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展示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展示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展示课教学设计


 


二楼:《空气占据空间吗》              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小学       夏志明


三楼:滑动与滚动                  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丁建国


四楼:导体与绝缘体                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建荣


五楼:运动与摩擦力                衢州市常山县招贤小学         


六楼: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金华市金东区东关小学       朱小龙


七楼:磁铁的两极                 台州市临海小学             黄申友


八楼: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4:06:3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空气占据空间吗


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夏志明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被压缩和扩张的),改变空间大小后(被压缩和扩张)的空气有力量。


2.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压缩空气的粒子模型建构。


三、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一个、半截矿泉水瓶一个、注射器一个、“空间变化组合”一套、篮球一个、课件。


小组实验材料:塑料杯一个、玻璃水槽一个、实验记录单一张、注射器每生一个。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小魔术


(一)展示前概念,理解占据空间


1、教师出示空杯、纸盒,认识“空间”的概念


2、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沙子、水的杯子,认识“占据”的含义


3、谈话认识“挤占空间”的含义


结论:物体占据空间是有限度的。


(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讨论:空气是否也象水、沙子一样占据空间,怎么证明。


2、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学生预测并画图记录: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里会有多少水?


(2)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原因。


3、演示实验:乒乓球会在哪里?


(1)学生预测并画图记录: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乒乓球的位置?


(2)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原因。


4、学生活动:吹瓶子里的气球。


(1)分组进行吹气球比赛。


(2)分析吹大与吹不大的原因。


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提问: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改变吗?(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2、出示并认识注射器


3、对比实验: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里面空气和水体积的变化。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可变的科学原理吗?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TOP
3#

滑动与滚动


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丁建国


一、教材分析


《滑动与滚动》是小学科学五上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摩擦力大小与滚动还是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有很大关系,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本课将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本课是为研究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选择测量小车轮子滑动时和滚动时的两种摩擦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是因为,让小车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操作起来很容易(本课采用在小车轮子上插上铁丝的方法改变运动方式)。真正的汽车就是正常行驶时轮子滚动,急刹车时轮子在地上滑动。学生对小车“行驶”“刹车”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的差别一般估计不到,因此,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实验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专门把运动由滑动变成滚动的机械装置。根据儿童的特点,要认识滚珠轴承的作用,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是一个好的办法。认识滚珠轴承将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相同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成滚动的装置。


2、做实验比较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的摩擦力大小,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3、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设计并做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比较的对比实验,从而得出滑动与滚动运动方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通过做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比较的对比实验,能解释自行车刹车后慢慢停止下来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   模拟滚珠轴承套件   测力计   滚珠轴承  课件   重物


五、教学过程



 


TOP
4#

导体与绝缘体


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建荣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同时能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有强弱之分。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


2、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能完成相关的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体、自来水都是导体和形成安全的用电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教具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一角硬币、橡皮筋、木条、铁钉、纸片、筷子、陶瓷片等不同材质的待测材料。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流放大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连接电路比赛。


2、设疑,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出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


1、猜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设计判断方法


教学设计


(1)讨论:要知道一块橡皮能不能通过电流,我们该怎么检验?


(2)全班交流发表意见,提出研究办法。


3、视频:用简单电路检测一块橡皮。


4、讨论交流规范检测过程:在检测橡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是不能忽视的。(预测——检测器自检——检测1——检测2——判断)


5、学生将简单电路改装成“电路检测器”。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检测区分20 余种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任务布置:


(1)检测提供的规定材料。


(2)检测身边感兴趣的材料。


(3)检测三种“特殊材料”(铅芯、水、人体皮肤)。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分析整理规定材料的检测结果,找出导体、绝缘体的一般特征。让学生了解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交流发现身边的导体、绝缘体。


(3)教师用演示实验揭示“特殊材料”的导电性。


(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1、观察:在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绝缘体做的、哪些物体是用导体做的?


2、开关与插座上都有绝缘体的材料,这些绝缘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里面的导体有什么作用?可以看出绝缘体与导体一样重要。


(五)课堂延伸。


给简单电路设计一个“开关”。

TOP
5#

运动与摩擦力


常山县招贤小学  朱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接触面发生摩擦时,会产生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等条件有关。


2.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会用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形成尊重数据的意识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


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弹簧测力计一只、木块一个、砂纸一张、钩码1


只、实验记录表3 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摩擦力


1.演示实验导入。木块在凳面滑行与几个力的关系。


2.关注木块的受力状态。揭示摩擦力的概念。(视频演示木


块的受力状态。揭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接触面发生摩擦,因此使物体运动受到阻碍的力就叫摩擦力。)


二、摩擦力变化相关因素的猜想


1. 初步测量木块在桌面滑行时摩擦力的大小;反馈数据,引发思考。


2.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形成初步猜测。


相机板书:


运动与摩擦力



条件        


接触面  粗糙   光滑


重量          


……


三、分组研究。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1.讨论交流研究计划。


认识已备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砂纸、钩码……指定各小组讨论确定首先进行的研究任务;制订一项研究计划。


2.自主研究15 分钟。要求每小组完成一项研究后,可以再选择新的问题继续研究。教师注意检查研究记录表。同时提供新的研究记录表。


 



3.展示实验结果,交流研究结论。


四、知识运用,课堂小结。


1. 尝试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2. 课堂小结

TOP
6#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金东区东关小学    朱小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两种物质混合有时不发生变化,有时发生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试验中要有的安全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原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以及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每个实验小组:透明塑料杯两个分别装有干净的细沙和黄豆、两张白纸、一个筛网、一张记录单、一包火柴、一支蜡烛、一个金属盆、一个加热匙、每人一幅画(装信封)


教师准备:一个喷雾、一幅画、一根铁丝、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


二、探究活动(一)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混合


1.观察沙子和黄豆,它们有哪些特征?


2.预测:如果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把沙子和黄豆分开,你觉得会发生变化吗?


3.交流实验方法。


4.分组实验,观察沙子和豆子混合后的变化


5.汇报交流:混合后沙子和黄豆有没有发生变化?


6.活动小结:通过刚才沙子和黄豆的混合分离实验,我们发现这两种物质混合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像我们一开始点燃的火柴却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我们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的变化”或者是观察到“有明显的变化”都非常重要。


三、探究活动(二)白糖加热


1.明确研究的问题:给白糖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预测、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加热白糖实验


4.交流研讨:白糖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5.小结:


●白糖加热后发生了这么多明显的变化,你觉得现在我们汤匙里这个黑黑的物质还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四、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1.白糖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揭示物理变化,正确判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五、拓展延伸


1.(演示实验)把不知名液体喷射到纸上,纸上出现了一幅画


2.交流:你觉得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组同学一张这样的纸,带回家仔细研究研究,说不定你手中的纸上也会出现一幅比这还漂亮的画呢!



 


TOP
7#

磁铁的两极


台州市临海小学   黄申友


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磁铁在原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级才学习。新版做了改动,放到三年级学习。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有相互作用。执教者提出了以“玩”为线开展长时探究。对于低中年级开展长时探究,是否合适,权当尝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第一次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在探究活动中收集数据的实证意识,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性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1 个条形磁铁,1 袋小钢珠,1 盒回形针,2 个小条形磁铁(漆过白漆),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大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小钢珠,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回顾:


(二)玩条形磁铁(吸引一小袋小钢珠)。尝试得出“两极”并引出磁极与磁极有什么关系的思考!


二、互动讨论,科学的验证磁铁的磁性大小与磁铁两极关系的方法


(一)激趣分析


可不可以用采集精确的数据来说明磁铁两端强、中间弱?磁铁与磁铁互相吸引、互相排斥有什么规律?


(二)设计实验


1、小组讨论


2、师生互动,共同分析


(1)研究如何采集精确数据”?


(2)磁铁磁极相互之间有什么规律?该怎样做?


(3)介绍实验报告单(二)和报告单(一)


三、动手实验


(一)小组讨论你们准备先研究哪一个实验,你们小组准备需要哪些材料。


(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每组完成一个研究实验单马上上交,老师完成统计。


(三)分析数据


1、磁铁磁性汇报交流(条形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


2、磁铁两极汇报交流


(1)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组不同的结果呢?


(3)找一找规律,我们发现不了规律,是不是我们探究的方法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四、课堂练习。(机动)



 


TOP
8#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液体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判断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 个;筷子4 根;高锰酸钾、食盐、沙、面粉各一份。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猜测:食盐或白糖放在水中轻轻搅拌会怎么样?发现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


2.让学生了解,像食盐溶解在水中,这样的液体叫做食盐溶液。


3.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出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 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并讲解高锰酸钾。


2. 讲解实验内容在观察分为三步:刚放入水中不搅拌时的状态、搅拌的状态、高锰酸钾溶液的状态三个状态。讲解实验要求.


3.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 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


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进一步认识溶解。推测食盐或白糖在水中是怎样分布的?


5. 小结:高锰酸钾、食盐(白糖)在水中溶解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小组观察交流、记录。


3.全班汇报交流:


4.(机动)用过滤的方法验证!


课堂小结。

TOP
9#

仔细研读,认真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0#

先复制收藏了,到时候听课就方便了。


 


 

TOP
11#

先下手为快!
TOP
12#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0-12-12 21:00:00的发言:

先复制收藏了,到时候听课就方便了。


 


 


听课时会发的吧。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3#

先下载了,慢慢学习!
TOP
14#

第一手资料,俺先收藏,慢慢学习。。。
—————科学的本质是: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走上通往恰当的答案之路。
TOP
15#

感谢楼主的辛勤工作,让我们分享……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TOP
16#

辛苦了,谢谢分享。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