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几道测试题想到的
——《沉与浮》单元教学杂谈
毕家0小学 王利江
偶然,为学生整理了几道科学练习题,结果学生见题后却面面相觑,一个单元学完了,竟是这样的结果?是初次教学教科版?是教材把握得还不够?我反思了!我也郁闷了!
原题如下:
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5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 )。
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 )。
3、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0.2N,它受到的浮力是( )。
4、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判断)
5、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判断)
首先,学生回顾一个单元的教学,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很难做出答案,纠其原因:《沉与浮》的单元教学就没有很明确的要求或告知浮力的求法,只是用排水量的大小比较浮力的大小而已。因此教学中,教师也忽视了计算浮力的方法总结。
通过回顾《5.浮力》和《6.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两课的实验教学,其实能够总结出:
浮力=排开水的重力(阿基米德定律)
浮力(漂浮在水面)=自身重力
浮力(沉入水中)=自身重力—在水中重力
教材看上去是想把知识简化,便于学生接受,把浮力的大小大判断与排开的水量作比较。但越是简化,越让人不易形成知识体系。排开的水量看似易判断,但是只能作为比较浮力的依据,去不能用于计算浮力的大小。
另外,对于密度的教学课本仅用《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中的探究活动简单作以说明,而且说得较笼统,与浮力、质量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因此,学生遇到因密度不同而导致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比较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如上题中的第4、5题。
科学教学好比蒙上眼睛趟水过河,浅中有深,深中有浅。这就得看教师的悟性与感觉。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科学教学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