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追问铸就智慧理答的的课堂
——听同课同构《它们吸水吗?》有感
金帆实验学校 楼客
12月7日,湘师附小举行了行知课堂第一届学术月活动。学术教研主题“同课同构、智慧理答”别样、新颖。上午,杨春晖、朱锯正老师执教了《它们吸水吗?》。这是两堂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同构的课。同一份教案,一样的流程、相同的课件。只是学生不同,执教老师不同。这样的教研活动,在名师的指引下,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教学机智,都是一次质的提升。
【镜头回放】构造与结构
一、教师行为:
在结束了教学第二板块“谁更容易吸水”的教学后,两位教师开始引领学生“纸 进行观察”。我们细听两位老师的导语:
朱老师:纸为什么吸水性最强?纸是怎样构造的呢?进而教师演示手掌上倒水,思维迁移。最后布置任务:观察纸通过撕、看、画、说观察纸的构造。
杨老师: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取了?质疑提问。进而教师演示手掌上倒水,思维迁移。观察纸,最后布置任务:观察纸通过撕、看、画出纸的结构。
二、学生回应:
朱老师的课堂:
1、学生对“构造”不解
生:老师,什么是构造?还有许多学生有同样疑惑。(教师没有做回应)
2、观察纸之后,汇报交流时,举手学生的少。
生:有细微的缝隙。
生: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叫纤维。
杨老师的课堂:
1、汇报交流时,学生小手如林。
生:有洞眼。
生:有小毛毛
生:没有规律的排列,交错在一起。
生:用铅笔画,有花纹露出来。……
三、课堂诊断
1、“构造”一词对三年级学生生疏、陌生、不解,是正常的。教师生涩难解的课堂引语就像关闭了一扇思维之门。因此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呈现不同学习情状:冷场与小手如林。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体现,如果朱老师在课堂上对座位上学生的提问有所回应,学生投入研究目的意识会更强,不至于有些懵懵懂懂,也会出现小手如林的状况。
【镜头回放】追问
在指导了学生使用滴管之后,杨老师的教学追问“入木三分”。第一层面:滴多少滴?(确认指导学生科学实验量的多少)第二层面:为什么滴一滴(思维辨析:量多少选择的原因)第三层面:滴在哪(借助学生回答指导科学实验)最后强调滴要公平,在各材料上都滴一滴。
听课反思:层层剥笋式的追问推进,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精细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收益其中。这就是课堂师生之间的智慧理答。
【镜头回放】作业布置
杨老师和朱老师作业布置内容都是一样的。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可杨老师的杨老师的作业布置有些微妙之处:
a、出示了以前学生制作的纸,让孩子摸一摸,感受感受。
b、言语的激励: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一张最具个性的纸,最有特色的纸,收集最 完整的纸样标本。
听课反思:纸的作品展示让孩子摸一摸,孩子就有了内驱力:我也要完成一张。一气呵成的言语激励,让学生憧憬:我要完成一张特色纸,做完整的纸样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