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有感
萧山区义蓬三小 杨 君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为了这次培训,我提前把周五的四节课提前到周三和周四上了。这还多亏其他各位老师的支持,把我周五的课顺利的换完了。因此,为了这次培训,我周三上了5节课,周四上了6节课。不过还好,这两天每天都有两节信息技术,相对来说稍微轻松一点。
然后说说培训那点事吧。
出发:
一大早,我接了一个我们学校科学老师,然后把老婆送到了下沙学正小学,再匆匆赶到高桥小学。幸好,这次培训开始的时间是8:45,比以往要迟一些,这也正好为我们这些偏远的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一个意外:
本次培训有点意外的是,教学设计没有发下来,我有点疑惑。习惯了把笔记记在教学设计边上的我有点茫然,无奈之下,只能旁边老师的笔记本里撕下一张作为记录。
一节课:
活动首先安排了一节课,由东道主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张叶子,找一找和老师一样的叶子。然后进入第一个主要活动,分一分组内的同一植物的叶和不同植物的叶,并说说为什么?这里张老师给学生预设了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我观察到了_____,说明这是相(不)同的植物叶子。平时我们直接问学生为什么说明它们是相(不)同的植物叶子,很多学生回答得都很不完整,有这样一个范例在那,学生回答得非常完整。这个活动一共花费了17分钟,我觉得这个时间花的很值得。如果这个再针对是不是同一植物,进行深度思考,如果要证明是不是同一植物的叶子,最简单得办法是不是同一棵植物的叶子。这就直接指向了核心概念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第二个任务是认识植物叶子的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说说植物的叶可以分为几部分,为什么?等学生达到一定共识时,再指明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可能对植物叶子组成部分理解更加透彻。最后一部分是观察同一植物的叶,这部分我觉得处理得很好,学生接受得也不错。
讲座一:
第一个讲座是沈辽老师关于《小学科学评价题目的设计》,科学评价确实是件难事,评价不能一张试卷解决,评价不等于奖惩手段,它应该是我们寻找学生的起点,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
讲座二: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老师关于《评价活了,学生乐了》的讲座,杨老师从“吃透”教材,“看透”学生两个角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觉得“吃透”教材,首先就是明白教材的意图,能按教材执教课堂。如果有能力,可以对部分活动进行更改和思考。“看透”学生,我觉得就是明白学生的前概念,即此岸。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彼岸,学生发展了多少。我觉得这正是我思考的一些方向。
讲座三:
这次讲座邀请了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叶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这个培训真是及时雨。我正在撰写2012年立项课题的结题。叶老师从选题技巧、题目推敲、摘要写法、提纲架构、材料删选、编辑规范等六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技巧。虽然近些年我的论文偶尔也能在区内获个二三等奖,但这些文章基本是东平西凑,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任务,科研的实际价值不大。但是听了叶老师举得几个例子,我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多素材,比如说我参加过的一节区级优质课比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试教了好几遍,不正是我撰写论文最好的素材吗?
结束:
一天的活动,充实而有意义,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9 10:44: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