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领雁工程”小学科学培训班学员接受访谈实录
时间:2010年4月15日晚
地点:杭州市萧山区我都宾馆
执行者:张红琴(麻省州立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在读博士)、陈晓萍(省教育学院)
被访者:省级领雁工程第三期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部分学员
记录人:陈梅娟
陈晓萍、张博士:在两个月的领雁工程培训有什么收获?培训结束后,如何发挥与保持这种研修的热情?在美国也有一些网上的社区教育平台,我们这里是怎样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陈:聆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每次讲座都有一个观点,所以回去之后就考虑:自己那里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否也要有一个观点?教研员也采纳了。后来就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时我们的做法是:在上课之前,执教者先介绍自己的观点后上课,然后其他老师围绕观点参与评课。自从有了这样的观点式教研活动后,(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林:(我们尝试的是)主题式赛课。一个人备课、一个上课、一个人重点评课等。对自己的收获:在平时教学中,对班级的管理更加顺手、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更好,回去后开展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自己的心态更好。
徐:我们开展的是问题挂牌式的研讨。
谢:因为我们是中专学历,没有体会到大学的生活,这次的学习机会非常好。在实践环节,我们在学军小学听到的是真实的随堂课,给我们的借鉴非常大,对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大的帮助。
陈:感染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希望有更多美国的教学活动资料带给我们。
张博士:有一些网站可以提供给你们。
金:对科学课的思路更加清晰,资源共享非常方便。接触了不同区域的教学、教研特色。
吴:参加领雁班后最大的体会是理念的改变,简直就是一次洗脑。对有些科学难点的教学有了更多的专业引领。通过当时的实际操作培训,让我们能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收获也很大。我们领雁班的培训成果集深受同事的欢迎。
张:在那你的具体教学中改变最大的是什么?
吴:理念的实际运用。不过,在教学中感到难办的是器材问题。、
潘:听了陈老师关于评课的讲座后,在教研活动中我会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的状况,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这一面了。
陈:对自己的收获是:视野更加开阔了,有更多有共同语言的同伴可以互相帮助,在自己的学科教学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在单位、在自己市的一些活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比如:自己学校做了一个讲座、仿照天长小学的教师阅览室,参与自己学校的教师书吧设计等。
关于我参加的关于网络(论坛)教研活动,原因是我们科学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说,在教学中会碰到更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学历、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有很多问题是自己学校或个人难以解决的,非常需要得到交流与帮助,资源的共享也是非常需要的。有时候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教学措施,希望得到其他老师的肯定。我们浙江的一些科学老师,因为有教研员的引领和一批骨干教师的参与,坚持的时间更长一些、参与的的积极性也更高一些,参与的老师较多。我们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很多都是晚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进行的,老师们投入了许多精力,现在的浙江小学科学论坛上的资源比较丰富,参与的老师比较多。
张博士:我就是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了这个论坛了,然后根据上面的邮箱信息联系到了喻伯军老师,就知道有这样的活动与团队。
顾:有这样一次培训确实很不容易,培训是一种福利,也是一种享受。参加本次培训有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区教研员的,要求把培训的收获带回来;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因为这么长时间的外出,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里把培训的信息带回来,把自己参加得到的培训资料发给全校的老师。
观察身边的老教师和老医生,差别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教师在专业发展这方面是不够跟上的。比如自己(现在的这段时间)似乎正处于蛰伏期,教学方面已经比较顺手,手头有一些别的事情也可以做的,(不一定有时间有机会……)但是这样的培训机会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这次的后续活动是由我们学校来承办,是我们主动承担下来的,是要把更多的东西带到萧山来,我们还尝试了网络直播的方式,给没有参加培训的老师以学习的机会。也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论方面的指导,比如介绍一些国外的经验。
张博士:我对虚拟的学习社区的学习还不是很熟悉,这样的社区需要有一些专家的支持,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
陈老师总结:今天是我做教师培训以来最高兴的事情,希望这样的后续还能继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7 20:28: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