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5 20:05:4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向勤奋好学的同行们学习,也来发一个。呵呵


TOP
3#

    橡皮泥变模样了!!!原来的橡皮泥柔软、耐揉、且不溶于水,现在的可就差许多了,难怪课上会出现第一种情况。不过去大一些的商场还是能买到优质橡皮泥的,一摸就能感觉出来,不过价钱稍贵了些。


    科学教师自己准备材料是常事,学校是配不齐的也不可能样样都能免费提供。

TOP
4#

我们这没那优秀的橡皮泥买的。。经常自己出钱买?我们又不是财主。。。。。
TOP
5#

以下是引用水佩在2011-3-2 8:48:00的发言: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三大难题


 


文/水佩


 


   


     一、“材料”难找。


 


    去年教这一课的时候,我用的是学生实验包里的材料,今年本也想将就,没想到里面空空如也,于是只得让学生用手工课上的彩色橡皮泥代之。结果第一个班就非常糟糕:橡皮泥一入水,水就变了颜色……实验没做成,孩子们的手上、衣服上、桌子上、本子上到处色彩斑斓,活像遭遇了一次非现实主义的率性涂鸦……


      哦,橡皮泥溶水。这实验还怎么做呢?很多像我一样的同事也都在科学QQ群里叫苦连天。


“可以采用像泥一样的橡皮。”溺水者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很多文具店里都有卖,一元一块。”


好!我立马行动。


由于本钱少(学校不可能为一节常态课大把花钱),我最多只能买24块(这已经是空前绝后)。为了上好课,我必须精打细算:两人用一块吧,一人看一人做,至少参与着吧。


 


     二、“实验”难做。


 


     一节课下来,实验似乎成功了,但泥质橡皮有些硬,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差,几乎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才做成浮的形状,作业更甭提了。


     紧接着第2个班更是辛苦,被重复使用的泥质橡皮不仅硬,更是湿答答滑溜溜,而实验室里缺少毛巾和餐巾纸,手湿了只能往自己衣服上擦;桌子湿了,只有一块抹布传递着用;水倒翻了,仅有的一个水笼头要等上半天(出水如丝)。于是课堂效率又一次让我失望。


     第2天,泥质橡皮已经硬到你根本没法做出所需要的形状。怎么办呢?再不能花学校的钱了,这可是义务教育,学校穷着呢!剩下的3个班让学生自己去买吧。(而且我一再提醒学生要带上小毛巾或餐巾纸)结果是:材料参差不齐,课堂事倍功半。(每次让学生自己带材料都让我很头疼,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带,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更何况,一块泥质橡皮过于小,排开的水量相差甚微,两块泥质橡皮又过于大和重,学生难操作,难测量。很多数据纯属天马行空。(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连捶捶打打的劲儿都使上了,还做不成一只我们预计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泥碗”,真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也有同事提醒过:教师得事先在刻度杯上把刻度细化,最好是在电脑上打印出来贴上去。


      嘿。这自然再好不过。但是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呢?再说打印机可不是随时都在等你的,那是人家的专用品,人家有时间你才可以借用,人家没时间你就靠边站去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每位老师都像我们一样为一节常态课跑去打印这打印那的,不烦才怪呢。)


 


      三、“正误”难说。


 


      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不明白,因为我是新教师,又不敢妄言,但体内的虫子不停地蠕动着,让我难受。说吧,孩子,疑团总是要解决的。


      是这样的,同学们。作业本上有一道判断题:“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这个“体积”具体指谁的体积?是“排开的水的体积”还是“橡皮泥自身的体积”?群里的老师们认为是前者,理由是:传统的因袭,无须解释。(小学科学都是这样处理的。)而我和同学们则一齐认为是后者。于是有了两种答案。


     我查过资料,“体积,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此说来,不管橡皮泥的形状如何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都是不变的,因为空气占据的体积不属于橡皮泥。那么是这道题出错的?橡皮泥怎么能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呢?做成“排开的水的体积较大的形状”才是正确的呀!


      后来,当我再一次仔细钻研教材,发现参考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我越发糊涂了!!


 


     2011-3-1



 


首先向水佩老师的教学反思精神致敬。


其次我想结合你所提的三大难题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我也刚刚上过,也碰到类似你的这些困惑与问题,也参与科学教师之家群里老师们的讨论,经过自己亲身实践与多次尝试,有很大提高。


解难题一:材料问题。


一般橡皮泥有两种,一种是12色的带油性的油粘土橡皮泥,还有一种是多彩的工业橡皮泥。时间久了,一般的橡皮泥都会出现变硬变干的现象,高级点的久置不变质,可循环使用。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放置一、二年的油粘土橡皮泥,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很硬,通过用双手沾水揉捏,可以使用。用这种橡皮泥比学生用的那种彩泥(低级彩泥太软,硬了又脆又裂)效果要好。


解难题二:实验难做问题。


归纳实验难的几点:1、形状难。其实只要做成盆型就行,关键是四周边缘捏的稍高点,放下去不容易进水。2、烧杯小,放进去不容易。权衡实验现象的明显与放置的方便,教材建议的250毫升的那种实验室常用的烧杯是最合适的,但水位最好高点,越低越不容易放,放200毫升的水是有讲究的。3.刻度不精。把烧杯的刻度精细化是保证实验现象量化的关键,有两种方法:一是用word设计50毫升的高度,然后划分成10小格,打印出来贴在200毫升与250毫升之间,用单面胶粘住;二是用尺子的零刻度对准200毫升处,看排开的水量上升了几毫米,经测算,每毫米大概3.3毫升多点,乘一下就行了。4.橡皮泥的大小。橡皮泥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太大放不进去。经时间,橡皮泥捏成实心团直径在3厘米左右,实验效果很明显,排开的水量的差距在15毫升至20毫升之间,因此水位的上升对比明显。


解难题三:体积的理解。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这里的体积自然包括凹进去部分空气占据的体积,放入水中能转化为排开的水的体积。


 


因为刚刚实践与研究过,深有感触,时间匆忙,赶着上课,以后再配图片。不足之处,敬请商讨。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6#

      作为新教师我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同样充满困惑。


     材料问题。材料问题。我是会要求学生分组准备材料,一般以4人一组,我在事先做了实验,发现学生美术实验袋中的陶泥和学生平常使用的橡皮泥都会有水溶现象,我在课前提示学生选择橡皮泥时特别注意是否水溶,尽可能选择不水溶的橡皮泥。并根据这单元课程性质,要求长期准备抹布或毛巾。


     实验难做问题。面对形状容易确定但橡皮泥大小制作困难;烧杯小放置不方便;刻度杯刻度大而不清楚的情况,我是选择让他们先自主实验,然后讨论并选择优秀小组进行演示,以达到多数学生成功。刻度问题我基本是选择先看上升下降,画线段并进行估计的方法,后来又想到可以选择多媒体进行简单读数训练(当然读数不是这节课重点)。


     体积的理解。体积理解我和你想法相似,我在使用排水法中就强调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排开的水量等于体积,其余全只说排开的水量。


    希望能在更多的科学常见问题上进行探讨


 


 

TOP
7#

水佩老师: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文具批发市场。我们学生从二号桥批发市场里(宁波的),专门卖文具处,买来彩色橡皮泥,约铅笔盒大小,4.5元一块,一块可以分成4-5块,供学生做。学生用完后,你把它用保鲜袋包起来,明年还可以用。效果很好,不会化水。
TOP
8#

以下是引用追求在2011-3-2 9:47:00的发言:

 


首先向水佩老师的教学反思精神致敬。


其次我想结合你所提的三大难题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我也刚刚上过,也碰到类似你的这些困惑与问题,也参与科学教师之家群里老师们的讨论,经过自己亲身实践与多次尝试,有很大提高。


解难题一:材料问题。


一般橡皮泥有两种,一种是12色的带油性的油粘土橡皮泥,还有一种是多彩的工业橡皮泥。时间久了,一般的橡皮泥都会出现变硬变干的现象,高级点的久置不变质,可循环使用。我在实验室里找到了放置一、二年的油粘土橡皮泥,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很硬,通过用双手沾水揉捏,可以使用。用这种橡皮泥比学生用的那种彩泥(低级彩泥太软,硬了又脆又裂)效果要好。


解难题二:实验难做问题。


归纳实验难的几点:1、形状难。其实只要做成盆型就行,关键是四周边缘捏的稍高点,放下去不容易进水。2、烧杯小,放进去不容易。权衡实验现象的明显与放置的方便,教材建议的250毫升的那种实验室常用的烧杯是最合适的,但水位最好高点,越低越不容易放,放200毫升的水是有讲究的。3.刻度不精。把烧杯的刻度精细化是保证实验现象量化的关键,有两种方法:一是用word设计50毫升的高度,然后划分成10小格,打印出来贴在200毫升与250毫升之间,用单面胶粘住;二是用尺子的零刻度对准200毫升处,看排开的水量上升了几毫米,经测算,每毫米大概3.3毫升多点,乘一下就行了。4.橡皮泥的大小。橡皮泥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太大放不进去。经时间,橡皮泥捏成实心团直径在3厘米左右,实验效果很明显,排开的水量的差距在15毫升至20毫升之间,因此水位的上升对比明显。


解难题三:体积的理解。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这里的体积自然包括凹进去部分空气占据的体积,放入水中能转化为排开的水的体积。


 


因为刚刚实践与研究过,深有感触,时间匆忙,赶着上课,以后再配图片。不足之处,敬请商讨。


谢谢!说得在理!只是


问题一:短时间里解决不了,今天学生带来的新买的都很硬,没法做,还没我前两天自己买的搁置了2天的好用。


问题二:我们没有实验员,学生的教室又离实验室太远,他们赶来上课都很仓促,下课回去更是仓促。所有的事情就我自己一个人做,包括分发材料、作业本、各种准备等,还包括每天的卫生,学生来不及做的,都归我。而且就那么一个小水笼头,很难办事。所以我总是很忙,准备了这个没那个……对于需要很多准备的,根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三:我上课时也是这样跟学生解释的,我的观点最终只是想说:不管什么问题,只要呈现出来,语言是必须严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 15:03:28编辑过]

TOP
9#

以下是引用咕噜鲁在2011-3-2 14:51:00的发言:
水佩老师: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文具批发市场。我们学生从二号桥批发市场里(宁波的),专门卖文具处,买来彩色橡皮泥,约铅笔盒大小,4.5元一块,一块可以分成4-5块,供学生做。学生用完后,你把它用保鲜袋包起来,明年还可以用。效果很好,不会化水。

问好!谢谢你提供的资料。课我已经凑合着上完了。:)


不过以后可以争取去找一下这个材料。

TOP
10#

教学条件的缺陷也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我想办法还总是会有的,多来这里交流,积累经验,以后就会好些。

TOP
11#

困难是肯定有的,乐趣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光顾的,第一次上科学课的新教师,能这样反思的很少,如果能将反思后的经验积累下来,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相信你的效率肯定会越来越高。
TOP
12#

有时实验材料就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还比较顺利,材料也很好!明天去学校拍下来再发上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