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霞浦小学(宁波北仑)听工作三年以内新教师上课,课堂中发生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一位老师上三年级《蜗牛》这一课,课临近结束时,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把老师发给的蜗牛带回去饲养,学生听了面露欣喜之色,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写好观察日记。任务布置完毕,老师习惯性的问了一句:“好不好!”令老师想不到的是(包括所有听课老师)学生居然异口同声说:“不好!”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
学生一声“不好”,引发了大家的议论,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很多次在听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好不好”……,学生也都是很配合地回答:“想——”、“好——”终于听到有学生旗帜分明地对老师说“不好”。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都号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但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最盼望的事情是去春游,会兴奋得整夜睡不着;最讨厌的是春游的时候老师布置写一篇游记,可恶的是每次去春游老师总会布置写一篇作文,一次有趣的春游顿时变成了一次任务。这次的养蜗牛也是这样,如果班主任老师不反对,其实学生是很喜欢在教室里养蜗牛的,下课的时候还可以去看看,有兴趣的还可以去给蜗牛喂喂食物,但是当老师布置写观察日记以后,这个有趣的活动就变味了,变成了需要强制完成的任务了。有时候我们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兴趣有时候比枯燥的数据有意义得多。十分佩服孩子们敢于说不的勇气,我想他们班的民主氛围一定很好。
留意到这次三年级课是借二年级的班级来上的,感叹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之余,思考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就越能“明白”老师的心意,配合老师,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丝毫没有责怪这位上课老师的意思,因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从业人员”的深思。
欣喜于学生的那声“不好”,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到学生说不,希望以后还能更多次地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