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1年杨君个人微博 [复制链接]

631#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5-15 0:02:00的发言:

本周任务:带队参加区车模比赛。对这个比赛,只能说我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有些事地球人都知道!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32#

摆的周期与摆幅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我是一直怀疑的,因为在实际实验中,肯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我们看来很多老师在测摆的周期,常用的方法和书上的一样,就在是一段时间内计算摆动的次数。今天我终于明白出书者的意图了。在一段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所以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符合说法的一个结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


我今天也做了这个实验,但我计算的是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先请大家看看我的数据。










































摆幅


来回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平均


10°


12.50


12.58


12.66


12.63


12.69


12.53


12.60


40°


12.91


12.81


13.03


13.12


13.07


13.03


13.00


80°


14.03


14.10


14.34


14.19


14.14


14.25


14.18


从以上数据,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摆幅越大,来回摆动得越慢。


这与我们认识的摆幅与摆的周期的关系有明显出入。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对不对。书上讲的应该属于理论化的内容,既不考虑空气阻力,也不考虑复摆。而实际的摆应该有阻力存在,所以摆幅越大,阻力越大,摆动的周期就越长。


所以我觉得关于摆幅与摆的周期,与其告诉孩子们有关还是无关,还不如不告诉孩子,待孩子长大自己去研究岂不是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7 0:05:04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33#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5-17 0:05:00的发言:

摆的周期与摆幅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我是一直怀疑的,因为在实际实验中,肯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我们看来很多老师在测摆的周期,常用的方法和书上的一样,就在是一段时间内计算摆动的次数。今天我终于明白出书者的意图了。在一段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所以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符合说法的一个结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


我今天也做了这个实验,但我计算的是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先请大家看看我的数据。










































摆幅


来回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平均


10°


12.50


12.58


12.66


12.63


12.69


12.53


12.60


40°


12.91


12.81


13.03


13.12


13.07


13.03


13.00


80°


14.03


14.10


14.34


14.19


14.14


14.25


14.18


从以上数据,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摆幅越大,来回摆动得越慢。


这与我们认识的摆幅与摆的周期的关系有明显出入。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对不对。书上讲的应该属于理论化的内容,既不考虑空气阻力,也不考虑复摆。而实际的摆应该有阻力存在,所以摆幅越大,阻力越大,摆动的周期就越长。


所以我觉得关于摆幅与摆的周期,与其告诉孩子们有关还是无关,还不如不告诉孩子,待孩子长大自己去研究岂不是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7 0:05:04编辑过]

同意杨老师的观点!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34#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5-17 0:05:00的发言:

摆的周期与摆幅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我是一直怀疑的,因为在实际实验中,肯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我们看来很多老师在测摆的周期,常用的方法和书上的一样,就在是一段时间内计算摆动的次数。今天我终于明白出书者的意图了。在一段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所以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符合说法的一个结论:摆的周期与摆幅无关。


我今天也做了这个实验,但我计算的是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先请大家看看我的数据。










































摆幅


来回摆动10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平均


10°


12.50


12.58


12.66


12.63


12.69


12.53


12.60


40°


12.91


12.81


13.03


13.12


13.07


13.03


13.00


80°


14.03


14.10


14.34


14.19


14.14


14.25


14.18


从以上数据,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摆幅越大,来回摆动得越慢。


这与我们认识的摆幅与摆的周期的关系有明显出入。那么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对不对。书上讲的应该属于理论化的内容,既不考虑空气阻力,也不考虑复摆。而实际的摆应该有阻力存在,所以摆幅越大,阻力越大,摆动的周期就越长。


所以我觉得关于摆幅与摆的周期,与其告诉孩子们有关还是无关,还不如不告诉孩子,待孩子长大自己去研究岂不是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7 0:05:04编辑过]
有道理!
TOP
635#

        这个双休过得有点忙,星期六带学生参加区车模比赛,周日又带着老婆儿子去柯岩走了一圈。接下来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至少中午可以休息一会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36#

摆的这一课,一直有点疑问。多谢杨君兄,解决了心中一个疑问。
享受教育
TOP
637#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5-20 5:49:00的发言:
摆的这一课,一直有点疑问。多谢杨君兄,解决了心中一个疑问。

不客气,这课我还有一个想法,摆锤重量不同,这个摆锤最好能做到形状和体积都相同,这样是最科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0 7:54:36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38#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5-20 7:54:00的发言:

不客气,这课我还有一个想法,摆锤重量不同,这个摆锤最好能做到形状和体积都相同,这样是最科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0 7:54:36编辑过]

是的,变量控制只有一个,这样更科学。

TOP
639#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5-20 7:54:00的发言:

不客气,这课我还有一个想法,摆锤重量不同,这个摆锤最好能做到形状和体积都相同,这样是最科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0 7:54:36编辑过]

以前的沉浮实验盒中,有这样的器材。三个圆柱体分别是7、15、35克,差异比较明显。


使用起来,效果还不错。杨兄可试试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1 8:31:30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640#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5-21 8:29:00的发言:

以前的沉浮实验盒中,有这样的器材。三个圆柱体分别是7、15、35克,差异比较明显。


使用起来,效果还不错。杨兄可试试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l6a7k7~rloqvfgdknjj92o.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1 8:31:30编辑过]

 


这个材料不错,不过最好是圆球行,圆球的阻力相对更小些,误差可能更少些!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41#

明天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还有点点小任务要完成!


http://202.101.163.216:8888/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13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42#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一点感受


52324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本来想偷懒了,不打算写感受和体会了。但是收到任务,要完成萧山区小学科学骨干班的第一份作业,即本次培训的体会,迟早都要完成这份作业的,不如趁热打铁,早点下手。


本次培训虽说有两天时间,其实算算也就一天多一点点,因为第一天下午开始的活动,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就结束了。细算一下,我把这两天的活动归纳两节课两个讲座。之所以称为两节课,是因为我们第一天上的两节课合并为同一节《热是怎样传递的》,同样第二天的两节课都称为《磁力大小会改变吗》。


先说听了这两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吧。


第一节《热是怎样传递的》。说句实话,这是我最想上好的一节课,因为我做的教具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但是我上的这节课和这个教具一直不能相匹配。因为我觉得始终没有找到这节课的方向,所以一听到有人说上这节课,一定要好好听听。回澜小学的周晓云老师把热在金属条上的传导作为主要探究活动,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导作为演示实验。西湖区翁铭锋老师先做热在圆铁片上的传导,然后通过铁片的柄,继续探究热在金属条上的传导方向。可以说设计的很巧妙。但是也引发我一个思考,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应该是由点到线再到面,也就是简单到复杂。而这个实验却从复杂到简单,是不是有点违背学生思维的发展呢?听了这课,我觉得我对于热传递这节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果再有机会让我上这堂课,我觉得先引导孩子发现问题(5分钟),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5分钟),把两个实验一起完成(15分钟),然后和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新的发现(15分钟)。希望有一天,我能把这节课成为我的代表课。


再说说第二节《磁力大小会改变吗》。首先,这两节课有一个共同点------长时探究。其实要做到这个非常困难。尤其是学生在长达2025分钟内,学生的变化千变万化,而两位老师都能控制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学生,那是学得非常开心,有的小组已经开始哼起了歌,说明学生学习非常轻松。但两节课的结尾都有点问题,没有探究实验那么精彩。很多评课的老师都纷纷发短信,对长时探究都觉得赞,但是结尾部分有点让大家失望的感觉。我觉得这个结尾是不是这样更好些。把同样的实验组和在一起,比如说条形磁铁相互吸引的所有小组数据都统计出来,然后看看结论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可以说明磁力大小变大或者变小了。这样的证据可能更能说明磁力大小真的变化了,这个的证据更有说服力。而不是每组带着不一样的数据,说明磁力大小变化了。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5 0:13:02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43#

来这逛逛总有收获啊,感谢!看了杨哥的“摆的周期与摆幅的关系”觉着很有道理,明明做出的结果是那样的,就不要强调无关了,让孩子以后探究吧。还有,运用了电子百拼把整个单元知识点串起来了上复习课,学习了,有新意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644#

杨老板的教具在这次的活动中很出彩,点击率老高的,(*^__^*) 嘻嘻……
TOP
645#

是啊,让很多老师收益。
TOP
646#

补上2天活动的体会


 


 


再说说徐老师的讲座。徐老师的讲座虽然因时间原因,被分成了两天才完成,依然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徐老师从实验角度出发,指出了我们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通过八个小点帮我们指引了实验的方向,也为我今后如何指导学生实验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法。


好戏在后头,这次活动的最后两个多小时是原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章鼎儿老师的讲座。章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感觉还是一个超级大忙人,到处听课。章老师的讲座每次都能给在座的每位教师带去深深地思考。章老师一针见血得指出我们的课堂的诟病,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摆的一课,我们的学生连摆的次数都数不清楚,这样的实验数据不能拿来用的。章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好的课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体会。


虽然一天多的时间,可能不能完全把专家的思想完全理会,希望在今后教学中慢慢实践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8 22:56:33编辑过]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47#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一节好课,孩子们爱上的课。材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遇见未知的自己
TOP
648#

终于翻过一座小山丘(区教坛新秀第一轮考核过关了),准备第二座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49#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6-26 21:47:00的发言:

终于翻过一座小山丘(区教坛新秀第一轮考核过关了),准备第二座了。


杨君老师,恭喜恭喜,预祝第二轮也顺利过关。

TOP
650#

祝贺杨新秀!
TOP
651#

恭喜
遇见未知的自己
TOP
652#

祝贺祝贺!第几座山啊!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53#

以下是引用影随心动在2013-7-2 16:36:00的发言:
祝贺祝贺!第几座山啊!

还没完呢,准备第二轮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54#

期末了,终于有点收获了。


关于公布2013年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结果的通知


 



各中心小学教导处: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从20133月开始经学校推荐,共收到教学设计101篇。经评审组认真评选,共评出优秀教学设计60篇,其中一等奖10篇(占总篇数10%),二等奖20篇(占总篇数20%),三等奖30篇(占总篇数30%),现予公布。


 


二等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杨君


义蓬三小


 


 


这次运气不错,二等奖最后一名,嘻嘻!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55#

恭喜!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656#

恭喜恭喜
TOP
657#

一份意外的收获!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658#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3-7-5 13:32:00的发言:

期末了,终于有点收获了。


关于公布2013年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结果的通知


 



各中心小学教导处: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从20133月开始经学校推荐,共收到教学设计101篇。经评审组认真评选,共评出优秀教学设计60篇,其中一等奖10篇(占总篇数10%),二等奖20篇(占总篇数20%),三等奖30篇(占总篇数30%),现予公布。


 


二等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杨君


义蓬三小


 


 


这次运气不错,二等奖最后一名,嘻嘻!


恭喜 恭喜,萧山的论文好多哦

遇见未知的自己
TOP
659#

祝贺杨君!
TOP
660#

恭喜杨君老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