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何树德老师,各位萧山区的老师们:
你们好!本应该一回美国就向大家问好,无奈回来后除了倒时差,带两个女儿外,还有一大堆的杂事让我不能静下心来。
这次回国,我首先要感谢何老师,让我参与了一系列的萧山区的小学科学活动。作为特约嘉宾,我参与了第二期和第四期的主题沙龙。第一次参加主题沙龙,我和老师们基本不认识,但是老师们的热情欢迎使我感觉到这是一支不同寻常地团队。还记得那次主题是讨论如何记录听课笔记。老师们各抒己见,提了很多高招。这些技巧都是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为我在美国曾经做过新教师督导,所以有一些美国老师们听课的程序性的表格。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他们习惯把东西程序化,标准化。而这些程序和标准是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调查总结出来的。如果人们遵循这些程序和标准去做,一般都不会出错。遗憾的是现场我只有英文的表格,没有当时把表格上传给大家。最后主持人让我做总结,我因为没有经验(之前没有在word文档里先写出来),所以现场只是寥寥几句,现在感觉有点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第四期沙龙的主题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了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如何组建合理的科学学习小组?第二个话题:如何促进科学学习小组的有效探究?第三个话题:如何评价科学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效?这一次,我接受上次准备不足的教训,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同时记录下大家的主要观点。所以最后的总结环节,既及时,又有内容。
这两次主题沙龙使我体会到了萧山区小学科学网路教研的扎实而有序的工作,老师们参与网络研讨的热情。也使我确立了要把萧山区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自己调研的重点的想法。
4月份的高桥小学的领雁工程的后续活动,第一次让我体会到我们科学老师在探究性教学上的不断探索。也是在那次会议上我领教了网络直播的巨大效应,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科学老师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执著。
从那次高桥活动以后,萧山区的小学科学老师们就成了我的亲密朋友。我们一起去诸暨参加萧山和诸暨之间的区域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我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我情不自禁的为老师们叫好。并在那里我们作为编外人员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管理人员的会议。再一次我体会到了网络在我们浙江省小学科学老师中的无穷魅力。
作为一个置身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者,却又游离于祖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外的我,这些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何老师和萧山区的老师们的热情,使我感觉到自己就是萧山区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体会到了一种归属感。在接下来的两个来月里,只要时间许可,我基本不放过萧山区的大小活动。参观学校,参与教学研讨,向老师们介绍美国的探究性教学,一系列的活动使我成了很多萧山区老师们的老熟人。
最让我自豪的是,在我离开中国的前半个月里,我们成立了“广角工作站”。名字是何树德老师取的, “广角”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中美科学教育交流支在萧山的这样一个平台。应该说,成立这样一个“广角工作站”,我是自私的。我希望自己虽然人离开了萧山,但是与萧山老师的情谊,与萧山老师们的交流不要中断。的确,这种情谊是不会中断的。我要感谢城东小学的校长和喻燕萍老师,广角工作站从酝酿到成立并开始第一次的研讨,都是在城东小学举行的。我要感谢工作站的四位老师,莫小丽老师,陈斌老师,罗海军老师和陈婷老师。我知道,为了准备一次研讨课,每位老师不知道花了多少休息时间。正因为他们的勤奋,认真和热情,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的素材。我更要感谢的还有顾云涛老师和何树德老师,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个广角工作站是不可能运作起来的。所以,我们把站长的头衔送给了顾老师。这个“站长”可不是什么官衔,他是为工作站服务的先锋。何老师则是我们最好的顾问,为工作站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良的平台。 我除了感谢他们,还能做的就是真诚的为我们的广角工作站付出,传递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的信息,和工作站的老师们研讨如何改进教学,让老师们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成长。
最后,我还要感谢浙江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和浙江省小学科学网。是浙江小学科学网使我认识了这么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团队;是喻伯军老师的引荐,使我认识了活跃在这支团队中的老师们。
美国的生活是轻松的,没有中国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中国大城市繁忙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密密麻麻的人群。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来的日子很繁忙。要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要总结繁多的毕业论文的素材,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自从这次从国内回来,我热情高涨而且充实,因为我与你们为伍,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我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孤独。
祝
大家暑期愉快!
美国马萨诸萨州立大学 张红琴
2010年7月29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3 10:10: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