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2(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复制链接]

1#

[推荐]《杠杆的研究》教学设计2(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杠杆的研究》 

授课教师: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
                
叶军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上《科学》中《机械和工具》单元的第3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杠杆和打开饮料瓶的杠杆,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但对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的认识并不清晰。学生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以及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重点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跷跷板激趣。

2揭题。

二、状态感知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分析。

3、初步结论:右边的格数 > 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三、验证结论

1、学生实验验证活动。

2、活动汇报。
                

3、分析实验数据:

1)、“撬起来”的数据;

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4、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1、杠杆省力规律应用。

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次的试教与磨课,感触颇深:

1、上科学课难,要真正上好科学课更难。难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难在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一次磨课一次进步。每次试教前,总感觉这次试教应该是一节比较理想的课。但试教下来,通过自己的静心反思和体会,通过听课教师的诘责与分析,总觉自己在教学预设时考虑欠缺周全,总觉有生成缺乏灵活机智的处理手段。“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将会更大。

3、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一节课将带给学生一点什么。六上的教材,放在五下的学生施教,从教材难度上来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发展了。通过几轮的试教,使我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逐步转向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

4、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个人简介

叶军,男,1990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于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小学任教,小学科学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会会员。曾获安吉县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湖州市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湖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在任教常识、科学的10年教学生涯中,计有29篇论文、案例、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20058月至10月参与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材《小学科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编写。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