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下科学教材中一些需要教师提前搞清楚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六下科学教材中一些需要教师提前搞清楚的问题

    第一次任教六年级,有很多地方不顺手,特别是需花较多时间去熟悉教材,以下是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以往没有关注的问题,把自己的无知拿出来晒一晒,因为这也是部分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1.        “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可能吗?(2楼)


2.        为什么制作简易显微镜时要“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3楼)


3.        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要用碘酒?(4楼)


4.        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算作晶体呢?(7楼)


5.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哪些?(15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5 22:42:1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可能吗?

书本第6页中有一句“快来看,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导语,第一反应是:编者又出错了!昆虫不都是卵生的吗?难道蚜虫是胎生的不成。想想不确定,可能还隐藏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用百度“蚜虫 生殖方式”去查阅资料,还真是发现了新大陆,蚜虫居然真有两种生殖方式:卵生(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无性生殖)。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昆虫通常是通过产卵进行繁殖,而蚜虫具有伪胎生的生殖方式,即不需雄性即可以孕育下一代。 蚜虫是最常见的孤雌生殖昆虫,它们主要在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孤雌生殖,单一的雌蚜可以直接生出小蚜虫。蚜虫在条件适宜时数量急速增长,很可能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孤雌生殖生殖方式。但条件不合适时,它们会产生翅膀飞离,寻找新的合适的场所。并在每年的秋末产生雄性蚜虫,雌蚜与之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因此,蚜虫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以上参考资料阅读链接: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insect/kunchongzatan/jinqin/shengzhi.html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第一单元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为什么制作简易显微镜时要“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书本第10页上关于制作简易显微镜这一环节中的第一句是:“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其实,把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的方法,好几个学生已经在前几节课中偷偷试过了,至于为什么要找放大倍数不同的,学生有疑问,自己在备课是也同样有疑问,而且一时还真说不清楚。


阅读教参第24页的内容和俞利平老师以前写的教后记,有一些启发。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做个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书中介绍的比较模糊,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教参24页中关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有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部分:


1、比较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放大镜)的焦距长短。可以用两个放大镜分别观察同一种图片或文字,当得到放大的清晰的像时,哪面放大镜离图片或文字的距离远就是焦距大,反之就是焦距小。一般是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焦距小,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焦距大。


2、将焦距小的那面放大镜先对准要观察的物体,作为物镜,调整距离,直到看到放大的清晰的像为止。


3、将另一面焦距较大的放大镜(目镜)放在刚才这面放大镜上,慢慢往上移动,直到看到清晰的放大的像为止。这时显微镜就做成了。学生可以通过移开目镜,比较两面放大镜时和一面放大镜时放大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明白了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后,由学生独立组装学具袋中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网址链接: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4720


只是学生在使用同样型号的放大镜时,发现也是可以达到使图像更清晰的目的的,这下,自己又感到茫然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6 22:22:42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第一单元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要用碘酒?

在“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环节中,教材第12页的需准备的材料和工具的图中有碘酒这一材料,学生自学后不太明白其真正的意图,以为是要消毒的。


自己在备课中也有此疑惑,再去看学校仪器室里配置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发现又是绿色的。觉得这个碘酒应该是染色的作用。问了其他同事,看法一致。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二姐有心啊!蚜虫还真是长见识了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6#

学生看到两种不同的放大的图像,一种是正立的,一种是倒立的。感觉上正立的放大倍数要大,但显微镜为什么要设置成倒立的呢?
嘉兴桐乡金国江  动手动脑,快乐探究
TOP
7#

补充一个: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算作晶体呢?首先,除液晶外,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其次,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律、周期性的排列,这样的物质就是晶体。由于物质内部原子排列的明显差异,导致了晶体与非晶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巨大差异。例如,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温度高到某一温度便立即熔化;而玻璃及其它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从软化到熔化是一个较大的温度范围。



  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可以这样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晶体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日常生活中。

TOP
8#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1-3-7 9:18:00的发言:

补充一个: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算作晶体呢?……


谢谢补充,大家一起来收集问题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碘酒,用来染色。但对于为什么使用大小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心中也有疑惑,看了楼主的介绍,感觉还是比较有理,只是课文里没有安排相关介绍,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焦距知识作铺垫,讲解分析困难。学生能理解为什么用2面凸透镜能放得更大,因为第一面放大了,第二面将第一面已放大的再放大,但为什么倍数要不同,就不能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发现使用倍数相同的也能放得更大。


个人觉得,教材这里有些不妥。

TOP
10#

以下是引用阿果在2011-3-7 11:08:00的发言:

学生能理解为什么用2面凸透镜能放得更大,因为第一面放大了,第二面将第一面已放大的再放大,但为什么倍数要不同,就不能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发现使用倍数相同的也能放得更大。


个人觉得,教材这里有些不妥。


赞同,我觉得学生能够通过活动理解显微镜就是这么发明来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入。我上课时没有过多解释,因为我们学校的放大镜都是一个型号的,一时也没办法深入研究。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1#

碘酒染色应该没有问题,


蚜虫的还真长见识了,我也以为把产卵当生小蚜虫


放大镜倍数不一样是不是效果比一样的要好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2#

蚜虫还有伪胎生,长见识了。


 


至于要两枚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来做显微镜,这个我觉得没有必要。放大倍数一样也可以做到进一步放大,何况实验室仪器都是同型号的放大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可以都是10倍的。

TOP
13#

自己的知道还是很不够,长见识了。谢谢。
TOP
14#

是的,楼主谈论的问题很认同。就是对显微镜这个,还是有同样的不明白。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5#

  第一单元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哪些?

科学书第16页中有这样一句“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有学生马上就会问:“另两大发现是什么?”


查阅这方面资料显示: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


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 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 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5 22:38:52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6#

又学习了,真好
TOP
17#

太感谢了!又收获了很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