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106号龙山黄泥螺作业专贴(作业已完成,请审核)) [复制链接]

1#

宁波区106号龙山黄泥螺作业专贴(作业已完成,请审核))

学号:106       网名: 龙山黄泥螺        博客地址:
总计(  83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43 )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43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得(  13 )学分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得(  10 )学分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得( 12)学分     

(4)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观点,得( 8   )学分


2、选修任务合计( 40   )学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12)学分(指论坛上的精华贴和每周推荐贴,请附上地址)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8  )学分(请附上地址)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 10  )学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11:50:48编辑过]

分享 转发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

学号:106       网名: 龙山黄泥螺        博客地址:
总计(  83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43 )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43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得(  13 )学分   

读 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有感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8&page=1(第23个作业)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后有感    第10楼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第11楼

〈身边的科学小游戏〉   第12楼

<学记>读后感   第十三楼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得(  10 )学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3&page=1(第59个作业)

   这回磁铁又断了               4楼

  一堂失败的科学课后的反思    5楼

  你的预设闪光了吗 ?      6楼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得( 12)学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9&page=1(第21个作业)

光其实可以闪得更亮   3楼

种子里有什么的教学设计  7楼

科学课的自主改编和创新  8楼

谈课程整合           9楼

(4)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观点,得( 8   )学分

参与主持网上沙龙一次,积极参与网上沙龙。(《科学课》杂志06年第五期主持,05年9、10、11、

12,06年两期有发言刊出)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得(    )学分(请附上相关地址)


2、选修任务合计( 40   )学分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9&page=2(对于和风论坛学习时所有学员情况的总结帖)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12)学分(指论坛上的精华贴和每周推荐贴,请附上地址)

          第一次 到  第四次慈溪市网上沙龙总结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8  )学分(请附上地址)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 10  )学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4 6:15:14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

光其实可以闪得更亮

慈溪市龙山中心小学    王琦峰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们农村的科学课受到设备材料、师资力量不均衡(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学生们没有条件去少年宫或科技馆等问题的困扰,影响了我们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是近两年,随着学校设施的逐渐改善,课堂教学在教研员的积极组织下,城乡差距也在努力缩小着。我们农村科学老师通过这些活动也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学到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同样实践的时候,却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因此农村的很多科学老师觉得科学课难上,总是觉得我们的孩子没有城里孩子来的机灵。孰不知,孩子们的反应正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错误所造成的,教师的光其实可以闪得更亮……

我们应该做蜡烛还是蓄电灯?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被人们尊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因为“教师”常常是“奉献”的代名词,又被人们比喻成了蜡烛,好多教师为此曾倍感骄傲。

是呀,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多么伟大的精神呀!蓄电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它对比蜡烛的优势在于:不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照亮别人;照明面积比蜡烛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不断充电而获得重生。

科学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力图把它们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知识难度没有降低,其他方面要求却更高了。如果我们仅仅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不懂得像蓄电灯那样充电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在学生的不断提问中,将会出来越来越多的“我也不懂”。黑洞你不懂没问题,月亮你不懂就有问题。老师在学生眼里是偶像和权威,总是不懂会给老师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打击。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做蜡烛型的教师,我们就是在误人子弟,没有充足的知识,一碗水不满就倒过去了。知识保证不了,何来技巧?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想要做一名好的教师,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科学课的确是不容易!做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知识,其次是有先进认识,开阔的眼界,这样你的学生才能受到高标准的教育。但是这些知识,认识,眼界是从哪里来到呢?闭门造车吗?肯定不行!就像《天下无贼》影片中的一句话说得那样:“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做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不就是在为祖国培养人才吗?知识在不停更新、充实,如果我们只是讲奉献,那这些新鲜的知识会从天上掉下来吗?不可能!

所以,我们必须要做“蓄电灯”,学会充电,让光闪得更亮!

如何做一个“蓄电灯”型的科学教师?

一、        给科学插上网络的翅膀。

网络学习能改变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视野,感知学科教育的脉搏,可以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同时,网络世界的资源丰富,给了新教师向专家学习的机会,也创造了一个展示广大一线教师自身价值的平台,形成了一种互学互助的良好学习风气。无论你是查找资料、还是备课,只要在网址上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另外,网络使全国各地的科学教师、教研员以及关心科学教育的朋友,通过QQ群等形式聚集在了一起,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其中,像参加省教研员喻老师组织的网络研修班、参加《科学课》等杂志举办的网上沙龙就是
                
“充电”效果非常好的一种形式。有时候当自己拿着署有我网名的杂志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眼里迸发出的激情和羡慕的表情使我深信:授生于鱼,不如授生于渔。你在杂志上短短几句话所产生的力量,那是平时上课奉献再多时间也换不来的。

二、        听课,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我个人认为,做一名“蓄电池”型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做实践家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见实效的举措就是上公开课.同样,听别人的公开课也是提高自己的一条捷径。

那么,听课时教师应该是什么身份呢?

是坐在位置上一本正经的“听”课?是匆匆忙忙地记录老师语言和教学环节,而不把学生的话放在眼里?是只管课堂上的风风雨雨,而任由时间悄然流逝,从不考虑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大家如果听课的时候要想着怎样应付检查,要把字一笔一画写端正,要完整的填写各栏目,你还有多少时间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你还有多少脑细胞闪耀着随机产生的思维火花?你能在你的听课笔记下留下点什么?

如果你当学生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你总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巧妙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的时候,轻松之中增加你的价值。当你在听课结束时能清楚地把整堂课的时间分配列出来的时候,学习之中明白了整体的结构。

当然,这样做有个小前题,就是尽量做到不影响上课老师的正常教学程序,如果是在正式的优质课比赛只好尽量控制自己强烈的走动欲望,但是在课后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学生的记录单上写点什么,了解学生小组活动的情况。只有真正地深入课堂,你才能从课堂上获得营养,充到电,充好电。

所以说,听课教师不仅仅是“听”课,我们应该也可以做的更多!

 

总而言之,我们科学教师的作用,是在课堂上实现你的价值。只有做一盏不断能充实自己的“蓄电灯”,这样光才可以闪得更亮。这样也是对科学教学负责,对每位学生负责,对所教的每一个知识点负责。大而言之,就是对下一代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

 

参考书目:

1、《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

2、网上会议讨论记录。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这回,磁铁又断了

今天,上的是磁铁单元的第一课,事先已经让同学们作了一些准备。这不,还没走到实验室,老远就已经听见有人在嚷了:“快!快!快坐好!王老师就要来了!”我一推开教室的门,就看到四甲班的孩子们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期望,背也挺得直直的。是呀,爱动手是孩子们的天性,磁铁的魅力又是如此巨大,看来今天又是一个“丰收”的日子。

激情一直延续着,已经过去二十多分钟了,孩子们的兴致依然很高。怪不得别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在我一组组巡视的时候,突然,“呀!”的一声惊叫,把大家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

我快步走上前,发现发出惊叫的女孩子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地低着头。她的桌前放着残缺不全的三截磁铁。“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掉下的。”一脸的懊恼与愧疚使她的声音变得格外的轻。

“老师,她确实不是故意的。磁铁是刚才在绑线的时候不小心掉下的。”同组的同学开始帮忙解释……

安慰完学生,我沉思了:既然同学们的目光都已经被吸引到了这儿,现在在转回去刚才的活动似乎有点不切时宜。于是,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断了的磁铁。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优秀教师处理磁铁断了之后的文章,内容写得很出彩,不仅顺势引到了磁铁即使断了之后也有两个磁极,而且更是激发学生探究磁铁奥秘的兴趣。不如,就来个依样画葫芦,试试效果?

“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刚才的实验,初步了解了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但是现在老师手上的条形磁铁已经摔成了三段不同形状的磁铁,大家来猜测下,这每一段每一端的磁性如何?”我满怀信心地期待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猜断掉的地方没有磁性了。”“老师,我认为有磁性”……

就在一切如书本中介绍的那样发展时,意外发生了:当我拿着断裂的那头去靠近回形针时,居然回形针没有反应。本想借助这个契机来证明断磁铁也有两极, 没想到“假材料”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这个结果让那些认为有磁性的学生也全都目瞪口呆。

万幸之下,有个学生举手说到:“王老师,你那块磁铁坏掉了,我手里的磁铁断掉后也能吸起回形针的。”边说边把他手里从铅笔盒里拆出来的断磁铁拿了上来。没等他回到自己座位,另一名平时比较好动的男孩也从学具里拿出条吸着许多大头针的断磁铁说:“王老师,以前我不小心把这条磁铁掰断了。可是我也发现,断磁铁的一头磁性也很强。上面的这条断磁铁肯定是坏掉的。”没想到,为了维护他们的真理,孩子们居然学会了摆证据了。

有了这两个台阶下,我慌忙说:“是呀,老师手中的这块磁铁表现得跟同学们手中的不一样,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回去再看看好吗?”

回到办公室,我连忙思考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上网征询了一下朋友们的意见,大家的看法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人造磁铁磁性本身就不强,再加上放置时间过长,磁性弱化了,加上一下猛摔,正好起到消磁的作用,导致磁铁成了普通的铁块;也有的说磁铁太容易出问题,他的指南针,有的红色指南有的红色指北,让他着实忙乱了一阵,没有出现磁性还算可以是小意外;更有甚者说,他那里的磁铁很多都同性相吸了,红的N极和红的N极居然相吸,还有照片为证。

结构材料的使用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强刺激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精心准备的材料或许真的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实验材料自身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也要重视平日里对材料的整理与测试,或许可以尽量减少在课堂的上的“措手不及”。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5#

                            一堂“失败”的科学课后的反思
                                                        龙山镇中心小学               王琦峰
        作为镇科学教研组长,说句实在的话,一直以来我对科学课还蛮自负。因为我曾经担任过许多年级的科学课,几乎所有的班级没有同学不喜欢我这个风趣幽默的年轻教师,因为我会四处查找各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录象资料;会寻求最简便的方法记忆历史、地理中的人名、地名;会讲形形色色的寓言、童话、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知识……我包办了学生差不多的所有能动手完成的任务,虽然自己累了些,但看到学生津津乐道,谈论王老师课是如何有趣生动的时候,心底犹如喝了密一样甜。
        本学期初为迎接区域性教研活动本人尝试了一堂《马铃薯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公开课。课上完后,当时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基本上有新的发现,也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表明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但在以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中,我才发现我的这堂看似成功的课中还有很多漏洞存在。
师:“学了本堂课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盐水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家里的鸡蛋浮起来呢?”
生:“老师,把鸡蛋放到盐水里,鸡蛋就会浮了。”
生:“把鸡蛋放到糖水里也行的,鸡蛋也会浮的。”
……(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生:“把鸡蛋放在家里一段时间后,时间一长在清水里也会浮起来的。”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捣什么蛋呢?简直就是开玩笑嘛,所以就匆匆下了课,不去置理这个现在想想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了。)
      过了几天,我在家发现冰箱中一只鸡蛋臭了,于是随手把它扔到排水沟中,没想到它居然在积水中浮了起来。当时的诧异就不用再说了:这不就是公开课上最后那位学生所说的方法吗?鸡蛋确实能够浮起来呀。学生的生活经验比教师还丰富呀,我太依赖课本了。
深深的自责让我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自己的课,回顾整堂课教学过程,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原来我不止一次抹杀了像这个学生的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呀!
在制作盐水的过程中,有个别小组发现了小马铃薯在盐水杯还沉着,大马铃薯却在同一个烧杯中浮了起来,于是马上向我提出了问题。我当时想法是肯定盐不够,便引导他们加盐加到大小马铃薯都浮了起来才罢休。(后经通过观察分析,我准备的马铃薯中,有些大马铃薯由于长期贮藏的原因,水分蒸发严重。导致肉质疏松,体积大同时重量轻完全可能造成大的浮,小的还沉的状态。)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有一组同学发现原先浮着的马铃薯居然悄悄地沉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我没有理睬那这个问题,因为毕竟12组里面才1组,他们操作失误也有可能嘛。(可是事后发现,个别组的马铃薯是我自己很多次试教后遗留的,后经实验证明,马铃薯置于盐水中时间一长,真的会沉下去。说明当时这个小组的发现也是正确的。)
象类似这样的错误还有好几个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来我又犯了以教师为主的错误。科学课中,学生到底掌握要哪些科学知识?培养哪些科学素养呢?像这样只有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该不该当时就把这个问题扩展开来进行探究呢?如果进行探究,那教学内容还完的成吗?
这就是我在严格按照“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作出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在一套看来天衣无缝的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重形式同时太重结果”,整堂课下来,我巴不得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早点完成“提问——设计——实验——总结”的过程,这也可能是很多常识教师突然换型为科学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确实,现在的学生太聪明了,很多知识连教师都不知道,更别说教学机智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赶的有之;转移话题,说课后进行探讨研究的有之……可真正又有多少人去课后探讨呢?
     “责任重于泰山”哪!教科学课,这其中有悲有苦,有喜有忧,各种经历让我觉得当老师难,当科学老师更难!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那么,我们是否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权力呢?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让教师的“面子”很难堪,看毕竟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找到顺应学生的线索。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这可能就是学生思维活动高度活跃的结果,如果教师给予关注,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还会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样就会不断有新的教学活动生成,使学生的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
                      看来,我们还得再当一次“学生”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8:02:15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6#

你的预设闪光了吗?

龙山中心小学   王琦峰

       这学期,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尝试着开了一堂植物单元的市级经验交流课。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既能作为我学习的场所,同时又能成为展现我梦想的舞台。因此,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

课前,我反复咀嚼教材,查询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想象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幻想着让课堂上每一秒都能成为学生享受科学的时刻,让这堂课吸引着学生去探究那浩瀚无垠的科学殿堂。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付出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可是,在课后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次预设虽然按照教案,完成了一些预定的目标,可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却没能好好把握住,错失了许多次的良机。

片段一:

教师播放种子萌发的录象后,引导学生猜想种子里到底会有什么呢?学生积极猜想,教师即时在电脑上打出猜想

[  问题提出之后,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会积极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新的猜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师:通过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知道种子里到底有什么?

(板书:方法)

1:用镊子把种子外面的壳剥(bō)掉。

师:剥(bō)壳,剥字是多音字,这里得念(bāo)。(板书:剥)

还有吗?

2:用水浸湿把它剥出来。

师:哦!为什么呀?

2:因为这样可以使种子软一些。

师:还有吗?

3:用刀切

师:用刀切,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板书:切)

还有其他方法吗?

4:用嘴巴把皮咬开(板书:咬)

师:刚才一个同学说了用水先泡一泡,(板书:泡)

[学生的生成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可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却没有挖掘出来。如果能够在学生设计出“用水浸湿后再剥”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空隙,加一句:“大家有尝试过吗?仅仅浸湿就能让种皮变软吗?”短短一句补充,就能让全体学生的思维之光闪现出来,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疑问:对呀,真的浸一下就会变软吗?需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浸泡呢?

每一种种子浸泡时间一样吗?……]

师:大家来说说看,哪种办法比较好?比较适合在今天这堂课里实现呢?

5:用水泡后再剥(好几个同学站起来都支持这种方法)

师:为什么切和咬不好?

生:因为切会把种子切破的。

师:那咬呢?

生:咬会把种子咬伤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得有爱心。请坐!

[粗粗一看,本环节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同时植物单元要求培养学生 “细心”、“耐心”、“小心”、“爱心”、“恒心”的情感态度,这部分从形式上确实实现了。但深究一下,教师的预设可以说没有闪光。比如说评价“学生对咬看法”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补充穿插一句:“是呀,咬不仅会把种子咬伤,同时也有危险性。我们在探究身边事物的时,使用“闻”“尝”的方法一定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前提下才能进行。”

多好的一次安全教育的闪光点就这样错失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观念上改变学生是“知识体的看法,明确学生作为“生命体”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善于把握机遇,或许智慧的闪光就在此时出现。

片段二

[学生观察实验之后,教师请各小组上台汇报收获,教师首先把一小组的科学文件夹置于投影中]

师:大家能看得清楚吗?

[学生为主的意识很强,我们课堂上的每一次活动,每一句话都应该为了学生而服务]

2:我们小组观察的种子是黄豆,发现种子里面有果肉。

师:还有没有其他小组也是黄豆的?请来补充一下。

3:我们除了发现果肉以外,还发现和种皮的颜色一样。

6:我们发现黄豆种子里面有小小的肉以外还有小小的芽

1:我们研究的是蚕豆的种子,蚕豆种子的内外颜色不一样。也有一个小小的芽。

8:我们小组发现蚕豆种子里面有牙,还有很多水分。

师:是这个牙吗?

生(大笑):不是这个牙,还要有草字头。

师:(微笑)呵呵,写了错别字了啊,不应该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认真才行。

[教师及时发现了学生书写上的错误,体现了人文关怀性,也顺势让全体学生们感受到细心的重要性。]

  4:我们小组观察的是花生的种子,也发现了两小片肉和芽。

  5:我们小组观察的也是花生的种子,跟第六小组一样。

师:老师刚才把大家汇报的发现打成了一张表格,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我们研究的是不同的种子,研究黄豆的有二、三、六小组,研究蚕豆的有一、八小组,哦,还有第七小组忘了给大家来汇报了。

[教师的一次无心之失反而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虽然全班8个小组已经汇报了7个,但教师心中始终心中装着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才是学生共同提高科学素质的基础。]

7:我们小组发现了芽和肉以外,还发现了虫子。

师:哟,还有虫子,这真是个很特殊的发现。其他小组有发现吗?

(生唧唧喳喳地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为什么刚才不说呢?

生:因为它不是种子一部分。

师:那为什么种子里面有虫子呀?

生:因为它们爱吃种子的肉。

生:虫子把种子咬坏了,就不能发芽了。

师:因此农民伯伯种田的时候常常把种子进行

生:消毒。(真是够聪明的学生

师:是呀,我们农民伯伯把不好的种子挑出,只有把优良的种子播下去,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有些小朋友真像长了一双火眼金睛,把里面的小虫子都给挑了出来。我们在平常的观察中呢,就应该养成这么细心的习惯!

     [教师预设外的情形就需要教师心中始终记挂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一只虫子又让本堂课有了一段小插曲,教师这时候没有快速的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明白,虫子不是种子的内部构造。同时悄悄地渗透了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遥远,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科学。这部分学生的生成完全出乎教师的预设,科学课上的闪光点其实往往出现在学生生成之上,教师只有学会倾听,一切以学生出发,而不是按着教案中的既定步骤,这样或许一堂课下来,离开教案最多的部分却是一堂课最让学生有收获的。]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思维火花的迸发者。在科学课上,我相信有无数次的智慧闪光机会呈现在我们教师面前,可是真正能发现它的,只有那些教学生,而不死教教案的教师。

虽然这堂课有种种的毛病,学生们在下课前还对种子内部结构的子叶、胚根、胚芽分得不清楚,但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科学课会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科学殿堂的起点。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7#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种子里有什么

课型

科学课(实验)

 

 

 

教材分析

种子能发育生长成植物这一结论性的答案,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一粒种子怎样就长成了一株植物,种子开始生长时会是什么样子等,此类问题却是许多学生不得其解的。
                        

观察种子。
                                    

  从各种种子中认出凤仙花的种子,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说不出名称的由老师告诉;二是描述凤仙花的种子,把凤仙花种子同别的种子进行比较,说明凤仙花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剖去种皮,观察种子内部。凤仙花种子小,种皮不易剥离,用放大镜也难看得很清楚,所以提供浸泡过的黄豆、蚕豆、玉米和小麦和种子供学生比较。看凤仙花的种子同哪种种子相似:有皮、有两瓣、有小芽。玉米、小麦种子是没有两片子叶的。
                            

  推测种子种到土里以后会怎样长。一是推测种子的各部分可能会怎样变化(先是根向下长,后是茎往上长);二是预测过多少天种子会出芽(发芽时间为 57 天)。推测的直接目的是促成学生能动地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经历由“问题——方法——实验探究——总结”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细心和爱心,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科学知识:

学会解剖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了解种子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育。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内部结构画下来。

教具准备

实验工具盒
                            

 [内置一把镊子一个放大镜、两个塑料杯(一个装干种子,一个装浸泡过的种子] [准备:花生、大豆(黄豆)、绿豆、瓜子、蚕豆(豆板)、凤仙花种子]

8K铅画纸科学文件夹、word设计好的表格、ppt课件。

热水瓶、水桶一个。(学生6个一组,分9组)

                                                     教学活动流程

 


录象、图片引入          探究活动      1、看一看。       (认识种子)

                                      2、猜一猜。       (猜想结构)

                                      3、想一想。       (去除种皮的方法)

                                      4、议一议。       (制定、完善计划)

                                      5、试一试。       (借助工具完成观察、记录)

 


                       汇报总结            课外拓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策略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当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的时候,农民伯伯们就开始背着劳动工具,带着农作物的种子去地里干什么呀?(课件:播放农民播种图片)

 

 

2、当这些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之后,它们就会——(发芽)、生长成一棵新的植物。面对这一现象,小朋友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课件:播放种子萌芽的动画或录象)

 

3、师:(归纳梳理,注意倾听,即时在电脑上打出问题
                            

 

 

1、学生欣赏图片、录象。

 

 

2提出对种子的一些问题。

 

(种子里可能有什么?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种子里哪些部分在发芽?

……

 

 

 

1、激发兴趣,从学生已知的前概念中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2、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即时性把学生的问题都面呈给学生。

二、探究活动

1、看一看。(认识种子)

1)、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少,大自然的很多植物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生长成的。我们要了解植物的奥秘首先就从研究种子开始吧!(板书:种子)

 

 

 

2)、哪些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呢?能不能简单地从形状、颜色上向大家来介绍一下它呢?

 

 

 

 

1、说出常见的一些植物种子的名称。

 

 

蚕豆、花生、大豆(黄豆)、绿豆、瓜子等

 

 

 

2、从植物种子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上简单地介绍。

 

1、认识种子的特点:

不同的形状、

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大小,

却都能发芽生长。

 

2、产生出寻找它们共同点的兴趣。

2、猜一猜。(猜想结构)

1)、组长领取实验盒。(里面是准备好的干种子和实验记录单)

 

2)、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板书:里面有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猜想种子内部的结构。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结构。

 

2、寻找种子的共同特点

3想一想。(去除种皮的方法)

1)、大家提出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到底哪个猜想正确,同学们能想出简单易行的方法加以证明吗?(板书方法

 

2)、怎么才能观察到种子内部结构?

(切开、咬开等方法会使种子破碎,不容易观察)

1、学生提出去除种皮的方法。(干种子)

剥开。——找个同学试剥干的蚕豆种子

咬开。——找个同学试咬蚕豆种子

切开。——这么硬的种子容易切开吗?

 

2、学生讨论并寻找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

——》剥开较好

 

3、学生提出泡一泡、煮一煮等方法,从实现可能性选择“用水长时间浸泡过较容易剥”。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经历过程,学会通过比较获得最佳的方法。

 

 

4、议一议。(制定、完善计划)

 

1[卫生上(嘴咬)、安全性上(刀切)教育]

 

2)、怎么做可以把种子变得柔软,容易剥开呢?

5、试一试。(借助工具完成观察、记录)提供:用水浸泡过的植物种子、镊子、放大镜。

 

1)活动一:借助镊子剥离种皮。

 

 

 

 

2)活动二:借助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同学们,我们知道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单单只看看就行了,还会把观察到的结果或记或画下来。

 

1、在教师借助实物投影的演示下,学生学会借助镊子剥离凤仙花种子的种皮。

 

 

2、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同时记录员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

1、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先演示后操作。

 

2、  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中感受新的知识。

 

 

3、  寓教于乐,通过图画、文字等记录正确理解种子的结构通常包括种皮、胚、胚乳三部分。

(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子叶)

 

4、
                                
认识胚根、子叶、胚芽。

 

 

 

 

 

 

1、  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2、  初步体验逻辑推理。

 

 

 

三、汇报总结。

1、哪一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选取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剥开前跟剥开后一样吗?(可以指着图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向同学们来介绍。)

 

2、课件:根据学生实物投影的汇报,教师即时在word表格中填写学生的观察结果。

 

 

 

 

3、寻找不同种子的相似之处。

 

 

完成表格的汇报

 

 

种子

观察

发现

花生

……

……

蚕豆

……

……

(双子叶)花生、蚕豆等植物的种子内部是很(
                            
相似
                            
)都(有两片“豆瓣”,有一个粗粗的小尖(根)……

 

(单子叶)玉米的种子内部是很(
                            
相似
                            
)都(有一片“豆瓣”,有一个粗粗的小尖(根)……

 

 

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

 

 

1、  猜测:

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

 

2、  发放凤仙花种子。

 

 

3、  仿照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记录,勤记多观察,争取早日能让这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开出美丽的花!

 

1、种子里面有这么多东西,哪部分将来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又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呢?大家一起来预测预测看?

 

2、学生猜想:(小豆瓣长成植物叶子,小尖长成植物的根,或茎等等)

 

 

4、  课后种植凤仙花。并完成观察记录。

(作业设计)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理想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种子里有什么?
                            

   方法:敲            胚根

                     胚芽

                     子叶(单子叶:玉米种子)

(双子叶:花生种子)

 

作业设计

课后观察研究记录。

 

观察记录表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   ____小组     姓名;________

凤仙花的生长发育

生长变化

播种

芽出土

出现花芽

开花

果实成熟

观察日期

 

 

 

 

 

凤仙花苗的高度变化        苗高单位:厘米

苗高

 

 

 

 

 

 

 

 

 

观察日期

 

 

 

 

 

 

 

 

 

 

苗高

 

 

 

 

 

 

 

 

 

观察日期

 

 

 

 

 

 

 

 

 

 

 

 

课件设计

思路

1、  导入:(播放农民播种图片)——》(播放种子萌芽的动画或录象)

感官上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种子产生探究的欲望。
                                

2、  探究活动。

(1)    根据学生的提问。即时在电脑的word文档上打出问题。

(2)    根据学生的汇报。即时在电脑的表格上打出汇报结果。

 

 

 

 

 

 

 

   3)根据表格总结的发现,认识胚根、子叶、胚芽。(ppt图片展示)

   4)出示课后研究表格。

 

(此课件重在即时性、全面性,对各小组的概括对比,让学生较容易从观察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科学知识。)

 

 

小组

种子

发现

 

 

 

 

……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8#

科学课的自行改编与自主创新

                龙山镇中心小学      王琦峰

新课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要求教师正视自己的课程地位,引导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于是,改编教材成了一种潮流,沿用教材就是“墨守成规”。小到将烧杯换成纸杯、玻璃棒换成筷子,大到删减教材,变换教材内容,似乎这样才能彰显个性。

 看下面的例子:

片断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沙、面粉、食盐分别放入三杯水中,用筷子轻轻搅拌,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判断什么吗?

  学生进行实验。交流:生1:沙子沉在水底了,我判断出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2:食盐能在水中溶解。

 3:面粉也能在水中溶解。

 师:你怎样断定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呢?

 生:水变咸了。

 师:是整杯水变咸了呢?还是水的一部分变咸了?

 生:我们用棉签尝了尝,发现水的各部分都变咸了。

 师:食盐看不到了,它已经均匀地化在了水里,我们可以判断

 生: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师:(拿起盛面粉的水杯)我们看,面粉它不像沙子一样沉在了水底,也不像盐一样化在了水中,看不见了,它到底有没有在水里溶解呢?我们再仔细观察,比较一下。

学生观察比较。生:我发现有些面粉已经沉在了水底,水中还可以看到一粒粒的小面粉。

师:它没有像盐一样均匀地化在水中看不到了。由此,你可以判断出什么?

生:面粉不能在水里溶解。

困惑教师注重了对教材的改编,把面粉、沙子、食盐放在同一活动中进行,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的确有助于学生观察比较。但是,仅仅凭这样的观察真的能让学生了解到了食盐能在水里溶解,面粉、沙子不能在水里溶解吗。要知道,混合在水中的面粉、食盐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这实质是溶解的主要特征。当下课后,我们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学生回答:就是看不见了。为什么判断面粉不能在水里溶解?学生摇摇头。

片断二:教学《各种各样的叶子》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找一找小组中有几种叶,给他们分一分类型。小组交流:有按颜色分的:黄、红、绿、青等;有按大小分的;有按形状分的:像手掌形的、像心形的、像针形的等。教师在归纳学生采用的比较方法后拿出一张自己拓印的树叶,问: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把树叶印下来呢?便开始教学生拓印树叶。

困惑:学生还在对众多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观察,获得对叶的整体印象的认识,以此判断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对一片完整的叶的观察还没有进行,也就是说,学生对单片叶的特点还不了解,教师便让学生拓印一片树叶,这是否操之过及了?

反思:如何有效地实行科学课的自行改编与自主创新呢?我认为,教师能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走进教材,对教材加以理解

教材是有联系的,每套教材的编写都集结了许多专家、教师的劳力与智

慧。亲和教材,领会其中的精髓并加入自己的见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

如片断2中,教材是按着从叶的整体到部分(颜色、形状、大小)再到整体(一片完整的叶的观察)编排的。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了解叶的构造特点,盲然地将后面的内容提上来,
            
反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空白。

种子的观察这一活动中,要求学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观察凤仙花种子的内部构造。可是,凤仙花的种子实在太小,不仅难以看清,剥离也相当不易。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使用镊子完成这么精细的动作比较困难。教学中发现,学生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拿捏种子,捡种子上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教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在介绍放大镜和镊子的使用方法后把它改成了:你想观察哪些种子里面有什么,就利用手边的工具观察他们吧。

二、讲究实效,在“实”与“活”上作高度统一。

对教材的创新不是让教师把注意力都放在调换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

却忽略了对课堂实效性的关注,产生“活动轰轰烈烈,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懵懵懂懂”的现象。它要求教师既有灵活性又有实效性。

«蜗牛»部分,教材将蜗牛的身体、壳、与吃食物的观察活动安排在同

一课时中进行。而事实上,我发现,对蜗牛吃食物的观察相当难以操作。蜗牛总是不象书上写的那么配合你。你把它放在菜叶上时,它有时要爬下来;在它周围堆上些食物时,它不是明确地朝哪个食物爬去,而是磨蹭地爬这边,又迟疑地转向另一些。就是你催促学生抓紧时间,他们也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观察出什么来,所产生的交流自然显得不够真实。所以,我把蜗牛吃食物的观察安排了一节课,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

三、珍惜课程资源,作有效地拓展

教材内容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相反,教材内容的结束意

味着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在《课程标准》就提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

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新教材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师生去拓展,拓展这个没有尽头的空间才是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所在。动物单元的《蚂蚁》,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了蚂蚁的身形特点、生活环境后,突发奇想地想研究蚂蚁是怎么走路的,象爬行动物一样吗?老师呵护了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特地安排了研究蚂蚁的行走这一活动。他们一起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所需材料,一起动手操作。失败后再重新设计。我想,已不用再去追寻实验的结果如何,对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再一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之火。

      科学课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像原野一样广博,像春天一样焕发着生机。在教学中,我们进行自主创新,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况,以此点燃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热起来,让科学火起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9#

尝试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的整合

龙山中心小学 王琦峰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同时也是科学课教师。在学校前年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后,我便思考着利用电脑教室的功能,尝试科学课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我本人在近两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展开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整合的尝试的:

例如日食、月食的成因等,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探究、观察可能几年都遇不到一次。而借助电脑教室的广播功能,从日食的开始到结束,再借助flash制作的日食成因的动画效果,短短一个小时,就可以让学生对于日食的不了解逐步在观看中了解到日食的过程和成因。当然月食也可以。

还有一次我上《认识星座》的市级公开课中,信息技术课的跟科学课的整合犹为明显。夜晚的星空,相信许多小朋友都看到过,可是真正去认识星座,了解星座,借助大熊星座寻找北极星等都无法利用挂图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了解的。

我就利用了清华同方制作的“认识星座”教学flash,把一个陌生的星空搬到了电脑教室。该软件可以把实时的星空图直接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可以把星空图同步转换为88个星座图,并且注上名称,甚至可以把一年中任意时间的星空图展现在眼前。这样一来,每位同学眼前的电脑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星座研究室,无论是寻找星座、借助大熊星座寻找北极星,都成了一个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通过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科学课涉及的相关内容,既充实了科学课本的知识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电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如何合理应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如果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比较扎实的话,完全可以教授学生利用baidu网站进行量化搜索,我在教学《认识星座》时就采用学生自由查询星座的来历、传说、图片、介绍等,这比教师制作出一个网页要更加真实也有效。

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和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什么不是科学?

   看了许多的书,自以为对科学一词应该有所了解。今天细细一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发觉自己的认识还不是一般性的错误。

    张老师针对科学与宗教、迷信,科学与技术之间进行了仔细的区分,同时举了许多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科学课上居然有许多不是科学的内容。

例如,她针对许多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我们有的教师把UFO引入科学课堂,认为这是人类正在探究的外星人访问地球的科学前沿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没有‘可信的证据’;还有的教师在向孩子们讲述科学新成就时就会谈及一些小报上或道听途说的传闻。如,特异功能、心灵感应。”

是呀,这些没有定论的东西,只适合在实验室研究或者报纸上报道,当做小道消息聊聊或许可以。但绝对不能作为确定的科学发现或者科学理论向孩子们进行宣传。

孩子们一张白纸似的心灵上,我们科学教师再也不能把没有证据的、伪科学的内容当作科学证据去讲解。如果我们非要向孩子们介绍,那么请让我们加上这样一些词吧:“这是科学的猜想”“这是没有被观察和实验的”“这些期待我们的发现”等等。

让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多一些科学的专用术语,多一些客观性的评价,而非情感性的介绍,甚至是伪科学的介绍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21:43:58编辑过]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