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3-18 12:34:00的发言:

这个板书设计很清晰,概括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有一点值得探讨一下:白色物质下面的词语“沉淀”放在这里合适吗?这是沉淀吗?如果继续加白醋这些“沉淀物”会越多呢?还是消失?这样写会对学生理解这个化学变化产生误导吗?


这个沉淀是学生一开始做实验时发现的,当然在实验前,教师需要给孩子们控制一个量和比例,才可能出现沉淀。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2#

关于共同体研究课的想法
在科学课中,经常会出现虎头蛇尾、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探究之后的研讨交流就成了这种现象的牺牲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我们杭州市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以“关注探究之后的交流研讨”为主题的活动,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这也将成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和研究的方向,这也是我们走向“简约而不简单”的科学课堂务须解决的问题。
结合今天邹晓斌老师执教的《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一课,谈谈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学生的研讨交流应该是自然而不自由,具体的说应该是有目的、有秩序、有证据的,从而达到交流是有效的。因此,首先要理清交流的脉络,其次要提供交流的台阶,第三要呈现事实证据。
1.理清交流脉络
《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一课,邹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聚焦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怎样,学生猜测
(3)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研讨观察的方法:摸杯壁、闻气味、听声音等。
(4)讨论实验的方法
(5)实验、观察
(6)研讨交流观察发现,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
(7)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脉络不清晰,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刚开始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学生只知道老师让我们观察,但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观察,这说明这个活动不在探究活动的脉络之中;
(2)在基于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学生提出可能会变热,而且有较多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个问题没解决,就接着讨论闻气味、听声音等方法。接着老师又问“我们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沉默了。我们不是混合小苏打和醋吗,那实验方法就是混合,而且我们也讨论了这么多观察方法了,还能怎么做?我想学生沉默的原因,是因为把他们交流的“线”打乱了,已经知道要做什么,而且也明确了可以怎样观察,顺“线”而行,应该是观察实验了,问题脱离了主线,所以学生沉默了。
(3)在学生实验观察之后,学生都观察到了气泡,于是小斌让学生判断这样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有学生说是化学变化,也有学生说是物理变化,因为气泡可能原来就在小苏打里的(多么有趣的,而且有充分体现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但这里没有用学生的有趣的原有认识。老师又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虽然认识气体的过程中经历地很充分,但到最后还是有学生说,这种气体可能原来就在小苏打里面。的确,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是不是化学变化和证明气体的成分没有逻辑的联系。
因此,在这里应该理出一条线:学生观察到气泡,说明有大量气体产生,那么这个气体是原来就“藏”在杯子里的,还是新产生的气体。可以用燃烧的小竹棒放在在装有小苏打、醋和混合之后的杯子里烧一烧,看是否会马上熄灭,从而判断是不是新产生的物质,让学生明确这是化学变化,同时也认识了新产生的气体是不助燃的特性,再出示气体的一些特性,丰富学生对这种气体的认识。从而使整节课更具有结构性。
2.提供交流台阶
学生有效交流的前提,除了有效问题引导,同时也要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帮助(如资料、材料等),为学生的有效交流创设台阶。在今天的课堂中,小斌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有关气体的特性,并且通过排除法,不断地缩小确认的范围,有似让学生在交流中“破案”,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3.呈现事实证据(待续,呵呵 )
求是教育集团尹伟
TOP
33#

这样的交流很有深度,值得学习!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34#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还是不让它产生沉淀好吧,以免对后面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这个沉淀应该是反应多余的小苏打吧,不能说是新产生的物质吧。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35#

给我们的课堂“瘦身”


——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首次活动感


3月15日,到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首次活动,有幸与专家一起听课、评课,获益不少,印象最深的是我觉得到我们的课堂需要“瘦身”。


一、给课堂目标“瘦身”。


一节科学课是40分钟,看似时间不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感觉时间不够。这次的两节研讨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超时6分钟,《机械摆钟》超时12分钟,而且这样的超时还是教师匆忙“刹车”的情况下,如果自己预先设计的环节完全展开,超时还会更加严重。分析两堂课,我发现都设置了讨论实验计划这个环节,而且所花时间还都不少。《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从猜测到实验计划设计完成用了6分钟时间,《机械摆钟》从讨论到最终确定实验方法用了15分钟。然而翻看两课的教学设计,都没有涉及到设计实验这一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教师人为增加的。人为增加目标,也就人为增加了课堂的容量,40分钟对我们来说就会显得是那样短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希望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建立科学概念,参与体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科学思辨能力……所以会人为增加一些目标,这样一来,时间就远远不够了。要解决拖堂的问题,要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我们就需要给课堂目标“瘦身”。仔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摈弃自己心中的分目标,正如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说的那样:“课堂期望不要太多,不同的课关注点是不同的,要把握重点,弱化其他,每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肯定是遗憾的,不要想追求完美。


二、给教学环节“瘦身”。


两堂课,从设计的教案来看,一级教学环节都为四个,分别为导入(加活动铺垫)、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延伸。四个一级教学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确实不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一级教学环节下的二级教学环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有23个教学环节,《机械钟摆》一课有15个教学环节(根据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二级教学环节的数量会有一定出入),一节40分钟的课,如果我们按数学的方法来平均一下,平均每个环节的时间大概是1.7——2.6分钟左右。这样的环节时间分配下,我们怎样来落实有效研讨呢?怎样来开展长时间探究呢?从课堂实际来看,除了《机械钟摆》一课学生有一个长达16分钟左右的小组探究活动外,其他时候学生总是不断地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有点疲于应付的感觉。这样的环节转换频率,学生头脑中的思考如蜻蜓点水一般,在课堂上呈现的就是少数学生能有所发现、认识,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地与教师互动,出现课堂脱节、冷场的状况。


因此,科学课中要让学生进行性长时间的探究,要想进行有效研讨,我们有必要给教学环节“瘦身”,像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在《追求简约的课堂》中说的那样“要大胆地缩减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细小的环节,力争把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缩减到三至四个环节”。


给教学目标“瘦身”,给教学环节“瘦身”,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苗条,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更轻松,探究更专注,思考更深入。

TOP
36#

探究·研讨教学中研讨的述评


省教科院附小  余化龙


【摘要】研讨是形成概念的关键环节,是儿童建立和形成概念的必需过程。兰·本达、张红霞、韦钰等人都指出了研讨在科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探究·研讨;研讨


一、研讨的含义


研讨: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通过语言等形式,交流和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疑问、计划、方法、启示等个体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二、研讨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始,“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已越来越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方式正在课堂教学中被大家所采用,成为大家熟知和惯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许多小学科学教师越来越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生动与活泼。但纵观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我们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而忽视了设计这些探究活动的价值,使得探究之后的研讨流于一种形式,我们的很多教师忽略了“研讨”这个环节的作用,科学探究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从教师层面来说,没有充分意识到“研讨”环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也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研讨的有效策略;从学生层面来说,也缺乏研讨的意识和技能。在现实的科学课堂上,研讨往往停留在方法的现象、数据等方面的交流,“研讨”经常是教师一语带过、甚至仅仅出现在探究记录单上“通过研讨,我们认为得出……”教师很少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更没有关于你为什么怎么想,其根本后果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缺失。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认为“研讨”是形成概念的关键环节,是儿童建立和形成概念的必需过程。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通过讨论会从许多方面探求意义。然后,那些胡乱的探索被抛弃,只留下了那些引起思维的题目,使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而丰富了思想,研讨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方向前进。因此,每个儿童都必须独立进行思考,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


我国许多地方对学生探究研讨能力的培养也作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经过几年的努力,构建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试点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该研究以探究型课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张红霞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里从培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技巧的角度出以,具有非常详实地进行了阐述,对一线教师实施探究式科学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意义,其中涉及到研讨的内容:1.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2.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3.通过合作与讨论培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科学课上进行合作与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们成的的学术讨论存在的问题更说明了要从我们的孩子做起。韦钰院士和P.Rowell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中以专门的章节阐述了为什么要组织讨论,“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的过程。我们在以住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影响了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造成了他们成年以后的竞争力的欠缺。”美国Joseph S.Krajcik等三位教授合著的《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对于中小学科学教师有效指导科学探究式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研讨”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的描述是:“研讨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集中想法,达成对项目的共同理解。学生会因为研讨能使他们共享想法和发现而积极响应。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听到不同的观点,这有助于他们学习新的观点。”


三、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研究以及涉及到的关于探究式科学教学研讨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来看,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内容、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的研究。但关于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研讨策略研究目前较为零散,仅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散见于一些论述中,但缺乏专门的、大量的实例支撑。虽然,这些论述中均提及此环节在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重要价值,但是缺乏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操作性的具体指导策略。因此,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小学科学教学学生研讨策略的研究,无疑对小学科学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7#

小斌,楼上的文章字体太大了点吧,看上去布满整个显示屏了。
TOP
38#

 

关于举行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第二次活动的通知


 


各相关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


根据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工作计划,经研究,决定举行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首次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48日,为期一天,请于当日900报到。


二、活动地点:


杭州市胜利小学(钱江路甬江路交叉口赞成校区)。


三、活动主题:


生命科学领域的解析与教学。


四、活动内容:


1、专家讲座:生命科学领域知识解析。


2、相关研究课1节,互动交流。


五、参加人员:


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成员及部分学科专家。


六、其他事项:


1、本次活动由杭州市胜利小学承办,联系人:陈滔 13867478210


2、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差旅费等回原单位报销。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杭州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1年3月1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31 17:18:49编辑过]

TOP
39#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3-18 12:34:00的发言:

这个板书设计很清晰,概括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有一点值得探讨一下:白色物质下面的词语“沉淀”放在这里合适吗?这是沉淀吗?如果继续加白醋这些“沉淀物”会越多呢?还是消失?这样写会对学生理解这个化学变化产生误导吗?


小苏打    +     白醋 ———— 气体   +    沉淀物   +   液体


白色粉末       无色透明       无色无味       白色       无色透明


                     酸味          不助燃


                                     比空气重


小斌的板书:这样写可能会好点。上面是物质,下面是对物质特点的描述。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40#

      是上城区姜向阳老师的经典课教学之一。姜老师在教学时选择了白色沉淀物和液体来证明这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我个人觉得本单元的重点是物质的变化,研究的重点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本课重点是研究化学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中产生的。要证明是化学变化关键是是否产生新物质。当学生混合两种物质后,发现了变化后有三种物质存在,这时的思维点就集中在判断这三种物质是否为新物质,只要证明任何一种物质是新物质,那么他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学生在这里有三条路可以走,到底走哪一条,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制,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走。小斌的课堂按照书上的选择了求证气体是否为新物质。这样就有了对气体二氧化碳的认识。如果选择了其他两条路走,那么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在课堂上就不能体现出来了。


     本课的教学逻辑应该说是非常的清晰的,后面气体表格的出示,我觉得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来认知其他特点。为什么要研究是否有助燃性和是否比空气重。因为这是气体的常见特点,否者仅仅通过实验让学生来发现特征,那是实验而实验,我觉得学生思维没有逻辑性。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41#

 

《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杭州市时代小学   张忠华


喻伯军老师对于我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观察摆发现“摆的摆动次数有变化”时,适时的提问:假设有变化,你有什么方法研究?问题的指向性明确,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既没有明确告诉他们要怎么做,也没有开放到不着边际。这样的讨论是有价值的。


本课实施下来,问题最大的是当教师提出“同学们发现的真不少,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幅变小了,摆的速度是不是变化了呢?”这个问题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师生共同认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是没有将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这是主导整节课导向的,但恰恰这里出现了问题,可以说“一步错,满盘皆输”。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其实是很关键的。学生会在后续的实验中,明确自己的操作是不是规范,自己怎样操作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所以说,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比一步步指导学生怎么做要重要的多。尽管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探究后的研讨交流,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并且考虑到要将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明确目的。所以在主体探究活动之前,也设计了近10分钟的小组交流研讨,让学生明确如何来完成摆速是否变化的实验。但正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摆动的速度”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整个实施过程存在了较大的障碍。


教师对于“摆速”的理解是“一个周期内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等时性”,而学生的理解是“单位时间内行驶过的路程”。也就是说,因为提供给学生的是“摆动的速度”,而不是“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用他原有对速度的认识,一直纠结于“路程、时间”上,到最后汇报结果时,他仍旧认为:“幅度大的时候,摆动的路程长;幅度小的时候,摆动的路程短;而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摆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学生的前概念,而且根深蒂固。


姜向阳老师的意见:对于探究前的研讨花的时间挺多的,而对于我们着重要研究的探究后的研讨时间,则显得不够。总是挤不出时间来实施,效率不够高。而对于整个探究活动实施来说,探究后的研讨是很重要的。


修改建议:


1、关于测量类课,都存在“误差”。学生获得一大堆数据,都是经过自己真是采集,会对自己的数据很在意。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数据有可能是操作误差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导致,而科学合理去看待数据,是摆在本课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喻老师的解决方案:其实误差这件事,在五上或者本单元前几课,都会出现误差,学生或许都明白误差。但针对本节课,是否可以这样解决?例如课的开始阶段,让全班学生一起数摆的次数,有的同学出现了40+,有的则说是40-。这就是误差,误差其实是我们主观因素造成的。这一点点的误差,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可以认为基本相同。


2、给定的A、B两个研究思路,是否都统一成研究“摆动的次数”,避免出现“摆动速度”这样的混淆概念。当学生明确接下来要观察的就是摆动次数的时候,对于路程、时间这样的纠缠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姜老师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明确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在出现“摆动的速度变化了吗?”问题后,追问:你认为的摆动变快了是什么意思?变慢了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弄明白摆动的快慢是什么意思,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是有变化。例如在前10秒内,摆动了多少次;再后10秒内,是不是也摆动了这么多次。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值得学生去研究,也是学生已经清楚的研究问题。

专家的指导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追求简约的课堂,教师语言要简约,活动要简约,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TOP
42#

祝贺

TOP
43#

学习了,好资料!

TOP
44#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1-3-15 21:46:00的发言: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邹小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竹签、烧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今天桌上也有两种物质,一小包固体和一小杯液体。请你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并汇报。老师板书,介绍这两种物质的成分和特点


小苏打:白色、粉末、颗粒        白醋:无色、酸味、液体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大家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板书:+)


2、学生从实际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到底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


3、实验: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作业本P17页。投影出示记录表。)


4、实验交流: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可能的现象:(1)冒气泡(2)有嘶嘶声音(3)瓶底有沉淀物(4)瓶子里还有液体(5)摸玻璃瓶外壁有点凉。副板书:气泡、声音、沉淀物、液体、凉


5、联系今天的学习内容,这些现象可以说明什么?变化前是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那变化后你观察到的又是哪些物质呢?(冒气泡、有嘶嘶声音说明有气体产生,沉在瓶底的物质是白色粉末,瓶子里还留有液体。)


板书:气体(无色无气味)、液体(无色透明)、沉淀物质(白色细小颗粒)


6、看看变化前于变化后的现象,你们认为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可能的回答:


化学变化,因为有气体产生时,指出这个气体一定是新物质吗?


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产生,指出气体是什么?沉淀的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吗?无色透明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过渡问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不是新的物质呢?如果是新物质,它可能是哪种气体呢?如果不是,那这个变化又是什么变化?


1、问题:生活中,我们知道有很多气体,你能说出一些气体的名称吗?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呢?


2、进行假设:你认为这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等。)


让我们来看投影,每一种气体都有自己的性质特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这里的一种气体还是其他气体?我们有办法来找出来吗?请看表格,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找出气体?(颜色气味都相同,轻重、可燃性等方面有差异,可以根据排除法来缩小范围)


3、实验设计:请大家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来找出是什么气体?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肯定或是否定,并指导操作方法。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将玻璃片慢慢地揭开,迅速将燃烧着的细竹条伸进玻璃瓶中,观察火焰情况?(师先演示把细竹条放进空瓶子里,说明可以燃烧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提醒学生不要将火柴碰到瓶底。一般只做一次就可以了)


A、燃烧的细竹条放进瓶子里会有几种现象:没有明显变化、马上熄灭、燃烧更旺。如果马上熄灭可以把哪些气体排除,如果烧的更旺可以排除哪些气体?


B、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些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我们还可以用火去接触不明气体吗?但大家不要害怕,老师查了一下资料气体发生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像今天的实验条件还不会达到爆炸的可能,所以请大家放心的去做实验好了。


C、表格中告诉我们,有些气体比空气轻,有些比空气重,如果比空气轻,混合后的气体会怎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种气体留在瓶子里?(加盖子,用玻璃片)


4、进行验证: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汇报。根据可燃性排除了能燃烧的气体(投影上去掉),还剩下什么气体?这些气体主要什么不同?重量不同可以有什么办法来进一步证明吗?


6、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再演示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排除了什么气体?


7、到底是什么气体呢?我们今天的实验证据能判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吗?不能,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投影出示)


8、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确定二氧化碳的吗?播放课件,介绍二氧化碳发现史。


9、谁能说说今天课堂上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二氧化碳的?


可能的描述: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玻璃瓶中,冒出气泡,说明产生了气体,然后用点燃的竹条伸入玻璃瓶中发现了火焰熄灭了,说明这个气体不会燃烧、不帮助燃烧,我们把收集的气体往下倒,发现这个气体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这个气体比空气重。最后老师告诉我们通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个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老师小结发现过程并板书:把前面板书中的“气体”改为“二氧化碳”,并在下面板书: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0、现在你能判断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了吗?为什么?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在箭头上面板书“化学变化”


四、研究产生的其他物质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吗?你还想要研究什么呢?那其他的两种物质呢?它们到底是新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你是怎么想的?


1、如果白色物质还是小苏打你怎么来证明?如果液体还是白醋你又可以怎么证明?大家可以让家长去超市或菜场买一些小苏打和白醋,在家里进一步做实验。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 二氧化碳   +  白色物质 + 液体


白色粉末  无色透明   无色无味     


           酸味       比空气重       沉淀     无色透明


                     不支持燃烧


该教案的设计得到滨江文涛小学杨海庆老师的重点指导,在这里表示感谢。


邹老师辛苦了,祝贺你取得了好成果,学习你这种深度研讨的精神哦!

TOP
45#

二氧化碳“无味”这此实验中学生很难体验,因为有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的混合气味,学生会误认为这种气味是有味道的,哈哈。这只是上课出现的一另生成。
TOP
46#

以下是引用四季人生在2011-4-5 19:32:00的发言:
二氧化碳“无味”这此实验中学生很难体验,因为有白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的混合气味,学生会误认为这种气味是有味道的,哈哈。这只是上课出现的一另生成。

二氧化碳无味在这个实验中确实不能证实,不过在课堂上还是可以证实的。可以这样证实,我们空气中就含有二氧化碳,你们平时能闻到二氧化碳的气味吗?(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无味)

TOP
47#

杭州市小学科学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共同体新浪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om.cn/u/198691131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9 22:33:16编辑过]

TOP
48#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4-5 22:13:00的发言:

二氧化碳无味在这个实验中确实不能证实,不过在课堂上还是可以证实的。可以这样证实,我们空气中就含有二氧化碳,你们平时能闻到二氧化碳的气味吗?(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特性?(无味)


你这里“无味”的证实是建立在已经知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的基础上的,而课堂上对“无味”的体会是在不确定是什么气体的前提下,两者不能等同。

TOP
49#

 

今天参加了共同体活动,试教了内容,听了喻老师、徐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


1、作为一名有7年科学教龄的老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还需要大大提高,这也让我找到了一直纠结的问题——为什么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缺乏一定的教学技巧,会无谓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干扰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中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在一些教研活动中,为了想把课上得好些,总是挖空心思设计一些“特色”的教学环节。而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丢失了在平常课堂中很重要的简洁。一个很简洁的环节,为了体现自己的所谓思考、理解,花了10分钟左右绕了个大圈子,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在上完之后,想起了喻老师曾经说过的“简约而不简单”,这简约真是不简单,在教学中能做到该简则简更加不简单。


3、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观察习惯的指导、学生材料的整理、桌椅的整理等等,这些细节,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课堂。这些细节到位了,直接的的效果是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紧凑,效率会更高;间接的效果是由点带面,由此及彼,小细节到位了,大环节也会慢慢到位,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越来越好。


4、以生为本很重要,但是要落实到位,真的很难。以生为本的前提是要认识学生的实际。然而学生的实际是如何的,单凭教师个人空想或者一厢情愿的理解,是不可能认识学生实际的,这样开展教学很容易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


在教研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议,接下来就慢慢消化大家的建议,逐个解决存在的问题,希望下一次的检验,问题会减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