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还学生原生态的探究状态”的一点思考
转自儒衣飘飘的博客
今天来诸暨听课,第一堂课是荣怀学校的赵伟秀老师执教的《影子的变化》,在研究“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以及“物体与屏的位置”有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探讨指导如何做这个研究实验,而是让学生按着自己的实验要求进行了一次没有进行变量控制的“错误式情景”实验。让我们先看课堂实录(引自: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7725):
……
也就是距离会影响影子的大小。物体的影子的大小与光与物体的距离有关系。距离1、距离2都有可能会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影子游戏,游戏的目标是什么?让影子变得最大。出示游戏规则: A手电筒、橡皮、屏三者只能在桌上移动,影子不能超过屏上的格子。 B记录下影子最大时,距离1、距离2、距离3以及影子的长和宽。
14:03学生开始实验。 14:12学生汇报当影子最大化时,距离1、2及3的数据。
14:16学生完成三个实验方案,整理一下实验记录单,看一看距离1、2与影子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数据汇报。从第几个数据中发现这个规律的?距离1很小时,影子也很大呀。这是怎么回事?距离1越小,距离2越大,影子越大。这是从哪一组数据中得到的结论?但是这一组距离2也很大,影子也很大。
原先我们认为,但是用我们这种方式去研究距离1、距离2到底是谁在影响影子的大小?行不通。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做?
___把物体与屏的距离放得最大,光与物体放得最小,到底是哪一个在起作用?
如果要研究一个距离,应该怎么办?到底是谁在影响?应该两个距离都去动吗?——距离2不要去动,先动距离1,然后看看影子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还可以呢?——还可以光和物体不动,移动屏,究竟距离2是不是也在影响影子的大小呢?
14:23结束。
课后与会老师都对这一设计提出了不同的理解。
我觉得,让学生在摔跤中学会走路,完成成长,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对学生的这份放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之上。所以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实验是学生的自我需求吗?在这份课的实录中,老师没有安排对如何进行这个实验思考和交流,只是简单地呈现了实验的要求和步骤,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学生的“原生态”,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从本质上讲,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推进和教师将“正确式的实验方式”塞给学生是没有差别的!
要完全尊重学生的“原生态探究”,首先得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然后按学生自身的理解接受程度来选择实验的方式。即教师要准备多套实验方案(至少2种),放手让学生实验汇报、交流、比较,在交流比较中明白为什么有的组能得出实验结论,有的组不能得到实验结论。
没有实验前的思考和交流,那么让那些不明了的孩子进行一个按部就班的游戏,让那些有些头绪的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甚至由稍清晰转而模糊的活动过程!对发展来说,我觉得意义不大!
所以我想,尊重学生,更要尊重所有的学生,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只有尊重不同层面的学生,才能真正将尊重学生落到实处。
匆匆而就,不当之处,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