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小学课堂学什么?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首先希望我的学生从课堂中领悟一种科学态度,这个态度可以包括很多:1、要有证据意识。2、有质疑精神3、要学会耐心、细心……。这种无形的东西或许一下子体现不出其价值,但对“所有”孩子的一生终将受用。(我用了“所有”,或许太绝对,但我是这么认为的)其次,我希望他们能从课堂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观察、推理、猜想、对比、分类、实验……,因为这些科学方法对“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学习包括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或多或少体现价值。最后,我希望他们能从课堂中学到一些科学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是一些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些“大概念”,当然我希望他们学到的是后者。因为如果是知识,真的很容易遗忘。如果能把知识串联成上位的概念,那么哪怕你把知识遗忘,或许也无关紧要了。因为概念会帮助你回忆识别知识。我之所以把概念学习放在最后,也是因为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概念的学习已经没有先后、多少的区别,更多的是快慢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哪怕你学的再迟,只要快的是你,后来居上的就肯定会是你。
教师怎样帮助学生的学习?
怎么帮助孩子学习到我上述所提到的这些,其实楼上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要建立一个探究式的课堂。这个课堂的中心就是要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态度,不断体验并掌握科学方法,学到科学概念。但是就我们很多科学课堂所展开的实验活动是否有“探究”的成分,就要打个问号了。
我所理想的探究活动,我觉得至少要包括以下2个点:
1、激发学生欲望的活动。只有让探究主体(学生)想探究,探究活动才能进入“探究”层面。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研讨不起来,或许就是因为学生本不想开展这样的活动,即使是被动开展了这样的实验,他们也不关注实验过程和结果,更不用说是其他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那么何来研讨呢!
2、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只有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才能让他们“探个究竟”,不然就太浅层了。也只有思维激发了,孩子们才有欲望要表达,有问题想提,有想法要交流,有质疑要研讨。只有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探究活动才能承担起提高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一系列科学素养目标。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一些愚见,供大家批评指正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 10:55: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