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参加市送课活动之——《抵抗弯曲》四设计及说课 [复制链接]

1#

[原创]参加市送课活动之——《抵抗弯曲》四设计及说课

   

准备参加唐山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第一稿)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0小学   王利江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探究宽度和厚度对纸抗弯曲性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增加。


第三部分:讨论长方形截面的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这个活动是前两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和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本单元条形、拱形、圆顶形、球形、框架形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 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 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每组准备:


(1) 长21厘米、厚0.5毫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3个纸横梁。


(2) 长21厘、厚0.5毫米、宽6厘米的三个纸横梁。


(3)垫圈30个、塑料尺1把、用于做支架的大小相同的课本4本。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课件出示)“大家知道这是谁吗?”,(学生观察并回答)“这就是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四川省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为什么被称为是“史上最牛校长”呢?是因为他所管理的桑枣中学的2300多名师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这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迹!从这一点来说叶校长牛不牛?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因之一就是他发现当时的教学楼并不牢固,尤其是支撑楼房的横梁和柱子都不符合规范要求。于是他重新对楼房的横梁和柱子进行了加固和加粗。因此在这次大地震中被加固后的教学楼会安然无恙。其中的道理就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相信大家在学习完本课后,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认识柱子和横梁,讨论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下面我们继续观看几张建筑图片)课件出示带有横梁和柱子的图片:“其实许多建筑物都是靠横梁和柱子支撑起来的,你能在这几幅图中找出每个建筑物的横梁和柱子的位置吗?”(课件出示图片)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课件配合)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让横梁更能抵抗弯曲。”(板书:抵抗弯曲)


    (2)在此基础上,老师问:“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材料软硬、宽度、厚度、架空的长度、受力的位置等等。大家说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与抗弯曲能力有关,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拿到课堂上来探究。那么我们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一下好不好?(板书:宽度、厚度)


3. 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首先我们先研究一下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为了研究方便,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宽度的卡纸3张,垫圈若干个,并且要求每人带一本数学书。大家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模拟一下不同宽度的横梁在受到外界压力时的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学生介绍模拟办法)


不过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一些量是保持不变(控制不变)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都有哪些,其中改变的量又有哪些?先讨论,再回答。(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宽度。不变的量有:厚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


(2)出示温馨提示:


1、先大胆预测,再认真实验,并把实验情况记录下来。


2、两个纸桥墩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建议一般在5厘米左右。


3、纸桥梁碰到底儿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数。


4、如果你认为只进行一次放垫圈的测试不够准确,可以尝试再做一次甚至两次。


(3)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按表1作记录,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表1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纸梁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


1 倍 宽 


(3厘米)


2 倍 宽 


   (6厘米)


4倍 宽 


   (12厘米)


抗弯曲能力大小(放垫圈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4)学生汇报时,教师将学生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更直观的得出实验结论。


(5)师生得出结论:增加梁(纸)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增加横梁  宽度   增加抗弯曲能力。)


4.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思考:


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一样吗?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这组实验时我们又该控制哪些量不改变?改变的量是什么?


(改变的量:厚度。不改变的量:宽度、长度、放垫圈的位置等等。)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先预测),并按表2记录数据。


表2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纸梁的厚度(以重叠在一起的纸的层数计算)


 1 层


 2 层


 4层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个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3)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更直观的得出实验结论。


(4)师生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增加横梁   厚度   大大   增加抗弯曲能力。)


(5)比较两个实验,得出结论


师问:“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你知道,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有几种方法(学生答:两种)?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增加材料的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材料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5.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1)1、建筑物的横梁截面大都是长方形的(如下图),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你们能说明这样安放的理由吗?


      


你能用尺子做横梁,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2)继续出示问题:“你现在知道叶志平校长为什么要把实验楼的柱子加粗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3)(播放课件)老师说:“大家听听,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6.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重量和材料的用量。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这张纸在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探讨。


六、板书设计


                       1.   抵 抗 弯 曲


           


                             宽  度









增加横梁                      增加抗弯曲能力


 



厚  度


 


 


 


 


 


活动1、 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


1 倍 宽 


(3厘米)


2 倍 宽 


   (6厘米)


4倍 宽 


   (12厘米)


抗弯曲能力大小(放垫圈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活动2、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厚度(以重叠在一起的纸的层数计算)


 1 层


 2 层


 4层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个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8 20:24:0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第二稿)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瞿阝小学   王利江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探究宽度和厚度对纸抗弯曲性能的影响。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 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 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为宜,为每组准备:


(1) 长21厘米、厚0.5毫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3个纸横梁。


(2) 长21厘、厚0.5毫米、宽6厘米的三个纸横梁。


(3)垫圈30个左右、塑料尺1把、用于做支架的大小相同的课本4本。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建筑物,其中房屋和桥梁是最常见的。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房子和桥梁(课件出示图片),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许多建筑物就是靠横梁和柱子支撑起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观察建筑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横梁和柱子并形成简单的概念,这不仅是本课的需要,也是整个单元的需要。】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保留的当时的一段断壁残垣(课件出示图片),这成为我们700万唐山人永远的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柱子与横梁,你能够从图中发现些什么?(学生:柱子依然耸立,而横梁折断了。)


你的观察非常仔细,老师对你的细心观察在此提出表扬,希望大家都能在观察时多一份细心,在细心中多一份思考,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的柱子与横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了横梁受压时比柱子更容易容易断裂和弯曲,不仅为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做好铺垫,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一举三得。】


是啊!大地震来临时,柱子能依然耸立,而横梁承受不住压力而折断了。确实横梁和柱子在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动画模拟配合)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让横梁更能抵抗弯曲。”(板书:抵抗弯曲)


【设计意图: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动画情况模拟以及观察先前的地震遗址图片,学生更容易接受横梁更容易弯曲的事实,使课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那么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们猜一猜看。


学生可能会说:材料软硬、宽度、厚度、架空的长度、受力的位置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猜测,顺势板书各种因素。)大家说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与抗弯曲能力有关,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拿到课堂上来探究。那么我们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一下好不好?(着重指出:宽度、厚度)


【设计意图: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方向予以确定,以便于接下来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1、提示制定实验方案的注意事项。


无论干事儿么事都要有计划,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按照惯例探究前应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方案。为了帮大家制定出一份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提示,各组派代表到前边来取。希望各组同学认真思考,开动脑筋,将研究方案制定好。


【设计意图: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是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为学生作出适当的提示为学生实验计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因素每个小组可自选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探究。这也就是我们实验方案小提示中的第一点——确定要探究的因素。


要想探究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将真正的梁搬到课堂上来,因此,需要大家想办法找一些材料来代替真正的横梁。你打算用什么来模拟横梁?用什么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不同学生简要说出搭建横梁的材料和方法,教师最后归结为以下内容。)


为了探究的方便与公平,老师这里能为大家提供一些3厘米、6厘米、12厘米宽的硬卡纸做横梁(教师边说边出示)。用几本书摞起来作为柱子搭建横梁。


师:横梁搭建好后,怎样表示横梁的弯曲能力变化?(生:放重物。)


随便放重物行不行?(必须一样大小、不能太重)老师这里正好有一些小垫圈,一会实验时可以让它们作为重物,帮大家完成实验。


希望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积极动脑,利用刚才确定的材料,制定出出一份科学、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来。


【设计意图: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但考虑到实验的公平和便于对实验数据的比较,教师提供了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垫圈,但这两种材料的提供必须在学生确实需要时才能提供出来。】


2、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方案小提示


(1)你们小组选取的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是梁的(       )。


(2)你们小组打算用(     )模拟横梁,用(    )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装置组建好后,用承载(      )的个数来表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实验中,应该改变的条件是:                                    


如何改变:                                                     


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                                                      


(4)我们的实验装置组装方法:(也可以画出装置组装示意图)


 


 


 


3、交流方案,完善方案。


教师指名交流实验方案,小组间相互补充。使学生明白:(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宽度。不变的量有:厚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改变的量也只有一个:厚度。不变的量有:宽、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


【设计意图: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探究成功的一半,并且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实验中不变的量与改变的量的识别与控制,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能为较好的突破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①、实验前,实验提示,为实验做准备。


好的方案是实验成功的一半,实验前,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实验中值得注意的提示,请大家仔细阅读。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1)、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宽度的卡纸分别为3厘米、6厘米和12厘米;不同厚度的卡纸为1层厚、2层厚和4层厚。


(2)、第一次测试后,先大胆预测,再实测纸的抗弯曲能力,并把实验情况记录在与本小组实验相对应的记录单上。


(3)、为了实验公平,两个支架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建议间距在6厘米左右。


(4)、纸桥梁碰到底儿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能不能算数??


(5)、如果你认为只进行一次放垫圈的测试不够准确,可以尝试再做一次甚至两次。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后,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或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再做一次或两次,让学生养成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才会更准确、更科学的习惯。】


②实验中,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开始,下面根据各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到老师这里选取卡纸、垫圈和实验记录单。


各小组根据选取的实验,进行分组实验、预测,并记录实验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③实验后,汇报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将学生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更直观的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师生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


【设计意图:根据各组提供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更能让学生信服,是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的结果。】








大大

比较宽度和厚度两组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厚度→增加 ←  抗弯曲能力。)


【设计意图:进一步比较实验数据,更深层次的呈现实验结论,体现了科学结论的层次提升。】


④比较两个实验,印证结论。


师问:“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你知道,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有几种方法(学生答:两种)?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增加材料的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材料的厚度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五)、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1)建筑物的横梁截面大都是长方形的,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你们能说明这样安放的理由吗?    你能用尺子做横梁,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2)(播放课件)老师说:“大家听听,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提出问题,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然就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重量和材料的用量。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这张纸在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还是这张纸,在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为下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作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1.   抵 抗 弯 曲


 


             材料软硬


架空长度


受力位置……


              宽  度                      抗弯曲能力








大       大

                           


增加


 


 



厚  度                       抗弯曲能力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方案小提示


第(   )小组


 


1、我们小组选取的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是(           )。


2、我们小组打算用(        )模拟横梁,用(      )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装置组建好后,用承载(          )的个数来表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实验中,应该改变的条件是:                                      


如何改变:                                                    


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                                         


                                                              


4、我们的实验装置组装方法:(也可以画出装置组装示意图)






 


 


 


 


 


 


 


 


 


 


 


 


 


 


 


 


 


 


 


 



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


3厘米


6厘米


12厘米


抗弯曲能力大小(放垫圈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厚度(以重叠在一起的纸的层数计算)


1 层


2 层


4层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个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TOP
3#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第三稿)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瞿阝小学   王利江 2010.10.10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探究宽度和厚度对纸抗弯曲性能的影响。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 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 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为宜,为每组准备:


(1) 长21厘米、厚0.5毫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3个纸横梁。


(2) 长21厘、厚0.5毫米、宽6厘米的三个纸横梁。


(3)垫圈30个左右、塑料尺1把、用于做支架的大小相同的课本4本。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建筑物,其中房屋和桥梁是最常见的。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房子和桥梁(课件出示图片),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许多建筑物就是靠横梁和柱子支撑起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观察建筑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横梁和柱子并形成简单的概念,这不仅是本课的需要,也是整个单元的需要。】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保留的当时的一段断壁残垣(课件出示图片),这成为我们700万唐山人永远的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柱子与横梁,你能够从图中发现些什么?(学生:柱子依然耸立,而横梁折断了。)


你的观察非常仔细,老师对你的细心观察在此提出表扬,希望大家都能在观察时多一份细心,在细心中多一份思考,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的柱子与横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了横梁受压时比柱子更容易容易断裂和弯曲,不仅为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做好铺垫,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一举三得。】


是啊!大地震来临时,柱子能依然耸立,而横梁承受不住压力而折断了。确实横梁和柱子在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动画模拟配合)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让横梁更能抵抗弯曲。”(板书:抵抗弯曲)


【设计意图: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动画情况模拟以及观察先前的地震遗址图片,学生更容易接受横梁更容易弯曲的事实,使课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那么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们猜一猜看。


学生可能会说:材料软硬、宽度、厚度、架空的长度、受力的位置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猜测,顺势板书各种因素。)大家说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与抗弯曲能力有关,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拿到课堂上来探究。那么我们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一下好不好?(着重指出:宽度、厚度)


【设计意图: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方向予以确定,以便于接下来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1、提示制定实验方案的注意事项。


要探究的问题明确了,探究前我们还要制定一个研究方案。首先我们应该考虑材料的选取。


要想探究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将真正的梁搬到课堂上来,这怎么办?(用其他材料代替)用其他材料代替横梁其实就是我们科学课堂上常说的做模拟实验。


那么,你们打算用什么来模拟横梁、用什么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装置组建好后,用什么方法使横梁发生弯曲,从而能更直观地看出横梁弯曲变化情况?


 


(不同学生简要说出搭建横梁的材料和方法,教师最后归结为以下内容。)


为了探究的方便与公平,老师这里能为大家提供一些3厘米、6厘米、12厘米宽的硬卡纸做横梁(教师边说边出示)。用几本书摞起来作为柱子搭建横梁,这下同学们知道科学课前老师让大家带语文书的目的了吧!


师:横梁搭建好后,怎样表示横梁的弯曲能力变化?(生:放重物。)


随便放重物行不行?(必须一样大小、不能太重)老师这里正好有一些小垫圈,一会实验时可以让它们作为重物,帮大家完成实验。


材料确定了,实验前我们还要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实验探究顺利开展。为了帮大家制定出一份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提示,各组派代表到前边来取。希望各组同学认真思考,开动脑筋,将研究方案制定好。


【设计意图: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是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为学生作出适当的提示为学生实验计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因素每个小组可自选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探究。


希望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积极动脑,利用刚才确定的材料,制定出出一份科学、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来。


【设计意图: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但考虑到实验的公平和便于对实验数据的比较,教师提供了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垫圈,但这两种材料的提供必须在学生确实需要时才能提供出来。】


2、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方案小提示


(1)你们小组选取的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是梁的(       )。


(2)你们小组打算用(     )模拟横梁,用(    )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装置组建好后,用承载(      )的个数来表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3)实验中,应该改变的条件是:                                 


控制不变的条件是:                                                              


(4)我们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3、交流方案,完善方案。


教师指名交流实验方案,小组间相互补充。使学生明白:(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宽度。不变的量有:厚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改变的量也只有一个:厚度。不变的量有:宽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


【设计意图: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探究成功的一半,并且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实验中不变的量与改变的量的识别与控制,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能为较好的突破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①、实验前,实验提示,为实验做准备。


好的方案是实验成功的一半,实验前,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实验中值得注意的提示,请大家仔细阅读。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1)、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宽度的卡纸分别为3厘米、6厘米和12厘米;不同厚度的卡纸为1层厚、2层厚和4层厚。


(2)、第一次测试后,先大胆预测,再实测纸的抗弯曲能力,并把实验情况记录在与本小组实验相对应的记录单上。


(3)、为了实验公平,两个支架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建议间距在6厘米左右。


(4)、纸桥梁碰到底儿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能不能算数??


(5)、如果你认为只进行一次放垫圈的测试不够准确,可以尝试再做一次甚至两次。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后,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或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再做一次或两次,让学生养成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才会更准确、更科学的习惯。】


②实验中,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开始,下面根据各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到老师这里选取卡纸、垫圈和实验记录单。


各小组根据选取的实验,进行分组实验、预测,并记录实验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③实验后,汇报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将学生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更直观的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师生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设计意图:根据各组提供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更能让学生信服,是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的结果。】


增加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比较宽度和厚度两组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教师板书:大大)


【设计意图:进一步比较实验数据,更深层次的呈现实验结论,体现了科学结论的层次提升。】


(五)、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1)建筑物的横梁截面大都是长方形的,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你们能说明这样安放的理由吗?    你能用尺子做横梁,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2)(视时间播放课件)老师说:“大家听听,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提出问题,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然就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重量和材料的用量。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这张纸在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还是这张纸,在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为下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作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1.   抵 抗 弯 曲


           


                       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材料软硬


架空长度


受力位置……

TOP
4#

    10月15日参加了唐山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讲课地点——滦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同时送课的教师好有3人,听课教师100人。14日提前一天到达的几百里外的实验三小,一路上还算顺利。这里使用的是河北版教材,孩子们对本课教学因此显得有些陌生……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第四稿)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瞿阝小学   王利江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探究宽度和厚度对纸抗弯曲性能的影响。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 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 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为宜,为每组准备:


(1) 长21厘米、厚0.5毫米、宽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3个纸横梁。


(2) 长21厘、厚0.5毫米、宽6厘米的三个纸横梁。


(3)垫圈30个左右、塑料尺1把、用于做支架的大小相同的课本4本。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建筑物,其中房屋和桥梁是最常见的。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房子和桥梁(课件出示图片),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许多建筑物就是靠横梁和柱子支撑起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观察建筑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横梁和柱子并形成简单的概念,这不仅是本课的需要,也是整个单元的需要。】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保留的当时的一段断壁残垣(课件出示图片),这成为我们700万唐山人永远的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柱子与横梁,你能够从图中发现些什么?(学生:柱子依然耸立,而横梁折断了。)


你的观察非常仔细,老师对你的细心观察在此提出表扬,希望大家都能在观察时多一份细心,在细心中多一份思考,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的柱子与横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了横梁受压时比柱子更容易容易断裂和弯曲,不仅为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做好铺垫,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一举三得。】


是啊!大地震来临时,柱子能依然耸立,而横梁承受不住压力而折断了。确实横梁和柱子在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动画模拟配合)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让横梁更能抵抗弯曲。”(板书:抵抗弯曲)


【设计意图: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动画情况模拟以及观察先前的地震遗址图片,学生更容易接受横梁更容易弯曲的事实,使课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那么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们猜一猜看。


学生可能会说:材料软硬、宽度、厚度、架空的长度、受力的位置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猜测,顺势板书各种因素。)大家说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与抗弯曲能力有关,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拿到课堂上来探究。那么我们选取“宽度和厚度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因素来共同探究一下好不好?(着重指出:宽度、厚度)


【设计意图: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方向予以确定,以便于接下来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1、提示制定实验方案的注意事项。


要探究的问题明确了,怎样来验证呢?探究前我们还要制定一个研究方案。首先我们应该考虑材料的选取。


要想探究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将真正的梁搬到课堂上来,这怎么办?(用其他材料代替)用其他材料代替横梁其实就是我们科学课堂上常说的做模拟实验。


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提示,提示中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实验方案自然就形成了。(师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中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你们小组打算用(     )模拟横梁,用(     )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装置组建好后,用(       )的方法使横梁发生弯曲,从而体验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变化?


2、材料确定了,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充足的探究时间,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将要选取的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吧!


     你们小组选取的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是(    )。


 3、在这个对比实验中, 应该改变的条件是: (          ).                                         


    提示:其他条件可都不能改变呦!


4、讨论并思考:柱子间的距离、柱子的高度如何确定?如何才算弯曲?


5、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是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为学生作出适当的提示为学生实验计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交流,形成研究方案。


【设计意图:用提示和思考注意的问题的形式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实验中不变的量与改变的量的识别与控制化繁为简,为更加有效地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①、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开始,下面根据我们刚才各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到老师这里选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教师提醒:


1、先预测,再实测。各组要及时填写实验记录
2、最先完成实验的小组要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坐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各小组根据选取的实验,进行分组实验、预测,并记录实验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②汇报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将学生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以便更直观的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师生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教师板书: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设计意图:根据各组提供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更能让学生信服,是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的结果。】


增加宽度和厚度都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比较宽度和厚度两组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教师板书:大大)


【设计意图:进一步比较实验数据,更深层次的呈现实验结论,体现了科学结论的层次提升。】


(五)、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下面的小朋友就遇到了一道难题,聪明的滦南三小的小朋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呢?


(1)建筑物的横梁截面大都是长方形的,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你们能说明这样安放的理由吗?    你能用尺子做横梁,证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提出问题,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然就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重量和材料的用量。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这张纸在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还是这张纸,在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为下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作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1.   抵 抗 弯 曲


           


                       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


                       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材料


架空长度


受力位置……



 


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


3厘米


6厘米


12厘米


抗弯曲能力大小(放垫圈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横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            。


 


 


 


 



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第(    )小组
























纸梁的厚度(以重叠在一起的纸的层数计算)


1 层


2 层


4层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个数)


预测


 


 


 


实测


 


 


 


我们的结论


横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8 20:23:28编辑过]

TOP
5#

 

《抵抗弯曲》说课稿


                            


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毕家瞿阝小学   王利江


 


一、说教材,即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教学共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二、说学生,即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弯曲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在三年级时,学生已做过纸条弯曲力的实验。同时,还积累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如:厚的物体承受的力大,钢铁比木头抗弯曲能力强等等,但是又存在许多疑问,如为什么用几十根柱子就能支撑起高楼大厦?本节课就将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和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 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识别和控制变量,采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2) 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不变量和改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五、说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虽然容易获取,但材料如果不统一,实验的可比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是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情况下才提供出来的,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课堂上我采用自选“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进行探究的方法,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探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研究主题。


课的开始,我以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房子和桥梁,从而引发思考: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横梁和柱子并形成简单的概念,这不仅是本课的需要,也是整个单元的需要。


接着通过出示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中的柱子与横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再次引发思考。这也正是我区小学科学课题组所倡导的“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与思’的协调联动”,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横梁受压时比柱子更容易断裂和弯曲,不仅为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做好铺垫,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一举三得。


紧接着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动画情况模拟以及观察先前的地震遗址图片,学生更容易接受横梁更容易弯曲的事实。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使课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引出课题后,再次提出问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再次引发学生的“思”,从而为学生下面的“行”也就是实验探究做好了准备。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方向予以确定,即锁定在“宽度”和“厚度”两个因素上,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的集中、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2、制定实验计划,为探究做准备。


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是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为学生作出适当的提示为学生实验计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首先先确定这个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材料,即用什么来模拟横梁、用什么模拟柱子,来组建一个模拟装置。本来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于不同的选择,但考虑到实验的公平和便于对实验数据的比较,教师最后归结为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垫圈,但这两种材料的提供必须在学生确实需要时才能提供出来的。


接着通过问题使学生明确:对比实验中,应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条件都不能改变。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实验中不变的量与改变的量的识别与控制,学生明确了教师所提示的问题后,自然明白了实验中不变的量与改变的量的识别与控制,为较好的突破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分组实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明确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或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再做一次或两次,让学生养成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才会更准确、更科学的习惯。


根据各组提供的实验数据,教师汇总,这样得出的结论更能让学生信服,是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的结果。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提出问题:“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然就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5、课外拓展。


靠增加宽度和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教师最后引发思考:能不能还用这张纸在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的情况下,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呢?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即再次用“思”引发“行”,为下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作好铺垫。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使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TOP
6#

课件稍大,无法上传,抱歉……
TOP
7#

课件多大?


是不是让哪个管理员上传,他们上传容量大得多!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8#

课件期待中……
TOP
9#

从王老师的设计中能学到不少。谢谢,最好能看看课件。

TOP
10#

可以传给我,我来上传。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1#

每张纸做3次,做到第三次软了,应该各准备3张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2#

设计越来越来越精致了!真不错!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3#

卡纸比较硬,应该能够承受3次实验。不过确实多次使用会有这个问题,谢谢提醒。
TOP
14#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0-10-19 11:52:00的发言:

每张纸做3次,做到第三次软了,应该各准备3张


卡纸比较硬,应该能够承受3次实验。不过确实多次使用会有这个问题,谢谢提醒。

TOP
15#

王老师,你的四层纸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不粘贴的话,四层纸和四倍宽的纸能承受的重量差不多,如果粘贴了,则会发生另一种问题,那就是一面朝上的时候能承受的重量,与换一面朝上能承受的重量不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