,1小时心脏要排出多少血液呢?(学生演算:72X57X60=246240毫升)246240毫升血液如果换算成质量单位,相当于245千克。
17.(幻灯)一小时的排出的血量相当于245千克,约是这个人体重的4倍,(指着圆桶里中的血液)说:几乎可以装满4个这样的桶。
18.研究到这里,你们认为盖仑的理论是正确的吗?(板书不成立)
19.猜想不是瞎想,盖仑的理论经过一分析,我们就觉得不可能,不过对于当时的技术了件来说,他的这一猜想也为人体研究作出了贡献。
三、阅读哈维的资料
1.错误的理论被推翻了,我们就该提出新的猜想(板书)现在你们再猜想一下,你认为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
2.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有个同学用查资料的方法,发现有一位科学家也是象我们一样经过实验、计算、推理,他最先发现盖仑的理论不能成立,他是谁呢?他就是英国医生哈维。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阅读哈维的资料卡。
4.哈维的资料卡片让我们了解了血液流动的真相,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研究过程就像我们今天研究的方法:“他猜想……”——“为了证实猜想……”——“得出结论……”——“他预言…”(进一步猜想)。我们也应该有他的这种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大胆猜想,反复验证的科学态度。
    四、了解血液循环
1.现在我们了解了血液是循环流动的(板书)
2.怎么个循环流动法呢?(看教学视频展示血液地流动。)
3.对着血液循环模型,谁来介绍一下血液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学生边说教师边补充)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幻灯)
五、讨论心脏保健
1.在查资料时,老师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运动员与常人一分钟心跳次数的对比。)从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谁的心脏工作潜力大?为什么?说明了我们今后也要加强体育锻炼。
2.我们还应该怎样爱护它呢?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保健知识。教师给予肯定或纠正。(刚做完剧烈运动不要马上停下来。 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健康也有害等)。
3.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心脏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命的质量。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特别想知道,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布置作业:
对照图标出你所知道的名称,指出图把血液循环的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TOP
54#

                                                 心脏和血管(二)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学生能推理分析出古罗马医生盖仑的理论不成立。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知道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论证和推敲的。


3.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对照模型,认识到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


4.初步了解哪些行为有碍我们心脏的健康。


 


教学重点:


 经过一个猜想——模拟实验——计算——分析——提出新猜想——再次认识的过程。


认识人体的循环器官,对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难点: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血液在体内循环教学片、作业图、人体半身模型、血液循环模型、量杯(12组、24个)、有色水(12缸)水槽(12个)大圆桶(1个)


 


教学节次: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主题


 1.上节课,我们通过活动,发现了血管的活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流动的是(血液),血液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研究一番。(边说边板书)


2.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有同学愿意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二、验证盖仑的理论


1.师: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800年前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医学理论家提出了重要猜想,他就是(盖仑)


 2.简介盖仑生平。盖仑是古罗马的医生、科学家、哲学家、医学理论家,他一生写的书很多,出版这些书就用了12年,如果读完这些书,差不多也要用12年的时间。


 3.师:对于血液是怎样流动的,盖仑做了一些研究(黑板上揭示)盖仑的观点是: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到达全身各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对着幻灯1读一遍)


4.在盖仑的观点中,提到了心脏和肝脏。(对照人体半身模型认识这两个器官)


5.盖仑认为心脏不停地收缩,把血液送到了全身各处,血液被送走了,他认为从哪里来?(肝脏)他认为肝脏负责制造血液,盖仑的理论能成立吗? 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6.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看法。


7.盲目的赞同和反对都是不科学的,咱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因为任何的理论都要经得起反复的验证。


8.那怎么来验证呢?有难度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科学事实。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体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们已经用特殊的设备观察到心脏在胸腔不断的收缩和舒张。(幻灯2)


10.(幻灯3)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心脏每跳动一次排出的血量约为57毫升,心跳每分钟约为72次。根据已知数据进行计算。57x72


 11.如果要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该怎么办?老师和几个小组长课前用矿泉水瓶底作了一个小量杯,(出示小量杯),请一个小组长告诉大家,这个小量杯是怎样做的?大家鼓掌感谢几位小组长的辛勤劳动。 12.小量杯满满舀上一勺就是(57毫升)如果要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只要(用量杯满满的舀72勺,就能看见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


 13.为了节约时间,每个组发两个量杯,每个同学只舀36勺,加起来就是72勺,也就是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舀到哪里?(空水槽里)另一个水槽里红色的水可以代替(血液)想一想: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每一杯要舀满,同学要合作,数清楚杯数,小心不要水溅出来了,做完后要整理……)


 14.收集小组舀的水到大圆桶里(12分钟的“血液”)


15.很多同学在说:呀!这么多啊!根据盖仑的理论,心脏排出多少血液,肝脏就制造多少血液,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血液,是心脏12分钟排出的,也就是肝脏在12分钟要制造这么多血液。你们认为可能吗?


16.同学们,量的方法用过了,现在我们用算的方法来计算一下,1小时心脏要排出多少血液呢?(学生演算:72X57X60=246240毫升)246240毫升血液如果换算成质量单位,相当于245千克。


17.(幻灯)一小时的排出的血量相当于245千克,约是这个人体重的4倍,(指着圆桶里中的血液)说:几乎可以装满4个这样的桶。


18.研究到这里,你们认为盖仑的理论是正确的吗?(板书不成立)


 19.猜想不是瞎想,盖仑的理论经过一分析,我们就觉得不可能,不过对于当时的技术了件来说,他的这一猜想也为人体研究作出了贡献。


 


三、阅读哈维的资料


1.错误的理论被推翻了,我们就该提出新的猜想(板书)现在你们再猜想一下,你认为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


 2.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有个同学用查资料的方法,发现有一位科学家也是象我们一样经过实验、计算、推理,他最先发现盖仑的理论不能成立,他是谁呢?他就是英国医生哈维。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阅读哈维的资料卡。


 4.哈维的资料卡片让我们了解了血液流动的真相,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研究过程就像我们今天研究的方法:“他猜想……”——“为了证实猜想……”——“得出结论……”——“他预言…”(进一步猜想)。我们也应该有他的这种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大胆猜想,反复验证的科学态度。


 


 四、了解血液循环


 1.现在我们了解了血液是循环流动的(板书)


2.怎么个循环流动法呢?(看教学视频展示血液地流动。)


3.对着血液循环模型,谁来介绍一下血液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学生边说教师边补充)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幻灯)


 


五、讨论心脏保健


1.在查资料时,老师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运动员与常人一分钟心跳次数的对比。)从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谁的心脏工作潜力大?为什么?说明了我们今后也要加强体育锻炼。


 2.我们还应该怎样爱护它呢?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保健知识。教师给予肯定或纠正。(刚做完剧烈运动不要马上停下来。 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健康也有害等)。


 3.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心脏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命的质量。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特别想知道,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布置作业:对照图标出你所知道的名称,指出图把血液循环的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TOP
55#


TOP
56#

血液循环流动heqinghua.doc (, 下载次数:77)

TOP
57#

 


                                            努力地过程才最美


                                                  ——国培第二段研修感悟


 


      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我还是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跨学科教学却是头一次接触,特别是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更是对我的一次挑战。因此,我沉下心来,把专家的讲座和互动活动以及案例评析,认真地,反复地看了几遍,现在有了大致的了解。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不仅知道了主题是将分散信息整合起来的“粘合剂”;主题单元,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组织课程内容而形成的教学单元。而且还知道了跨学科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当然也会有它的局限性。


通过聆听几位专家的互动对话,我对跨学科教学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在应用上似乎摸着了一点边,也认为它不是那么的“不食烟火”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科学教学中,其实也渗透了相关的理念,整合了其他的学科,例如,在教学《认识昆虫》一单元时,我让学生课前、课尾两次画蚂蚁、蚕等昆虫的图,不是兼具了美术的功能吗?我让学生数虫子触角、脚、翅膀的只数来分辨谁是真正的昆虫,不是应用了数学方法吗?我教学生唱儿歌,记谜语的形式、来记住昆虫的普遍特征,不是音乐,语文的应用吗?我通过制标本、欣赏图片、实地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昆虫多彩的世界,这些不正是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吗?我还知道了,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来说,一个主题教学安排5至6个活动比较合适。同样,跨学科教学对于老师来说,综合质素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同时,我也明白了: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不仅适应在教学上,更应该与课外活动,学校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等联系起来,尽可能地促进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观看郭老师设计的《动物探秘》 ——走进自然博物馆系列活动教学案例,让我对实际操作有了更确切地认识,“哦!原来是这样去设计!”“哦!活动原来是这样开展的!”“这样的活动太棒了!”等等这样的话从我的心里不溢而出。


      认识加深了,但是如果换成自己去操作,会得心应手吗?不会!俗话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在实践操作中,除了自身的素质还要加强,我想在个人精力上,组织活动上,协调学校、家长、学生等关系上都需要得到了打磨!尽管如此,我想我一定会去尝试!从小做起,从细做起,脚踏实地,边摸索边思考,边思考再摸索!我相信:努力地过程才最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8:48:43编辑过]

TOP
58#

以下是引用雨中清荷在2011-11-11 8:48:00的发言:

 


                                            努力地过程才最美


                                                  


说的真好!相信你会越来越美!

TOP
59#

谢谢流星的关注和鼓励!
TOP
60#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page=1&star=1


 


继续努力,加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