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2011支点五下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11#

 

2011《给冷水加热》教后记


课前准备:试管、气球皮、细线、试管夹、酒精灯、天平、砝码


本来是本着不留一点空气的目的来捆扎气球皮的,第一次捆扎好倒过来发现了一个米粒大的气泡,不死心又做了一遍,没有气泡了。等我做完实验翻看教师用书时才发现气球皮蒙住试管保证不进空气是在水下进行的,而我是露天作业的,看来不细读教参让我多走了弯路。因为怕加热后试管会对托盘有损伤,我把半张作业纸对折两次放在托盘上。


教学流程:


1.上节课讲过了孔明灯,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呢?热空气比周围(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2.那一杯冷水怎么能变成热水呢?学生讲方法。


3.学生看教材,教师讲冷水袋在热水槽中的沉浮变化。提问冷水袋为什么会在热水槽里下沉?提示学生联系孔明灯反过来想。教师板书:冷水比(同体积)的热水重。


4.那冷水在变热水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三选一。教师出示三个选项:①体积变大,重量变轻。②体积变大,重量不变。③体积不变,重量变轻。心中想好一个目标,我们举手表决,教师标出各选项的支持人数。


5.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到重量所以我带来了天平,简单认识天平的用法。(实验过程中天平面向学生方便学生观察)介绍装冷水的试管,把试管倒置展示给大家看没有空气进入,让学生观察气球皮现在是平的,如果一会加热后气球皮变鼓了说明什么?(说明热水体积变大了)再把加热的试管放到托盘上,如果指针还指在中间又说明什么?(说明加热前后重量没变化)


6. 实验操作:先把冷水试管放在左边托盘的纸上,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边托盘上配平。让两个学生观察确认天平指针在中间。接着给试管加热,加热时我找了个凳子放在课桌上,在凳子上完成加热过程,因为有些学生在看实验时会不自觉地站起来影响后面学生的视线,抬得高方便学生观察。在观察时让学生观察酒精灯火焰内外的颜色差别以及气球皮的变化,因为试管细气球皮很快鼓起来,因为是演示绕课堂一周让每桌的学生都看得真切一些。第一步达效。然后把热试管小心放到托盘的纸上指针不晃动时让观察过指针的两个学生再来观察一遍,三个班都很成功,指针稳居中间。第二个实验目的也已达到。


7.小结:冷水在受热时体积增大,而重量不变。


反思:


1.不要倚老卖老,讲过了并不一定精通。细读教材教参,挖掘每一课核心知识点用形象化的手段攻克。


2.学生纪律差也要保持不急不躁,以免教学事件变教学事故。对学生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13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9 20:39:13编辑过]

TOP
12#

学生的前概念对老师展开教学活动很重要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3#

 

2011《液体、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后记


     考虑到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比较简单且有对比性,就安排在一课来讲了。剩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下节和第五课一起讲。我一直向往简洁的课堂,但上着上着时间就不够用了,还是功力达不到啊。省去繁枝末节直奔主题:今天要进行两个实验,一个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一个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在第一个班五9班问学生怎样让液体水更方便观察即给水着色的问题,有学生提出来把血滴到水里,我当时没有反驳,也许学生只是想到了血液的红色随口说说,事后真想给这位学生讲:“因为这个实验切破手指放血损伤身体也不值得,用红墨水滴到水里就可以了。”


     实验开始先把液体热胀冷缩装置展示一下,从下而上讲解:先讲高锰酸钾溶液,再说锥形瓶的名称(板书),瓶口有橡皮塞中间打孔插上长吸管就组成了实验装置。分两步来做:第一步把这个装置放入热水中,如果液体体积膨胀吸管里会有什么现象?再把被加热的锥形瓶放入冷水中,吸管里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实验前又补充一句“注意吸管中液柱的速度。”实验正常,紫色液柱确实有快慢变化,最后在7、8厘米高程慢下来时我停止实验,接着放入冷水杯中,说是冷水其实就是自来水,当然冰水更好。在冷水烧杯中下降一小段后我开始带着学生总结结论,热胀冷缩是学生熟悉的,今天只不过结合典型材料再让大家在感官上印证一下。关于“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设计的”这一结论,我用一句“如果把吸管拿掉换上一支温度计,在热水中温度计液柱会不会上升,在冷水中会不会下降?”让学生作答,学生也很能领会液柱遇热上升遇冷下降的规律。现在想想温度计里的液柱升降现象是因为液泡里的煤油或水银受热或受冷以后体积发生涨缩而出现的,这已经和锥形烧瓶里的液体遇热遇冷体积发生涨缩是两码事了。对于温度计而言,锥形瓶里的热水或冷水只是一个热源或“冷源”而已。


      在做空气热胀冷缩实验时产生了一个小意外,锥形瓶上套气球泡在热水中气球很快就“挺”起来是我原来做过的,效果很好。今天泡在热水中半天只有半个气球呈现鼓的圆弧状更别说“挺”了。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对熟识的实验太轻视了,课前预实验没有做。课后反思气球不“挺”的原因,肯定是热气量不够,首先怀疑是水温不够,饮水机里的水也就80多度,到锅炉房找暖瓶一做还是这样,怀疑气球漏气换了一个还是这样,密封不好?原来实验从没捆扎过气球啊,气球口在锥形瓶上箍得很紧,这也不是个问题。干脆另起炉灶,空锥形瓶套着气球在石棉网上加热,三四分钟后气球终于“挺”了起来,下一步就很危险了,要把底部烧热的锥形瓶放入冷水中,玻璃有碎裂的危险。下午在五7班加热后稍作停留吹了吹锥形瓶底放入冷水中,气球很快瘪了下去,在五8班以为没问题玻璃能承受这种温差就马上放了进去,结果锥形瓶底裂了一道横纹,实验效果有了但过程太不可靠。我想好了在五9班重做这个实验时,加热步骤我会沿用酒精灯加热但第二步要彻底否掉,上课时我注意到锥形瓶在离开石棉网等待进入冷水的时候,原本挺直滚圆的气球就已经有些“泄气”了,常温就能冷却何必冒险呢?可以加入互动环节,教师拿着锥形瓶走下去让经过的学生轮流吹吹瓶底,经过这番“空冷”气球瘪下去是不愁的。


20113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9 20:40:08编辑过]

TOP
14#

欢迎支点老师开专贴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学习了!

TOP
15#

多谢各位支持我的朋友们,从大家身上我也收获很多。
TOP
16#

 

再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


     因为上一节课,空锥形瓶套气球做的空气热胀冷缩实验不成功,所以重新组织材料在每班又做了一遍。本次实验材料有:大饮料瓶一个、气球一只、烧杯两个以及热水和冷水。采用效果最好的从饮料瓶侧壁浇水的方式让其受热和受冷。课上实验效果很好,十多秒钟气球就从瘪的状态达到鼓胀挺拔的效果。在最后一个班上课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因上一节课饮料瓶用冷水浇过以后气球收缩得很厉害,谁知在上这节课时,等我拿起饮料瓶给学生展示时才发现原本在瓶口外的瘪气球缩到了瓶内。本想把它掏出来试了试不行。我想实验时热空气能不能把它顶出来呢?试一试吧!找来热水慢慢浇到饮料瓶侧壁上,很快,气球向外鼓出来一节,又慢慢自己翻卷出来鼓胀挺直了。我问同学们这像不像开花?我认为很像,开始鼓出来的一节是花骨朵,最后气球翻卷出来,鼓胀的样子就像鲜花盛开。在我接着用凉水浇饮料瓶后,气球又慢慢蔫了,前排有个女生也会意似地头耷拉了下来,有人说气球死了,我要说是气球花凋谢了。


     关于对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我的方法是在黑板上画两个同样大小的饮料瓶,第一个瓶口画瘪气球,第二个画挺直的气球,先跟大家讲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再拿起饮料瓶说:“这里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其实有东西。”学生答有空气。我讲空气也是由微粒组成的,瓶里微粒很多很多我画不清,现在让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假如瓶子和瘪气球内有10个空气微粒,师在第一个瓶里画出分布均匀的10个微粒(瓶里8个瘪气球里2个),问:“大家猜加热后有多少个空气微粒?三选一,选择①10个②100个③无数个。”实际上还是10个。师再画出受热后瓶内和气球里的10个空气微粒(瓶内和气球内各5个),还是要均匀分布。让学生比较两个瓶子里微粒的不同。学生说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确实原本在瘪气球里是两个微粒,在鼓胀气球里成了五个,距离也变化了,受热后距离变大了。教师板书讲解意在让学生把理论上的知识形象化,给学生一个学习新知的踏脚石,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得到知识的新收获。


20113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9 20:40:57编辑过]

TOP
17#

 

2011《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后记


     课前思考的教学流程毕竟是蓝图,经历了今天三节课只是勉强讲完了教材内容。至于资料库里关于固体热胀冷缩的内容只能留待下节课了解了。 课前答一个上节课的问题是从上学期就坚持下来的。本课开始接触了本学期最长的一个问题:用微粒运动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便于理解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关键词:温度、运动、距离、体积,按这个顺序分别叙述了物体吸热和受冷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新课开始开门见山直奔铜球加热实验,先展示器材,教师演示:现在铜球能通过铁圈。然后说实验流程:一会先把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放到铁圈上看能不能通过;再放入冷水中使铜球冷却再试试铁圈看能不能通过。实验前我拿了装有50毫升冷水的量杯让前面的三个学生各伸出一个手指来试试水温,试完开始实验。在有的班加热一会就试着过铁圈,结果通过了,我问大家这说明什么?可能加热后铜球不胀大,也可能胀得还不够大。实验很简单,当把铜球小心放入冷水中后蒸汽四溢,之所以只准备50毫升水是因为想比较铜球冷却后水温和实验前有什么不同。再让那三个同学探出手指来试,结果是变成了温水。为什么会变成温水呢?这是我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 教材上钢桥加滚轴可以防止热胀冷缩对钢桥损害这一部分,我采用简单替代品演示,拿一个板擦当桥面,拿一支粉笔作滚轴在下面垫着。当暴晒时钢桥就向两边伸长,我把板擦垫在粉笔上向外推着动,冬天受冷时桥面收缩我又顺势向里拉,这样问题解决了。关于钢锯条受热伸长实验教材设计确实不妥当,应是用大头针分别贴在锯条两端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发现随着钢锯条受热伸长把两端的大头针慢慢顶弯。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实验采用黑板演示的方法。最后简单讲了三个反热胀冷缩的例子,金属锑和铋,4℃以下的水。联系学期初检查学生前概念时出的一道题讲了一下“为什么装满水的铁罐在冬天室外会被撑裂呢?”这个问题,这和水变冰受冷体积不小反胀有关。 2011、3、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9 20:47:55编辑过]

TOP
18#

看着这样的记录,感觉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很好,学习了。
TOP
19#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1-3-9 0:20:00的发言:
 

再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


          关于对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我的方法是在黑板上画两个同样大小的饮料瓶,第一个瓶口画瘪气球,第二个画挺直的气球,先跟大家讲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再拿起饮料瓶说:“这里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其实有东西。”学生答有空气。我讲空气也是由微粒组成的,瓶里微粒很多很多我画不清,现在让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假如瓶子和瘪气球内有10个空气微粒,师在第一个瓶里画出分布均匀的10个微粒(瓶里8个瘪气球里2个),问:“大家猜加热后有多少个空气微粒?三选一,选择①10个②100个③无数个。”实际上还是10个。师再画出受热后瓶内和气球里的10个空气微粒(瓶内和气球内各5个),还是要均匀分布。让学生比较两个瓶子里微粒的不同。学生说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确实原本在瘪气球里是两个微粒,在鼓胀气球里成了五个,距离也变化了,受热后距离变大了。教师板书讲解意在让学生把理论上的知识形象化,给学生一个学习新知的踏脚石,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得到知识的新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9 0:21:04编辑过]

这段的教学很欣赏。在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形象化的板书图让学生记忆犹新。

TOP
20#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1-3-11 0:17:00的发言:
关于钢锯条受热伸长实验教材设计确实不妥当,应是用大头针分别贴在锯条两端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发现随着钢锯条受热伸长把两端的大头针慢慢顶弯。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实验采用黑板演示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1 0:22:58编辑过]

通过实验的改进,哪怕是微弱的变化看起来确非常明显。赞一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