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手册 [复制链接]

31#

 

实验名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2、进行改变摆的摆锤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步骤:


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我们的发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TOP
32#

 

实验名称: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进行改变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


实验步骤:


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15秒内摆动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发现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TOP
33#

 

实验名称: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课题和页码:《做一个钟摆》第62-6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2、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没有金属圆片


金属圆片在最下端


金属圆片在中端


金属圆片在最上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现象和结论: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备注:金属圆片不能太轻。

TOP
34#

 

实验名称: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课题和页码:《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64-66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实验器材:卡纸制作的齿轮操纵器、指针、钟面、摆锤、线等


实验步骤:


1、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


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


3、轻轻拨动摆锤,看看“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


4、调整好每个部件的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


现象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摆钟的几个部件主要是: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备注:


1、给学生准备的纸板硬度要强,不能用瓦楞纸。


2、齿轮不能太大,因为硬纸板不能支撑太重的物体。


3、在制作过程中,齿轮的齿数是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齿轮的齿数太密或太疏,都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

TOP
35#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


实验目的: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


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


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归纳。


实验记录单:








































内容


实验示意图


有无昼夜交替


假说a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假说b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说c


地球自转。




假说d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假说e









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备注:


1、假说b和假说d学生不轻易区分,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2、除了以上列举的4种假说之外,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方案,包括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的假说,从而让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验证。

TOP
36#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底盘和摆架转动情况


摆摆动方向(第一次)


摆摆动方向(第二次)


未转动时


前后来回


前后来回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90度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180度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360度后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备注:


1、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


2、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运动方向的影响。


3、本实验需要的转动圆盘,最好是用餐桌上的转动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3 14:59:01编辑过]

TOP
37#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


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备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

TOP
38#

 

实验名称:认识时差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


实验步骤:


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


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

TOP
39#

 

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课题和页码:《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第82-83面


实验目的:


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


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


实验步骤:


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


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TOP
40#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课题和页码:《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


实验目的:


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


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观测次数


公转到A点时


公转到B点时


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


第一次(近时)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     )厘米


第二次(远时)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     )厘米


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


备注:


1、在到操场上进行模拟实验之前,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人们观察周围的恒星会有什么变化?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恒星的周年视差。


2、实验时,人要背对中心圆点转动,这十分重要,因为这代表地球上的人处于黑夜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3、资料: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月复一月的观察,终于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他报告说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3 16:58:41编辑过]

TOP
41#

 

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公转地点


杆影长短


季节判断


A




B




C




D




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TOP
42#

 

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课题和页码:《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8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备注: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TOP
43#

绝对好资料,辛苦了兔子,幸福了我们。


谢谢兔子的付出。

TOP
44#

兔子的话有理!辛苦了!
一直努力中……
TOP
45#

这才是科学教师的财富和足迹的见证!辛苦了,向您致敬!
TOP
46#

谢谢,收藏了.
TOP
47#

兔子辛苦了,收集至【综合】实验教学专题资料(更新中……)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6835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8#

谢谢兔子,向你学习!
TOP
49#

兔子带领的团队就是那么专业,而且尽职!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TOP
50#

非常好!兔子的速度惊人。我们市里刚刚举行了观察实验培训,我负责的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谋而合。
TOP
51#

勤劳的兔子辛苦啦!借鉴中,谢谢。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TOP
52#

     确实不错的资料,虽然我现在用不到,但还是把它收藏起来了。谢谢兔子。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53#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1-3-12 20:20:00的发言: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手册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编写


 


前言:


整整花了2天时间,眼花腰酸,才完成五年级下册的实验操作手册,本手册共整理了近40个实验,每个实验从实验名称课题和页码、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备注8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想把整理好的文档上传,但想到昨天在群中看到某人抱怨说“下载课件手都累了”的话,决定不另上传完整文档,也希望其他的朋友不要自作主张整理上传,若觉资料有用请自行整理,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需借鉴或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这么详细的资料整理,其中的艰辛恐怕是旁人难以体会的。但愿大家都能像兔子学习多一点付出,少一些抱怨。
TOP
54#

太感谢兔子老师了!这些资料真是十分珍贵又很有学习和使用价值,辛苦了!
TOP
55#

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能像他一样工作,我们的科学事业就大有希望了。让我们用上好每一堂来感谢兔子的辛劳。
TOP
56#

陈老师  这样好的东东 能不能 发一个  压缩文件 
TOP
57#

感谢兔子老师无私奉献,论坛有您而精彩
TOP
58#

有电子版的吗?
TOP
59#

以下是引用小兵嘎子在2011-3-31 9:11:00的发言:
陈老师  这样好的东东 能不能 发一个  压缩文件 

 


不能。具体原因我已经写在前面了。

TOP
60#

以下是引用李芹在2011-4-5 11:43:00的发言:
有电子版的吗?

 


这已经是电子版了。只是没有整理在一起而已,因为编写的时候我是编好一个实验发一个。如果觉得有用,那你自己整理一下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