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应该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 [复制链接]

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应该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整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别是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教学第四课和第六课。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对教材的分析。理由如下;
一、    按照单元教学思路来看,前几课研究的是固体、液体的溶解,第四课应该是气体的溶解。而第四课在研究气体溶解之前插进“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二、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研究溶解能力的,这和“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存在明显重复研究的现象。所以可以在这一课研究食盐的溶解能力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如果不整合,按照教材提示,“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小份。……”进行操作。难度很大。不知编者去实践过没有,如果一个班10个组,称量20份材料,然后平均分成160份,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量。也许有人认为可以叫学生分,你实践过之后就会明白,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分匀的。还有一个问题是虽然是20毫升水,溶解的时间也还是很长的,而且即使学生认为不能再溶解了,实际上把未能溶解的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大部分情况下食盐还是继续溶解了,说明学生观察的还是不饱和溶液。所以这样教学是既费时费力又违背科学精神的。
如果进行整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物质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按照书上的死办法,他们会想出很多种高效的办法,笔者的学生就想到称重量的办法,称出100毫升水和烧杯重量,再称出烧杯和溶液重量进行计算;称出100克食盐,再称出剩下的食盐重量,就是溶解的食盐重量……用同样的办法研究小苏打,然后做比较。你们认为这些办法比教材的办法如何?你们觉得在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教学的科学性三方面会得到怎样的体现?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认为整合也是可以的,但教学活动时间一节课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拓展课时了。

TOP
3#

我在教学中是把这两课进行了衔接,然后再学习溶解的快与慢
TOP
4#

确实存在一定的重复。


 


但两课的目标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TOP
5#

有道理的,就是课堂时间不够
TOP
6#

第一条问题不大。第二条是确实有一些重复,但是后面那课的目标更高了,也可以说前面那课是热身。第三条分起来是麻烦的。动动脑筋还是有办法的。找一个汽水瓶盖,一平盖就是一份。不一定要8份,可以是4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