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6课。在本课教学中共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在五个教学活动中涉及了三个实验,也就是活动一、活动二和活动三。通过亲自教学实践我对这三个实验产生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首先是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材料要求准备4根吸管、1块橡皮泥和1个空的纯净水瓶。许多科学教师都认为只需要2根吸管就足够了,4根太多。或者实验时教师干脆给每组就直接准备2根吸管进行分组实验。我认为,编者安排4根吸管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我们的小组实验一般3—4人,如果这3—4人每人都用同一根吸管向纯净水瓶中吹气,那样就太不卫生了,极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如果条件允许应当给每人准备1支吸管才合适。
活动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材料单一,便于操作和分组实验。但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纸巾不湿与空气占据空间成因果关系,讲起来有些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在教学这一实验时,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将实验中的透明玻璃杯换成了一个截去底儿的带盖透明纯净水瓶。实验时,我仍将纸巾放在瓶子的瓶口(相当于原实验中杯子的杯底儿)处,并拧紧瓶盖。接着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这时纸巾不会被水浸湿,此时可以取出纸巾给学生观看。然后再次竖直倒扣入水中,拧开瓶盖,瓶子里的空气被放出,水便涌了进来,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纸巾也被浸湿了。这样一改进,使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效果更形象,纸巾不湿的原因就是空气占据空间造成的,因与果一目了然,非常明显。
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实验中,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演示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演示过程中,空气通过活塞的推和拉确实能被压缩和扩张,可空气的变化效果不够直观。尤其是教材要求学生画出注射器里的空气变化情况,学生画起来就显得有些吃力了。为了效果更直观,我在注射器中添加了一些小的泡沫颗粒。再推拉注射器时,泡沫颗粒就随活塞的推和拉变得更加浓密或稀疏。这样一来,对学生们想象注射器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画下来就简单多了。学生们很快就用笔画出了活塞推拉时注射器内空气的变化情况,真是水到渠成。更使学生明白了教材中的“如果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话,那么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这句话的含义,真是一举多得。
教材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的科学道理、科学概念不能有丝毫的更改;但在一些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可以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便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