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告]网络研修班学员结业申请 [复制链接]

1#

[公告]网络研修班学员结业申请

基本要求:

1、对照章程,完成相关作业,修好规定的学分。具体要求见下贴:

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章程(修订定稿)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replyID=&skin=1

2、最好在自己个人的作业专贴第一楼或在其他位置有作业汇总目录,自己初步计算好可得学分。

3、把作业专贴名和地址附在这里,班主任和班委会具体核实,并在论坛上进行公布。

4、特别提醒:一定要写自己的学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21:17:2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为方便管理,谢绝其他无意义回贴,请合作,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20:45:31编辑过]

TOP
3#

附上次提前毕业学员名单:

林建峰、小雨伞、海风、酸牛奶、虔诚使者、gray0  、渔民、儒衣飘飘、阿强。

详情见下:

标题:

公示:提前结业学员名单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03&replyID=2457&skin=1

根据章程所规定的结业条件,达到70学分(其中必修任务的学分不少于40学分)的学员,可以提出提前结业申请,经考核符合结业条件,可提前结业。

名单如下:林建峰、小雨伞、海风、酸牛奶、虔诚使者、gray0  、渔民、儒衣飘飘、阿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21:15:58编辑过]

TOP
4#

丽水区016号白云的家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0&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22:34:23编辑过]

TOP
5#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水清则好,水浅则灵!
TOP
7#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8#

宁波区106号龙山黄泥螺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5&star=1#95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9#
TOP
10#

绍兴区010十二月的浪漫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61&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3:12:11编辑过]

TOP
11#
科学种田,番薯丰收,土豆丰收! 与孩子一起追随科学的脚步! QQ:4541082
TOP
12#

我不想强调种种原因,但这"结业申请"对我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相对于“结业”,我更想“遗业”或“留级”,以继续完成未能及时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

先申请,因为今天截止了;再努力,因为还不够条件。

宁波区069号百度蛇的行思坐想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94&page=3

TOP
13#

绍兴区220号伟红(北回归线)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62&star=1#1162

TOP
14#
TOP
15#
TOP
16#

我并非省研修班学员,但作业早交了,也一直认真地参与论坛学习,不知是否可以申请毕业?

上虞市欣然的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093&page=1

博客地址:http://blog.kxsy.net/user1/473/index.as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12:26:09编辑过]

TOP
17#
TOP
18#

宁波区214号唱歌的鸢尾作业专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7&star=1#137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一直努力中……
TOP
20#
TOP
21#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11&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7:55:20编辑过]

TOP
22#

昨天发错了,现在上面已经发了作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7:58:04编辑过]

TOP
23#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11&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8:04:24编辑过]

TOP
24#

杭州区085号一叶知春作业专贴

作业统计:

1、读后感: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2、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了解空气》

 

3、读后感: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4、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稻谷的观察》

5、读后感:读喻伯军老师《科学教学与理性思维》的一点思考

6、原创性文章:严谨的科学,需要学生倾听的习惯

7、原创性文章:小学科学教学,呼唤信息技术

8、原创性文章:小班分站教学下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9、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0、读后感: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11、读后感:读《庄子》心得有感
                        

TOP
25#

了解空气                         

邓文娥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用:水槽、塑料袋、透明塑料杯、白纸、可乐瓶(锥形烧瓶)、漏斗、橡皮塞、酱油等。

学生用(4人组):水槽、塑料袋每人1个、线每人1段、牙签、透明塑料杯每组2只、2只有孔的塑料杯、白纸、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说:孩子们,你们会不会观察呀?学生们:会。

2、老师:“请观察,这杯子里装得满满的是什么?”学生:“水。”(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杯水,放在讲台上。)
老师问:那现在呢?学生:“水和空气”(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倒掉,拿着这杯子)
3、老师: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了解空气。(板书:了解空气

(二)、感觉空气。
            

1.     收集空气。

老师:“我们要研究空气,总应该把空气抓来,怎样才能逮住空气呢?”(学生讨论,可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气球吹一些空气,玻璃杯扣一些空气等方法。)老师:“你们实在太厉害了,想了这么多逮住空气的办法!现在我们的桌子上就有塑料袋,比一比谁先逮住空气。开始。

2.     用感官感觉空气。

老师:“我们都把空气逮住了,空气是怎么样的东西呢,孩子们,我们可以运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小手来观察,开始。(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等,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师:one,two,three俩遍.(手势)

3.     说说对空气的感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师:好,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投入,肯定有不少发现。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同时也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ok?
生:……
师:哦,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来,我们一起对空气的特点做个简单的总结吧空气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师生:空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没有味道,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师板书)
师:空气真是一种很神秘的物质。

(三)、探究活动:纸的奇遇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现真的不错(一般),所以我要为大家来一个魔术,作为(鼓励)奖励。怎么样?
生:好。

师:(师用双手拿着一张纸,准备把纸往水里放)不好意思,打饶一下,如果我把这张纸往水里放,纸会怎么样?
生: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做过的

师:是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师: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张纸按入水底,纸不湿了。当然我们可以利用这张凳子上的材料。(为了让大家都看地见,教师把一张宽宽的小凳子放到了讲台的上面。凳子上摆着一个水槽和一只杯子。)
(学生争着举手)
师:今天我要请一名小助手先来试试看。
生:(该生跑上来,就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迅速的倒扣在水里)我保证这样不会弄湿纸。
师:(师把杯子按在水里)大家猜猜这张纸湿了吗?
生甲:湿了。
生乙:没湿。(这时,教师里基本上分成了两派,有的喊肯定湿了,有的喊不会湿。)
师:不要争,我们拿出来瞧瞧不就知道了。(师提起杯子,那张纸漂浮在水面上,明显已经弄湿了,原来是这位学生没把这张纸用杯子给卡牢,让它给掉下来了。)
师:怎么样?还是湿了!谁能想个办法把纸放到水底不弄湿纸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已经想到了这个办法,结果由于刚才的失败,大家都犹豫在那儿,在继续思考。)
师:看来,要邓老师出马了。(师用两只手各拿纸的两只角,真的象表演魔术一样,给学生正面反面都看过之后,拿出一个杯子,不紧不慢的把纸揉成团,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想把这张纸给倒出来,倒了好几次,结果这张纸就是不肯出来。)
师:好,看好了。(师把杯子倒过来,往水里慢慢的扣下去,一直按到水底。)
师:猜猜现在这张纸湿了没有?
生:没有湿。
师:看来大家这么相信邓老师啊。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来看看这张纸到底湿了没有?(师把杯子小心的提上来,用纸巾把外面的水给擦干了。)
师:好,看看湿了没有?(师把纸从杯子里拿出来,展开)
生:没湿。(很多学生都在喊,一个个都显的很兴奋)

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某某同学的方法和邓老师的一样却没成功啊? 
生:不能让纸给掉下来,必须要把纸给卡在杯底。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孩子们,你们想变这个魔术吗?
生:想。

在动手之前,邓老师有个要求,我们要对魔术现象进行观察,并且想想这纸为什么湿不了?
师:每人动手做一次,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4分钟。
师:开始!
(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的在参与活动中,教师在边上默不做声的在小组之间巡视)
师:好,时间到了。你们的纸都没湿,对吗(师拍手)
生:不对

师:请纸湿的人举手。师:你们知道自己失败原因的请手放下。师:你来说说你失败的原因。你上来边演示边说。

师:哦,原来是水进入杯子,慢慢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纸就湿了。

师:谢谢。失败的有没有和他不同原因的?

生:没有了

师:好,孩子们,刚才你们的魔术成功的,纸不湿,在这魔术的过程中,有什么伟大的发现?生:……1、
师:在杯子里,除了有水,还有什么物质呢? 
生:空气。
师:是谁占据杯子中的空间呢?
 生:空气。

 2、生:杯子里面有一段空气,隔着水,水进不去,所以纸不会湿。

  生:我们组和他们的一样。

  师:都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杯子里面有一段空气,水进不去,说明什么呢?

生: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就进不去。

师:如果把空气放出来,水就进去了,杯子就由空气占据空间变成了水占据了空间,纸就湿了。(师再演示)

 师:(板书: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这是我们这魔术的伟大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从哪里还可以发现空气占据空间?(师可作提示,当学生冷场时,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我们的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教室的空间。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生:空气把塑料袋鼓起来,生:气球里面的空气占据空间。

  生:足球里面的空气占据空间。

  师:是的,空气在哪儿都占据空间。

 

(四)、探究活动:赶走杯中的水
师:孩子们,会变一个魔术的不算是魔术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吗?生:想。师: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第二个魔术。看,(教师把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装满了水,倒着立在水里,并且把这个杯子给提到水面,但不提出来)现在我把这个杯子装满水,倒着放进水里,把它提高一点但不能提出水面,水会流出来吗?
生:不会。
师:想个办法把杯子里面的水给赶走,但杯子不能离开水面?听明白了吗?师:水完全赶走了,这样行吗?(师演示)

师:犯规了

师:这个魔术你们小组合作,首先商量可以用哪些方法,ok?注意,不要让其他小组盗听了,你们应该怎样讨论?

师:开始

师:能透漏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用吸管往里面的吹气,水就会从杯子里跑出来。生:……

:这种方法可能行的,可惜我这里没材料,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方法请回去试,能否成功都别忘了把结果告诉我.
师:我们这里的材料只有一只杯子,想办法把水给赶走。(师动作)你们可以变魔术了吗?
生:……
(杯子倒扣在水中,按到水底,然后把这个杯子*近装水的杯子,倾斜,杯中的空气变成了气泡跑到了装水的杯中,水慢慢的变浅了。学生看到了之后很兴奋。)
师:也是每人做一次,5分钟够吗?
生:好。
师:开始。
(学生在认真的变着“魔术”,教师参与到学生中。)
师:one,two,three俩遍.(手势)在这个魔术中,有什么重大发现?
生:……
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了,空气把第二只杯子里的水给挤出来了。

  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先变成一个个小气泡跑到水中,又从水中跑到第二只杯子里集合起来,一点点地把水给挤出来了。

  生:气泡就是空气,气泡也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生:气泡跑到第二只杯子里还响。

  生:气泡在水里特别亮,像灯泡。

  生:气泡能在水里游泳。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那究竟是谁赶走了杯中的水,占据了水原来占据的空间?
生:空气。
师:平时我们看不到空气,这个魔术是怎样让我们看到空气的?
生: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
师:你说得有道理。正是这样,我们借助看不到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游动,就能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师: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

生:空气先变成气泡,然后跑到另一只杯子里,把里面的水给赶出来了。

: 这说明空气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能……?

板书:流动

(五)、拓展与延伸 神奇的瓶子

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气球吹不大。

师:孩子们,我这里有很神奇很神奇的一个瓶子,你们想欣赏吗

生:想

师:你们失望了吗?

生:

师:它真的很神奇,动动脑子,神奇在哪儿?

生:

师:为什么

生: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气球吹大呢?生:把瓶子弄破,师:行,这是其中的一种办法,下课后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并回去做做这个实验,ok?
(六)总结

1、老师说:“今天这堂课,关于空气你了解了什么?”

2、老师鼓动:“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受益匪浅哪,关于空气,你还想了解什么,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没有颜色

没有味道
没有气味                                      占据空间                   流动
可压缩

透明


看不见  ……


 

教学反思:
            
    《了解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又能流动,空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中无处不在,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正是由于空气的这些特性,我们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更是熟视无睹,虽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概念是非常笼统的、模糊的,未形成系统的、较深刻的认识。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正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认识入手,依据教材,设计了感觉空气、纸的奇遇和赶走杯中的水三个主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学习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素养。

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假设得到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参与、愉快合作、尊重事实、善于质疑、敢于创新等科学素养。因此,探究的终结点并不是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而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产生了更多得疑惑,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一课的最后,我并没有因为学生体会到了空气的存在,了解到了空气占据空间和还能流动而结束这堂课,而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出疑问:关于空气,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TOP
26#

<<稻谷的观察>>

 邓文娥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会用迁移方法对稻谷、糙米和精米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相似的事物之间那些细微差别的能力。

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渗透量的分析,初步建立从数量关系研究自然事物的观念。

科学知识:

1、  认识稻谷、糙米、精米。

2、  知道稻谷是植物的种子,及对胚的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稻谷、糙米和精米的观察比较及对米饭来历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的兴趣。从而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爱护粮食。

2、在活动中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学会合作,并能感受情感的愉悦。

二、课前准备

配套录像、每组准备黄豆、绿豆、瓜子等种子各五粒,稻谷几十粒、精米几十粒,培养皿三个,每人牙签一根、放大镜一个、白纸一张。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水稻生长过程的录像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对稻谷观察的兴趣。渗透着对水稻生长的初步认识。

2、(出示水稻植株),它叫什么?谁认识?

      摘下稻谷,“它叫什么?谁认识?”

3、这节课我们一起先来观察和研究水稻的果实——稻谷

(二)观察稻谷的外形特点

1、提供一些小的种子,如黄豆、绿豆、瓜子、稻谷等,让学生从中找出稻谷,并利用多种感官借助放大镜观察稻谷。

2、通过设计“让学生比较稻谷质量的好差”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从颜色、形状、大小、饱满、气味、味道、硬度等方面来观察稻谷,认识稻谷。

3、同时引导学生对稻谷质量好差的比较进行定量的分析:如重量的比较,让学生自己说出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怎样来表示。

(三)认识糙米

1、  观察了稻谷的外形后,你们想知道稻谷里面是什么?能想象一下稻谷里面是怎样的?

2、  要想知道稻谷里面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剥去稻谷的外壳)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小竞赛。每一个小组剥8粒稻谷的壳,看哪一组最快?

4、汇报剥得快慢原因,用的是什么方法。

5、教师指着糙米问:“它叫什么?谁知道?——糙米。”

(四)比较糙米和精米的不同点

1、我们平时吃的大米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吃的大米是怎么样的?(出示精米)让学生比较精米与糙米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各小组开始观察。(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交流。(精米的“角”掉了)

3、初步认识胚。

精米上都缺一个角,这个角是种子的什么?(胚)

什么是胚?(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胚芽有什么作用?精米还能做种子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了胚芽)

(五)了解米饭来历

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该知道米饭的来历吧,谁来说说米饭是怎样来的?(六)爱惜粮食

我们所吃的粮食那么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

 

 

教学反思: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科学素养、实践探究进行到底。为此,我想通过《稻谷的观察》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明我的这点粗浅体会。

作为城市里的孩子不太有机会接触稻谷,对稻谷很不了解,有的孩子从来没见过稻谷。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稻谷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米饭的来历,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学生对稻谷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里面,学生们的观察可谓是仔细、认真、独到、全面。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体验了科学家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发挥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此外,适当的借助电教多媒体,使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的物体能最清楚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学生们倍受亲切,同时加强了直观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印象(在课开始,由水稻生长过程的录象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对稻谷观察的兴趣)。

整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去实践、去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学生们体现了小小科学家的风度,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感觉很好。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对稻谷
            
的观察(观察稻谷外形特点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尝试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我及时对观察方法加以评价,使学生发现了自己观察的长处和不足,通过进一步对稻谷的观察(观察稻谷外形特点的第二个环节),学生能将更好更多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迁移方法对稻谷、糙米、精米进行观察比较,能发现相似的事物之间那些细微差别。

                  2.我设计了“让学生比较稻谷质量好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从颜色、形状、大小、饱满、味道、硬度等方面来观察稻谷,认识稻谷。怎样的稻谷质量好,怎样的稻谷质量差,这个大人也搞不清的平常事,孩子们当然也不好马上下结论。他们将面前的稻谷进行比较,通过仔细观察、询问,统计等方法,学生对稻谷的质量好差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这次稻谷质量好差的交流,学生对稻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对稻谷进一步进行观察研究的渴望。

                   3.对探索科学课的理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体会颇深的,主要有三点:(1)对科学探究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对观察。

                           2)科学课突出了合作、交流、讨论。

                        3)对教材的体会是“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观察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活动,观察的时间一定要得以保证。然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的观察时间是不充分的,以至让学生

                        说出稻谷的外形特征时,能一口气说出几个特征的学生是不多

                        的。

                        2.我对学生不够放手,以至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体现得很不

                        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多思考、多探究、多
                
实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实践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TOP
27#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自我理解

             ——读喻伯军老师《科学教学与理性思维》的一点思考

邓文娥

喻伯军老师在求是小学的精彩讲座,我看了四遍,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其中他谈到的“探究式”教学,让我感触颇深。(探究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途径,探究式教学成为我们的选择,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学习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儿童学习的心理看观察,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学习科学的方法。)

针对“探究式”教学,我最近也看了有关这方面的书,加上我在平时教学中的摸索,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活动时间,让他们在思考探究中有所得,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独立尝试探究

    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探索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合作交流

    完善课堂交流的多维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体现学生在交流学习。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时要抓住教学重点,要设计好关键性的提问、重要的指导语。

    第四个环节是
            
评价体验

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要备好学生知识上可能的评价的目标,学习方法及情感上的评价目标。

第五个环节是实践运用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生活中。也是充分体现学习有价值科学理念的重要教学环节,备课中实践应用练习要有开放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次我们觉得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不能像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时所强调和所关注的方面看齐,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本质的理解。这里,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TOP
28#

严谨的科学,需要学生倾听的习惯

                         邓文娥
                

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素养,是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介。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习惯更是一种调控、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行为。我所执教的科学课,要学生了解一项项实验,完成一项项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具备倾听的好习惯。为此,我在努力着——

一、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我尽量把课上得更精彩,让学生觉得不上我的课是他的一大遗憾,纷纷喜欢我的课堂,喜欢与我一同走入科学的世界。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被挖掘,他们倾听习惯的养成也就不是件棘手的事。所以只要有个别的学生一讲题外话,我就顾弄玄虚地发起舆论的攻势,说:“某某同学影响了我讲课的心情,大家看怎么办?”他,只要不是特殊的孩子,在其他伙伴的舆论攻击下,一定会觉得不好意思,自然就停止了他的话题。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1、深入一种“倾听=尊重”的观念

在科学课堂上,倾听不是学生愿不愿意参与的问题,而是必须履行的一项学习使命。“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得尊重别人。”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孩子们已把这两句话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一种科学素养了。

2、明确“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

课堂中,同学们都非常明确:不管你倾听的主体对象是老师还是同学,在倾听时,必须停下手中的任何事情,把目光的焦点聚集在发言对象的身上,认真倾听。如果对发言者的言论有异议,只能在发言者结束发言后,以举手方式得到老师同意后才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中,我非常注意观察,及时表扬注意倾听的孩子,适时地鼓励学生对他人发言提出质疑。评价学生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

3、根植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更需要学生一种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科学课堂,往往通过小组交流反馈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就严格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有研究的价值,探究的效果。

当然,在探究活动结束后的交流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点评他组汇报的情况,找出他组研究结果与自己小组一致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同的方面。指出他组汇报最棒的地方,也是我们科学课学习的方面。对于汇报得好或点评得好的学生我都及时地给予表扬,而轮到新小组上台汇报时,他们说的内容必须是有新意的,不重复的。否则台下同学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这样,每个小组都会认真地听汇报……

我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他人交流活动中,这时学生的任务自然而然就是在倾听。长此以往,将此评价方式进行下去,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会倾听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了。对于有效地研究,严谨的探究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锤炼自己学会倾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倾听。在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在教会学生倾听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倾听。

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提出的观点或做出的回答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会倾听,对于课堂上明显的错误熟视无睹,或者对于孩子模棱两可的答案不置可否,势必会使孩子从小形成模糊或者错误的知识能力,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将是一辈子的。这也是我们严谨的科学课决不允许犯的错误。

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得先学会倾听。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听清孩子们在说什么,还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做出正确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引导……科学课堂上,不断丰富、发展师生互动倾听能力的同时,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也才得以有机生成。

 

科学课上,学生的倾听,作为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对其的培养是我教学追求的永恒;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着手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纵深是我贯彻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TOP
29#

小班分站教学下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课题)

 邓文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迎着世界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科学教育改革,其课程已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并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而新的教育理念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必将彻底取代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没有从本质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正如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到:“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或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实践活动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实践活动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让学生在老师正确地指引下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活动,并且自发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在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到了科学方法,锻炼了实践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2002年,我校开展小班分站教学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分站教学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和积累。在参与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选择一些紧贴社会、学生学习生活、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实施分站教学,结果发现学生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自主探究中,较好地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科学意志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和准备,我们提出了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试图通过行动研究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的活动组织形式作一些探索,以期对小学科学教师在活动组织上提供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思路和形式。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 把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把握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进行分层分类的加工,按一定的依据把学习材料分成不同的站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开放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学生自主选择站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理论基础

1、我们把现代建构主义作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理论基础,现代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的结构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是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科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思路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相符合的,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3、我校的主课题《小班分站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经验是我们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活动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分站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让学生开展“分站”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站------合作完成学习内容------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等方面的锻炼,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探索”、“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焕发出科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学生整个分站学习的过程可表述为:
                

明确学习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站

 

 

 

 

 


                                                

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1、“提供菜单”——明确学习内容

①教师提供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方式阶段。
            

教师在提供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密切关注分站的主题,关注活动是否吸引学生,分站学习是否有实效,材料的准备和问题单的设计至关重要。

明确学习内容阶段

在经历了教师提供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方式阶段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内容。当然,有的孩子对学习内容还不够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的提示。

2、“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学习站

①教师提供具体的学习站阶段。

教师依据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进行分层分类的加工,按一定的依据把学习材料分成不同的站点。

自主选择学习站阶段

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推荐学习站,学生可以从中做出选择学习站的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在选择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站的选择。

小组成员基本上采用自愿组合的形式,人数规定在3-6人为宜。

组织选择该学习站理由的交流会。

可以专门利用5-7分钟时间,举行选择学习站理由的交流。基本过程为:由各小组组长上台交流本组选择该学习站的理由,主要围绕“为什么选这一学习站”、“打算怎么做”、“困难预计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通过集体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促使大家对其它学习站的关注。

3、“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这是小班分站教学下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核心阶段。学生操作学习站提供的学具,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学习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分站探究活动。由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不同、内容不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有的则要走访专家、开展问卷调查,有的还在实地测量、实验等。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根据自由选择的学习站,根据小组的分工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问题出发,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新过程的基础。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都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设疑-析疑-解疑”的问题探究过程,让学生对来源于学校生活和社会、自然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同时在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相关技能指导。学生在开展分站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收集资料不知从何处着手,测量一天的降雨量时不知用什么工具、怎么测等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技能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分站学习的实效

4、“交流研讨、观点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每次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都要进行一次成果展示交流会。其目的在于:在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分站下的科学实践活动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不断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因此在此基础上举行交流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活动不同,成果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如科学小论文(含调查报告)、科技作品、倡议书、小品、演讲、照片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四个阶段有时也可以互相交叉推进,实践过程中应不断调整。在这种特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里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课题研究,课堂的铃声并不是研究的起点或终点,因此能保证活动有充足的时间,活动的延续性更强,学生兴趣持续的时间更长久。而且活动注意到学生都有自己参与活动的一个舞台,并展示出自己的各种能力。我们尝试的小班分站教学下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其本质就是通过这一自主性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经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

(三)预期目标

l显性成果:

1、一系列可供推广的典型的小班分站下的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2、小班分站下的科学教学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活动课堂。(如通过论文、课堂实录来展现。)

     3、学生能自主地选择学习站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l  隐性成果:

1、教师的科学教学方式更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

2、“小班分站教学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用于生活实践。

4、学生在“小班分站下的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5、学生通过“小班分站下的科学实践活动”,意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交流的好处,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课题研究对象、方法、时间、步骤

(一)、确立研究对象:嘉绿苑小学三—五年级学生。

(二)、实验时间:2006年2月——2007年5月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之以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1、行动研究法:将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科研究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归纳教学中开放的因素。

2、观察法:实验教师随时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3、调查法:实验教师通过谈话、座谈、测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行为事实、心理倾向,收集研究资料。

4、实验法:实验教师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措施的研究,来了解实验效果。

5、个案研究法: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以2006年2月~2007年5月为一个周期。实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3月)

  (1)学习相关理论,积累资料,成立实验课题组班子,拟定实验方案。

  (2)专题分工,编制教学实验研究工作计划。

    2、实验阶段(2006年4月~2006年12月)

   (1)2006年4月~2006年5月:了解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开展初步实验。

   (2)2006年6月~2006年12月:开展深入实验,规范实验措施。

    3、实验总结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3月)

   (1)通过各种测量方法全面评价实验效果。

   (2)总结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3)汇编实验研究成果。

  4.验证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综合整理,对各种所需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基本思路,撰写研究报告这是一个确立结论、总结成果阶段。进行检验、评价,在新情景和取得共识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研究。通过在实验学校摸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五、课题成果形式

录像课,教师论文集,学生科技论文、作品,科学探究活动录像专辑,科学探究案例选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2002年以来,在省教院专家吴卫东教授指导下,我们已经开展了分站教学的部分研究,小班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基础。

2、学校承担的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培养》已结题,而且科学组各位教师均是该课题组成员。通过实验研究,在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我组曾承担过校级课题《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理资料能力效果研究》,结题报告获得了区综合科研论文三等奖。

4、作为该课题的总指导课题《小班分站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已被立为省级课题。总课题能为该子课题提供及时的信息和经验。

5、本课题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积极的创新实践意识,教育工作开展比较注重个性化。

  盈:任教科学学科,曾参与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

余丽华:任教科学学科,是首届省级科学课标培训成员。

范广炼:任教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丰富。

邓文娥:任教科学学科,低段科学教学有特色。

6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领导小组,保证研究时间,保证实验课时,保证经费投入,保证人员调配。同时,领导小组还将协调好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偶发事件。

  七、研究成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吴利坚西湖区教研员  主要负责承担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咨询。

课题组长:邓文娥       主要负

责课题设计与总结

   其他人员:余丽华       主要负责收集数据统计分析

         主要负责具体实施阶段小结

范广炼       主要负责收集理论资料

 

 

 

TOP
30#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邓文娥

 

一、  教学理念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而达到,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充分地展开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把探究深入下去,从而追求“一英里”的深度,是科学教育努力追寻的目标。

针对这一新课程理念,我在设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从对生食、熟食的大致了解到比较生、熟食物再到实验食物从生到熟这一系列步步深入的环节中,以观察探究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的活动为主线开展本课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亲历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观察描述食物由生到熟变化的活动过程,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有序、具体地进行描述。

2、有对预测进行验证的意识。在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3、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并能举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和描述生熟食物的不同点、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观察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课前准备:生、熟马铃薯、碘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管、勺子、玉米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大约10分钟)

1
            
师(出示生、熟两个马铃薯):一个生的,一个熟的。平时仔细观察过吗?你能一口气说出它们7个不同的地方吗?

生:不能。/生:能...

师:是不是只有这7个不同点呢?今天我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两个马铃薯,一生,一熟。请你们通过观察说出7个或更多的不同点,别忘了做好记录。一号同学拿出桌子下的盘子,开始吧。

2
            
活动:比较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并及时做好记录。

3
            
反馈:师:说说你们的发现。有没有小组发现7个以上的不同点?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师:汇报的同学真棒,补充的同学也真棒!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4、师:通过刚才我们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了生、熟马铃薯有这么多的不同,如果让你吃,你是选择生的还是熟的呢?为什么?

(味道好、易消化,卫生、杀菌,松软,容易吃,有利人体的健康……)
            

5实验论证(演示滴碘酒)/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马铃薯烧熟后营养会不会变化?

师:你知道马铃薯的营养是什么?
师:烧熟后营养会变化吗?生:有(没有)我们来做一下实验吧!
师:我们请碘酒帮忙。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生的-------颜色变得慢、浅
                     
熟的---------
        
、深
师:了不起的发现!原来马铃薯烧熟后不但味道好,而且有利于我们消化呢!
(二)生吃的食物和熟吃的食物。(大约5分钟)

1、师:平时还有哪些食物像马铃薯一样要熟吃呢?师:肉类、鱼类,这些食物常常带有许多细菌、寄生虫卵,人们一般烧熟了吃,这样有益于人体健康。

    2、师:哪些食物可以生吃?为什么?(味道好、营养成分不受破坏……)

3、师:有些食物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像西红柿等,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三)从玉米粒到水煮玉米和玉米花(大约22分钟)

1、师(出示一粒玉米):平时这样的玉米粒生吃还是熟吃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烧熟玉米?

(烤、煮、蒸……)

2、师介绍煮、烤的注意事项。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就用烤、煮的办法。注意:烤的时候要不断抖动勺子,并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用过的勺子很热,小心烫了你的手和
            
盘子;煮结束时,要先移出酒精灯,后熄灭,其它装置很热不能动,防止烫伤。               

3、预测:师:你估计在水煮玉米时玉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烤玉米时玉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师:你需要几粒玉米?/怎样才能知道玉米发生了什么变化?/要事先观察生的玉米,要留样。

5、师:到底会怎样变化呢?请大家来做一做。观察并记录生玉米到熟玉米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来表示。哪些小组准备用煮的方法?我们的研究至少需要3个小组来煮。请煮的同学到后面去煮,烤的同学留在原地,每组烤一粒。注意安全。开始。(对动员后煮的学生表扬,师:你们顾全大局,我为你们这种奉献精神叫好。)

6、活动:煮、烤玉米,观察并记录。

7、汇报:师:用煮的方法玉米发生了什么变化?/用烤的方法玉米发生了什么变化?

8、如有时间,让孩子再煮、烤一次。

9、交流新的发现。
                

(四)小结延伸(大约3分钟)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继续研究的?

 

 

 

 

 

 

 

附上学生上课用的记录卡设计:

 

我们的活动记录卡

    别:                           记 录 人: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活动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活动二:观察并记录玉米粒到熟玉米的变化过程。

 


画图记录:

 

文字记录:                                              

                                                       

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表示。小组可以自由选择。

                                                       

 

 

 

 

 

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一个是要求学生静态地观察生熟马铃薯的不同,一个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活动中磨练学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有所侧重地做透、做细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探究,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把探究深入下去,从而追求“一英里深”的深度,这是我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努力追寻的目标,也是我这一课教学设计努力达成的目标。  

一、要用问题引导探究方向

设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是架向最近发展区的桥梁,也是探究中激发潜质、训练思维的常用手段。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突破性的问题和问题群,提高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回答的有效性。

如在开展第一个探究活动——观察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时,我设置的问题是:一个生的,一个熟的。平时仔细观察过吗?你能一口气说出它们6个或更多的不同点吗?它激起了学生深入细致观察生、熟马铃薯特征的欲望,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一定的方向性。在总结和延伸环节,我设置的问题是:你们回家仔细观察父母做一道菜,看看从生到熟的过程中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留个“小尾巴”给学生,这很必要,这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把探究从课上延伸到课外。

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能力

要在一个个鲜活的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观察能力;要培养学生多提问题的习惯和善提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做出各种假设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设计实验进行操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要把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融入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教给学生。

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观察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特征时,我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安全操作酒精灯来烧熟玉米。在这两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养成边观察比较边做记录的习惯。

三、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促进探究深入下去

要确保探究效果,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看起来学生摆弄着一堆的器材,热热闹闹地边做边讨论,却并没有展开真正的探究。教师要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展开真正的探究,并促使探究深入下去。

如学生第一次烤、煮玉米后,汇报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时,有一学生这样说:“我们组烤的这粒玉米变焦了,黑黑的!”又一学生说:“我们组烤的这粒玉米变成了爆米花。”是我的疏忽,没给学生做引导,他们不明白变化过程的意思,以至他们的回答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不作任何引导,后面的学生发言很有可能和他们的描述大同小异,这不是科学的语言。于是我说:“玉米烧前、在烧时、烧熟后都仔细观察过的同学请举手。用语言描述出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有问题吗?”没学生举手,我又追问了一句,终于有一位学生回答:“他们的发言没说出变化的过程,我认为可以按先发现、又发现、再发现来描述。”我大力地表扬了他。我说:“我们再来一次烤、煮玉米,愿意吗?注意这一次我们在做实验中可要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和记录玉米粒的变化过程。”学生实践操作。这一次的汇报精彩无比。这是我们的活动片断:

师:真香啊!收获肯定很大!哪一组愿意先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我们组采用炸的方法,玉米先是硬硬的,中间还扁进去,再发现玉米周围有许多小泡泡,然后玉米慢慢膨胀了,最后一下子跳起来,变成了香喷喷的爆米花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会观察!
生:我们组采用煮的方法,刚开始我们先发现玉米硬硬的,在水中纹丝不动,又发现玉米在水中跳舞,再发现玉米膨胀了,用鼻子一闻,好香啊!
生:上台汇报、互动式补充
    我做了一次引导,帮助学生真正明白了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的意思,于是有了第二次烤、煮玉米活动中学生探究的深入,也诞生了汇报时学生的精彩发言,是科学的语言。从整个活动来看,这一次的引导对学生的深入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