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水佩在2011-3-2 8:48:00的发言: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三大难题
文/水佩
一、“材料”难找。
去年教这一课的时候,我用的是学生实验包里的材料,今年本也想将就,没想到里面空空如也,于是只得让学生用手工课上的彩色橡皮泥代之。结果第一个班就非常糟糕:橡皮泥一入水,水就变了颜色……实验没做成,孩子们的手上、衣服上、桌子上、本子上到处色彩斑斓,活像遭遇了一次非现实主义的率性涂鸦……
哦,橡皮泥溶水。这实验还怎么做呢?很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也都在科学QQ群里叫苦连天。
“可以采用像泥一样的橡皮。”溺水者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很多文具店里都有卖,一元一块。”
好!我立马行动。
由于本钱少(学校不可能为一节常态课大把花钱),我最多只能买24块(这已经是空前绝后)。为了上好课,我必须精打细算:两人用一块吧,一人看一人做,至少参与着吧。
二、“实验”难做。
一节课下来,实验似乎成功了,但泥质橡皮有些硬,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差,几乎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才做成浮的形状,作业更甭提了。
紧接着第2个班更是辛苦,被重复使用的泥质橡皮不仅硬,更是湿答答滑溜溜,而实验室里缺少毛巾和餐巾纸,手湿了只能往自己衣服上擦;桌子湿了,只有一块抹布传递着用;水倒翻了,仅有的一个水笼头要等上半天(出水如丝)。于是课堂效率又一次让我失望。
第2天,泥质橡皮已经硬到你根本没法做出所需要的形状。怎么办呢?再不能花学校的钱了,这可是义务教育,学校穷着呢!剩下的3个班让学生自己去买吧。(而且我一再提醒学生要带上小毛巾或餐巾纸)结果是:材料参差不齐,课堂事倍功半。(每次让学生自己带材料都让我很头疼,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带,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更何况,一块泥质橡皮过于小,排开的水量相差甚微,两块泥质橡皮又过于大和重,学生难操作,难测量。很多数据纯属天马行空。(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连捶捶打打的劲儿都使上了,还做不成一只我们预计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泥碗”,真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也有同事提醒过:教师得事先在刻度杯上把刻度细化,最好是在电脑上打印出来贴上去。
嘿。这自然再好不过。但是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呢?再说打印机可不是随时都在等你的,那是人家的专用品,人家有时间你才可以借用,人家没时间你就靠边站去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每位老师都像我们一样为一节常态课跑去打印这打印那的,不烦才怪呢。)
三、“正误”难说。
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不明白,因为我是新教师,又不敢妄言,但体内的虫子不停地蠕动着,让我难受。说吧,孩子,疑团总是要解决的。
是这样的,同学们。作业本上有一道判断题:“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这个“体积”具体指谁的体积?是“排开的水的体积”还是“橡皮泥自身的体积”?群里的老师们认为是前者,理由是:传统的因袭,无须解释。(小学科学都是这样处理的。)而我和同学们则一齐认为是后者。于是有了两种答案。
我查过资料,“体积,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此说来,不管橡皮泥的形状如何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都是不变的,因为空气占据的体积不属于橡皮泥。那么是这道题出错的?橡皮泥怎么能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呢?做成“排开的水的体积较大的形状”才是正确的呀!
后来,当我再一次仔细钻研教材,发现参考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我越发糊涂了!!
2011-3-1
一般橡皮泥有两种,一种是12色的带油性的油粘土橡皮泥,还有一种是多彩的工业橡皮泥。时间久了,一般的橡皮泥都会出现变硬变干的现象,高级点的久置不变质,可循环使用。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放置一、二年的油粘土橡皮泥,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很硬,通过用双手沾水揉捏,可以使用。用这种橡皮泥比学生用的那种彩泥(低级彩泥太软,硬了又脆又裂)效果要好。
归纳实验难的几点:1、形状难。其实只要做成盆型就行,关键是四周边缘捏的稍高点,放下去不容易进水。2、烧杯小,放进去不容易。权衡实验现象的明显与放置的方便,教材建议的250毫升的那种实验室常用的烧杯是最合适的,但水位最好高点,越低越不容易放,放200毫升的水是有讲究的。3.刻度不精。把烧杯的刻度精细化是保证实验现象量化的关键,有两种方法:一是用word设计50毫升的高度,然后划分成10小格,打印出来贴在200毫升与250毫升之间,用单面胶粘住;二是用尺子的零刻度对准200毫升处,看排开的水量上升了几毫米,经测算,每毫米大概3.3毫升多点,乘一下就行了。4.橡皮泥的大小。橡皮泥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太大放不进去。经时间,橡皮泥捏成实心团直径在3厘米左右,实验效果很明显,排开的水量的差距在15毫升至20毫升之间,因此水位的上升对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