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仔细观察 准确描述 [复制链接]

1#

仔细观察 准确描述

科学实验是一个收集证据,从证据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实验结论的得出皆依赖于所收集的证据及对证据的整理与分析。因此,采集到的证据要力求真实、客观、准确、可信。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事实证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实验中运用人的眼睛和其它感官及仪器所获取的信息和现象,记录时一般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二是实验中主要借助于测量工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记录时一般采用定量的描述。实验材料、实验仪器以及学生的观测技能、对观测结果的记录、实验中对变量的有效控制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科学证据的收集工作。因此,要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仔细观察及对被观察对象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描述。


在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学生有一个观察记录活动:把生的鸡肉放在水中加热,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变化。


在分析学生的描述记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科学的现象。


1、忽略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


本质现象就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比如把生的鸡肉放在水中加热,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变化的实验,要观察生鸡肉颜色有无变化,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等诸多情况有无变化等。但是,部分学生过多地记录了水蒸发时的状态,如水烧开了,上下翻滚,热气越来越多,水也变浑浊了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


实验现象要尊重事实,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全方位观察,强调看到什么现象就要如实记录现象,但是,学生在观察中往往由于受到注意力疲劳、同学间干扰、或兴趣转移等因素影响,出现观察中的“视盲”现象,观察现象时有缺失。比如对熟鸡肉颜色的描述,学生的记录一般是淡红色、粉色、淡黄色等,但是有的学生的记录是白色。在交流时,教师问这位学生,熟鸡肉的颜色和白纸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学生马上意识到有问题了。


3、以主观臆断代替现象。


观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也参与其中,他们会因自己的喜好而影响观察的真实性、科学性。比如有一位学生这样记录:肉里的淀粉都被煮了出来,淀粉上下漂动,颜色也慢慢变黄。肉里真的含有淀粉?这只是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水变得浑浊而据此得出的个人臆断,是想当然的思维活动,原来这位学生对前不久的一个实验,在淀粉中滴一滴碘酒,结果淀粉变成蓝黑色的实验现象记忆深刻,然后把这个实验的经验迁移到了这个实验中。教师在学生观察现象时除了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对不确定的事实不做武断决定,还要让学生阐述这个现象得出的过程,明白产生这种错误现象的成因。还有,一位学生在鸡肉烧熟后,认为熟鸡肉很嫩,是不是真的很嫩?其实这是一个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的结论,需要对生鸡肉和熟鸡肉进行对比实验,还要确定“嫩”的评判标准等,事实上,这样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对于鸡肉烧熟后很容易被撕开,部分学生用“鸡肉松散了”来描述,其实“松散”这样的词语作为描述性词语来说还是不确定的。

分享 转发
TOP
2#

楼主先上第三单元的?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