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追求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 [复制链接]

1#

追求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

     以下是我在2008年1月份写的一篇文章《追求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在拜读了喻老师的《追求简约的课堂》后,才发现自己曾经的思考是如此的浅薄与幼稚,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毕竟自己思考的方向是符合目前科学课的发展趋势的,今天第一次在网上晒出来,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不胜感激。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已经为大部分教师接受并在课堂中实施,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已经从“轰轰烈烈”走入了“冷思考”的阶段,因为我们看到了大量引领的公开课的导向发生了偏颇,过于放大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引起了广大教师与专家的思考,我简单罗列几种现象:1、过度的突出学生自主而丢弃了教师的主导。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很好,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评价语言,难怪我们的孩子找不到了方向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出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教师一概以“好”、“很好”学生不只在云里还是在雾里。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浮躁的态势。


2、过度的追求合作而走形式主义。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看很热闹,其实里面的思考价值没多少。3、过度强调体验而忽视了结果。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风风火火活动了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说不清楚。4、过度的运用多媒体而少了材料的精选。有时为了多媒体而设置多媒体,毫无价值,罗列了一大堆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还不如开门见山,好象没有多媒体不能教学了。5、过度的讨论而显得有些走过场。动不动就同桌讨论一下吧,有深刻的问题吗,值得讨论吗?


所以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教学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新课标,我们不必人为地给他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吐口水。有现象才会引起思考。几年来我们都感悟到过左过右的做法都有问题,于是需要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我们还是需要回归,回归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宗旨的课堂上来,抛弃课堂中一些浮华的语言,繁琐的引导,做作的探究及草草的交流,代之以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


简约,并不是简单,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形式的东西,扔掉一些为了展示理念而设计的包袱;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有没有授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际效率的过程,应该是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收获的教学。构建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即通过简约的教学流程,真实的探究过程,使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一、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设计的好坏往往影响着课堂实践的效率。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并不是越简单越好,相反,它的产生过程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课堂习惯等基础上。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而不是备教案,有时侯,预设得很充分而学生不配合,不适应,再好的教案也会失去效率。笔者认为,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


评估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确定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体现学生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最终达到的程度。然后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一堂课,应该切实解决好一两个问题,不能全而不透,什么都包括,什么都想讲,结果什么都解决不好。


2、教学情景是否有助于科学问题的产生


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科学问题。而问题意识的缺失是当前科学教育最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很多自信心较强,认为自己从书本、父母那里学来的知识就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从而极度缺乏问题意识和实证意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意识,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敢于质疑的意识,从而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也要注意避免文本上的繁琐。将教师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非常详细,将学生可能要说的每句话都预设好其实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出乎我们教师的预料。有时侯,考虑得周到固然重要,然而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更能凸现学生真实的需求,因而对生成的正确处理也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简约有效的材料准备。


科学课上材料的准备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合适的材料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而现实情况就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仪器室的实验材料配备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乃至金钱在材料的准备上,以至于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减少的现象。如何简约有效地准备材料呢,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首先,第一轮教下来,要注意收集好平时制作的一些仪器室没有的自制教具,俗话说:吃瓜要留种,把原来的制作教具保管好,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


其次,课前让学生小干部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应该是个可行的方法,学生提前到实验室,我负责在仪器室将材料搬出来,然后请他们按四人或者两人一组放好,这样发挥了小助手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自己也可以省事一些。


另外,同学校、地区的科学老师要发扬合作精神,互相帮助。东西可以互相调节,互相借。这样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还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从家里带来一些实验的器具也是未尝不可的,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材料进行初步的筛选,这样使学生不自觉地已经投入到前期的研究中去了。


三、简约有效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在教学中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替代的。科学课的教学语言不仅要有启发性,形象生动,具有幽默亲切感,而且要有逻辑性、科学性,严谨、客观,力求简约有效。


有的教师上课总喜欢使用一些口头禅式的语言,如“是不是”“好不好”等,在一堂课中重复多次,使人乏味;有的教师在讲解时长篇大论,惟恐学生听不懂,反而让人感到厌倦。这些课堂语言与提倡自主探究的科学课堂很不协调,影响了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就如我原来上课总喜欢罗里巴嗦,问:“对不对、想不想”之类的问题,总担心学生掌握了没有。有时学生回答问题后,我还得给他重复一遍,生怕他说的其他学生没听到。一紧张,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耽误了上课时间不说,还影响了课堂效率,学生得不到发展,教师完不成教学。赛课就不行啦!咋办?逼!改!等到赛课结束,我真正地体会到:一个老师上课时使用“简约、有效”的语言有多么重要。语言“简约、有效”不仅表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不问或少问,以控制提问数量;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优化提问的质量,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的精神,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简约有效的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灵魂工程。想要让科学课堂精彩,就得让探究有效。有效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指导,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满教室发出嗡嗡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每个人都在动手,可不一定知道要研究什么;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良机……,这样的探究活动,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过程,背后更多的可能是放任、随意和低效,甚至是无效。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们得好好把握。


例如,在《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再提出核心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可能和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等有关,运动方式是在教师举例汽车运动之后提出来的,然后学生就设计实验来验证,当时我简单地肯定了学生的设计之后就放手请他们开始做实验,结果后两个因素学生得出的数据五花八门,不能得出一个相对满意的解释,课堂上乱哄哄一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课堂的重点发生严重偏转,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课后反思:过度的自主使教师的有效指导丧失。经过几次实践,最后的教学决定将课堂研究的导向锁定,在引导学生获得摩擦力的初步概念之后,教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请学生猜测并说说猜测的依据,再根据猜测去设计实验,将其他一些不能在课堂上研究或者条件不具备的猜测先暂时放一放,其探究核心就集中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重量两个因素有关上,只有在此探究过程的基础上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共识,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即有目标,又有指向,让探究活动显得既简单又准确。试想,如果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这么多的因素,学生又怎能知道从何下手?从何探究?大量的时间又将白白浪费。由此可见,探究过程的核心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是何等重要。但我们必须知道,在探究过程中简单准确地找到核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同教学参考中实验提示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盲目地依凭教学中的习惯思维和一意孤行,应该对探究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要在不断的在实践中及时反思,才能让探究过程的核心真正简单准确,让科学课堂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率。


五、简约有效的汇报交流。


课堂上的交流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材料之间,好的课堂永远处于一种互动交流之中。而实验探究后的汇报交流在一堂科学课中起到了总结性的作用,是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探究成果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得出一致共识的过程,有效交流非常重要,然而这一过程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弱化的趋向,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


笔者认为,探究后的交流汇报首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实验一结束就急于让学生交流汇报其中的发现,没有思考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数据或现象本身发表一点意见,而无法看到数据背后的原因。例如在《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好之后得到了十几组对比实验的数据,教师就应该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然后请学生仔细地解读这些数据,再联系做实验之前的猜测和假设,最后才请学生来说说从这些数据中有什么发现?自然而然就得出垫圈数量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行驶速度越快的共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交流,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当学生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对要倾听什么,怎样倾听,提出一些要求或指导,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好记录。如,在“了解空气”一课中,当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把一块纸团放在杯底,把装有纸团的杯子垂直倒放在水里,纸会不会湿”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汇报,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别人进行汇报时,请你认真倾听,听清楚别人是怎样做的,他们的结果怎样,与你的方法和发现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如何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他们的解释完善吗,你认同他们的解释吗?并请做好记录。”同学汇报完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倾听情况,如,“你听清楚同学的汇报了吗?你能把同学的观点重复一遍吗?”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最后是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语言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但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局限于语言的交流,不同的探究成果,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如对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表述,用图画或模型比用语言更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如关于动植物体的形态特征等;而对于物体的一些性质,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导电性等,用符号表达更加简明扼要。利用图表可以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趋势表达出来,如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易于表达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应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总之,在科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的今天,在我们的公开课日益质朴实用的今天,在科学课程改革密切关注学生负担的今天,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必然成为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分享 转发
TOP
2#

研究的比较广,深度不太够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三年前的观点,非常不错。


而且涉及的点过于多,拜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8 12:42:26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1-3-8 12:01:00的发言:
研究的比较广,深度不太够

我自己也这么觉得,所以还是平时欠思考和欠交流,能看到论坛上这么多行家的文章,让人受益匪浅。

TOP
5#

以下是引用龙山黄泥螺在2011-3-8 12:42:00的发言:

三年前的观点,非常不错。


而且涉及的点过于多,拜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8 12:42:26编辑过]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之所以敢晒出来,自己也觉得这篇文章已经没有太多的价值了,欢迎更多拍砖,欢迎更多有深度的观点。

TOP
6#

以下是引用抱朴子在2011-3-8 19:18:00的发言: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之所以敢晒出来,自己也觉得这篇文章已经没有太多的价值了,欢迎更多拍砖,欢迎更多有深度的观点。


还有价值的,楼主可以就其中的一个点再次进行深入的研究。

TOP
7#

以下是引用白云的家在2011-3-8 19:47:00的发言:

还有价值的,楼主可以就其中的一个点再次进行深入的研究。


嘿嘿,被加为精华帖子,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当然不是故做谦虚,还是要谢谢版主的推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