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简介与课堂文化重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方张松
(20100312 莲都区处州中学)
一、PISA概况: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目的:测量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青人(年龄处于15岁3个月到16岁2个月之间)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
测验范围:阅读、数学、科学、问题解决
(我我们当前考试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初中、高中招生中60%以上是女生,大学、研究生招生中70%以上是女生。)
参加成员:2000年、43个,2003年、41个,2006年、58个(30个OECD成员国+28个非OECD成员国或地区)
测验方式:以纸笔测验+背景和态度调查表
抽样数量:每个国家或地区4500名到10000名学生
二、PISA发展的背景
(一)开展PISA的原因
战略目标:
将欧洲建设成“世界上最富有竞争活力的知识经济体,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确保社会更加融合”。
必要措施:改革教育与培训体制,以需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必要信息:对教育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回报等方面可比性的信息资料。
(二)DeSeCo项目
原有国际测试的缺陷——关注公共课程掌握情况,难以进行等效和可靠的测量
知识社会的需要什么素养:《能力的界定与遴选: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
三、PISA的关键能力框架
(一)基本观点
1、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来设计评价指标:中小学教育并不能提供人生发展所必需的全部能力。
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可能获取或失去部分能力。
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变,个人的要求在整个一生中是会不断变化的。
能力的发展不会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会在成人阶段继续完善。
2、学校功能
成功的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必须的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终身学习才能满足。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将来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功能在于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关键能力
中小学能给予初步培养的知识和技能称为关键能力。
……
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一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二是多样化和区域化的社会,三是全球化带动了相互依赖新格局。
共同价值观:民主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充分发展一个人的潜力,但同样要尊重他人,为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能力的定义:
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
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学习者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关键能力,并且在后续的终身学习中继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八个领域的能力
母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
数字化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
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能力
创业能力
文化表达能力
(四)关键能力的作用
……
(五)关键能力与PISA
PISA是研究如何通过缺点的标准来评价学习真额在义务教育结束时是否具体以上所述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分为两大类:一是课程范围内的能力,二是跨学科能力。
PISA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一具体的学校课程,而主要是评价学生上述学科所涉及的关键能力(课程内的和跨学科的)
四、PISA评价结构和测试工具设计
独特的“素养”概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论、交流,在各种情景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PISA评价的关键词:内容 过程 应用
(一)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
……
核心:五种过程
检索信息
形成广义整体理解
解决原因
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
反思和评价文本形式
阅读任务:检索信息、解释文本、反思和评价
文本类型: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
题型:开放性的建构题、封闭性的建构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二)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
1、数学素养的界定
数学能力是一种个人能力,1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运用数学
三个维度:数学思想、数学过程、应用情景
数学思想:突出四个内容(量、空间和形状、变化和关系、不确定性)
数学过程:典型数学能力和能力群
八种典型数学能力:思考和推理、论证、交流、建模、问题提出和解决、表述、运用符号、形式、技术语言与运算、使用帮助和数学工具
2、数学素养的结构
(三)科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
1、科学素养的界定……
知识:科学的知识、关于科学的知识
能力: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景:私人、社会、全球、平均分布
能力:三种能力平静覆盖、必须针对能力
知识:科学的知识……
(四)问题解决技能的界定与测评
1、问题解决技能的界定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导、个人通过认知过程来面对和解决现实、跨学科情境下无明显解决方法的问题的能力
目标定向的
有需要填补的空间
原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成分需要重综、转换、联合
问题的类型:
逻辑问题
算法问题
故事情节问题
规则运算问题
决策问题
PISA的问题解决特点
……
关于学生和关于学生与学生的知识
1、学科知识
2、一般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
4、学科教学知识
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
6、教育情境知识
7、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观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
关于教育的知识
关于学科的知识
关于策略的知识
关于技术的知识
关于学生的知识
关于整合的知识
(思想教育不是做通的,而是自己想通的——无痕教育)
教育改革要:
不走极端而能攀登高峰的大智慧
教学范式的转变
1、独白式教学文化→对话式教学文化
人与文本对话
人与人对话
人与自己对话
师生问答未必是对话
2、记忆式教学文化→思维式教学文化
复制、记忆→生产、建构
3、接受式教学文化→感受式文化
知道、了解、掌握→感悟、体验、体悟(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