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载、学习]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哪里? [复制链接]

1#

[转载、学习]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哪里?

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哪里?
    

                     许锡良

    http://blog.cersp.com/57248/940104.aspx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是指对自己的教师工作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已经缺乏激情与探究欲望的心理状态。其实每个职业都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当一个种业技能过于熟悉,从而失去了挑战性的时候,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感觉自己的劳动犹如愚公移山或者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推动的滚石的时候,一种工作如果被工作的人认为既无外部意义,又无内部意义,那么产生职业倦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似乎还有些特别的地方。

教师职业倦怠首先有来自职业本身的因素。教师职业的特点的复杂性、间接性、长期性、主体性与示范性等等特点,都使得教师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觉有些特别。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总是相对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人是变动之中的,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当一个人要与自己不愿意接触的人打交道的时候,这种心理压力自然增加。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面临的对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面对的是未成年人,而且必须面对,还必须全方位地面对。一些职业只需要关注到人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了。但是,教师关注学生却是全面性的。从身体到心理,从知识到智力及思维方式。所以是异常复杂的,动态的及立体型的。而且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常常会对职业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面临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机械的工作都容易产生倦怠感。过于机械而简单的工作对人的倦怠感是比较容易的。工作本身没有什么乐趣。即使如开飞机的职业,我们很少坐飞机的人一般会认为那是一份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如果几十年如一日,技能已经变得相当熟练的时候,也会感觉没有意思。因为缺乏新意,没有新的刺激。我们在看卓别林的演的喜剧《摩登时代》时就可以看出一个钳工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机床旁边反复重复同一个动作,这是对人身心的严重摧残与异化。

应该说有一定复杂性,要求变化、创新并要求不断地学习新东西的职业,会相对有挑战性,从而也不容易变成职业倦怠。但是,当面临的事物过于复杂,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致自己的心理与能力不能够从容应对的时候,也会变得身心疲惫。特别是当人的心理压力远大于自己的经验与能力的时候,此时就会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就会本能地把复杂的要求创新的对象进行简化。以不变应万变,以便好把握一些。教师职业面对的学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生命体。学生的学习与智力的发展相对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黑箱。有智慧的教师往往容易猜透里面的奥秘。从而应付自如,从中体验到职业的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但是对另一些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能力相对差一些,所以,与面对学生学习的进步与退步,都感觉是无能为力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感觉自己能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了怀疑。对从事教师职业感觉有倦怠感的人,实际上是因为长期充当教书匠,用简单的方法,机械重复的劳动来处理本应该灵活处理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的幽默感减少甚至消失,灵活的教育智慧变少。机械重复的没有生命活力的话语与动作变多。变得容易被激怒与暴躁。因此,师生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增多。在教师职业中的体会到的乐趣越来越少。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能力与志趣与教师职业是否相合,也是职业倦怠与否的原因之一。教师职业是对人的心理极有考验性的一种职业。实际上,这一职业并不是人人都能够适应的。它要求对人的生命情趣要有独到的体验与同情感。所以,外国选择教师时,不是像我们这样简单,他们要求对已对职业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才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师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好感的人,其实是不太适宜当教师的。因为,你天天要面对的就是这些你不愿意看到的学生。职业倦怠感自然容易提前到来

目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感主要是来自应试教育。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乐趣一方面应该是来自获得新知、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另一方面是在与学生进行思想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时得到乐趣。有时在某个问题上与学生们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体验到教师职业本身的乐趣。而且这样的乐趣才是长远的。不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是冲着那点工资与奖金的份上来从事这一职业,就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以为一些教师之所产生职业倦怠感,可能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因为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体会不到教师职业本身的乐趣所带来的。特别是当应试教育横亘在眼前的时候,无论知识还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变生了质的变化。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用来填充大脑这个容器的东西,文字是用来作为考试时搬运的对象,考试也就是凭借记忆进行文字的搬运工作。而学生的学习就是单单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师的教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来教。思维的乐趣,智慧的碰撞,创新及求异在这里都没有了。那么,这样的工作其实是不会有乐趣的。因为,教育中一旦没有了思维的乐趣、创新的乐观,求知的乐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这样的活动一点也不好玩。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体验到知识智慧及思维本身的乐趣,有时远比外在因素重要得多。缺失了内在的乐趣,于是学校里只有用增强纪律来约束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以维持学校的秩序。管理中的强迫手段不断地增加。一些教师,一有时间就跑去打麻将赌博以消磨时间,人生的乐趣完全在八小时以外,当然也有一些相当认真工作,但是有一些教师认真工作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看在工资与奖金或者某些荣誉与升迁的机会的份上来的。所以,教师职业心理问题也比较容易突出。如果此时再一个下岗的威胁,那么这种心理焦虑感还会增加。

那么如何来消除或者减轻教师职业的倦怠感?重新理解教育的内涵。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教育本来就是与思想智慧为伍的事业。教育中如果缺乏了知识与智慧的乐趣,缺乏了思考,而只是被一些机械重复的伪知识所充斥,那么自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从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乐趣。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二者互相影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教育必须回归到学习的乐趣,回归到思考的乐趣,回归到创造的乐趣及动手探究的乐趣上来。围绕着问题与情境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这样的教与学才会是生动活泼的。才能够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从而在教学相长上师生共同进步。当教师有求知的乐趣的时候,他自然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去与学生分享。他走进教室时自然充满了传道者的激情,此种情绪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反之以疲惫之身走进教室,充满的是厌倦的情绪,学生自然也不会从中得到乐趣。因此对教育、学习、知识的重新反思,回归他们的本来面目,可能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根本出路。试想孔子当年为什么不曾产生职业倦怠感?他感叹的是学生的人生总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的:“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道老之将至。”苏格拉底愿意与随时碰到的人们交谈,完全是因为想追求思考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这个方面有所长进,那么教师的烦恼自然会少许多。

作为教育管理来说,应该尽量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变换环境与工作岗位的机会。老一辈的许多教师几十年就在一个地方,一间学校,教同样的一门学科,当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实上任何职业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岗位上的时候久了,也会产生这样的职业疲劳。用一个美学的术语说,就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美国平均每人一生中可以迁徙六个地方以上,平均换五种职业。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在浪费熟悉工。要知道一个人在一个岗位时间久了的好处就是容易积累经验,管理成本降低。但是,坏处就是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的倦怠感。日本人虽然经常会遇到一个人了生只为一个单位服务的情况产生,但是,他们管理原则就是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轮岗,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尽量从整体上来熟悉一份工作。而且能够产生新挑战,从而保持饱满的激情与创新的情怀。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认识是一个误区。我们曾经提倡做“螺丝钉”,要求一个人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完全是被动服从。这就更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感。所以,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里中国的工人与农民都变成了世界最懒惰的职业。其中的原因多方面,但是与这一点的关系也是很大的。教师职业有变化的,也有不变化的。变化一面就是教师的工作中总面临着不同的知识信息的挑战,也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处以不同的方法。不变化的是教师永远都面对学生———这个远未完成的人。他们与教师总是处于互动之中。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几年时间里不断地变换教学对象,不断地更新知识,所教学科也在年级上、学科上有所变动,大岗位上,教学的也参与一些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人员也参与到教学中去。我想就可以尽量减少职业倦怠感。但是,作为教师最保险的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法宝就是不断地学习,每日都有新知,每日都在探求新的教法,每日都在与学生分享知识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及思维的乐趣,特别是创新的乐趣。在做到学,在学中做。我想,这样既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也保持了职业的鲜活感。

分享 转发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