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绍兴区033号虔诚使者作业专帖 [复制链接]

1#

绍兴区033号虔诚使者作业专帖

目录:


一、虔诚使者学分作业:

      总计(                  )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学分。
  1、必修任务合计(               )学分
          (1)阅读5本有关著作,得(             )学分
  
             二篇必读书的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一:实证,从课后调查做起
               ﹡ 读书笔记之二:一本指点迷津的书
              三篇参读书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三:读禅品禅后言

   
          (2)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得(               )学分
    
               ﹡《纸的观察》教学反思: 摸着石头过河--谈谈我对教材的一些处理思考
                                                           回过头去的反思--这样的教材处理科学吗
             
               ﹡《风的观测》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 《研究材料的特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3)3篇评课类或其他原创性文章,得(             )学分

              ﹡ 评课类文章一:《压缩空气》比较式课堂实录及评课(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 评课类文章二:《热胀冷缩》(教科版三下)
              ﹡ 评课类文章三:《蛋糕发霉了》(教科版四下)
   
           (4)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观点,得(           )学分
      
             ﹡ 能参与网上沙龙。(《科学课》杂志05年第(      )期有发言刊出)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得(   8    )学分
            
             ﹡  相关地址:[公告]网络研修班第一次现场活动到会情况及学分统计
      
     2、选修任务合计(    32    )学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或精华贴,得(   12    )学分
         
         ﹡ 精华:得( 4 )学分
               [原创]"站在台上,我就是科学"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13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star=1#26
       
           ﹡ 精华:得( 4 )学分
               [原创]拿什么吸引你,我的孩子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263&start=0&show=0
            ﹡ 精华:得( 4 )学分
                 科学课最缺的是什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7&page=3
           ﹡主题帖:[分享]虔诚使者一言堂  得( 2 )学分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3&topic=36&start=0&show=0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得(             )学分
             ﹡[转帖]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__6则科学案例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72&page=2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得(   10   )学分,理由:300贴以上

           (4)积极上论坛学习,得(   10   )学分,理由:80小时以上

二、虔诚使者其他作业:
   

 1、5篇原创文章:

 
﹡原创类:《跟着学生走  紧把住科学发展之脉》
﹡原创类:《评价--让科学探究插上快乐的翅膀》
﹡原创类:《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做什么》
﹡原创类:《鼓励学生多提问的几点有益尝试》
﹡原创类:《科学课"以评启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性评价模式》
  

 2、16篇教学随笔: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7&page=1
        
  

 3、个人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3051/index.s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22:18:4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评课类文章三:《蛋糕发霉了》(教科版四下)

 

2007-1/200712623522636274.rar (, 下载次数:100)

课堂中学生问了二十个问题

                                  

                                  

一、    引言与背景

《蛋糕发霉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一课,《食物》单元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蛋糕发霉了》是第二块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基础上研究食物发霉变质的变化过程,从而为下一课时进一步研究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打下基础。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观察发霉的面包;二、研究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通过让学生们从身边曾经看到过的事物出发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们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学生们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之所以选择这堂课开展教学研究,还因为我们正在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科学认知需求与探究需求的调查》,我们已经尝试着在课外通过多种方式去调查了解他们的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我们还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某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与探究需求,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意图是运用某些策略来调查学生的需求,继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学过程,从而解决从学生中来的一些典型问题为教学目标。

二、    教学过程

片断1

师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不想吃?想不想看发霉的蛋糕?在学生用放大镜小组合作观察后,师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花样的东西;有绿色的东西;发霉的旁边有红的东西;蛋糕变色了;原来是黄色的蛋糕,现在变成了灰色的;霉是红色的;霉是蓝色的,蛋糕上面还有小孔洞。在没有进一步探讨的前提下,老师又有了新问题:
            
请思考,霉是什么?学生匆忙结论:是一种细菌呗。接下来老师总结如下:食物长时间放置,就会腐烂变质,变会长霉,霉是菌的一种,叫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片断2

第一教学段落初告结束,为了调查学生还想了解什么,还有哪些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教师特别设计了如下质疑的环节:通过观察交流,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不问不打紧,一问吓一跳,学生们的问题闸子由此打开:

1:如果继续存放,蛋糕会不会都变成霉菌?

2:霉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霉?
                

3:哪些地方会有霉?

4:霉可不可以燃烧?

5: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

6: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

7:毛毛会不会长大?
                

8:霉分哪些种类?
                

9:有了霉会怎样?

师:这个马上可以解答,会变质,吃了会拉拉肚子。

10:霉可不可以吃?
                

11:可乐水上飘浮着的是不是霉?水上也会长霉吗?

12:霉长出后会消失吗?怎样让霉消失?
                

13:怎样让霉的生长加快?
                

14:人的身上会不会长霉?
                

15:霉菌有几种颜色?
                

16:我想用显微镜看看是什么形状?
                

师:等会儿大家就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了。

17:霉菌会不会动?

18:霉由几部分构成?

师:也就是说,它的组成是什么?
                

19:两个霉碰在一起能粘在一起吗?

20:霉要不要呼吸?是不是需要空气?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逐一提炼归纳,简略板书如下:      

长大?  消失?  吃?  颜色?

条件形成?      地方?

生长加快?      种类?

人?    形状?  组成?
            

片断3

针对学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诸多问题,教师尝试着在课堂上逐一解决,通过你问我答式、共同讨论式、实验观察式、表格设计式等方式对以上二十个问题进行剖析解答。

师:这么多问题中,哪些是我们可以解释的?

(对霉的颜色、霉的生长等问题,师生经过一番推测讨论后得出:霉的生长跟食物的营养成分有关;霉的颜色与生长时间有关,也可能与种类有关。)

师:有关霉菌的形状组成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吧!请大家用牙签挑一点点霉菌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再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状结构。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条条的。

生:象古老的地图,有黑白的颜色。

生:像一朵云,里面是白的,外面是黑的。

生:有一颗一颗的东西。

生:有分叉。像地毯。

师:(总结霉菌的组成)你们看到的一丝一丝像蜘蛛网就是菌丝,看到一点一点的就叫孢子囊。(板书名词)有的同学没看清,课外去看书本上的插图了解霉菌的结构。

师:请猜一猜菌丝、孢子囊的作用是什么?

生:孢子囊有繁殖作用。

师:菌丝的作用是吸收养料。

师:有关霉菌的形状、组成已解决,有关霉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否根据经验,先猜测,再共同讨论假设霉菌的生长会跟什么有关?(教师分发供研究讨论的科学记录表格;各组猜测讨论并记录好“探究问题、探究过程”栏内容,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指导;最后经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各个实验组的研究方案。)

师:请各小组课外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下周回来汇报实验发现。如何让霉菌消失的问题我们也将在下堂课研究。

三、    反思讨论

本课例的设计者能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开放的教学情境,通过初步感知——质疑解难——猜测假设——课外延续等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还想了解霉的哪些知识?从而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理念。纵观整课,学生对霉这种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和描述的内容显得丰富多彩,想探究的问题多,想研究的领域广。

但是,由教师直接提出“还想了解霉的哪些知识”的提问(见片断2内容),虽然目的是想把握学生的认知与探究需求,但由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不够,因此课堂上学生们一下子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质疑范围显然涵盖了霉的各个领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归类后我们认识到,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凭间接经验出发的质疑,并不属于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探究了解。面对这二十个问题,我们的思考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哪些是真正的科学问题?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需求?面对这二十个问题,我们更意识到:如何解决这些从学生中来的问题?课堂中真正需要探究的典型科学问题是什么?怎样引导孩子设计研究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而当课堂教学走入以解决所有问题为最终目标的道上时,也就陷入了“知识本论”的误区。教学过程中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背后,折射出“以学生为主体”和“发展科学素养”这两者关系如何把握这一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贯穿一条明确的教学目标主线:让学生在认识霉的过程中初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可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地观察霉,初步学会在观察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真正需要了解的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如:

让孩子们对霉进行初步观察探究后,教师可以有策略地让他们学会把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全面描述;从片断1中可以发现,学生对霉的观察描述仅仅停留在颜色这一块内容上,没有发表更多有关霉的信息,如霉的长度,霉的外形等内容,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调控,当多个孩子发言后,教师应及时把他们的观察水平推上一个台阶:大家只留意了霉菌的颜色吗?还有什么有关霉菌的新发现?在补充观察过程中逐渐使学生明白怎样才是全面、科学的观察,从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在全面交流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策略地让他们学会从实际的观察和相互的发言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通过引导使他们明白质疑不是从经验中来,也不能仅仅靠“头脑风暴”中来,而要从实际探究现状出发。如:片断1中有学生提出霉呈棉花状,教师可追问其它小组:每个小组的霉都是棉花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发现?从霉的形状你又想到了什么?等等,这样引导后学生的质疑才更符合孩子们的认知与探究需求。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如:哪些地方会有霉?人的身上会不会长霉?水上也会长霉吗?霉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会不同?怎样让霉的生长加快?等等,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整合、概括,上升到科学问题的层面;通过教师“一语中的”式的启示,让孩子们分析以上各个小问题实质上就是要研究“霉的生长会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大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要探究这一问题,还必须把它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猜测霉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与这些因素分别有什么关系?在观察方案中如何设计变量与定量?准备怎样观察记录?经过这样有策略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沿着清晰的目标,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系列科学探究,从而顺利地到达认知和探究的彼岸,同时,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领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作者:张红霞

    

      点评: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谋求儿童心理与认知上的发展,是构建小学科学教材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条主线和一个指向标。因此,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在课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都必须树立这种意识,同时,应不断地学会把握教材整体和一个个具体的典型的探究活动间的关系,并努力通过每个结构优化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

 本文的作者经过几年的新教材试教,以其锐敏的目光,捕捉到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本学科两个重要的基本教学理念,但是从作者截取执教者的几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一些教师对学科教学理念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例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前,教师是否应首先认识到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一些科学的问题;选择哪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使儿童的认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选择、设计探究方案时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怎样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引导他们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学会科学地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活动等等,本文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以上一些问题从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然,要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结构的优化,还有待于全体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

 

(诸暨市教研室:俞陆海)

 

 

 

 

 

 

 

 

 

 

 

 

 

 


TOP
3#

原创文章:


1、跟着学生走,紧把住科学发展之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用多角度的、辩证的方法来理解"跟着学生走"这句话,那就是具体的操作层面,是不是凡是学生的问题均要视若经典,凡是学生的需求均要无条件满足,凡是跟着学生走的教师均是新理念的忠实执行者?"跟着学生走"不是按照个别学生的问题思路去教学,不是去探究意义价值不大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应紧紧把握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个总体目标去判断,去选择。借用评论员文章的话:教育教学目标变了,教学指导思想变了,教学方法也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是呀,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为了促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走形式上的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学生科学素养有了真正的提高,那才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有一首歌这样唱: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唱:跟着学生走,紧把住发展之脉,科学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乐。


2007-1/200712719365580038.rar (, 下载次数:96)

2、评价--让科学探究插上快乐的翅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在我的理念中还得插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得授人以乐鱼!拿什么感染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快乐的科学学习的情趣?我认为,良好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能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就这样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和创新的体验,在获得所需知识的同时培养着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精神,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


2007-1/20071272314083693.rar (, 下载次数:109)

3、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做什么


……一节科学课,科学结论也许仅三言二语就能获取,但要让学生在自由探索中思考科学问题,体验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知识却需要长长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及课外无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探究呢?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到底需要教师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呢?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获取科学知识呢?


2007-1/20071272352453673.rar (, 下载次数:108)

4、鼓励学生多提问的几点有益尝试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应选择那些富有魅力的、高质量、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度。浅了,表面活跃,效果不大;太深、太难,学生又会理不出头绪,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思考和实践。用"跳一跳够得着"的尺度来衡量比较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孩子们在"思"他们所提的问题,"做"他们所碰的困难时,教师一定要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细细品味,深入钻研,自己去获得新发现。


2007-1/20071272345491140.rar (, 下载次数:107)

5、科学课以评启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性评价模式


……我们的体会是:激励评价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不在于对学生的一味表扬,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因为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样,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所感受到的将是教师的殷切期望,从而产生出进步的动力。这样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中,在师生间的合作评价中,在教师有心的综合评价学生们对学习的目的更明确了,对学习的要求更提高了,从而达到了以评延学的目标。


 

2007-1/200712719591045469.rar (, 下载次数:1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20:11:36编辑过]

TOP
4#

16篇教学随笔: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7&page=1
  
 

个人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3051/index.shtml(为无为)


http://blog.kxsy.net/user1/413/index.asp(晓风霖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21:59:17编辑过]

TOP
5#

进入新学校已一年半时间,最近受学校之命整理了一下劳动成果:

 

遇上你是我的缘

 

……

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

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

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

遇上你是我的缘

守望你是我的歌

……

 

很喜欢这首歌,喜欢她优扬激昂的音律,更喜欢她情深意重的歌词,细品之下,有多少的爱都因缘而生!

选择教师职业是我的缘,守望教师职业是我的梦,一路风尘,几多滋味,都装在这薄薄的行囊之中。

收拾行囊,整理心情,才发现,沿路风光无限。听,那是一颗颗清澈水滴悄然渗透心灵的声音;看,那是一片片自然芬芳暗然摇曳生辉的山野。

就将弥漫环绕的温情花香装满行囊吧,就让叮咚作响的清新山泉洗涤尘埃吧。我会象山里的雪莲花一样悄然爱你!

 

……

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

我的一生就选择了你

……

 

 

 
                        

                                                                                                     二0 0七年十二月

                   

TOP
6#

是马铃薯带来了幸福

 

教师的职业幸福具有多层次的含义:有宁静的专业成长,有温馨的师生情谊,有快乐的教学过程,更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而美好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师职业幸福来源的主渠道,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所具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和渗透力将会使人刻骨铭心,将会让人乐而忘我,下面就从一节课出发谈谈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年级的课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了,不愧是经典课!我边洗着孩子们完成实验后的瓶子、盘子,边这样想着。

我的手不停地清洗着,我的脑也不住地转动着,自从一星期前开始准备这课到现在结束这课,我的马铃薯课经历了许多事,这些事让我辛苦着,也让我快乐着,更让我幸福着……

一、幸福一:五年蓄谋已久的备课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可以说我已经备了5年课,因为自从2002年作为试验区执教新课程的课(当时是什么参考也没有,只是对教材进行瞎蒙)后,我就一直没机会再上这一课,但这5年内我却听了这课不下5次吧,而且从教学参考、网络研修等渠道多次拜读了这一课的各种教学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次说课比赛我还对这一课进行全新的带有自己思想的教学设计,并且把这一个说课过程写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案例叙述(发表于中央教科网上),凭着这一系列看课——听课——评课——说课——写课的备课过程,第二次——事隔5年后的再一次上课已让我对如何上这课有了足够的信心和期待,所以早早地,离上课还有一周多时间,我就已经开始筹划去准备实验材料了,这种怀着激动的期待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有好课可以上,有课可以上好,有精彩可以期待,夫复何求!

二、幸福二:二趟忘乎所以的购买

第一次到菜场去买马铃薯,把一摊位最小的马铃薯都大大咧咧地挑了出来,一秤,二斤多,咳,多点吧,不知道在盐水中会不会浮呢,拿到实验室,从厨房中讨了盐二包,一试,不行,只有二个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可不行,看来是马铃薯太新鲜了,含水量太多,放在盘子中阴干吧,也许一周后会好点?却是运气不好,整整一周这天是不停地下雨、阴、下雨,就是没有放晴!等到双休日回到实验室再试,还是只有二个能浮起来,怎么办?后天就要上课了!对,再去买马铃薯吧。跑到另外一个菜场,我下了决心让摊主挑最小的最不新鲜的,但是,马铃薯们却是个个新鲜得很,不管,只要小的总有机会,又秤了约3斤吧,拿回去一试,竟然只有一个能浮起来(想想可能是最近气温比较低,盐水的溶解度不高的原因吧),怎么办?我想,只能面对事实了(事实就是盐水中只能浮起某些马铃薯),干脆作为一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吧——因为我的设计中恰好需要让孩子们明白盐水中能浮起来的只是较轻的物体,
                
而不是所有的物体!虽然这个设计比教材更有难度,教材只是让孩子了解物体的沉浮还跟液体的不同有关系,我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明白比水重的液体浮力比较大,所以能让在水中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如味精水、糖水、盐水等。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一直就想寻找这种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为什么为了让所谓的实验成功而煞费苦心地抹杀事实,弄虚作假呢?想到这儿,我又一次感到了幸福,是呀,这种观念的转变本身就说明我在成长,这样的灵动更说明我能对“生成”进行充分预设,嘻……就是3个能浮起来的马铃薯从数量上没占优势,但是能浮3个也不错了,证据也足够了。不过,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后天气竟然放晴了,可能连上天都觉得要帮我一把吧,真是时来运转!二话不说,我把所有的马铃薯擦干后晒在了太阳底下,离上课还有足足二节课呢,或许马铃薯中内存的水分会在太阳的作用下逃逸一些吧!果然,孩子们拿到的马铃薯最后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竟然有6组,除了原来的3个,应该是太阳在短短的时间内让3个马铃薯变轻了,62!只有2个没浮起来,证据更充足了!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哈哈!不过,这多余的马铃薯嘛,还是回家慢慢红烧、炖肉、酸辣炒丝着吃吧,肯定会吃得不亦乐乎,要知道,平时的家菜谱中是难得有机会让马铃薯这样来显赫的,算便宜它们了!

三、幸福三:三次出乎意料的描述

边洗着盘子,边叹息着这样一组美好的材料却只能“一次性”作废,这堂课上了,再没有第二个班等着上。虽然这样,但想着课堂中孩子们的表现,我的脸上不由得浮起了微笑,咦,没想到,半年多下来,这批不被我看好的孩子竟然已经具备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科学素养,其中的三次观察描述更是与我以前所听课的孩子截然不同,看来,潜移默化中,他们被我牵引着走向科学殿堂,虽然慢慢地,却是坚定地一步步走着。比如,为什么同一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有沉浮不同?曾经的听课班级只要有个别孩子脱口而出是盐水后,就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而我的孩子们却这样说,可能是水有多少——发现当场试验后不是水多少的因素后,就有学生猜,可能是其他液体吧,是什么?可能是死海的盐水吧,可能是雪碧吧,可能……孩子们这种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大胆求异思维的做法,不正是一种良好的素质吗?为了节约时间,突出对科学概念的领会,我吸取了几年来的有关这课的教训,蒸发液体采用了让二生上台表演然后比较着请全班看,发现了什么?他们竟这样说:A杯水蒸发后看到了象盐样的东西,再请另一个孩子说,看到的是什么?象盐的东西!是呀,这白乎乎的东西本来就不一定是盐,但我记得以前的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盐,A杯是盐水!这种没有确凿证据就盲目下结论的态度是科学探究中的大忌,看来,不知是环节设计的好处,还是教育的成功,我的孩子们正远离这种盲目!为什么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较轻的马铃薯都能浮起来,为什么清水中马铃薯不能浮起来?一孩子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清水中没有溶解这些物体,所以浮力不大。而我直接用实验告诉他们的结论却是这样的:盐水、糖水、味精水都比清水重。而孩子的结论却用到了他们独有的逻辑:是呀,比较重的液体浮力大只是表面结论,本质却是溶解了物体后的液体浮力变大了,孩子们的表述再一次向我展示: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只要充分相信孩子,他们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学习思考能力,这真的令我欣喜若狂!

四、幸福四:一节有待改进的好课

实验看上去是成功的,孩子们的理解听上去也是到位的,但是我不知道,从总体水平来说,这么复杂的问题到底有几成孩子理解了,理解又到了什么程度?记得我曾经写过的有关这课案例中用到了一些测评题,我的孩子们课后到底了解了多少内容?对,应该在什么时候拿这些测评题去考考他们,这样会更有助于我对这堂课的把握,说到底,一堂课到底好不好,关键不是看老师的感觉,而应该看孩子们的认识。不过,我想,虽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虽然在演示实验时我几乎是屏住呼吸地进行了四次“过秤”:盐水、味精水、糖水与清水的比重,在盐水中有沉浮的不同马铃薯的轻重比较,然后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比水重的液体能让较轻的马铃薯浮起来,如果马铃薯更重,则需要用更重的液体才能浮起来,这样的认识远不是教材所希翼三年级孩子所能认识到的,但我能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显示这样一种事实现象——盐水并不能让所有的马铃薯都浮起来,同时试图让他们进行思考描述,我想我的设计还是比较符合科学的实质,还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至少,回到家里,孩子们在重复做这个实验时,他们就会尝试着对不同的实验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没有一堂课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这堂课而言,正当孩子们的思维处于关键破关处却由于时间关系戛然而止,肯定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果时间足够宽裕,如果材料足够充分,我想我的实验还可以大做延续文章,安照第一课时这样的教学设计,如果再加上第二课时,来完成教材中的发展性实验,孩子们对油、糖桨液和水银中不同物体的沉浮会做出更完整的解释,这样看来,这堂课如果一开始就尝试着二教时进行教学,不是另一种精彩吗?

我期待着新一次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的到来!而普通的马铃薯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无疑成了幸福的源泉,就让这样的源泉如山谷小溪般潺潺流入我的心田,一路叮咚,一路歌唱。

 

 

 

 

更多文章,详见:

ftp://10.12.224.1/%B0%EC%B9%AB%CA%D2(2)/%B6%A1%CF%FE%C1%D8/08%C7%B0%B6%A1%CF%FE%C1%D8%D5%FB%C0%ED.do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