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闽浙两省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1#

[原创]“闽浙两省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昨天和今天,很荣幸,我参加了闽浙两省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福建省教育厅普通教学研究室共同主办,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承办。闽浙各出三位骨干教师,分别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土壤中有什么》、《电和磁》三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后,各专家和各位老师在一起共同探讨了这六节课的优缺点,以及目前科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期望。作为一名刚进入科学教学的新教师,我受益匪浅,用笔记下了自己的收获,也想记录下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困惑。


一、关于“长时探究”
浙江的邵锋星老师的《土壤里有什么》这堂课就两个环节,简单的说,就是“探究”与“交流”,课后,也提出了在浙江正在实行的“长时探究”这个策略,也就是在课上,老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实验。各位专家和老师对此种上课方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长时探究”在空间上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在时间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而反对者则认为现在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一步做一步的教学,同时,这种“长时探究”如果放在公开课中实施,对于听课者可能会觉得这堂课很“无趣”。
我个人比较支持“长时探究”,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探究是很有兴趣与热情的,每次上课只要我说“探究活动开始”他们总是激情澎湃,而当我试图让他们停下来听我说,然后再继续做时,这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就不能停下手中的探究活动认真地听我说,那些停下来的学生似乎也心不在焉。他们心里总惦记着刚才正在进行的实验。与其他学校的科学老师交流,原来他们所教的学生情况也与我遇到的相同。换句话说,学生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才可以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因为下面有很多老师看着他们,平时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发现。所以,我就有一个问题,为了让课堂顺利进行,如何让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探究活动后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到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停止自己的探究活动?

二、是否需要“细致指导”
“长时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探究,此时又引出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细致指导”,比如,在《土壤里有什么》这节课中要不要教学生怎么搅拌?要不要教学生水要放多少?有的老师认为,“细致指导”阻碍了学生的探究,应该让学生通过失败的经验明白如何正确操作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认为,“细致指导”是有必要的,但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细致指导”。在做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必须进行“细致指导”,如在上《热的传递》的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事先细致地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点燃酒精灯与熄灭酒精灯火焰,学生的操作一定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做一些相对简单又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时,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生命离不开水》这节课中,在做“研究西红柿里的水分有多少”这个实验时,我的一些学生就没有将西红柿切成小块,直接放在榨汁器里按压,结果西红柿汁没压出多少,榨汁器却坏了,三年级的学生此刻就感到无比懊恼,为什么我把实验室的东西弄坏了,为什么别人都榨出了那么多汁……此刻,学生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失败教育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每节课都进行失败教育,有些课的指导不能太“开放”。

三、如何在课堂上评价学生
有的老师提出“我们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老师若在课堂上用‘掌声’鼓励学生,这种行为是否已经打断了别的学生的思维,此刻他们会认为老师已经肯定了别人的想法,而他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了。”在肯定一位学生的同时,其实也否定了另外一些学生。那么课堂上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学生?怎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爱?比如英语老师喜欢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评价与激励学生,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那么科学课,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能不能也通过老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一些其他品质呢?我想了很久,一直没想到一个很好的在课堂评价学生的好方法,试过小组竞赛的方法,觉得不太合适;试过言语鼓励的方法,似乎词不达意……科学课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学生?

此次的教学研讨会让我对科学教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新认识,也学到许多最直接的教学经验,但心中仍有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日子中多加学习。我的教学生涯在刚刚开始,或许以上的一些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困惑和观点给予多多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0-10-17 13:18:0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1、关于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是一种探究教学的策略,其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在一个较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和调控,而不是去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2、关于“细致指导”,要看活动是否具有指导的必要,这跟活动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3、关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看评价方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效果,评价方式是否合适相当重要。

TOP
3#

一个新教师能这么深入的思考,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TOP
4#

表扬楼主的思考很有见地。


 


其实,许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不能仅仅简单的用好不好、要不要来回答。而应该是根本具体的条件、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去很好的落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7 13:20:26编辑过]

TOP
5#

听邵老师的这节课,你不觉得有一种熟悉感吗?


本.兰达上的蜗牛一课的探究+研讨法在这节课有很多的感悟在传达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6#

以下是引用吴王不凡在2010-10-18 12:15:00的发言:

听邵老师的这节课,你不觉得有一种熟悉感吗?


本.兰达上的蜗牛一课的探究+研讨法在这节课有很多的感悟在传达


看来我的学习还是不够,还没看过本.兰达的课
TOP
7#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0-10-16 21:21:00的发言:

1、关于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是一种探究教学的策略,其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在一个较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和调控,而不是去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2、关于“细致指导”,要看活动是否具有指导的必要,这跟活动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3、关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看评价方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效果,评价方式是否合适相当重要。


是啊,我也发现了,我们新教师上课,调控能力不是很强
TOP
8#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0-10-17 13:20:00的发言:

表扬楼主的思考很有见地。


 


其实,许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不能仅仅简单的用好不好、要不要来回答。而应该是根本具体的条件、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去很好的落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7 13:20:26编辑过]

很同意你的观点。
TOP
9#

思想有多远,课就有多深!


其实这次浙闽两省教学研讨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


浙闽两省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如果有差距,那么这个差距就应该是在思想上的。


作为一名浙江小学科学教师,我庆幸我们的头头,思想敏锐,理念扎实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