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倾听 、追问铸就智慧理答的的课堂 [复制链接]

1#

倾听 、追问铸就智慧理答的的课堂

 

 


倾听 、追问铸就智慧理答的的课堂


                           ——听同课同构《它们吸水吗?》有感


金帆实验学校    楼客


      12月7日,湘师附小举行了行知课堂第一届学术月活动。学术教研主题“同课同构、智慧理答”别样、新颖。上午,杨春晖、朱锯正老师执教了《它们吸水吗?》。这是两堂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同构的课。同一份教案,一样的流程、相同的课件。只是学生不同,执教老师不同。这样的教研活动,在名师的指引下,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调控、教学机智,都是一次质的提升。


   【镜头回放】构造与结构


   一、教师行为:


   在结束了教学第二板块“谁更容易吸水”的教学后,两位教师开始引领学生“纸    进行观察”。我们细听两位老师的导语:


   朱老师:纸为什么吸水性最强?纸是怎样构造的呢?进而教师演示手掌上倒水,思维迁移。最后布置任务:观察纸通过撕、看、画、说观察纸的构造。


   杨老师: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取了?质疑提问。进而教师演示手掌上倒水,思维迁移。观察纸,最后布置任务:观察纸通过撕、看、画出纸的结构。


   二、学生回应:


   朱老师的课堂:


   1、学生对“构造”不解


   生:老师,什么是构造?还有许多学生有同样疑惑。(教师没有做回应)


   2、观察纸之后,汇报交流时,举手学生的少。


   生:有细微的缝隙。


   生: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叫纤维。




   杨老师的课堂:


   1、汇报交流时,学生小手如林。


   生:有洞眼。


   生:有小毛毛


   生:没有规律的排列,交错在一起。


   生:用铅笔画,有花纹露出来。……


   三、课堂诊断


   1、“构造”一词对三年级学生生疏、陌生、不解,是正常的。教师生涩难解的课堂引语就像关闭了一扇思维之门。因此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呈现不同学习情状:冷场与小手如林。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体现,如果朱老师在课堂上对座位上学生的提问有所回应,学生投入研究目的意识会更强,不至于有些懵懵懂懂,也会出现小手如林的状况。


   【镜头回放】追问


   在指导了学生使用滴管之后,杨老师的教学追问“入木三分”。第一层面:滴多少滴?(确认指导学生科学实验量的多少)第二层面:为什么滴一滴(思维辨析:量多少选择的原因)第三层面:滴在哪(借助学生回答指导科学实验)最后强调滴要公平,在各材料上都滴一滴。


听课反思:层层剥笋式的追问推进,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精细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收益其中。这就是课堂师生之间的智慧理答。


   【镜头回放】作业布置


    杨老师和朱老师作业布置内容都是一样的。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可杨老师的杨老师的作业布置有些微妙之处:


   a、出示了以前学生制作的纸,让孩子摸一摸,感受感受。


   b、言语的激励: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一张最具个性的纸,最有特色的纸,收集最  完整的纸样标本。


   听课反思:纸的作品展示让孩子摸一摸,孩子就有了内驱力:我也要完成一张。一气呵成的言语激励,让学生憧憬:我要完成一张特色纸,做完整的纸样标本。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习了!这样的同课异构更能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学习者容易在比较中琢磨与学习。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这样的课对听课者来说帮助很大。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

看了文章,身临其境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5#

同课异构对青年老师来说是成长的摇篮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6#

倾听 、追问


说的真好。


这学期参加的几次活动其中感悟比较深的之一就是有位老师组织教学时说的“会倾听的小朋友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小朋友”。的确倾听是一个学习的好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这个倾听不光是指学生也是指我们老师自己同样也要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关于追问,我发现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现在一些老师设计了一些很好的活动结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活动的本质。活动结果出来了活动也就结束了,而追问的过程恰好是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展现,因此合适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


另这个话题是不是放在教学研究栏目更合理些?

呼吸,每个时刻都不同。
TOP
7#

同课同构才能彰显教师驾于课堂的能力!好!!!
TOP
8#

为这样的活动叫好!
TOP
9#

   如何达到倾听、追回的有效性和,2者的度,值得我们深思啊!


   倾听到什么宽度为止,追问到那个程度为止,

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  王奇尔 QQ:2342613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